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術繪圖 | 美術設計 | 熱門標籤 | 首選 | 首頁宣傳 | 近期作品 論壇: 發表 | 美術工作 | 美術比賽 | 展覽活動 | 美術相關 | 一般討論 | 美術同好 CG 討論 :: Photoshop | Painter | 3D 行動 | AMP

【 立即註冊 】 : 更改個人資料 : : 登入

會員名稱: 登入密碼: 保持登入
piauling(滄瀳飄零) 所有的發表文章

前往頁面 ←上一頁  1 ...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 681  下一頁→

[center]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dec/11/today-life5.htm[/center]


[center][h1]嘉義公園百歲 巨幅陳澄波沙畫慶生 [/h1][/center]

[center][圖][/center]

[center]嘉義市9位在地藝術家,扮成陳澄波寫生時習慣戴著帽子的模樣,與嘉義市長黃敏惠(左五)一起塗灑「100」的沙畫。 [/center]


[center][圖][/center]

[center]嘉義公園精彩百年活動中,百位學生合力完成20平方公尺的沙畫,呈現阿里山蒸氣火車頭、陳澄波畫象、孔雀及尿尿小童等象徵嘉義公園的圖案。(記者余雪蘭攝)[/center]


〔記者余雪蘭/嘉市報導〕嘉義公園今年滿百歲,嘉義市政府十日在公園舉辦慶祝活動,由於西畫先驅陳澄波生前常在嘉義公園寫生,留下許多畫作,主辦單位以藝術為主題,邀請九位在地藝術家,扮成陳澄波寫生時的模樣在公園寫生,並由百位學生合力完成全國最大沙畫。

嘉義公園創建於明治四十三年(西元一九一○年)八月二十六日,一九一一年開園,是台灣第一座有「兒童遊園地」的公園。「嘉義公園.精彩一百」的活動則安排公園老照片展、藝術家陳澄波分身寫生等等。市長黃敏惠特地拿出她小時候在嘉義公園留影的舊照,讓大家猜一猜哪一個人是她。她說,嘉義公園有說不完的故事,是嘉義人共同的記憶。

為凸顯嘉義公園的人文特色,大同國小與蘭潭國中美術班一百位學生,用了近兩個小時的時間,合力創作面積廿平方公尺的沙畫。沙畫圖案是四個嘉義公園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即陳澄波畫像、廿一號蒸氣火車頭、尿尿小童、孔雀。黃敏惠與藝術家陳政宏、黃照芳、李伯男、鄭建昌、戴明德、陳明志、張碧寅、林漢泉、李裕源等人也在最後一起填灑「100」的沙畫圖字,完成全國最大的沙畫。(2011-12-14 09:53)

[center]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dec/11/today-center8.htm[/center]


[center][h1]豐原漆藝館 重現漆藝風華 [/h1][/center]

[center][圖][/center]


[center]豐原漆藝館是國內首座公辦漆藝館,擔任漆藝創新與再生火車頭。(記者謝鳳秋攝)
[/center]
[center][圖][/center]

[center]劉清林跨界漆器工業生產及藝術創作兩領域,是豐原少數仍有接漆器訂單的藝師。(記者謝鳳秋攝)[/center]

台灣漆器製作,已從工業蛻變為藝術產業。(記者謝鳳秋攝)
記者謝鳳秋/專題報導

前言︰

豐原早期是中部木材集散地,日治時代有計畫培養漆工人才,促成了漆藝發展環境。40年前獨領風騷量產漆器外銷世界各地,但隨著林木禁伐及工資上漲,產業沒落,轉向漆藝創作發展。豐原漆藝館紀錄這段產業發展史,亦提供漆藝傳承展場。

台灣移民早期使用的傳統精緻漆器,大多從福建舶來或唐山師傅在台製作。漆器是日本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因此日據時期,日本有計畫培植漆工人才,引種漆樹、設立工藝傳習所、推廣漆器,漆器產業得以蓬勃發展。

光復後,漆器師傅自行開業,民國五十四年時由美國投資、日本提供機器設備與技術合作,在豐原水源路設立「米爾帕赫羅工廠」,生產木製沙拉碗外銷歐美,為最具規模的木器製造廠,大量錄用本地工人。

師傅陳鈴森、劉清林、林玟南等人在工廠中學習到車工技術後,離職自行創業,提供日後豐原地區漆器產業所需木胎來源,也是豐原木器業發展骨幹。

9成漆藝廠 落腳豐原

劉清林回憶說,當時,日本人因經濟快速發展,工資高,又實施林木保護政策,高級木胎漆器成本上漲;台灣工資低又盛產木材,而到台灣來買木胎。他去日本談生意發現日本人將木胎上天然漆後,價格翻百倍,開始與有「台灣漆藝之父」美譽的天然漆工藝師陳火慶合作,也跟學「蓬萊塗」工法。

豐原地區漆藝工廠在民國六十年代蓬勃發展,有四十多間大小工廠,每年外銷日本的總金額,可達新台幣六億以上,九十%漆藝工廠集中在豐原地區。

林木禁伐 漆器業沒落

然而,民國七十五年政府宣布林木禁伐,給予三年緩衝期,加上日本人生活型態改變,漆器用量減少,及台灣工資上揚,漆器產業沒落;現今,僅剩劉清林、吳樹發等幾人還有在少量接漆器訂單。

漆器產業出現危機前夕,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於民國七十三年,在傳統工藝技術文化的研究中,開辦漆藝傳習及國內、外相關展覽、交流、推廣活動,八十四年文建會推廣民間技藝,將漆藝傳習列為優先辦理項目。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委託辦理陳火慶、賴高山等漆器技藝保存傳習,使此項歷史悠久的技藝得以傳承,造就許多漆藝新血。

公辦漆藝館 產業重生

豐原地區漆藝工業盛況不再,但在各方努力之下,公所籌建的國內首座公辦漆藝館於九十一年落成,擔任漆藝創新與再生火車頭。

一樓為展示場和操作工作室,展出漆器工藝史料和知名藝師作品等等︰二樓為地方文化產業展覽室和研習教室,支援傳承技藝教學、舉辦漆器DIY活動。

曾和漆畫大師王清霜學漆畫的劉清林,跨足漆器工業生產及藝術創作兩領域,他說:「工業化生產講究精準、快速,至少要學三年才能讓『髹塗』技術爐火純青;藝術創作者以創作為導向,工法難一蹴可幾,不免得花更多時間打磨,使得作品數量有限。」

縱使如此,九年來,從漆藝館一檔接一檔漆藝家作品展可看出,漆器製作在台灣已從工業蛻變為藝術產業。(2011-12-14 09:52)

