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21&docid=101832758[/center]
[center][h1]2012領航計畫專題:謝德慶的行為表演藝術[/h1][/center]
http://www.cdnews.com.tw 2012-03-01 17:48:02
謝志岳/報導
2012領航計畫專題活動:謝德慶的行為表演藝術
時間: 2012年03月03日(週六)
地點: 台北市立美術館視聽室(地下二樓)
活動名額已滿。為服務觀眾,北美館將於視聽室外側中庭進行同步視訊播出所有演講內容
活動網站http://www.one-year-performance.com/2012_TFAM/
專題活動與會學者
謝德慶,行為藝術家
亞德里安.希斯菲爾德(Adrian Heathfield),作家、藝評、倫敦羅伊漢普頓大學(Roehampton University)行為表演與視覺文化部門教授
李永財(Lee Weng Choy),藝評、國際藝評人協會新加坡分會主席
龔卓軍,藝評、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所長
旅居美國37年的當代行為藝術家謝德慶,現居紐約布魯克林,他生活低調,但其行為表演的嚴苛與奉獻,及其藝術難以捉摸與史詩般特質,備受歐美當代藝術界的推崇。本次應台北市立美術館「2012領航計畫」之邀,將於3月3日(週六),以「謝德慶的行為表演藝術」為題,首度以專題演講的型式,首度在台灣與各界觀眾深入談論其創作。同時,探討謝德慶創作與藝術的第一本專書《現在之外-謝德慶生命作品》(Out of Now: The Lifeworks of Tehching Hsieh)中文版甫於今年2月在台出版,本次專題演講同時邀請該書共同作者亞德里安.希斯菲爾德(Adrian Heathfield)與新加坡藝評李永財,分別以「走出生活」以及「關於時間、謝德慶與東南亞行為藝術之反思」為題發表演講,《現在之外》中文版譯者龔卓軍亦受邀擔任引言人與綜合討論者。因本演講活動報名已額滿,為服務觀眾,北美館將在活動當天於視聽室外側中庭,進行同步視訊播出所有演講內容,歡迎各界善加利用。
謝德慶出生於1950年台灣南州鄉,他於1974年7月跳船赴美,1978至1999年間在紐約開啟了一系列獨特且受國際矚目的行為表演創作,分別以一年為週期完成了五件「一年期」行為表演作品,以及一個「十三年期」創作藝術但不公開展示的行為計畫。謝德慶的「生命作品」,以時間的測量與身體行為、環境之結合,表達他對於生命本質之探討。藉由長時延(long duration),讓藝術與生活同步,是對時間-生命-存在等思考的實踐。
自1978年起,謝德慶在他位於紐約的工作室內外,創作了五件「一年行為表演」和一件「十三年計畫」。《一年行為表演1978-1979》「籠子」: 他將自己單獨監禁於一固定大小之空間內,整整一年不與外界談話、不閱讀、不書寫、不聽收音機及看電視,由友人程偉光負責提供食物、衣物,並代為處理廢棄泄物。《一年行為表演1980-1981》「打卡」: 他在每個整點時刻至工作室的打卡鐘上打卡,並規定每次打卡完後便即刻離開該打卡房間,為期每天24小時、共一年時間。《一年行為表演1981-1982》「戶外」: 他將自己放置於戶外街頭生活一年時間,期間不得進入地鐵、火車等任何具遮掩庇蓋之建築物內。《藝術/生活,一年行為表演1983-1984》「繩子」: 他與一位白人女性藝術家琳達.莫達諾(Linda Montano),兩人以一條8英尺長的繩子綁在一起,在不得碰觸彼此的條件下生活一年。最後一件一年行為表演《一年行為表演1985-1986》「沒有藝術」: 藝術家在一整年時間內,不做藝術創作與相關活動。1986年12月31日,謝德慶在他36歲生日當天開始進行《謝德慶1986-1999》,即是在未來13年間(1986-1999),他會持續藝術創作,但不做公開展示。
早先的4件一年行為表演,讓他成為紐約藝術圈一個常見的名號;後來的兩件作品,有意自藝術世界隱退,設定了一個持續不可見的基調。自2000年以來,免除了13年來不展示作品的限制,他在北美洲、南美洲、亞洲與歐洲展覽作品及出席講座。2009年1月,美國兩大重量級美術館分別策劃展出謝德慶的代表作品,包括紐約現代美術館「行為藝術1: 謝德慶」(Performance 1: Tehching Hsieh)展出他的《一年行為表演1978-1979》「籠子」文件,以及在古根漢美術館「第三種心靈: 美國藝術家凝視亞洲,1860-1989」(The Third Mind: American Artists Contemplate Asia, 1860-1989)一展中,呈現《一年行為表演1980-1981》「打卡」文件。藝術家之後並受邀參展光州雙年展、利物浦雙年展,2012年9月則將在巴西聖保羅雙年展進行展出。
2009年2月,藝術家謝德慶與作家暨策展人亞德里安.希斯菲爾德(Adrian Heathfield)共同完成《現在之外-謝德慶生命作品》。2011年5月,該著作中文版授權由台北市立美術館及典藏家庭共同出版,並於2012年2月1日於台灣正式發行。2012年3月3日,謝德慶應北美館「2012領航計畫」之邀,以「謝德慶的行為表演藝術」為題,首次在台灣與各界觀眾談論其創作。
謝德慶
1950年生於台灣南州鄉,現居紐約布魯克林。父親謝情,是一名地方鄉紳、無神論者,母親謝洪素瓊,是虔誠的基督徒。謝德慶在1967年從高中輟學,開始學習繪畫。服完義務兵役(1970-1973)之後,他在台灣的美國新聞處畫廊舉辦的第一次個展,之後停止繪畫。他做了第一件行為表演「跳」,並摔碎了雙踝。後來他受訓成為海員,循此徒徑進入了美國。1974年7月,謝德慶抵達費城特拉華河附近一個小鎮的港口。他在美國當了14年非法移民,直到1988年受到大赦。
