[center]
http://www.chinesetoday.com/big/article/668784[/center]
[center][h1]從世博中國館到中華藝術宮——中國探索世博展館後續開發利用新模式 [/h1][/center]
2012年10月01日 10:57:10 作者: 來源: 【 字號 大 小 】 【 打印 】 【 關閉 】
新華社上海10月1日電 題:從世博中國館到中華藝術宮——中國探索世博展館後續開發利用新模式
新華社記者 孫麗萍
上海世博會落幕兩週年之際,造價高達25億元的“東方之冠”——世博中國館與擁有165米高煙囪的世博城市未來館,一同被改建為特大型的公益性美術博物館,10月1日正式面向海內外觀眾開館試展。
借由這一世博場館後續開發利用的“點睛之筆”,中國2010上海世博會“精彩、成功、難忘”的歷史記憶不僅得以延續,上海更開始揮毫潑墨書寫“後世博”轉型發展的新篇章。
據悉,世博中國館被改建為中華藝術宮。逾16萬平方米的建築總面積、逾6.4萬平方米的展示總面積,使它成為中國最大規模的美術館。原上海美術館也已入駐其中。
位於浦西世博園區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則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家公立的當代藝術博物館,以收藏、展示和陳列1980年以來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為主,同時也作為“上海雙年展”的主展場。
1日9時,位於浦東的中華藝術宮率先迎來了首批觀眾。而在舉行了簡短的開館儀式之後,位於浦西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也於12時開門揖客。
由於事先採取了“預約限流”的措施,兩館開放首日秩序井然。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徜徉於任伯年、吳冠中、林風眠等名家大師的藝術世界之中。許多上海市民重遊故地溫習世博記憶。更有許多學生和兒童身背畫板前來參觀,在中華藝術宮裏席地而坐臨摹世界美術名作。
在微博上,中華藝術宮和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兩館開放也成為一時熱點。
中國美院院長許江在展覽現場感嘆,兩館開放將給中國藝術乃至亞洲藝術帶來新的格局,“中華藝術宮是一座寶坻,代表國人對藝術的憧憬;而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原址是老發電廠,這個‘發電機’代表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希望”。
中國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朱迪說,兩館開館標誌著中國美術館事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也是上海建設更加開放、多元、包容的國際文化大都市的一個里程碑。
“如此大的兩個地標,如此廣闊的空間,讓上海有了‘文化之宮’,真是可喜可賀。”台灣著名詩人餘光中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遙寄祝福。
餘光中說,上海在人口、經濟、交通等方面的排名已躋身世界前列,正需要一個像巴黎盧浮宮、大英博物館這樣“有文化向心力”的博物館,來推動城市發展更上層樓。
伴隨中華藝術宮和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華麗轉型”,上海的“後世博”項目已非常清晰地走出了一條循序漸進、有序開發之路:對於大型場館設施進行部分永久保留、部分拆除、部分改造。此前,宛如白色“飛碟”的奔馳文化中心,也轉型成為中外合資經營、面向大眾的公共娛樂場所。
“後續利用好比是一把鑰匙,是關鍵所在,它是評價一屆世博會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上海做得很好。”國際展覽局秘書長、與中國結緣10餘年之久的西班牙人洛塞泰斯近日在上海說,尤其“富有遠見”的是上海對世博展館的後續利用不作商業用途,而是作為城市文化設施,“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上海文廣局局長胡勁軍說,從輝煌的世博中國館到普羅大眾的藝術殿堂中華藝術宮,這不是一次建築改造,而是文化創新。在未來三至五年時間裏,這座曾“吸引1750萬人次遊客的世博建築”將努力躋身亞洲一流的美術博物館,打造世界藝術網絡的重要樞紐,這樣的轉型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全世界,都沒有先例可循。(完)
(2012-10-03 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