[center]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dec/13/today-taipei9.htm[/center]


[center][h1]手工藝達人 能編14族原民服飾 [/h1][/center]

〔記者賴筱桐/新北報導〕新北市淡水公明街最近開了間專賣原住民手工藝精品的特色小店,老闆娘咪基‧琪米是太魯閣族人,擅長手工編織技術,能徒手織出十四族原住民傳統服飾,並製作改良式禮服。這陣子在林口霧社街園區從事工藝創作,店裡還展示她親手打造的貓頭鷹、吊飾、包包、串珠等手工藝品。

咪基‧琪米說,編織是祖先流傳下來的技藝,也是原住民最引以為傲的技術。在部落裡,學會編織是婦女的基本美德,媽媽因為不喜歡而逃家,身為長孫及長女的她,從五歲開始跟著阿嬤學習,耳濡目染,十五歲那年,終於織出人生第一件作品。

咪基‧琪米說,阿嬤對她寄予厚望。她回憶,小時候某次不小心編錯一條線,竟被阿嬤拿柺杖敲打,致頭部受傷,足足在醫院休養一個月才康復,因此她對阿嬤又愛又怕;但也因為在嚴厲的教育下,得以練就一身好技藝。

咪基‧琪米自己努力學習,也觀摩別人怎麼編織,並找尋相關書籍自修,因此學會各族原民服裝;後來她嘗試設計改良式禮服,融合時尚與傳統,獲得好評,連藝人徐若瑄的母親也是老顧客。

咪基說,畢生最大的願望是回到花蓮初英、銅門部落,開一間小型博物館,展示手工技藝,也教育下一代。她也希望藉由淡水老街的通路平台引進原住民新銳藝術家,未來每週六將邀請工藝家現場教學。(2011-12-14 09:22)

[center]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dec/13/today-south25.htm[/center]


[center][h1]《留住藝文精英》市府明年補助1200萬 [/h1][/center]


〔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台南人劇團「出走」引發地方各界討論,文化局長葉澤山表示,市府重新檢討藝文補助政策,已研訂「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類補助作業要點」、「城市舞台」徵選與菁英培育計畫共一千二百萬元,也提供四處排演場所、研擬更寬廣的免稅機制,扶助在地深耕、綻放國際舞台。

葉澤山表示,自明年度起,每年分兩季供藝文團體申請,兩季經費約四百萬元,由評審團核定獎助額度,獲選中央扶植團隊也不受限。此外,配合明年春季「台南藝術節」,文化局也將首度規劃「城市舞台」徵選,編列六百萬邀請在地藝文團隊以創新製作提案,在藝術節活動中呈現。

「菁英培育計畫」則從獲選扶助團隊中,徵選二至三個具潛力的表演藝術團隊,推動升級計畫,從診斷、陪伴、觀摩、行銷等四面向提供輔導及協助,逐步帶領邁向全國巡演或出國演出,打開團隊知名度,成為南市藝術團隊指標。

活化空間 4處地點供借

葉澤山表示,對於閒置空間再利用,將開發更多鄰近市中心空間,提供團隊做為辦公室、排練場或倉庫使用,例如成功國小地下室、文化中心、市圖育樂堂、吳園公會堂都可供借,安平工業區閒置廠房也在規劃考量中。

至於藝文團體最關心的稅務問題,葉澤山表示,由於認定公益團體須備繁雜會計制度、年度預算書等,將進一步研議較中央法規更寬廣的免稅機制,讓在地團隊能接受企業捐款、降低稅賦,以消除在地團隊面對北部藝文磁吸效應下,無奈出走的環境障礙。(2011-12-14 09:21)

[center]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dec/12/today-fashion5.htm[/center]


[center][h1]華麗古董鞋 創拍賣會天價[/h1][/center]


記者王瀅娟/台北報導


[center][圖][/center]


[center]Roger Vivier買回1962年為伊朗Soraya公主訂製的高跟鞋,創下古董鞋拍賣市場新高價。圖片提供/Roger Vivier[/center]

Roger Vivier日前於由Agutte拍賣會主持的巴黎藝術品及古董拍賣會上購回許多Roger Vivier先生設計的鞋款,其中一款1962年為伊朗Soraya公主訂製的中跟晚宴鞋以19,750歐元(近新台幣80萬元)成交,創下古董鞋拍賣市場的新高紀錄。

Roger Vivier為避免Roger Vivier先生的作品被私人收藏家買走而四散各地,以致世人再無緣再見,因此與法國鞋業聯盟與法國政府齊心協力合作,買下約80%的拍品,包括Roger Vivier先生為伊莉莎白泰勒、約翰藍儂等名人量身訂製的鞋款。大多數鞋款將捐回巴黎羅曼斯博物館,該館擁有Roger Vivier專屬的展示間。(2011-12-14 09:20)

[center]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dec/14/today-taipei10.htm[/center]


[center][h1]轉型觀光工廠 宏洲窯業 磁磚展創意 [/h1][/center]

[center][圖][/center]


[center]宏洲磁磚觀光工廠昨天開幕,市長朱立倫(中著夾克者)受邀參觀。右一為宏洲總經理陳萬進。(記者謝佳君攝)[/center]



〔記者謝佳君/新北報導〕新北市鶯歌區宏洲窯業公司,經過新北市政府輔導,成功轉型為宏洲磁磚觀光工廠,昨天正式開幕;館內有各式各樣的磁磚,除介紹磁磚的製作過程及與磁磚相關知識外,並提供DIY體驗,讓人見識到傳統產業轉型的潛力,也有助推廣陶瓷文化。

宏洲總經理陳萬進表示,宏洲磁磚觀光工廠佔地九千坪,規劃有文化館介紹磁磚產業發展史,並展示各種尺寸的磁磚,讓遊客了解磁磚的各種知識;此外,廠內亦設置技術中心,提供現場磁磚技術示範表演。

陳萬進說,宏洲窯業創立於一九七○年代,為因應經濟環境的變化,他不斷思考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持續磁磚創新研發工作外,並轉型觀光工廠,做為產業歷史回顧與教學示範的磁磚工廠,讓宏洲從製造業跨入服務業。

市長朱立倫昨天和陳萬進走在工廠內的「空中走道」,這是讓遊客可以最佳視野俯瞰磁磚製作整個生產線,了解磁磚自動化生產過程,朱立倫大讚是「台灣之光」;鶯歌區二橋國小昨天也來到這裡戶外教學,開心在磁磚上揮灑色彩。

