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術繪圖 | 美術設計 | 熱門標籤 | 首選 | 首頁宣傳 | 近期作品 論壇: 發表 | 美術工作 | 美術比賽 | 展覽活動 | 美術相關 | 一般討論 | 美術同好 CG 討論 :: Photoshop | Painter | 3D 行動 | AMP

【 立即註冊 】 : 更改個人資料 : : 登入

會員名稱: 登入密碼: 保持登入
piauling(滄瀳飄零) 所有的發表文章

前往頁面 ←上一頁  1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 681  下一頁→

[h1]【癌症希望基金會】第5屆「彩繪希望」繪畫比賽起跑囉! [/h1]

活動網站:

http://www.ecancer.org.tw/Default.aspx

活動內容

最高獎金2萬元
歡迎癌症病友、家屬及醫療團隊,一同拿起畫筆!
心動勇敢塗鴉 彩繪生命力量 揮灑純粹感動 分享無限希望

參加對象

1.病友(請附上相關證明)
2.病患親友
3.醫療團隊(凡醫師、護士、社工、志工等)

作品規格

1.請以「描繪生命無限感動」為主題創作,
並附上作品名稱及100字以內(含標點符號)的作品概念簡述。
2.作品以油畫、水墨、版畫、水彩、素描、粉蠟彩等平面畫作參賽,但不包括電腦繪圖。
3.作品尺寸須小於43*66公分。

獎品

分癌症病友、親友及醫療團隊三組,每組選取前三名及佳作五名。
第一名: 新台幣獎金20,000元
第二名: 新台幣獎金10,000元
第三名: 新台幣獎金5,000元
佳 作: 精美紀念獎座

報名資訊

洽詢專線:02-3322-6287分機172(上班時間09:00-18:00)活動網址:www.ecancer.org.tw

參賽規則

1.本活動參賽作品以作者本人創作為限,且不得參加過其他比賽,如果查獲得獎作品違反以上原則,將取消得獎資格。
2.參加此比賽者,作品版權為主辦單位所有;主辦單位得將參賽作品於國內外公開展覽(含網路),或製成書報、紀念品等,屆時參賽的畫作、公開姓名、年齡和主題文字將連同作品一起展示。
3.請將報名表填寫完整,並檢附相關資料。
4.每位參賽者投稿作品以一件為限,不可一人多投,違者取消參賽資格。
5.參賽者需提供真實且正確的姓名、住址、聯絡電話、電子郵件信箱、如有不實之情事(如冒用或盜用任何第三人之資料等),將被取消參加或得獎資格;或因資料不全或錯誤以致無法通知比賽相關訊息時,主辦單位不負任何責任。
注意事項(作品請勿折疊或表框並將其平鋪以兩張硬紙板固定,以防水材質包裝寄送)
1.收件日期:2013年11月01日至2014年01月25日止(以郵戳為憑)
2.收件方式:請填妥報名表(可於主辦單位網站下載或索取報名表),並連同作品及相關資料,以郵寄方式寄至10058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46號5樓「癌症希望基金會:彩繪希望活動」收即可。(2013-12-02 17:07)

[h1]「制止在中國的活摘器官」徵文、徵圖 [/h1]


活動網站:
https://www.facebook.com/OrganCareCompetition


一、活動主旨 :

歷來的文學作家與繪畫巨匠都用不同的方式描繪著時代的劇變,如:動物農場的大文豪 喬治·歐威爾、 女畫家柯維茲 、哥雅 、艾未未 等等...他們用敏感的心靈, 為這制度的不公發聲,為極權下的苦難民眾發聲, 同時也在為自己發聲。
歷史總是重複的,當邪惡穿上了不同的外衣,變換不同的形式,再度侵蝕善良時, 我們不該沉默, 讓我們對這場毫無人性的迫害發聲, 成為歷史的見證!

二、主辦單位 : 台灣國際器官移植關懷協會
協辦單位 : 大紀元時報股份有限公司、大紀元網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三、收件及截稿日期 :
開放投稿:收件截止日前,Email投稿,請參考簡章最下方參賽三步驟。
收件截止:2014年4月15日。
初審期間:2014年4月15日~2014年5月15日。
入圍公布:2014年5月15日 進行網友按讚或分享。
網友按讚分享:2014年5月15日~2014年6月1日。
主辦單位會將投稿作品上傳到facebook專頁進行網友按讚或分享。

公布得獎名單 : 2014年06月2日。

四、參賽內容 :

制止這場邪惡的暴行的所有相關內容 (請避免過於血腥的畫面,讓畫面維持在輔導級範圍內)
請參閱範例圖: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556327091128670.1073741828.555403217887724&type=3

五、徵選類別 :

1. 圖 : 插畫 、海報設計
(使用手繪或影像軟體等創作皆可)

範例圖: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556327091128670.1073741828.555403217887724&type=3

2. 文 : 140字內的微博短文 (每人限投三篇)

六、獎勵方式 :

1.圖 : 插畫 、海報設計

首獎1名頒發獎金10萬元,獎狀一紙。
銀獎1名 5萬元,獎狀一紙。
銅獎 1名 3萬元,獎狀一紙。
優選獎3名每名頒發獎金1萬元,獎狀一紙。
佳作 10名 3千,獎狀一紙。
人氣獎1名 5千元..

2. 文 : 140字內的微博短文 (每人限投三篇)

首獎1名頒發獎金 3萬元,獎狀一紙。
銀獎1名 1萬五千元,獎狀一紙。
銅獎1名 五千元,獎狀一紙。
優選獎 5名每名頒發獎金 2千元,獎狀一紙。
佳作 20名 1千元,獎狀一紙。
人氣獎1名5千元

a. 人氣獎 是在佳作以上選一位分享與按讚最多的獲獎者
b. 佳作以上學術單位得獎者將頒發「證明書」給指導老師
c. 大賽前三名得獎者將於報紙及新聞網或電視媒體公開報導
d. 作品將於藝廊展出為期約一個月
e. 作品將於大紀元時報刊登

七、參選者資格 :

1.有自己正常使用的Facebook。
2.無國籍、居住地等限制,海外民眾亦可參加 (可用筆名或暱稱)
3.作品必須未在任何一地報刊、雜誌、網站、部落格等公開媒體發表。

◎違反上述規定者,將撒銷得獎資格,並追回獎金及獎座或入圍證書。

八、評審方式 :

1.評審作業:均採為初審、網友票選及決審三階段進行;初審 與 決選階段均聘請知名專家組成評審委員會評審之。
2.作品如均未達水準,得由決選評審委員決定從缺,或不足額入選。

九、得獎名單揭曉及頒獎日期:將於2014年6月間在活動專屬網站上公佈得獎名單,並於3月間舉辦頒獎典禮,頒獎典禮時間地點另行通知。

◎本辦法如有未盡事宜,得隨時修訂補充。

著作權約定 :