自1978年起,謝德慶在他位於紐約的工作室內外,創作了五件「一年行為表演」和一件「十三年計畫」,在其中他運用「長時延」,讓藝術與生活同步。《一年行為表演1978-1979》「籠子」,他將自己單獨監禁於一固定大小之空間內,整整一年不與外界談話、不閱讀、不書寫、不聽收音機及看電視,朋友程偉光負責提供食物、衣物,並代為處理廢棄泄物。《一年行為表演1980-1981》「打卡」,他在每個整點時刻至工作室的打卡鐘上打卡,並規定每次打卡完後便即刻離開該打卡房間,為期每天24小時、共一年時間。《一年行為表演1981-1982》「戶外」,他將自己放置於戶外街頭生活一年時間,期間不得進入地鐵、火車等任何具遮掩庇蓋之建築物內;《藝術/生活,一年行為表演1983-1984》「繩子」,他與一位白人女性藝術家琳達.莫達諾(Linda Montano),兩人以一條8英尺長的繩子綁在一起,在不得碰觸彼此的條件下生活一年;最後一件一年行為表演《一年行為表演1985-1986》「沒有藝術」,藝術家在一整年時間內,不做藝術創作與相關活動。1986年12月31日,謝德慶在他36歲生日當天開始進行《謝德慶1986-1999》,即是在未來13年間(1986-1999),他會持續藝術創作,但不做公開展示。在2000年1月1日,他在公開報告中作了以下陳述: 「我讓自己存活下來,我渡過了1999年12月31日」(I kept myself alive. I passed the Dec 31, 1999.)。
早先的4件一年行為表演,讓他成為紐約藝術圈一個常見的名號;後來的兩件作品,有意自藝術世界隱退,設定了一個持續不可見的基調。自2000年以來,免除了13年來不展示作品的限制,他在北美洲、南美洲、亞洲與歐洲展覽作品及出席講座。2009年1月,美國兩大重量級美術館分別策劃展出謝德慶的代表作品,包括紐約現代美術館「行為藝術1: 謝德慶」(Performance 1: Tehching Hsieh)展出他的《一年行為表演1978-1979》「籠子」文件,以及在古根漢美術館「第三種心靈: 美國藝術家凝視亞洲,1860-1989」(The Third Mind: American Artists Contemplate Asia, 1860-1989)一展中,呈現《一年行為表演1980-1981》「打卡」文件。藝術家之後並受邀參展光州雙年展、利物浦雙年展,2012年9月則將在巴西聖保羅雙年展進行展出。
2009年2月,藝術家謝德慶與作家暨策展人亞德里安.希斯菲爾德(Adrian Heathfield)共同完成出版《現在之外-謝德慶生命作品》(Out of Now: The Lifeworks of Tehching Hsieh)。該著作中文版由台北市立美術館及典藏家庭共同出版,於2012年2月1日台灣正式發行。2012年3月3日,應北美館「2012領航計畫」之邀,以「謝德慶的行為表演藝術」為題,首次在台灣與各界觀眾談論其創作。
www.tehchinghsieh.com
亞德里安.希斯菲爾德(Adrian Heathfield)
作家與策展人。長期關注現場藝術、舞蹈、行為與表演藝術場景,知名著作包括《表演、重覆、記錄: 歷史中的現場藝術》(Perform, Repeat, Record)(與阿美利亞.瓊斯Amelia Jones合編)、《現場: 藝術與行為表演》(Live: Art and Performance)、《小行動》(Small Acts)與《碎片解剖: 行為表演中的身體蹤跡》(Shattered Anatomies: Traces of the Body in Performance)。
他曾於2003年在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協同策畫展覽「現場文化」(Live Culture),過去十年來亦在歐洲各地策畫過許多表演活動,並發起一系列與作家、藝術家合作的對話性演出,目前於倫敦羅伊漢普頓大學(Roehampton University)擔任行為表演與視覺文化部門的教授。
www.adrianheathfield.net
龔卓軍
哲學美學、藝術理論與評論工作者、文化翻譯者。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所長、《藝術觀點ACT》雜誌主編暨召集人,持續進行台灣現代∕當代藝術理論與評論觀點的批評與探索。2003年,以翻譯《空間詩學》(The Poetics of Space),獲得「第二十五屆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2007年,以《身體部署: 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獲得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
李永財(Lee Weng Choy)
知名藝評。自2000年至2009年,擔任新加坡變電站藝術中心藝術協同總監;目前為香港亞洲藝術文獻庫學術委員會委員,以及國際藝評人協會新加坡分會主席。他經常演說關於藝術理論與文化研究之主題,並發表專文於期刊、專輯及出版書籍等,如《活動之後: 藝術史的新觀點》(After the Event: New Perspectives on Art History)、《寬幅》(Broadsheet)、《當代藝術與社會論壇》(Forum On Contemporary Art & Society)、《此地: 關於藝術與文化的國際觀點》(Over Her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Art and Culture)、《位置: 東南亞文化批評》(Positions: 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移轉的疆界:二十一世紀初期的社會變遷》(Shifting Boundaries: Social Change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1985年以來的當代藝術理論》( Theory in Contemporary Art since 1985)。
(2012-03-07 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