朱立倫表示,宏洲磁磚結合藝術,兼具觀光願景,也兼顧環保意識,從傳統工廠脫胎為觀光工廠,並積極發展自有品牌「雅典磁磚」,不僅為自身創造附加價值,還可讓遊客進行體驗活動,傳統窯業蛻變成現代化產業,令人耳目一新。經發局長江俊霆則表示,宏洲是新北市第十家觀光工廠,預計明年會再添十家。(2011-12-14 09:17)

[center]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579582&type=%E5%9C%8B%E9%9A%9B[/center]



[center][h1]叫我第一名》可無限重製 蘇格蘭建「垃圾橋」 [/h1][/center]

[center][圖][/center]


〔本報訊〕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英國蘇格蘭出現全球最長的「垃圾橋」,全長30公尺都是用回收垃圾建造,不但堅固且可無限重製,成為世界上第5座「垃圾橋」。

 英國蘇格蘭皮布爾斯郡(Peeblesshire)的特威德河(River Tweed),最近利用回收廢塑膠為原料,完工一座全球最長的「垃圾橋」,上面不只可讓人行走,連汽車甚至重型卡車開上橋都沒問題。

 負責建造「垃圾橋」的「Vertech Composites」公司表示,蘇格蘭「垃圾橋」是用普通塑膠瓶以及家庭塑膠廢料合成,研製出異常堅固的複合塑膠材料,降低建築物對鋼筋、樹木、混凝土的依賴,且這種塑膠材料可無限回收。

 不過「Vertech Composites」也說,要將這種複合塑膠材料應用到大型橋樑或是標準的公路,還需要數年的安全檢驗。

 目前全球其他4座「垃圾橋」都在美國,蘇格蘭的「垃圾橋」是美國以外唯一的1座。(2011-12-14 09:16)

[center]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dec/14/today-north3.htm[/center]


[center][h1]環保「17」GO 回收換禮物 週六一起來 [/h1][/center]


[center][圖][/center]


台灣工藝之家得主葉佳讓,在新竹市環保局環保創意包裝賽中脫穎而出,週六將接受頒獎。(記者陳維仁攝)
〔記者陳維仁/竹市報導〕新竹市環保局週六下午一點半在新竹孔廟前廣場舉行「環保17(一起)GO~節能減碳、回收再利用宣導活動」,有超偶歌手和金曲歌王黃文星演唱、摸彩、資源物換禮物、環保闖關遊戲送禮物等,準備了四千份好禮讓民眾「A」回家!

市環保局說,活動分為八大主軸,其中「環保創意包裝賽」得獎者有陳緯陽「3D眼鏡盒」及葉佳讓的「漂流木竹筷」,葉佳讓是台灣工藝之家得主,也是新竹知名的藝術佛像雕刻家,在他的巧手與創意下,廢棄或零碎木材成了實用、身價不菲的竹筷成品。

「資源物換禮物」兌換條件是,現場提交水銀體溫計一支、或手機兩支、或手機充電座兩個、或鈕釦型電池二十顆、或一般電池五十顆、或光碟片五十片,即可兌換禮物四選一:小熊維尼日誌手冊一本、或環保冷洗精一份、或環保洗衣精一份、或甘醇油膏一份,禮物總數量為兩千四百七十份。

若提交雙倍資源物數量,則可兌換限量三百五十份兼具肩背、斜背、後背功能的三用環保袋一份。以上五款禮物,每人限換兩份,換完為止。各種資源物種類及數量可混合計算,每兌換禮物一份,可同時獲贈摸彩券一張。

「闖關遊戲送禮物」設有綠色消費、節能減碳及資源回收等三項展示攤位,都有闖關活動,連闖三關成功者可獲贈限量一千份的神秘禮物一份,並加贈摸彩券一張。

而摸彩總獎項超過一百個,大獎有三十二吋液晶電視、平板電腦、遊戲機、數位相機、背感按摩墊、紫外線殺菌烘碗機等。(2011-12-14 09:14)

[center]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dec/14/today-north15.htm[/center]

[center][h1]莊建緒40年心血 民俗版畫集付梓 [/h1][/center]

[center][圖][/center]

「魚豐符籙」是宜蘭特有的符籙,用於祈求出海捕魚的船隻,都能滿載而歸。(記者胡健森攝)
〔記者胡健森/頭城報導〕到宮廟中求符鎮煞、保平安,燒紙錢給神明、先人,這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習俗及行為,可都是充滿了先人的智慧及工藝之美;蘭陽博物館新出版的「宜蘭民俗版畫集」,詳盡蒐羅了宜蘭縣內的民俗版畫,透過圖文並茂的介紹,讓讀者細細咀嚼、玩味這些版畫世界的知識及樂趣。

「宜蘭民俗版畫集」作者邱秀蘭說,民俗版畫是通俗的民間藝術品,特別是以傳統木雕刻版浮水刷印的工藝技法,更保有質樸的美感及藝術性,但卻隨著印刷技術更新而被取代、遺忘,相當可惜。

這本書的誕生可歸功於民間藝術愛好者莊建緒,他花了將近四十年的時間蒐集版畫,收藏作品達數千件,近年來更陸續將上千件的收藏捐贈給宜蘭縣史館、蘭陽博物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等;身為蘭陽博物館研究典藏組組長的邱秀蘭,驚覺這些民間版畫擁有豐富的內涵,於是逐步從蘭博的典藏擴展至坊間金紙店、商號以及宮廟等,花了兩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這本「宜蘭民俗版畫集」。

這本版畫集是國內第一本完全以地方為範圍的民俗版畫,許多更是難得一見,而宜蘭特有的「魚豐符籙」,知道的人可能少之又少,在這本書中都得以看見廬山真面目及歷史淵源。蘭博館長廖仁義說,這本書出版的含意,不只是蘭博多了一本書,或者是展示出研究的知識成果,而是期待讓更多宜蘭人都能體會瞭解,平常看到的很生活化的東西,其實都值得去保存、研究。(2011-12-14 09:13)

[center]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21&docid=101750836[/center]


[center][h1]當代藝術館展覽:那些你不曾看見的社會-【死亡密室的勝利】[/h1][/center]