(1) 參賽者同意作品於活動評選期間能無限次播放及使用於活動網頁上。
(2) 得獎者同意將得獎作品之著作財產權無條件讓與主辦單位。主辦單位為推廣活動,得使用其得獎作品於國內外重製 、公開播送、公開上映、公開演出、公開傳輸、散布、改作、編輯之權利,不另提供稿費。
(3) 參賽者稿件以原創之著作為限,作品經查屬抄襲或侵權者,取消其資格,得獎者並予追回獎金,得獎者不得異議,獎項不予遞補,如涉司法爭訟,得獎人應自行負責,如致主辦單位涉訟,應配合為訴訟參加或提供一切必要協助,主辦單位並對因此所受損害保有求償之權利。
(4) 參賽作品若有牴觸任何有關著作權之法令,一切法律責任由參賽者承擔,主辦單位概不負責。
本活動規則及注意事項載明於本活動網頁中,參選者於參加本活動同時,即同意接受本簡章之各項規定。如有違反規定者,主辦單位得取消參選資格並保留法律追訴權。
依中華民國所得稅法規定,獎金或給與超過新台幣2000元者,依法按給付全額扣取稅額。得獎價值超過新台幣1000元者依法須納入個人年度所得,得獎者須提供身分證正反面影本,如無法提供視同放棄得獎資格。

參賽三步驟:

1.了解以上簡章並在此粉絲頁按讚

2.了解此次徵選主題內容: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台灣國際器官移植關懷協會-制止活摘器官圖文徵選/徵選主題新聞資料/556322927795753

3. 投稿方式

圖檔投稿方式:

以Email方式寄至: competition@organcare.org.tw

圖檔 需 大於1024 X 768 像素 小於 1920 X 1080 像素之間 72 dpi 的 JPG格式

(得獎後將通知繳交原始檔供展覽使用 手繪原稿將於展覽後歸還)

Email內容須附上
姓名
電話
地址
作品名稱
作品的標語文字
例 : 冷漠是一堵維護邪惡的牆
創作理念

文章投稿方式:

以Email方式寄至: competition@organcare.org.tw

Email內容須附上
題目名稱 及 140字微博短文
姓名
電話
地址

简体简章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Qkrf6KHGZd-l1o86CLmf2tAA18Zprk5wpYqkAzP5nrU/edit

國際器官移植關懷協會 圖文徵選 Competition@organcare.org.tw(2013-12-02 17:06)

[h1]唐獎證書設計競賽 [/h1]

報名網址: http://www.boco.com.tw/tangprize


發軔於東方思想沃土的「唐獎」成立於2013年1月,與瑞典諾貝爾獎精神相互輝映,為促使人類文明走向更好境界,以實際行動激勵全球人才投入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及法治四大領域研究,即將於2014年9月舉辦第一屆頒獎典禮,不分種族與國籍遴選出對人類極具貢獻之得獎者。
唐獎的設立,是華人面對世界所注入的一股暖流與力量。為了傳達這份精神,唐獎教育基金會與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合作舉辦唐獎證書設計競賽,邀請國內優質設計師及設計團隊揮灑創意與美感,以藝術的語言榮耀這場盛宴,向得獎頂尖研究者們致上最高敬意。

一、辦理單位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唐獎教育基金會
執行單位:財團法人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二、參賽資格
具有中華民國國籍之國內設計相關領域人士。
(二) 可以個人或團隊(不得為法人)參賽,報名身份必須為自然人,且參賽件數不限。
(三) 免費報名。

三、比賽活動時程
報名與繳件時間|2013年12月2日(一)~2014年3月28日(五)17:00 (台北時間GMT+08:00)
初選評選|2014年4月9日(三)
初選入圍公告|2014年4月11日(五)
入圍作品繳件截止日|2014年5月 9日(五)17:00 (台北時間GMT+08:00)
決選評選|2014年5月20日(二)
頒獎典禮與決選公告|2014年5月22日(四)
成果展覽|2014年9月~11月
附註:如有變更請依照活動網站最新公佈資料為主


四、競賽內容
(一) 主題:依據唐獎理念及4大獎項領域(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法治)設計規劃,相關說明請參照唐獎官網http://www.tang-prize.org/。
(二) 設計品項:一組4款之證書、至少1款封套/證書裱框之設計
(三) 設計規範:
1證書為A3尺寸。
2證書須有唐獎logo(書法與字形)露出,但設計不侷限目前唐獎視覺風格。
3證書圖面設計請依4大獎項領域構思創意,為4款獨立,但具整體系列感或一致性。
4證書內文請下載參考
https://www.dropbox.com/sh/llpcu9uybhc696w/jeK3awKFZA?lst
5材質不限,可運用複合材質,須考量耐久性及實際製作可行性。
附註:得獎者後續將另案洽談實際製作,須2014年於8月底完成,請列入製作可行性評估。

五、評選機制
(一) 評選分為資格審查、初選及決選3階段
1. 資格審查:作業小組審查參賽資料是否齊全、參賽資格是否符合。
2. 初選:審查參賽者所繳交之設計裱板,由評審委員會選出15件作品晉級決選。
3. 決選:入圍者以完成4款證書、封套/裱框之作品樣本,至評選會議現場簡報,內容以中/英文表達,時間為10分鐘。簡報後5分鐘與評審討論時間。
(二) 評分標準
1. 展現唐獎精神意涵(50%)
2. 創新(20%):創意發想、使用技術或材質之原創性
3. 美感(20%):造型、比例、圖形應用之適當性及悅目性
4. 製作(10%):製作之可行性、耐久性、質感。
(三) 執行單位邀請國內及國際不同領域之專家組成初、決選評審委員會進行評選

六、頒發獎項
(一) 金獎 1名:獎金新台幣100萬元,獎狀1紙。
(二) 銀獎 1名:獎金新台幣50萬元,獎狀1紙。
(三) 銅獎 3名:獎金新台幣20萬元,獎狀1紙。
(四) 佳作 10名:獎金新台幣1萬元,獎狀1紙。
附註:
1.獎金依台灣地區稅法先行扣繳個人所得稅。
2.金、銀、銅獎得獎設計師或團隊,須將參賽作品之著作財產權讓與主辦單位,並配合主辦單位需求調整及製作正式證書(請見九、注意事項,(一) 關於參賽設計師之第7點)。

詳細參賽辦法,詳見附件。

六、聯絡方式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唐獎證書設計競賽」作業小組
呂承慧Phoebe、鄭育芬Janice
電話:+886-2-2745-8199 ext.331、335
Mail:tpdiploma@gmail.com
地址:110台北市光復南路133號2樓
報名網址: http://www.boco.com.tw/tangprize
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ngprizedesign(2013-12-02 17:06)

