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http://blog.chinatimes.com/jublog/archive/2011/11/23/1052248.html[/center]
[center][h1]藝術與科技的跨越和融合[/h1][/center]
2011-11-23 10:58 |迴響:3|點閱:129
來自上海世博,從台北移師到台中展出的「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同樣造成轟動。九百年前北宋首都汴京的風華彷彿歷歷在目,各行各業庶民生活躍然紙上,原本平面的長卷放大成為立體後,相信觀者很難不被張擇端描繪的城市紋理和細節所撼動,就像一部有聲有影的動畫片,娓娓道來百姓生活的大千世界。
能將國寶級藝術品做這樣的展示,完全是拜數位科技之賜,十二世紀的時空、畫中的人物不再遙不可及,賦予靜態著名展品難得的親和力,將現在的真實與過去的擬真並置交錯,這不僅是特殊的觀展經驗,其遊戲和趣味特質,更打破因年齡、性別、職業、教育程度的不同對欣賞藝術所可能產生的隔閡,實為一舉數得。
科技和網際網路發達,大幅改變人類工作與生活型態,藝文生態及藝術表現型式也受到影響。台灣地狹人稠,無論實體貨品或資訊流動速度相對較高,跨界整合、創新也有了更多可能性。科技的技術研發和文化藝術的創新都是台灣的優勢,如果兩相結合,相輔相成,將作為台灣特有的強項及走向國際的使力點。
其實早在民國九十四年,國內的學術和研究機構已共同研發完成「名畫大發現-清明上河圖」,它是個更複雜的互動式科技藝術作品。主要是將台北故宮典藏的清院本名畫作成數位媒體裝置,除了有模擬打開卷軸、放大動態影片之視覺效果,同時還具備數位典藏、數位教育和娛樂、活化文化資產、學術研究等多重功能與意涵,當時雖引起注意,覺得創意十足,但因缺乏後續資源挹注而停滯。
藝術與科技,看似截然不同的領域,原本各有各的語言,各做各的事,當兩者結合,透過互相切磋、融合,就能激盪出火花,創造新的可能。台灣有一流的科技實力和藝術成就,實在沒有理由與未來的趨勢擦身而過,它需要整合、需要平台,來帶動發展;這樣一個跨領域結合現象,早已存在於我們的生活,近幾年風行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手持式裝置,都是美學與科技交融的產品。
台灣並不乏結合科技和藝術的互動式作品,許多構想與創意甚至是世界首創,但如果只停留在學術單位的研發規模,人才培育必然出現斷鍊,造成前端教育體系與中後端研究機構和產業資源脫鉤。歐美及日本皆已成立科技藝術專責機構,中國大陸更挾其雄厚資源和人才潛力,發展前景不容小覷。雖然我們的人才創造力高,具有靈活的創新能力,這樣的優勢由於缺乏整合和累積,可能很快就會被取代。
最近台灣有愈來愈多結合科技工具的新創作型態產生,例如高雄世運會的虛擬舞台、臺北聽奧的舞台機械動力、台北花博夢想館的互動裝置、百年跨年晚會的立體投影水幕,結合高科技與互動媒體元素並大量運用於劇場演出,以及各類型態的科藝展演作品等,這些整合科技與藝術的跨界創新呈現,在在觸動觀眾,讓人驚豔不已。
從全球觀點來看,有愈來愈多的國家開始挹注資源來鼓勵、激發「科技藝術」這種創造力十足的原創性能量。這股潮流和趨勢對於文創的發展、文化藝術走入生活、融入產業等將有無限可能性及提供重新想像的機會。台灣有人才、有能力,但沒有整合,資源過於分散,原來的優勢容易流失。
台灣擁有傲人的科技產業,「科技台灣」已是我國耀眼全球產業的重要代名詞,無論研發、技術與人才均具國際一流的競爭優勢。台灣的文化藝術豐富多元、饒富創意,傑出人才與團隊輩出,屢獲國際好評。若能結合兩者的優勢,善用藝術與科技的整合趨勢,積極建立以跨領域為核心的創作思維,傳達更為深刻的文化內涵,相信可為台灣的未來創造巨大的文化輸出能量。
(2011-11-23 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