[center][圖][/center]


http://www.cdnews.com.tw 2011-12-06 18:00:11

那些你不曾看見的社會-【死亡密室的勝利】


展覽名稱:死亡密室的勝利-瑞卡多‧桑雀茲‧馬德里(Ricardo Sanchez Madrid)個展
展覽日期:2011/12/09-2012/01/15|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Studio(台北市長安西路39號)
門票:免費
開幕茶會: 12/9(五) 下午15:30 |地點:當代藝術館1F活動大廳
Ricardo Sanchez Madrid:
「我的良知是我的旗幟,精神沒有牆壁阻擋,世界就是我的家……」
您是否曾察覺,自己對於許多事物的觀點其實是被社會所操控呢?墨西哥藝術家瑞卡多‧桑雀茲‧馬德里(Ricardo Sanchez Madrid)於當代藝術館舉辦的個展【死亡密室的勝利】試圖透過影片及裝置藝術等讓我們重新思考我們對死亡及遊民的看法。12月9日(六)下午三點半將於當代館一樓活動大廳舉行開幕記者會暨茶會,歡迎大家一起來感受那些不曾關注的社會。
12/10(六) 【死亡密室的勝利】工作坊將帶領參與者體驗現地創作,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至MOCA官網http://www.mocataipei.org.tw/blog下載報名表,以中英文填妥後,於12/7(三)前寄至kim@mocataipei.org.tw,藝術家將親自針對報名表上之參加理由選出5位夥伴共同參與。
*新聞聯絡人
高慈敏 02-2552-3721*232 0922 152 027 beatrice@mocataipei.org.tw
謝繕聯 02-2552-3721*216 0916 870 665kim@mocataipei.org.tw



【死亡密室的勝利】工作坊
時程與活動
時間 地點 活動
14:00-14:30 當代藝術館 由藝術家瑞卡多‧桑雀茲‧馬德里介紹貧窮藝術和藝術及人本精神推廣
14:30-15:30 大同區 A.帶著地圖上街頭,並依照自己的直覺決定方向,蒐集你覺得重要的物品,(這件物品可能是生存所需的元素,或你覺得它背後有什麼故事)。
B.找到物品後再地圖上做記號,之後需依直覺或潛意識轉向或變更路線。
C.將物品、地圖及內在省思帶回來。
15:30-17:30 當代藝術館廣場 製作雕塑(約1-2小時)。
17:30-18:00 當代藝術館廣場 與夥伴分享上街經驗及想法。
【【死亡密室的勝利】工作坊報名表
【TheVictory Over the Dead Room - A solo exhibition by Ricardo Sanchez Madrid】WorkshopRegistration Form
報名表請以中英文書寫,資料填寫不完全者恕不受理。本工作坊為免費活動,全程無翻譯。
姓名
Name
年齡
Age
職業
Job


聯絡電話
Tel: 手機
Mobile
為什麼想參加本工作坊(100-200字)
The reason of joining this workshop(2011-12-11 19:33)

[center]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6772619.shtml[/center]

[center][h1]當代館新展 街友舊衣變空心雕塑 [/h1][/center]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 2011.12.10 02:38 am

[center][圖][/center]

[center]墨西哥藝術家瑞卡多將台北街友身上的衣服塑化如雕塑,以省思生命與死亡。
記者周美惠/攝影[/center]


墨西哥藝術家瑞卡多‧桑雀茲‧馬德里(Ricardo Sanchez Madrid)將台北街友身上的衣服化為雕塑、鏡子上貼著街友背影、行李箱印上街友,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死亡密室的勝利」。

此展分別以實驗短片、錄像,及複合媒材裝置藝術,反思對死亡及遊民的看法。

瑞卡多曾在二○一○冬季奧運期間,赴加拿大溫哥華拍攝當地街友、完成實驗短片「海斯汀體驗」。這次為了來台個展,他提前一周抵台,並在教會支持下、接觸台北的街友;接著他把自己從墨西哥帶來的乾淨衣服交換街友身上的衣物,再把街友的衣服灌上橡膠、塑化成中空的雕塑,以「看到人的內心世界」。

一位街友的影像被轉印到舊行李箱上,凸顯「行李箱就是街友的家」。瑞卡多認為,人們之所以將遊民視為「社會有機廢物」,是受了資本主義的影響,以單一價值為標準,質疑社會上的少數分子。

瑞卡多也以「貧窮藝術」為主題創作錄像裝置,在展間裡畫出裸露而破敗的磚牆。居中的破沙發上長出一棵樹,樹枝上吊著各式鋁罐,沙發底下也盡是鋁罐,以檢視著過度消費的當代生活。沙發四周的舊電視,時而發出震耳欲聾的噪音及支離破碎的資訊,其中,錄像作品「死亡密室的勝利」以各種影像元素,探討「死亡」、「我」、「家」三者之間的關係。

在展場的末端,瑞卡多在一面鏡子上貼了街友離去的背影,也逼著觀者注視自己,究竟如何看待世界?究竟付出過什麼?可以做些什麼。此展將展至明年元月十五日。(2011-12-11 19:32)

[h1]死亡密室的勝利- 瑞卡多‧桑雀茲‧馬德里個展 [/h1]

The Victory Over the Dead Room-A solo exhibition by Ricardo Sanchez Madrid


官網:
http://www.mocataipei.org.tw/blog/post/27649703-%E6%AD%BB%E4%BA%A1%E5%AF%86%E5%AE%A4%E7%9A%84%E5%8B%9D%E5%88%A9-the-victory-over-the-dead-room-

[圖]


[圖]

[圖]

展出地點:台北市大同區103長安西路39號,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Studio


展出日期:2011 / 11 /19 ~2011 / 12/04

展覽資訊

展覽簡介

我的良知是我的旗幟,精神沒有牆壁阻擋,世界就是我的家……

『死亡密室的勝利』將啟發我們去反省對於遊民的歧視與排斥,以及將遊民視為「社會有機廢物」的冷漠態度。



瑞卡多‧桑雀茲‧馬德里為墨西哥藝術家,2008年跟隨情色藝術節《AVERSIONS》策展人萊蒂西亞‧馬丁內斯的腳步,致力推動藝術及言論的自由權,並熱心協助新生代藝術家。過去六年來,他也以獨立文化經營者的身分,成功策畫了許多案子。

『死亡密室的勝利』是馬德里此次來台於當代藝術館展出的裝置計畫,內容包括三大元素:一是馬德里於2010年冬季奧運期間,以溫哥華街頭遊民為對象所拍攝的實驗性短片,名為「海斯汀體驗」。二是以「貧窮藝術」為主題的錄像裝置,使用的素材全為生活中回收的材質資源,目的是讓人們反省、檢討資本主義所帶來的無限消費與過度浪費。三是藝術家於開展前一周抵達台北後就地完成的複合媒材裝置作品「世界衣物」。為了本次展出,馬德里將進入臺北市區的角落觀察、探訪街友,以墨西哥帶來的乾淨衣物交換街友身上的穿著,並將之轉換為美術館展品的裝置元素。

『死亡密室的勝利』試圖從不同的觀想角度,運用各種不同的象徵性元素來解構當代社會對於都會遊民的負面和刻板印象。透過展覽,藝術家挑戰社會上的每個成員和機構,質疑他們不約而同歧視遊民,導致了遊民被社會邊緣化,甚至被社會驅逐的普遍現象。藝術家認為人們之所以將遊民視為「社會有機廢物」,主要是受到了美國資本主義文化將身體美學與社會行為刻版化的長程影響。當美國的價值觀變成了世界各國判斷的基準,不僅象徵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勝利,更嚴重的是,它變成用來質疑甚至否定社會現實及人文多樣存在的武器。

馬德里藉由作品呈現另一種思維,並驅使我們去反省:那些我們曾經相信的價值,是否隨著時間的消逝而逐漸被遺忘?希望能夠挑起民眾對於遊民議題的敏感神經,也能促成遊民生活品質的改變,期許他們能夠從新融入這個社會,並被社會所接納。







My conscience is my flag, no walls to my mind, the world has become my house…

Reflecting on the marginalization of homeless people, this project provokes us to view them as "social organic trash".