[h1]【TOYOTA】 2014全球夢想車創意繪畫大賽[/h1]
活動網站:
http://event.toyota.com.tw/201311_dreamcar/01.pdf

參賽日期

2013年11月15日-2014年2月15日(郵戳為憑)

比賽主題

我的夢想車

參加對象

全國公私立幼稚園、國小及國中學童,皆可依比賽辦法報名參加。

參賽組別

A組:8歲以下
B組:8歲(含)-11歲(含)
C組:12歲(含)-15歲(含)

作品規格

1.所有作品一律以8開圖畫紙參加,請自購圖畫紙參賽。
2.參賽作品水彩、蠟筆、版畫、水墨、彩色筆等各式繪畫材料表現皆可,不需裝裱。
3.提交之作品,須包含報名表。同時不得以共同創作之方式參賽。
4.彩色手繪,畫面須有背景(需描述情境,非只畫車)。
5.數位作品不予接受。

比賽細則

1.主辦單位寄發比賽規章至各校,並由學校協助發送各班級,完成作品請於2014年2月15日前由學生個別寄送或由學校以團體方式統一寄送「2014 TOYOTA 全球夢想車創意繪畫大賽工作小組」收。
2.全國大賽中,主辦單位將於各組作品中分別選出前3名金獎(全國大賽共9名金獎),金獎作品將可代表台灣參加2014年5月於日本舉辦的世界大賽。
3.全國大賽的優勝者預定於2014年3月宣佈。
4.世界大賽決賽預定於2014年5月舉行,世界大賽的優勝者將於2014年7月通知,並在2014年8月於日本舉辦頒獎典禮。

作品評選

1.全國大賽及世界大賽中的所有作品,將由主辦單位邀請的評審及外部專家評分。
2.評分標準:
● 繪畫作品中是否傳遞出作品主題和理念
● 繪畫作品中夢想或未來的獨特想像力
● 作品繪畫技巧:包含整體性、色彩協調性、完稿度等
3.全國大賽中各組分別選出前3名金獎代表參與世界大賽
(金獎作品將送至日本TOYOTA總公司進行世界大賽決選)。
4.預定於2014年2月28日前完成全國大賽評審。
5.預定於2013年3月25日前通知入圍世界大賽,共9名,並公布於活動網站。
6.在世界大賽中,將從各國的參賽作品中選出優勝者(金獎、銀獎、銅獎、佳作及TOYOTA特別獎)。
7.全國大賽及世界大賽評審所作的決定即為最終審核結果。

收件須知

1.郵寄地點:104台北市南京東路二段150號11樓「2014 TOYOTA 全球夢想車創意繪畫大賽工作小組」收。
2.收件方式:參賽作品以郵寄為原則,亦可由班級老師統一送件。請於作品包裝外封套註明「2014 TOYOTA 全球夢想車創意繪畫大賽」字樣。
3.為利於作品評選,請填妥參賽報名表格並貼於作品後面。參賽報名表可影印使用。
4.作品與報名表一同郵寄至「2014 TOYOTA 全球夢想車創意繪畫大賽工作小組」收。
5.收件截止日期:即日起至2014年2月15日止(以郵戳日期為憑),逾期不予受理。

獎勵方式

全國大賽

報名禮:透過班級統一收件並完成報名,前1萬名每人可獲得TOYOTA特製12色粉蠟筆組1盒。
●金獎:各組前3名(共9名),可獲得誠品圖書禮券3000元及獎狀1紙。入選者將代表台灣前進日本與全球超過80個國家參賽者角逐世界大賽獎項。
專屬金獎特別榮譽:今年TOYOTA將把9名金獎得主的畫作印製於彩色蠟筆外盒,在全台各地的商店裡看到屬於你的榮耀!
●銀獎:各組10名(共30名),可獲得誠品圖書禮券1000元及獎狀1紙。
●銅獎:各組15名(共45名),可獲得誠品圖書禮券500元及獎狀1紙。
●佳作:各組100名(共300名),可獲得獎狀1紙。
●全國大賽預定於2014年3月25日前通知得獎。

世界大賽

●金獎:各組1名(共3名金獎作品)
●銀獎:各組2名(共6名銀獎作品)
●銅獎:各組3名(共9名銅獎作品)
●佳作:各組4名(共12名佳作作品)
●TOYOTA特別獎:不分組別自金、銀及銅獎中選出1名。
預定於2014年7月通知得獎,並在8月於日本舉辦頒獎典禮,世界大賽中各組別之金、銀、銅獎與佳作之得主,其本人及一位家長或法定監護人可贏得一趟日本之旅。獎品為主辦單位提供之來回日本的經濟艙機票、在日旅費及住宿。
優勝者須自行負擔國內往返機場的費用、其他國內旅費、以及領收獎品需繳納的所有稅款。機票日期無法更改。
【註1:主辦單位保留替換獎品的權利。】
【註2:參賽作品著作權歸主辦單位,主辦單位不限地點、時間、次數、方式使用,並授權第三人使用。】

附則

1.參賽作品不論得獎與否,恕不退件。
2.參賽者所填寫之個人資料,主辦單位將善盡保密之責,絕不外洩,敬請安心填寫。
3.參賽者之參賽次數並無上限;但是,每一參賽作品必須置於單獨信封及參賽報名表。
4.參賽者可繳交多件作品,但只能獲得一個獎項。
5.著作權:參賽作品著作權歸主辦單位,主辦單位不限地點、時間、次數、方式使用,並授權第三人使用。
6.參賽者作品有可能以廣告用途被印製在印刷物上。
7.作品以個人創作為限,嚴禁盜用他人作品參加徵選,違者若被原著作者發覺並提異議時,除依法追繳原領之獎勵外,凡違反著作權者之法律責任一律由參賽者自行負責,概與主辦單位無涉。
8.作品之所有權已被買斷者,請勿參加本次比賽活動,如涉有爭議,概由參賽者負責,與主辦單位無涉。
9.已公開發表之作品、曾參與其他比賽之作品、及侵犯任何第三方權利之作品不得參賽。參賽作品必須符合所參與比賽之主題,方屬合格。
10.若父母雙方皆可行使監護權,則父母皆應簽名。若父母只有一方得以行使監護權,父或母單一簽名即可。若父母皆無法簽名,必須由法定監護人簽名。
11.代表參與世界大賽之參賽者及其父母或法定監護人:
(1)必須具備合法進入日本之條件;
(2)應能夠並願意依主辦單位所指定之行程,到日本旅遊;主辦單位不負責、亦不保證赴日旅遊簽證之核發一事。
12.代表參與世界大賽之參賽者及其父母或法定監護人遞交參賽作品,即視同同意遵守所有參賽規定;對於主辦單位邀請之裁判所評審的最後結果,將無異議予以接受,不會提出訴訟。
13.如遇重大事故或其他天災不可抗力之因素,以致活動暫停,主辦單位將以公告方式告知活動延長或暫停。
14.如因主辦單位不可抗拒之事由導致獎品內容更換,優勝者同意接受主辦單位所安排之替代獎品,不得要求折現或轉換其他商品。
15.本活動獎品將不得轉換、轉讓、折換現金或兌換其他商品。
16.未滿18歲之得獎者,須同時附上本人與法定代理人證件,並由法定代理人代為領獎。
17.根據中華民國所得稅法規定,須提供身分證明文件影本,以利依稅法辦法扣繳。將依照中獎獎品價值開立扣繳憑單給得獎人,惟中獎獎品價值超過20,000元時,得獎人需先繳交獎品價值10%(不具中華民國身份者,機會中獎所得稅為20%),做為機會中獎所得稅,如果得獎者不願意給付得獎商品之稅額,則視為得獎者自動棄權,不具得獎資格。
18.主辦單位對所有活動辦法及規則擁有最後解釋權力。(2013-12-02 17:04)

