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1223000414-260115[/center]
[center][h1]潘小俠與他的原住民朋友們[/h1][/center]
稍後再讀
中國時報 吳垠慧/台北報導 2013年12月23日 04:10
[圖]
潘小俠轉型畫油畫,以他的原住民朋友為題材。(鄧博仁攝)
今年剛好60歲的攝影家潘小俠,送給自己一個特別的生日禮物,在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推出人生的油畫首展「部落.相遇.30年:我的原住民朋友們」,21幅油畫全以他的原住民友人為主題。潘小俠安排畫中人物穿上原住民傳統服飾,身後搭配各部落的山海風景,筆筆流露真摯情感。潘小俠說:「我不只想畫他們的人,也想把他們的故鄉畫給他們,不讓他們寂寞。」
歌手作家都成模特兒
從事紀實攝影30多年,原住民的文化與環境議題始終是潘小俠關注的焦點。1980年代他在街頭結識的原民運動領導者、作家與歌手,如今都成了潘小俠畫筆下的模特兒,如政大台文所副教授、前原民會主委孫大川,還有台灣原民運動先驅胡德夫、排灣族盲人詩人莫那能、達悟族作家夏曼.藍波安、卑南族歌手紀曉君以及曾與張學友合唱走紅的鄒族歌手高慧君等人。
潘小俠曾任報社攝影記者,在街頭運動風起雲湧的1980年代,他揹著相機跟隨示威群眾在街頭闖蕩,被孫大川戲稱「傻笑起來像頑皮豹」。他對弱勢族群的處境格外關注,一如「小俠」之名,二二八、白色恐怖與原住民等都是他持續記錄的題材,尤以原民議題為最。他的代表作如1980年開拍、2006年出版的《蘭嶼紀事》,解救雛妓的「彩虹專案」、還我土地和正名運動等,潘小俠的鏡頭不僅拍下原民運動的激烈,也感性捕捉部落生活的變遷。
樸拙筆法表露真性情
為了那些與自己搏感情、真心相遇的原住民朋友,潘小俠決定透過油畫傳達自己的心意,雖然他的畫筆仍顯生澀,但他獨衷油畫顏料的厚實感,認為這種材質適於表現原住民立體的五官、大地膚色與樂觀性格。潘小俠的筆法樸拙,常以梵谷的畫為參照範本。
「紀實攝影取決時間、空間和人物,需在決定性的瞬間完成,但繪畫比較自由,可以移動時空因素,也能隨性自然造景。」
潘小俠在畫中讓每個主角都有歸屬。如《海浪的記憶》主角是達悟族作家夏曼.藍波安,他寫了5本書、得了5個文學獎,他的媽媽卻不在意,她認為「能造舟捕魚、養活家人,才是有用的男人」,夏曼.藍波安因而去學造舟和潛水抓魚。
潘小俠畫的夏曼.藍波安穿著丁字褲坐在拼板舟上,拿著的獵槍似筆,四周擺了他的小說,背景則是蘭嶼最代表性的八代灣和紅頭嶼。
又如排灣族盲人詩人、原民運動先鋒莫那能,詩作〈百步蛇死了〉、〈孬種!給你一巴掌〉中充滿恨鐵不成剛的憤慨。潘小俠畫他,畫作背景就像是透過魚眼鏡頭呈彎曲效果的總統府,而天空一朵雲也彷如衝向總統府。
14族沒畫完將會繼續
潘小俠也以畫作紀念逝去的友人,如《玉山魂》紀念布農族作家霍斯陸曼.伐伐。2007年霍斯陸曼.伐伐的長篇小說《玉山魂》獲得台灣文學獎金典獎,同年因心肌梗塞,在49歲英年早逝。《永遠的原住民》畫的則是原民運動者、魯凱族金納伯樂,他去年因肺癌驟世,享年45歲。潘小俠取他在結婚照裡的英姿作畫。 潘小俠說:「朋友的情誼是一輩子的」。他叨念著畫圖耗眼力,但顯然畫出心得:「我會繼續畫下去,原住民有14族,這次還沒全畫完,而且我60歲了,再不畫怕是來不及了。」
(2013-12-25 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