Ricardo Sanchez Madrid is a Mexican artist. Who directed Filias “Erotic Art Festival” during 2008 with the curator Leticia Martínez de León, this festival promoting art and freedom of expression.

The exhibition “The Victory Over the Dead Room” has three main bases. The first one is the experimental video “A Taste of Hastings”, directed by Madrid in Vancouver, Canada, filmed prior to the 2010 Winter Olympic Games.

The second element of the sample contains the video aforementioned within the installation with a focus on art povera, which uses recyclable and waste materials,thus creating conceptual reflection about unrestrained consumerism generated by capitalism in our lives, and the phenomena arising as a result of an industrialized fouled society. Finally he arrivedin Taipei a week earlier to produce the installation “Cloths Around the World”, which heproduced in-situ to the Museum, thus getting into poverty locations of the city, just as he has done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but now it will be Taiwan; under the eyes of “Madrid”reflecting on death, which is not very far from our reality.

Observing, speaking with the homeless, and exchanging their clothes that he brings from Mexico. With this exchanged elements he will produce a sculpture which be part of his exhibition at MOCA.

Ricardo Sanchez Madrid seeks to look at from another perspective, by working various symbolic elements; “Deconstructing” the way that a “homeless” person seems to the of the society eyes, the subsequent message of Madrid is questioning: How as they are seen through the eyes of the social system, thus viscerally turning them into an object of waste or “social organic trash”.

He compels us to reflect on values that are becoming forgotten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project encourages a deeper reflection on the question of “homelessness”, while rethinking it in so to achieve a better change in the lives of homeless people, even in our lives and finally their reintegration into society, or the reintegration of the society to the humanist way.(2011-12-11 19:31)

[center]http://tw.tranews.com/Show/Style1/News/c1_News.asp?SItemId=0271030&ProgramNo=A000001000003&SubjectNo=3260648[/center]


[center][h1]北美館年度大展 「走進公眾.美化台灣」顏水龍開展[/h1][/center]

[center][圖][/center]

[center]石靜怡台北市
大師顏水龍其作品領域涵蓋繪畫、工藝、美術設計、大型馬賽克公共藝術及都市景觀規劃等,為台灣留下不少藝術遺產,如今在北美館展出讓更多民眾見識名師風範。 (圖/台北市文化局提供)石靜怡台北市[/center]

  大師顏水龍的「走進公眾.美化台灣」是北美館從2006年就開始計劃的年度壓軸個展,顏水龍的成就橫跨眾多領域,舉凡繪畫、工藝、應用美術設計、大型馬賽克公共藝術及都市景觀規劃,館內展出作品約200餘組件,包括油畫92件、素描與版畫約70組件、工藝設計與廣告設計約40組件,是1997年以來臺灣藝壇卻難得一見的全面性的展覽。

  顏水龍(1903-1997)是二十世紀臺灣美術史上最重要的前輩藝術家之一。早年作品承襲西方後期印象派風格,造型簡鍊,用色對比強烈而溫暖,畫風傳達出臺灣特有的陽光與熱度,1940年代起致力推廣工藝美術,調查即將失傳的手工民間技藝並加以設計改良,嘗試透過實用美學改造庶民的生活環境與品質。

  後將其理念擴展至都市設計與公共藝術領域,堅持美化現代社會的理想。顏水龍的成就橫跨眾多領域,舉凡繪畫、工藝、應用美術設計、大型馬賽克公共藝術及都市景觀規劃,無不留下他殷勤貢獻的成績。

  如此龐大的美術遺產,珍貴的手工藝設計與寬闊宏觀的現代視野,在臺灣美術史上,他是非常特殊,也可以說是反主流的一位藝術家。本次展覽以「走進公眾.美化台灣」為主軸,將顏水龍一生豐富的代表作品分為三個主題:優雅的原住民世界、素樸的生活美學、現代的都會形象,不僅代表顏水龍的個人一生形象,也代表他所要推廣的現代臺灣的文化形象。

  展品中特別值得介紹的是,此次館方與家屬合力向日本壽毛加牙粉公司成功商借到一直掛在社長室辦公室的兩件顏水龍作品,以及該公司收藏唯一一套在戰前印製的《壽毛加廣告作品集》四本書,裡面收錄有顏水龍約百幅以上的廣告插畫。展覽現場也特別編寫「顏水龍大事紀」,以及與公共藝術相關的「馬賽克-浮雕壁畫作品大事紀」,藉由這些原作、文獻史料,希望更多關心臺灣美術的人們能夠藉此更深刻地瞭解顏水龍一生的成就與理想。展覽日期從2011年12月3日至2012年2月26日止,歡迎民眾蒞臨。 (圖/台北市文化局提供)(2011-12-11 19:24)

[center]http://life.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30518+132011120101367,00.html[/center]

[center][h1]顏水龍創作 北美館一次呈現[/h1][/center]

2011-12-01 新聞速報 中央社
 畫家顏水龍1903年出生於台南,1930年代深入蘭嶼研究原住民文化特色,曾赴日本及法國深造,1997年逝世,是20世紀台灣美術史上重要前輩藝術家之一,北美館將展出他的作品精華。

 顏水龍的成就橫跨眾多領域,包括繪畫、工藝設計、商業設計、馬賽克壁畫以及都市環境規劃等,終身希望將對於美的意識導入人民日常生活環境之中,藉以提升台灣物質與精神價值、實現人民的生活美學。

 顏水龍一生走在寂寞的漫漫長路,卻始終勤勉不息,給後世留下龐大的美術遺產。在台灣美術史上,他可說是反主流的藝術家,當許多畫家一心投入創作、在展覽會場上留名時,他卻深入山地海邊,記錄原住民的藝術與文化。