[h1]傘的100種用途,創意達人就是你![/h1]


活動網站:
http://www.treemall.com.tw/event/1311leho_100/how.shtml

一、活動名稱:

「傘的100種用途。創意達人就是你!」繪圖徵選活動

二、活動期間:

2013/11/28~2014/01/08

三、活動辦法:

將符合以下規則的「傘的創意用途」繪圖作品上傳至本活動網頁,並填完個人得獎聯絡資料,即符合參加資格!
(1)參賽作品限使用繪圖方式創作,可以是手繪、電腦繪圖、黑白、彩色稿件
(2)圖檔尺寸限定500x500像素,大小500k以內,使用jpg或gif檔案。
(3)除特殊內容外(詳見注意事項3),創意呈現方式不拘,可寫實、可KUSO、可天馬行空,盡情發揮你的想像力!
傘的功能介紹可參考「LEHO傘藝」

四、活動獎項:

公布日期2014/01/10
(1)最佳創意點子獎:
  由主辦單位評選,選出10名最佳創意用途表現者, 贈送以下獎項
  第1名 - 兩萬五千元獎金
  第2名 - 一萬元獎金
  第3名 - 五千元獎金
  第4~6名 - LEHO商品購物金2000元
  第7~10名 - LEHO商品購物金1000元
   ※LEHO商品購物金使用方式請參考注意事項8

(2)最佳人氣獎:
  活動期間按讚數第1名者 - 兩萬五千元獎金
  活動期間按讚數第2名者 - 一萬元獎金
  活動期間按讚數第3名者 - 五千元獎金
※本獎可與「最佳創意點子獎」重複得獎
※按讚數以「所有投稿作品」裡每張作品底下的Facebook讚數 為統計標準
※按讚數截止時間以2014/1/8 下午3點為準
(3)參加特別獎: 從投稿作品按讚數超過30者抽出20名,每名贈送五百元獎金
※本獎若與「最佳創意點子獎」、「最佳人氣獎」重複得獎,將重抽「參加特別獎」獎項。

五、活動注意事項

(1)得獎者需於2014/01/20內回覆中獎領據,得獎通知信將發送至參加者所填寫之聯絡信箱,請確認可連絡之詳細資料,以確保獎品的後續處理。如會員資料不正確導致無法順利聯絡通知,恕不補發獎品,逾期視同放棄得獎權利。
(2)本活動,每個參加者可上傳多張創作,但僅限獲得一次「最佳創意點子獎」得獎機會,以及一次「最佳人氣獎」得獎機會,但可同時獲得「最佳創意點子獎」及「最佳人氣獎」。「參加特別獎」不得與前述獎項重複得獎,若重複則僅保留「最佳創意點子獎」或「最佳人氣獎」得獎資格,重抽「參加特別獎」獎項。聯絡資料擁有相同電話或相同Email者視為同一位參加者,需遵守上述得獎規則,主辦單位保留身分審查及決定獎項之權利。
(3)參賽作品限使用繪圖方式,可以是手繪、電腦繪圖(含3D)、黑白、彩色稿件。參賽作品嚴禁非法、妨礙風化、色情、政治、毀謗、侵犯隱私等行為或違規之內容。參賽作品所繪製之圖像,必須是參賽者本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仿冒,若經檢舉違者需自行負責相關法律責任。參賽作品的著作權若有第三者提出異議,主辦單位一概不負責任,相關訴訟費用將由參賽者全數負擔。
(4)主辦單位員工不得參與此項活動。
(5)本活動禁止惡意電腦程式或其他意圖混淆影響比賽結果、違反活動公平性之任何行為。
(6)主辦單位就活動參與者保有審查之權利;若經審查有違反上述約定者,主辦單位有權立即刪除資料並取消、追回得獎資格,且不須預先告知參賽者。本活動如因不可抗力之特殊原因無法執行時,主辦單位有權決定取消、終止、修正、更換獎品或暫停本活動。
(7)參加活動者視同已授權主辦單位利用、儲存及刊載該資料,並於相關網站及媒體上展示、報導、重製、使用、發表該內容,惟該內容之著作權為原著作人所有。
(8)「最佳創意點子獎」第4~10名LEHO購物金使用方式:由主辦單位聯絡得獎者於TreeMall網站上挑選品名帶有LEHO之商品,在限定購物金額內挑選完售價總金額小於等於該購物金額之商品,由主辦單位寄送至得獎者指定地址。若有未用盡之購物金恕不再補用、補發、兌換現金或其他之等值商品。
(9)本活動僅限中華民國國民參加,購物金購買之商品無法寄送海外,敬請見諒。
(10)參加活動者所提供的個人資料,同意作為寄發中獎通知及主辦單位寄發相關資訊使用。
(11)動獎項價值超過新台幣20,000元者,得獎者應自行負擔10%之中獎所得稅。活動獎項如為現金,主辦單位有權自應給付獎金中逕予扣除相關應付稅捐;現金以外之獎項,得獎者應先繳納中獎所得稅後,始得領取活動獎品。
(12)其他未盡事宜,則以主辦單位最終公告之說明為準。(2013-12-02 17:03)

[center]http://n.yam.com/tripass/travel/20131128/20131128925158.html[/center]

[center][h1]【週四賞藝文】印象.經典—莫內特展 探索大師水影天光[/h1][/center]
景點家/MOOK景點家旅遊生活網陳冠鑫整理報導-2013年11月28日 上午10:35




[圖]

