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url]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7180504/112012101200545.html[/url][/center]
[center][h1]滬雙年展 公民藝術重新發電[/h1][/center]
2012-10-12 01:22 旺報 【特派員宋丁儀上海觀察】
師傅,你儂曉得南市老電廠伐?」我用一口似是的上海話向租屋車師傅探問,這已是我連續攔下的第三輛出租車。師傅們不是納悶搖頭,就是回答雞同鴨講。這座上海老電廠,2010年轉身為世博會「城市未來館」,極少上海出租車師傅當時能放下手頭工作去參加盛會,更也不曉得隔了2012年,這座黃浦江畔的矗立的大煙囪電廠,又被賦予了一個全新的名字──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重新開張。
說實話,開張第一天,我並不抱著任何驚喜的期待。迎接開館的喜事,向來最有名上海雙年展,今年第九屆放在此舉行,打響出上海文化藝術的品牌,雙年展加當代館開館,好一個美事成雙,時機再適切也不過。今年的上海雙年展主題「重新發電」,又多麼切題,老電廠再生利用,如北京的798藝術園區上海的1933老場坊、紅坊、莫干山,於都市改造過程中,為該拆則拆、能拆就拆的都市至少保存一絲靈氣。
台灣蚊子館 上海重生
「重新發電」裡有來自中國各地的藝術家,還有來自台灣的5位藝術家。一座大型當代藝術館展演場域內,我觀看現場部分零零散散,以及還沒有ready的藝術品,一些藝術家們還站在場邊發愁,或端詳,或思考著如何布展,博物館開展第一天竟然有一種「未完成」進行式之美。來來往往參觀者瞄著、似是非懂議論著這些已完成、或未完成比率不一作品,形成好一個藝術品與觀者的奇特互動場域。
來自台灣的姚瑞中,在一塊黑白單色調的展覽間內,陳述上百間台灣各地「蚊子館」的荒蕪命運。自2009年起開啟了這個大型攝影計畫已3年,他與70位來自台藝大、台灣師範大學學生共同集體創作,上山下海尋找一間間被遺忘在台灣各地角落的蚊子館,收集它們的破敗殘像。他說,光閒置停車場全台灣就多達200多棟。
來自台灣平面攝影與40分鐘的影片,呈現在上海觀眾眼前。我心想,這些當地觀眾看著這些來自台灣的影像,會不會感到有些熟悉?2008年北京奧運會砸大錢興建的體育館們,還有至今荒廢的世博展館們,會不會也淪落類似的命運?
姚瑞中說,蚊子館遍布世界各地,這些打著「○○園區」、「○○會館」、「○○中心」的閒置空間正是地域政治博弈下的產物。以台灣來說,選舉文化所造就的樁腳文化,當地政府立項目、撥預算,由特定勢力承包工程抽取中間回扣肥水。最後,樓建起來了,建築物的設計獎也得了,經費也花了,卻因欠缺管理而荒廢。
最後這個尋找台灣蚊子館計畫,承受來自各方政府極大壓力,政府部門為了不出糗,演變成創作團隊與政府部門的一場角力。「主管部門會趁我們還沒去拍照前,去現場整理、貼海報,至少做做表面工夫,表示有稍稍『活化』一下」。這是來自台灣公民行動藝術施展力量最好的展現案例──民間的行動施予公部門壓力。
同樣公民力量也隱現在另一系列作品裡。紹興店口的裘浙鋒是這次參加上海雙年展店口館策展人。在他策展規畫下,店口館內呈現的是來自浙江這個民營實體經濟特別發達地區一個縣級市公民社會的活力,吸引參觀者佇足流連。
一抹特大牆上掛滿巨幅人像,細心一數共365人,來自各行各業,代表所有在店口工作、生活、創業的人們。這些草根民眾有的是老師、有公務員、有清潔工、有村民,一個中國鄉鎮的眾生相,或是說是365個行業的縮影,或者代表一個時代的群像被佇立在店口的大街上。
裘浙鋒說,「在店口鎮委書記張壯雄年紀很輕,很能接受一些新思維、新想法」,據他觀察,店口領導包括村官都受民間意志牽引。在店口,所有市政都以民意為基礎,包括天燃氣、汙水處理廠這些在很多地方都由公部門把持的基礎建設都由民營企業自營。
草根力量 民意牆在發聲
在店口還立著一堵「民意牆」。牆上一半寫著村官領導對民眾的承諾書,另一半,寫著民眾要什麼,比如這兒村官承諾著「年底前開通xx路」,另一側被民眾卻塗鴉「為什麼醫保還沒能實現?」兩種書寫文字,兩相對照,提示著人們,領導決策與現實民意之間的差距。
裘浙鋒含蓄地說,「村民與村官的對話,中間距離,就是我們可以去鬆動的」,在店口館內不僅可看見店口這個縣級市公民力量的靈光一現,更重要的是,透過藝術家創作給傳遞出來。
一位行動藝術家也在現場用他獨特的行為藝術表達對體制的不滿。常徐功與妻子專程自北京趕來,為了在「所謂當代藝術品」前表達他的「不屑」,他穿著自製馬褂寫著「你有藝術,我有牛皮癬」,然後用游擊的方式逛蕩在每幅作品前留影拍照,像為了宣示某種目的,進行他的諷刺行動藝術!他認為「所謂當代中國藝術」太過貧血矯情,走向商業化,缺乏對現實處境深刻反思。
所有的參觀者,可能都當他只是一個鬧場者,只有我跟他簡短聊一聊。
最後他謝謝我,並留下一句「中國很多藝術家都還在堅持著」。我想告訴他,他的參與和表達,就代表中國社會現下一股進步的力量。
(2012-10-17 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