 顏水龍也曾清晨守候在台北橋頭,請教工匠傳統竹家具的製作細節,以便傳授給更多的人。在許多畫家的眼中,曾留學東京、巴黎的顏水龍不務正業,但在他心中,卻永遠抱持著貢獻社會,提升台灣文化的熱切理想。

 「走進公眾.美化台灣-顏水龍」是近年台灣難得一見研究顏水龍的主題策劃展,內容以優雅、素樸、都會3大主題鋪陳,不僅代表藝術家一生的公眾形象與個人性格,同時也代表他所要形塑的台灣文化形象。

 「走進公眾.美化台灣-顏水龍」展出內容包括原住民、人物、都會景觀等主題油畫,以及素描、版畫等平面作品,陶瓷、竹、木、麻編製的工藝家具用品,也有顏水龍繪製的廣告設計、包裝設計圖稿等。

 顏水龍一生所創作的大型馬賽克、浮雕公共藝術等,也將難得以圖像、影片等,在展場內作完善的展示介紹。

 「走進公眾.美化台灣-顏水龍」展覽,3日起至明年2月26日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1001201(2011-12-11 19:23)

[center]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6756398.shtml[/center]



[center][h1]顏水龍特展 藝術隱身生活中 [/h1][/center]


【聯合晚報╱記者楊正海/台北報導】 2011.12.02 03:40 pm


[center][圖][/center]

[center]顏水龍生前作畫情形。
報系資料照 [/center]

[center][圖][/center]

[center]顏水龍作品。
記者黃義書/翻攝 [/center]


文化界期待多年的台灣本土前輩藝術家顏水龍個展,明天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登場。顏水龍不只是台灣20世紀最重要的畫家之一,也被喻為台灣工藝之父、文化產業的先驅,更早在40年前就推廣將美學意識帶進庶民生活中,作品包羅萬象。

這次展覽把顏水龍一生的創作分為3大主題,分別為「優雅的原住民世界」、「素樸的生活美學」、「當代的都會形象」,展出作品約200件,包括油畫92件、素描與版畫70件、工藝設計及廣告設計40多組。

這次個展,也請來曾貼身研究、訪問顏水龍的中央研究院教授顏英娟擔任顧問。她表示,顏水龍的成就橫跨眾多領域,舉凡繪畫、傳統手工藝、應用美術、廣告設計、大型馬賽克公共藝術及都市景觀規劃等,不知不覺存在於民眾的生活中。

像台灣人都吃過的台中名產太陽餅,創始店的一幅「鎮店之寶」向日葵壁畫,就是1965年請顏水龍用馬賽克磚所拼成,與店名「太陽」二字呼應,這次個展出中,也可以看到顏水龍設計的太陽堂餅盒與包裝紙。

另外,顏水龍早年一步一腳印,踏遍全台進行鄉土工藝調查,將草編、竹編、原住民工藝大量運用在設計上,製成一件件實用商品,並教導農村婦女編製外銷,替早年貧困的農村經濟注入活水,曾為台灣賺進不少外匯,堪稱推動「家庭即工廠」的先鋒。

小檔案

顏水龍(1903-1997),台南下營鄉人,1920年秋放棄公學校教職前往東京留學,1922年春就讀日本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西洋畫科,1927年入研究所深造,1930年7月赴法巴黎留學。

1931年「少女」、「蒙特梭利公園」兩件作品入選秋季沙龍展,後者目前典藏於台北市立美術館;1941年參加台灣造型美術展,在油畫之外首次推出竹製手工藝作品,戰後長期擔任全省美術展覽會審查員。(2011-12-11 19:22)

[center]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6756398.shtml[/center]

[center][h1]顏水龍個展--200件跨領域作品 呈現大師風範 [/h1] [/center]



【記者郭書宏台北報導】歷經五年籌畫,文化界期待許久的台灣本土前輩藝術家顏水龍個展,即日起至明年二月二十六日在北美館「走進公眾‧美化台灣—顏水龍」登場,展出他橫跨眾多領域的成就,舉凡繪畫、工藝、廣告美術設計等兩百餘組件作品,完整呈現一代本土美術大師的創作與風範。

北美館表示,顏水龍是二十世紀台灣美術史上最重要的前輩藝術家之一,曾赴日、法深造,早年作品承襲西方後期印象派風格,用色對比強烈而溫暖,畫風傳達出台灣特有的陽光與熱度;四○年代起致力推廣工藝美術,調查即將失傳的手工民間技藝並加以設計改良,嘗試透過實用美學改造庶民的生活環境與品質;七○年代將其理念擴展至都市設計與公共藝術領域,一九八四年教職退休後專心作畫。

本次展覽構想以「走進公眾‧美化台灣」為主軸,將顏水龍一生豐富的代表作品分為「優雅的原住民世界」、「素樸的生活美學」、「當代的都會形象」,展出作品約兩百件,包括油畫九十二件、素描與版畫七十件、工藝設計及廣告設計四十多組,是難得一見的全面性展覽。

其中最特別的是,北美館與顏水龍家屬合力向日本壽毛加牙粉公司商借到一直掛在社長室辦公室的兩件顏水龍作品,以及該公司收藏唯一一套在戰前印製的《壽毛加廣告作品集》四本書,裡面收錄有顏水龍約百幅以上的廣告插畫。

展覽現場也特別編寫「顏水龍大事紀」,以及與公共藝術相關的「馬賽克/浮雕壁畫作品大事紀」,藉由這些原作、文獻史料,以及重新校定過的大事紀年表的展示,希望更多關心台灣美術的民眾能夠藉此更深刻地了解顏水龍一生的成就與理想。(2011-12-11 19:21)

[center]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4/112011121100210.html[/center]


[center][h1]美化台灣顏水龍個展北美館登場[/h1][/center]

2011-12-11 01:24 旺報 【記者吳靖雯/台北報導】
 20世紀台灣美術史上最重要的前輩藝術家之一——顏水龍,可說是反主流的藝術家;他曾上山下海,記錄原住民的藝術與文化,建立他長期與達悟族人的交往;其筆下昂揚的蘭嶼船身古老優雅、色調明亮溫暖,觀眾似乎可從中感受到藝術家對萬物之有情。

 他也曾清晨守候在台北橋頭,請教工匠傳統竹家具的製作細節,調查失傳的民間技藝並加以設計改良,嘗試透過實用美學改造庶民的生活環境與品質。1970年代他把理念擴展至都市設計與公共藝術領域,帶領學生日以繼夜製作馬賽克壁畫,規畫台北市敦化仁愛路圓環與林蔭大道等,堅持美化現代社會的理想,同時持續作畫。顏水龍的成就橫跨繪畫、工藝、商業設計、公共藝術及都市規畫等領域,早年作品承襲西方後期印象派風格,造型簡練,用色對比強烈而溫暖,畫風傳達出台灣特有的陽光與熱度。