【週四賞藝文】印象.經典—莫內特展 探索大師水影天光
【週四賞藝文】印象.經典—莫內特展 探索大師水影天光

arrow-left

1/2

arrow_right


點選放大




印象派的繪畫作品,其明亮愉悅的風格、以日常生活風景人物為題材的特色,廣受社會大眾喜愛。莫內是印象派的代表大師,承蒙全球典藏莫內作品最重要的巴黎馬摩丹–莫內美術館的慨然借展,國立歷史博物館與聯合報系即日起至2014年2月16日合作舉辦「印象.經典—莫內」特展,讓昨日的印象再現為今天的經典。 印象派大師莫內名作,即日起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即可欣賞。(圖片提供/國立歷史博物館)

莫內終生以探索光影為念,捕捉大自然生動繽紛的水影天光,掌握物像瞬間即逝的豐富生命力。本展覽特別選出55件莫內代表作品,規劃五個主題單元:朋友與肖像畫、諷刺漫畫、光影詩篇、莫內花園與永恆莫內,讓觀眾能夠以一個全面性的角度,了解建構莫內的人生與藝術。故事從莫內的私人收藏開始,透露他個人蒐藏品味的肖像畫,述說著莫內一生所珍視的友誼與家人。繼之從莫內最初展現其繪畫才能並嶄露頭角的諷刺漫畫開始,邁進逐步養成這位印象派大師的各地旅行印記,他所鍾愛的吉維尼花園景色,終至晚年深受日後藝壇抽象表現主義推崇的極度自由表現。   藝術家以創作將他們的感受與理念傳遞給觀眾,有時能引起廣大的共鳴與認同,得到世人的讚許而揚名立萬;有時卻難獲一絲好評,只能在世俗的嘲諷下,掙扎於生活與對自己藝術理念的堅持。印象派生活化的取材與創新大膽的視覺效果,曾經讓世人驚愕而難以接受,但在世事更迭、潮流輪變之後,卻能脫穎而出,流芳百世。 今天,睡蓮是大家對莫內最直接的印象聯想,他一直非常熱愛花園,對他而言,花園本身即是一件創作,一個微型宇宙,而非僅僅是題材的來源。花園的建造與莫內的創作間維持著一種複雜的關係,猶如普魯斯特所形容,是一個最初、最生動的草稿;也可以算是現成的、美妙的、調滿了和諧色調的調色盤。此次展覽特別整合南海學園各館所的資源,本館與台北植物園配合展覽,將規劃園區造景與導覽活動,讓展覽與實境相互應和,讓大家欣賞在藝術之美還能感受生活的美好。(2013-12-02 16:59)

[center]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31109001914-260413[/center]


[h1]「許願樹-榆木令子展」訴自然 台北當代館展出[/h1]




中時電子報 林宜靜 2013年11月09日 10:33


[圖]



「許願樹-榆木令子個展」以繪畫、雕塑呈現一顆顆樹木,以台灣的自然崇拜為主題,凸顯樹和人們生活的連繫、創造居民與自然對話。(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許願樹-榆木令子個展」以繪畫、雕塑呈現一顆顆樹木,以台灣的自然崇拜為主題,凸顯樹和人們生活的連繫、創造居民與自然對話。(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近來走訪台北當代館,會發現展間有濃濃的自然風情。台北當代藝術館於展出「許願樹-榆木令子個展」以繪畫、雕塑呈現一顆顆樹木,以台灣的自然崇拜為主題,凸顯樹和人們生活的連繫、創造居民與自然對話。

藝術家榆木令子對於樹木與自然神等民間故事極具興趣,早在數個月前就已抵達台灣並走訪大小鄉鎮,收集關於古樹的民間傳說與回憶。

本次展覽不僅包含過去以日本神木為題的作品,更將展出藝術家受台灣人文風情啟發的一系列最新創作。

羅德島設計學院客座講師的榆木令子,有紮實的雕塑藝術訓練背景,曾於東京、倫敦、柏林等地求學,也曾至芬蘭、巴西等地駐村交流,在長年旅居異國浸潤不同文化之同時,其作品反映出日本文化深刻的工藝精神及人文哲思。

榆木令子擅長以紙材創作的榆木,作品中帶有溫暖樸實的質感,近幾年持續進行的「森林與樹」創作計劃,期盼將藝術思維拓展至人文與自然的關係,進而關懷現今文明對於自然環境的破壞與保護。

第一展間中所呈現的新作,為榆木令子汲取台灣民間的樹神信仰與在草山行館駐村二個月對於台灣山林環境的體驗,所啟發的一系列繪畫及雕塑裝置。

旅台期間,透過林務局的協助,榆木令子得以走訪台中、嘉義等地欣賞珍奇老樹,她從中發現了台灣民俗中的巨木崇拜往往與土地公的信仰結合,將這些見聞融入其創作。

在日本,當大樹被砍伐用以製船後,匠人會在此樹的橫斷面上植入取自末梢的一枝小綠枝,藉此象徵生命的回返及自然的循環。本展覽的第二展間則展出榆木令子依據日本神道教信仰的儀式發想,創作出的空間情境裝置。

「許願樹-榆木令子個展」

時間:11月9日起至12月22日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2013-11-29 14:40)

楡木令子 REIKO NIREKI

藝術家生平/ Artist Biography

早年於京都外語大學修習英語的榆木令子,畢業後曾於東京、倫敦接受藝術訓練,並於柏林藝術學院取後藝術碩士學位,曾於不同國家駐村交流,榆木令子創作的觀察卻始終從自身的日本文化出發,讓她的作品成為連結各地文化與歴史的橋樑,長年以紙材創作雕塑及裝置,作品流露著樸實素淨的質感溫度,也帶有深刻的人文哲思。

Graduated from Kyoto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Reiko Nireki moved to Tokyo and London for her training in art, and received her Master degree from Hochschule der Künste Berlin. She has been in residence programs in various countries, but her art has always originated from her own Japanese background, allowing her artworks to bridge different cultures. Always using paper to make sculptures and installations, her artworks carry a sense of unpretentious warmth and profound philosophical contemplation.

個展經歷 (部份)

2000 「另一種風景」 G藝廊,赫爾辛基,芬蘭

「背景‧歷史」 多米歐克康克里普塔,赫爾辛基,芬蘭

2003 「另一種風景」 表參道藝廊,東京,日本

2006 「背景‧台北‧人的故事」 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關渡美術館,台北,台灣

2009 「旅行日誌2000~」 草花舍,島根縣,日本

「克羅諾斯」 SOH藝廊K3,東京,日本

2012 「許願樹」 Tachibana藝廊,大阪,日本

SELECTED SOLO EXHIBITIONS

2000 “Another Landscape” Galleria G, Helsinki, Finland

“back/ground/history” Tuomiokirkon Krypta, Helsinki, Finland

2003 “Another Landscape” Gallery Omotesando, Tokyo, Japan

2006 “back / ground / history-Taipei” Suho Memorial Paper Culture Foundation, Kuandu Museum of Fine Arts Taipei, Taiwan

2009 “Diary-from my journey 2000~” Soukasha, Shimane, Japan

“Χρδυος-Chronus” SOH Gallery K3, Tokyo, Japan

2012 “The wishing Tree” Tachibana Gallery, Osaka,Japan)



聯展經歷 (部份)

2006 「Domani Exhibition 2006」 東郷青兒美術館,東京,日本

2009 策劃「Three Trees Project三樹計劃」 阿波紙廠,神山駐村計劃,德島,日本

2011 「The Golden Forest黃金森林」 赫爾辛基城市美術館,赫爾辛基,芬蘭

2012 「Another Landscape 另一種風景2012」 Aoi Iwami藝術節,島根縣,日本

SELECTED GROUP EXHIBITIONS

2006 Domani Exhibition 2006 Tohgo Seiji Museum, Tokyo, Japan

2009 Organized “Three Trees Project” Awagami Factory, Kamiyama Artist-in-Residence Program, Tokushima, Japan

2011 “The Golden ForestExhibition” Helsinki City Muesum,Helsinki, Finland

2012 “Another Landscape 2012” Aoi Iwami Art Festival, Shimane, Japan

更詳細的資訊,請見http://www.reiko-nireki.jp/(2013-11-29 14:39)

[h1]許願樹—榆木令子個展[/h1]

[圖]


官網:
http://www.mocataipei.org.tw/blog/post/29423193


展出地點:■台北市大同區103長安西路39號


展出日期:2013/11/09-12/22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 | 許願樹—榆木令子個展

Exhibition | The Wishing Tree—Solo Exhibition by Reiko Nireki

展覽時間 Date | 2013/11/09-12/22

展覽地點 Venue | MOCA Studio

門票 Admission | 免費,free

展覽簡介

展覽簡介 About the Exhibition

今年春天剛結束紐約羅德島設計學院客座講師的榆木令子,有著紮實的雕塑藝術訓練背景,曾於東京、倫敦、柏林等地求學,也曾至芬蘭、巴西等地駐村交流,在長年旅居異國浸潤不同文化之同時,她的作品始終反映著日本文化深刻的工藝精神及人文哲思。

Reiko Nireki received her artistic training in Tokyo, London and Berlin, and has been in residence programs in Finland and Brazil. Despite her years immersed in different cultures, including giving lectures at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 this spring, her art always reflects the craftsmanship and philosophical contemplation of Japanese culture.

擅長以紙材創作的她,作品帶有溫暖樸實的質感溫度,近幾年持續進行的「森林與樹」創作計劃,立意將藝術思維推展至人文與自然的關係探討,進而關照今日文明對於自然環境的破壞與保護。2000年時,榆木令子獲日本文化部補助至芬蘭駐村交流期間,因接觸了當地信仰/崇拜森林與自然環境的歴史文化,而讓她回想起日本文化中固有的萬物有靈論,於是開始在藝術創作和展覽活動中,融入不同文化思維的研究和比對。

Specializing in utilizing paper material, her artworks carry a sense of warmth. The “Forest and Tree Project” that she has been conducting in recent years aim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through art, and directs the audience’s attention towards the damage and preservation of natural environment. In 2000, she received a grant from the Cultural Affairs of Japan to work in Finland, during which she learned about the local belief related to the forest and nature, which reminded her of the animism in her own culture. Therefore, she started to incorporate her study and cultural comparison in her art and exhibition.

在此次台北當代藝術館實驗展場的個展中,榆木令子以第一展間呈現了她數度走訪鄉土,汲取台灣民間的樹神信仰,加上草山行館駐村二個月對於台灣山林環境的體驗,由此所創作完成的繪畫及雕塑裝置。旅台期間,在林務局的協助之下,榆木令子得以見識台中、嘉義等地的珍奇老樹,並實地觀察台中地區信眾被樹神點認為義子女的宗教儀式,她從中發現了台灣民俗中的巨樹崇拜往往與土地公的信仰結合,試圖將這些見聞融入其創作語彙和展示情境,更邀請觀眾走進作品,欣賞她所繪製專屬於台灣的人文風景;裝置中心以台灣竹及回收紙漿製成的球型雕塑,代表樹木的精神及文化的核心,隱隱綻放象徵台灣信仰的紅色光蘊,並以懸吊在球雕內的葉片及銅幣,做為樹神庇佑義子女的護身符。也因如此,觀眾步入這個結合了繪畫、裝置及台灣風土人文內涵的展場中,由然而生的一種親切感,其實無需言語即可直覺體會。



After a two-month residency in Grass Mountain Chateau, in the first room of her exhibition at MOCA Studio, she shows the installation that is comprised of drawings and sculpture, which is a direct result of her observation and travel in Taiwan, learning about Taiwanese people’s worship of big trees. With the kind assistance of the Forestry Bureau, Reiko Nireki visited various precious old trees in Taichung and Chiayi, and personally witnessed the religious ritual of the birthday of the tree god, during which the god will adopt local children as sons and daughters. She realizes that Taiwanese worship of trees is often integrated with the belief in god of the land, and attempts to represent what she has seen and heard in her installation. She invites the audience to enter her work to appreciate the humanistic landscape of Taiwan. At the center of the installation, a ball-like sculpture made of bamboo and recycled paper pulp symbolizes the spirit of the tree and the core essence of the culture. The subtly flowing red light is characteristic of local religion, and the leaves and coins hanging inside the sculpture represent the charms that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the tree god would receive. The integration of drawings, installations and Taiwanese local customs gives a direct sense of hearty friendliness that does not require much explanation.

無獨有偶,本展第二展間中對照呈現的是,榆木令子依據日本神道教信仰的儀式內涵而創作的另一件空間情境裝置;當大樹被砍伐用以製船後,日本匠人會在此樹的橫斷面上植入取自末梢的一枝小綠枝,藉此象徵生命的回返及自然的循環,以及人類對自然的至誠感恩。此次台北個展,材料運用上另一特色是,榆木令子巧妙運用「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慷慨贊助的特種紙張,加以揉搓、上色、堆疊雕塑,讓觀眾從中體驗了巨木崇偉的外觀和護佑者/犠牲者的兩種形象,藉此提醒觀眾重回已經習以為常,卻也逐漸遺忘的自然環境,去凝視和思索人類與大自然的永續關係。