 這次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展覽,將顏水龍一生代表作分為三大主題:「優雅的原住民世界」、「素樸的生活美學」及「現代的都會形象」,共展出油畫、素描、版畫、工藝設計與廣告設計等200餘組件。《走進公眾.美化台灣—顏水龍》即日起展至2012年2月26日。(2011-12-11 19:20)

[center]http://news.cts.com.tw/cna/politics/201111/201111290879933.html[/center]


[center][h1]原定2日來台 艾妻也缺席[/h1][/center]

(中央社記者陳虹瑾台北29日電)大陸藝術家艾未未的妻子路青今天在北京遭公安帶走,據了解,路青原申請2日至11日來台,期間計畫前往北美館參觀「艾未未˙缺席」展覽,如今訪台計畫能否實現,已出現變數。

外國媒體引述艾未未的話說,路青下午被公安傳去問話,但他不知道原因。

「艾未未‧缺席」10月29日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登場。據悉,路青原訂2日來台,行程表上只安排參觀美術館的活動,但她迄未入境,也未申請變更行程。

這項展覽的展期到明年1月29日。

總統馬英九日前赴北美館參觀艾未未的作品後表示,台灣和大陸之間的距離,必須看雙方對人權保障的看法,人權保障更接近,雙方距離就更接近。1001129。(2011-12-11 19:18)

[center]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6721514.shtml[/center]


[center][h1]艾未未 不一定一直「缺席」 [/h1][/center]

【聯合晚報╱記者陳珮琦/台北報導】 2011.11.16 03:04 pm

[center][圖][/center]

[center]艾未未個展最新作品「永久自行車」,以1200輛上海永久牌自行車構成,裝置於10公尺高的空間展場,層層疊疊的迷陣空間,觀眾穿梭於其中,不同視角產生不同震撼。
記者陳珮琦/攝影 [/center]

備受國際藝壇矚目的中國當代藝術家艾未未的作品,以雷霆萬鈞之勢在歐美各大美術館展出,而在10月號英國權威藝術雜誌「Art Review」公布的「Power 100」國際當代藝術最具影響力100人名單中,艾未未更位居首位;台北市立美術館歷時二年的努力,「艾未未.缺席」終於呈現在國人面前,這是艾未未在華人地區首次策劃的大型個展,開展兩周來,廣受各界矚目。

艾未未的作品,從觀念、物件裝置、建築設計到社會行動關懷,以多面向的藝術能量展現開放的思維格局。

台北市立美術館策辦「艾未未‧缺席」 (Ai Weiwei absent)個展,展出艾未未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品共21組,包括記錄了當時社會文化景象,以及不同藝文領域藝術家的年輕影像,例如陳凱歌、譚盾、姜文、馮小剛、謝德慶等。其中為北美館創作最新的作品「永久自行車」。

[center][img] http://udn.com/NEWS/MEDIA/6721514-2686672.jpg[/img][/center]
[center]「Power 100」名單中,艾未未居首位。[/center]


記者陳珮琦/翻攝
艾未未將這次於華人地區首次策畫的大型個展,展名定為「缺席」,他在策展過程中即以文字表示:「在展覽當中,藝術家的在席是沒有必要的,展覽是依靠作品來完成的一次傳達,缺席對展覽本身是一個考驗。」

北美館代理館長翁誌聰指出,事實上美術館比任何人都更希望艾未未能夠「出席」,艾未未雖「缺席」,但未來3個月的展覽期間,仍會持續與他聯繫,希望艾未未能來台北,親睹各界對「艾未未.缺席」的感動和回應。

同時,翁誌聰也強調,12月3日即將開展的顏水龍大師歷年最大型作品展「走進公眾‧美化台灣─顏水龍展覽」歡迎各界前來北美館,同時體驗不同藝術家所呈現的藝術風格與特質,並反思台灣當前及未來的藝術發展,誰是下一位顏水龍大師?或者台灣的艾未未?


手機在我手,新聞跟著走 m.udn.com提供您最豐富的新聞資訊!
【2011/11/16 聯合晚報】@ http://udn.com/(2011-12-11 19:16)

[center]http://tw.mag.chinayes.com/Content/20111207/d26f9d6aefff47ed86146769968f6661.shtml[/center]


[center][h1]保持現狀.無限迴避—論「艾未未.缺席」展[/h1][/center]


【文/龔卓軍】

作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曾經模仿孔子語錄,寫了一本體例相似的《K先生語錄》(Stories of Mr. Keuner)。這本小書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某日,K先生受邀至大學演講,題目是《反對暴力(Gewalt)》,講到一半,突然會場聽眾紛紛面露驚恐、起身離去。K先生回頭一看,只見一位身材魁武、滿臉橫肉的傢伙在他身後,高舉拳頭,死盯著他。K先生大驚,遂強作鎮定問道:「敢問您是?有何貴幹?」這個傢伙沒好氣地回答:「我聽說有人在宣傳反對Gewalt,告訴你,我就是Gewalt。你剛才繞來繞去,讓我搞不清你到底在講些什麼,你可以直接告訴我,你究竟是不是在反對Gewalt?」這傢伙的拳頭捏得更緊、舉得更高,兩眼變得更猙獰了。K先生不慌不忙地說:「哦,先生您誤會了,我剛才是在講,我贊成Gewalt。」這樣,K先生渡過了危機,安心回家了。到家不久後,有人來敲門。應門後,是一位學生模樣的年輕人,他一進門就激動地問:「K先生,你枉費我們邀你來演講反對暴力,當暴力在你面前的時候,你不僅沒有反對他,反而怯懦地說你贊成他,為什麼你如此地言行不一?」K先生不慌不忙地回答:「這你有所不知,你先坐下,我跟你講個故事。」以下便是K先生所說的故事。