The spatial installation in the second room is created based on the religious ritual of the Shintoism. When a tree is felled down to make boats, Japanese people will plant a branch of the tree back on the tree stump, symbolizing the return of life back to the tree and expressing their sincere gratitude for nature. With the paper generously sponsored by the Suho Memorial Paper Culture Foundation, the artist wrinkled, colored, and layered the paper, allowing the audience to experience the appearance of the giant tree and the images of the protector/the sacrificed. By doing so, she reminds the audience to return to our precious nature that is being gradually forgotten, and to contemplate on the sustainable bond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2013-11-29 14:38)

[center]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1123000919-260115[/center]


[center][h1]「後人類慾望」打破性別二元思考[/h1][/center]


中國時報 吳垠慧/台北報導 2013年11月23日 04:09







佩斯尼尼的作品《迎接賓客》,用純真小女孩與變種生物的互動作為主題,充滿張力。(張鎧乙攝)
佩斯尼尼的作品《迎接賓客》,用純真小女孩與變種生物的互動作為主題,充滿張力。(張鎧乙攝)











人體開始產生性別的分野,約莫在胚胎6周大,此後開始發展至男女生理的區分。不同社會對性別各有期待與規範,然而,性別只有二元發展嗎?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後人類慾望」展覽,來自歐美、日本和台灣25組藝術家與團體,透過繪畫、裝置、影像藝術來探討變裝、改造、異種突變等當代文化議題。

「後人類慾望」由陳明惠策展,從1988年史蒂夫‧尼可思(Steve Nichols)發表《後人類宣言》(Post-human Manifesto)這本書取得靈感。她說儘管學界對於「後人類」定義分歧,但普遍共識為「形容現代人日漸分歧、複雜的生命期許和身分認同」,因此她藉由複製人、跨性人、改造人等主題詮釋「後人類」。

英國藝術家塞耶(Phil Sayers)表示自己外表是男人,內在卻是女人。68歲的塞耶沒作變性手術,平時以女裝示人,令人雌雄莫辨。作品《自畫像:影中赤裸》、《自畫像第290號》是他的變裝照,《回應凝視》則與3位年邁女性共同袒露衰老的肉體以及因乳癌而切除乳房的身體。

「為了取悅男性,傳統繪畫裡的女性都是年輕貌美。我不美、不年輕,而且也不是真的女人。」塞耶說,母親自小視他為女兒,這樣的意識逐漸形成漣漪,「當我結婚生子後,我開始扮演母親的角色照顧小孩,認同產生變化。」

台灣藝術家劉世芬展出裝置《穆勒氏花園:羊走迷》,穆勒氏管是形成女性生殖器官的性腺,她將雌雄同體的蝸牛、象徵迷途羔羊的鹽雕山羊頭骨等圖像,和一尊擬真自身卻外加一條尾巴的人體雕像並置。劉世芬以此「象徵男女兩性屬性都存在,只是發動多寡而已」來詮釋對性別的思考。

展覽也探討人體與科技結合的複製人。台灣藝術家林珮淳的《夏娃克隆啟示》影音互動裝置,作品主角設定為可自我複製的科技人種「夏娃克隆」,暗示科技具有無限發展的能力,也可能導致人類的淪落。

澳洲藝術家佩斯尼尼(Patricia Piccinini)的裝置《高懸》和《迎接賓客》,以自己的一對兒女為雕塑的模特兒。《高懸》中的小男孩從人類毛髮編織成的巨繭探出頭,繭中有幾條大蟲卵;《迎接賓客》有隻撲向小女孩的異形物種。佩斯尼尼說,人類對其他物種常造成侵犯,透過孩童與奇異物種共處,隱喻物種相容的想像。(2013-11-29 14:32)

[center]http://www.bltv.tv/news/?f=content&cid=20003[/center]


[center][h1]「後人類慾望」 台北當代藝術館跨年大展[/h1][/center]

發表時間:2013-11-26 11:52 字級設定:
記者:邱雯琪 原天泰 台北報導

「後人類」詞語,普遍用於形容現代人日漸分歧、複雜的生命期許和身分認同。台北當代藝術館近期展出「後人類慾望」展覽,展出25組極具國際知名度藝術家的創作,展現出當代藝術對「後人類」概念的多元面向。

「後人類慾望」展是台北當代藝術館的跨年度大展,邀請研究此議題的陳明惠博士擔綱策展,邀請來自全球各地的藝術家,從三大面向鋪陳、詮釋「後人類」新興藝術課題。

後人類慾望展覽,作品以多媒體、數位輸出與影像裝置等手法呈現,不僅建構了本展內容的豐富性和面貌的多樣性,也以前瞻思維和眼光,探討未來性的議題。25組國際知名藝術家,以現代數位媒材與技術,探討人類對於身體與性別的重新解讀,更開啟大眾對科技與人類關係變化的想像空間。(2013-11-29 14:31)

[center]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9/8312938.shtml[/center]


[center][h1]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後人類慾望」[/h1][/center]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即時報導】

2013.11.22 01:42 pm





台北當代藝術館23日起推出跨年大展《後人類慾望》,邀請研究相關議題的陳明惠博士擔綱策畫,邀請25組國際藝術家,從複製人、跨性人、改造人等來鋪陳和詮釋「後人類」這個目前不斷發展的課題。

一進入當代館便可看見澳籍藝術家派翠西亞‧佩斯尼尼(Patricapiccinini)帶給所有觀眾強烈視覺震撼的作品「Aloft」。這個作品以人類毛髮編製而成大型蟲網,巢穴中有幾隻巨型幼蟲,以及一位探頭觀望民眾的小男孩,營造小孩與巨蟲共存的奇異氛圍。本次展覽也邀請到冰島歌手碧玉展出作品「Wanderlust」,此單曲收錄於碧玉的專輯《Volta》中,以她歌劇般的高亢嗓音,搭配冰島十人管樂隊的銅管樂曲伴奏及電子節拍,呈現出衝擊與力量。

此展將展至明年1月12日。


【2013/11/22 聯合報】@ http://udn.com/(2013-11-29 14:31)

[center]http://tw.mag.cnyes.com/Content/20131125/BBF3DAB8E82F48D3AF6E2B30FA236735.shtml[/center]


[center][h1]後人類慾望 當代藝術中的性別觀與數位性[/h1][/center]

發刊日期:2013.11.25文章點閱:538







「後人類(Posthuman)」作為一個學術名詞起源於1988年史蒂夫‧妮可思(Steve Nichols)所出版的〈後人類宣言〉(Post-human Manifesto)一書,目前,學界或藝術界對於「後人類」一詞的定義分歧,這個詞主要形容現代人皆是一種後人類,具有分歧、複雜的身分、期許與認同感;現代人並非具有單一的價值觀,反之,現代人往往活在多重、異質且自我矛盾之觀感中。本展主要是回應數位女性主義哲學家唐納‧海若威(Donna Haraway)的「賽伯格(cyborg)」概念,共邀請26位/組國際藝術家,從事數位科技做為媒介的當代藝術創作,呈現策展人對於「後人類」概念之詮釋。