某日,J先生坐在家中,邊吃早餐邊看報。突然有人敲門,J先生手拿報紙起身應門,只見一位身材魁武、滿臉橫肉的傢伙站在門口,從上衣口袋中掏出一紙公文樣式、下方蓋滿官印的檔案,示意要他閱讀,並說:「我要立即進入你家,同不同意(ya oder nein)?」 J先生接過檔案,上面印著簡短的兩行鉛字:「依據最高行政會議決議,經查A. Gewalt先生對政府與國家有特殊貢獻,聲譽卓著,凡我國民,應協助政府給予任何必要之安置,若有違抗者,將嚴懲不殆。最高行政會議主席B. Gewalt啟」這時候,這個傢伙再一次厲聲問道:「Ya oder nein?」J先生沉默不語。這個傢伙收起檔案,就這樣進了門,並且在餐桌前坐了下來。他一把搶過J先生手中的報紙,然後又掏出了那紙公文,瞪著他問:「Ya oder nein?」J先生沉默不語。接著又拿起桌上的溫牛奶,作勢要喝,並不忘問道:「Ya oder nein?」J先生沉默不語。喝掉牛奶後,這傢伙很快拿起刀叉,作勢要吃,當然他不忘問J先生:「Ya oder nein?」J先生依然沉默不語。「現在去幫我放一缸熱水,我要洗澡,Ya oder nein?」J先生沉默不語,走向浴室幫這傢伙放了熱水。洗完澡後,這傢伙開啟衣櫃,拿了一套J先生剛洗好的睡衣,「幫我穿上,ya oder nein?」J先生沉默不語,為他更衣。最後,這傢伙跳上了J先生的眠床,「我要睡在這張床上,ya oder nein?」J先生仍然沒有任何回答,離開了他的臥室。

就這樣,J先生雖然從來不回答Gewalt先生的要求「Ya oder nein?」,但是,他總是照做。為這傢伙張羅吃的、喝的、睡的。這位Gewalt也因此樂得飯來張口,茶來伸手。J先生儘量維持著生活的現狀,只是Gewalt需索無度,J先生成天忙著照應他的需求。Gewalt雖然剛開始對J先生總是不正面回答「Ya oder nein?」感到不滿,但既然J先生被禁止出門,而且有求必應,日子久了,他也就不以為意。一些年過去了,很快地,Gewalt變得腦滿腸肥,可總是不忘要求J先生滿足他的各種生活需求,並且儀式性地詢問:「Ya oder nein?」J先生似乎也習慣性地堅持不答,看著Gewalt在自己的服侍之下,漸漸變得臃腫不堪,行動不便。有一天,Gewalt發現他自己已胖到無法起身下床,但既然有個J先生為他打理一切,Gewalt就在床上吃喝拉撒,不再下床。終於有一天,已經胖到不成人形的Gewalt在用完早餐後,因為一粒蛋黃哽在喉嚨中,噎死在床上。這時候,J先生不慌不忙用三床棉被把Gewalt像個大球般的屍體捆包起來,把它拖下床,使力滾到門口,開啟門後,總是沉默不語的J先生清了清喉嚨,大喊一聲:「Nein !」(不 !)用腳把Gewalt的屍體踹出去,然後把門關上。

台北市立美術館的「艾未未.缺席」展,展出的不只是艾未未的「缺席」,也展示著北美館自身的缺席,一種為求保持現狀、無限迴避的被動反應邏輯。走進一樓展場大廳,是一字排開的《十二生肖》,兩側通廊是1983至2001年兩組紀錄式的攝影作品《紐約時期》、《北京東村》,然後是內室16組物件、裝置作品,兩件錄影作品。四組大理石作品《監視攝像頭》、《安全帽》、《大理石椅子》、《玩具車》,與展場的灰白大理石地板相呼應,凍結著BBC專題報導中,艾未未北京工作室門口被監視器長期監控的事實,但作品說明中,似乎刻意略去這種特定生存背景脈絡的說明。手冊中簡短的「展覽簡介」,與展場的冷格調呼應,將重點放在物件與材質媒介的說明,極力把「作品」概念,框定在可見的「物件」與「物性」上,手冊結尾的「艾未未簡介」,簡單強調了艾未未在國際間廣受邀展,「吸引了大量媒體的報導」,但迴避這些報導的焦點:中國的威權治理、國家暴力與艾未未透過微博在維權運動中造成的政治效應。放眼望去,這是一個極力迴避政治議題,乾乾淨淨的物件式展覽。展覽的出發點,冷清的開幕與宣傳,似乎是儘量把它當做一個現代主義美學命題下的展覽,把北美館當做一個冷冰冰的展示機器和白盒子。除了1,200輛自由牌自行車的橡膠輪胎味撲鼻而來,牆邊的檢測機器與無害告示,令人感到有點意外的小驚喜,感受到現場噪音帶來的微微不安外,我們看到的絕大部分作品,是在網路介面上已成為陳腔濫調的影像,再現於現場。這種低限展覽手法,有其微妙的美學政治意涵。

首先,艾未未或許對手工物與物件有很高的創作興趣,但他並不是低限藝術家。然而,這次北美館展出的作品,物件的能量以一種冰封式的展覽手法,被鎖定在物件自身中。北美館或藝術家對這個展覽的態度與操作,甚至選件,(或者可能是北美館的無態度、無操作與無選件,藝術家透過選件所凸顯的刻意壓抑語調),都恰恰好略去了艾未未現象中最熾熱的部分:他與中國人民、中國社會、中國歷史與中國政府的關係。這種省略和迴避,如果是美術館的刻意美學操作,我們可以檢討其囿於現代主義形式美學的博物館概念,只偏重物件與媒材的思考,刻意不處理事件性的美學,換句話說,這次的展覽完全沒有熱的互動(當然,較之於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以下簡稱泰德美術館)後來造成有毒粉塵的《葵瓜籽》,觀眾開幕後可以坐臥躺在上頭,在北美館,你可以面對高聳的腳踏車結構體,轉一轉眼前腳踏車的輪子,聽聽它們單調空轉的齒輪聲,或者跟大廳的獸首拍拍照),冷的物件,我們只看到了一個物件式的、貧窮式的、溫和的艾未未;但相較於《老媽蹄花》中堅持維權的那個艾未未,如果這是藝術家本身刻意為之的美學操作,可能就是藝術家做了分裂式的選擇性呈現,刻意迴避掩藏其政治訴求強烈的紀錄片,北美館展場中,除了《透視學-天安門》之外,藝術家給台北觀眾開了個玩笑,吊了他們的胃口,或者說繼蔡國強幾乎是消費了北美館之後,艾未未幾乎是消遣了北美館,刻意以無言物件式壓抑語調處理了這個展出。

從有限的訊息管道,我沒辦法確定孰為因、孰為果,究竟是美術館刻意低調,還是艾未未將計就計,或者,是否有某些偶然因素造成了這個艾未未與台北的冷相遇。我感興趣的是,引起爭議的北美館對於這個展覽的態度,裡面隱含的第二道美學政治命題:究竟是誰在面對巨大的暴力?而面對巨大的暴力,美術館應當要求的是什麼樣的藝術、什麼樣的作品概念?

[/center](2011-12-11 19:15)

前往頁面 ←上一頁  1 ...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 681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