展覽共分3大主題

「後人類」顯示一種介於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緊張感與不確定性,是一種結合人的身體與科技技術的現象與想像,這種介於人與科技的概念,回應了海若威對於「賽伯格」之觀點。海若威曾指出:賽伯格是一種數位空間的有機體,一種混雜機器與有機生物體的東西,同時是社會的真實狀態,也是一種虛幻的科學想像。賽伯格是一種超越現實物質的世界裡,既定的兩性二元分界之個體,且去除過去既定的性別二元論,進而呈現解構性別認知、重現身體符碼之「後人類慾望」。本展覽展出的作品以數位科技的手法,包含數位輸出、多媒體互動、影像裝置之作品,探討我們對於身體與性別之重新解讀,共包含3大主題:「複製人」、「跨性人」、「變形人」。

「複製人」以克隆(clone)作為主題:克隆是指一種自然無性生殖的方式,或是藉由科技以無性生殖方式創作出的生物體。1996年人工桃利羊(Dolly)的被創作,暗示未來人類可能可以藉由生物科技,由「非性」的方式繁衍而出,因此「複製人」探討的是當代數位藝術中的「去性別化」及「雌雄同體」現象。(2013-11-29 14:30)

活動資訊:

時間:2013/11/23 週六10:30-17:10 議程第1天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1F活動大廳

*因場地座位有限,每場次受理報名60人,活動前e-mail通知報到。

*國際研討會兩天場次皆已額滿,未報到名者可於現場候位遞補,謝謝!

現場觀眾報到:上午10:00-10:30


10:30-10:50│開幕式

開幕致詞

主持人:石瑞仁/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

策展論述/藝術家及講者介紹

主講人:陳明惠/「後人類慾望」策展人、國立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

10:50-11:40│主題演講

主持人:陳明惠/「後人類慾望」策展人

主講人:死亡之吻:慾望、生命力與後人類│瑪莎‧曼斯基蒙/英國羅芙堡大學現代與當代藝術史及理論教授


現場交流Q&A提問

11:40-11:50│中場休息

11:50-13:00│主題1:變形人

主持人:石瑞仁/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

主講人:十二生肖系列│李小鏡/藝術家

Hox基因十二生肖:突變與變態│維多利亞‧維納斯& 賽德哈斯‧瑞瑪克利斯蘭/藝術家


現場交流Q&A提問

13:00-14:00│午休用餐

14:00-15:30│主題2:後人類克隆

主持人:陳瓊花/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講座教授兼院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所)教授

主講人:高懸│派翠西亞‧佩斯尼尼/藝術家

夏娃克隆啟示錄III,夏娃克隆啟示錄II│林珮淳/藝術家

穆勒氏花園─羊走迷│劉世芬/藝術家


現場交流Q&A提問

15:30-15:40│休息茶敘

15:40-17:10│主題3:後人類慾望:人與賽伯格(cyborg)之轉換

主持人:林羽婕/「後人類慾望」協同策展人,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副執行長

主講人:廢棄物│黃贊倫/藝術家

城市浮游體-雌性/雄性│崔旴嵐/藝術家

現場交流Q&A提問





時間:2013/11/24週日10:30-17:30 議程第2天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1F活動大廳


現場觀眾報到:上午10:00-10:30

10:30-11:30│主題4:中樞神經與精神性

主持人:陳明惠/「後人類慾望」策展人

主講人:模仿精神病│珍妮‧普若芬特/藝術家

感知與非人類│安娜‧瑪斯特&蜜雪兒‧拔克/藝術家


現場交流Q&A提問

11:30-11:40│中場休息

11:40-13:00│主題5:人體‧變裝與多元文化

主持人:陳明惠/「後人類慾望」策展人

主講人:神秘花園│李‧史考特/藝術家

超越肉體│凱文‧萊恩/藝術家

奇米拉│莎雅‧沃爾法克/藝術家


現場交流Q&A提問

13:00-14:00│午休用餐

14:00-15:30│主題6:後人類慾望─當代藝術中的性別觀

主持人:伊斯特‧賽耶/倫敦大學史密斯學院教師

主講人:跨性別展演│費爾‧賽耶/藝術家

真實女性、我的寶貝│安‧賴&瑞奇‧朗葛林/藝術家

殼│瑞蒂‧泰克塞森/藝術家


現場交流Q&A提問

15:30-15:40│休息茶敘

15:40-17:30│主題7:後人類身體

主持人:林羽婕/「後人類慾望」協同策展人

主講人:奇米拉之歌│曾鈺涓/藝術家

遊戲迷宮│郭慧禪/藝術家

以《身體構圖II》互動裝置探討身體資料庫│詹嘉華/藝術家

人獸誌│楊 納/藝術家


現場交流Q&A提問

17:30-│閉幕致詞

石瑞仁/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

陳明惠/「後人類慾望」策展人

林羽婕/「後人類慾望」協同策展人





Day 1: Saturday,November 23, 2013


Venue: 1F Auditorium at 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aipei

10:30-10:30│Registration



10:30-10:50│Welcome

Welcoming Remarks

J.J. Shih, Director of MOCA Taipei

Opening Remarks and Curatorial Statement

Dr. Ming Turner, Curator of Post-Humanist Desire; Assistant Professor at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10:50-11:40│Keynote Speech

Hosted by Dr. Ming Turner, Curator of Post-Humanist Desire

The Kiss of Death: Desire, Vitality and Post-human Matter


Keynote Speaker: Prof. Marsha Meskimmon, Loughborough University

11:40-11:50│Break

11:50-13:00│Panel 1: The Transformed Human

Moderated by J.J. Shih, Director of MOCA Taipei

- Manimals│Daniel Lee, artist

- Hox Zodiac - of mutations and metamorphosis│Prof. Victoria Vesna, artist & Assistant Prof. Siddharth Ramakrishnan, artist


Discussion and Q&A

13:00-14:00│Lunch Break

14:00-15:30│Panel 2: The Cloned Human

Moderated by Prof. Jo Chiung-Hua Chen, Chair Professor and Dean, College of Design and Arts, Dar Yeh University & Professor,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 Aloft│Patricia Piccinini, artist

- Revelation of Eve Clone No.2, Revelation of Eve Clone No.3│Prof. Pey-Chwen Lin, artist

- Garden of Mullerian Ducts—the Lost Ghost │Shih-Fen Liu, artist

Discussion and Q&A

15:30-15:40│Tea Break

15:40-17:10│Panel 3: The Re-figuration of Human and Cyborg

Moderated by Yu-Chieh Lin, Co-curator of Post-Humanist Desire; Deputy Director of Taiwan Culture & Creative Platform Foundation

- The Wasted │Zan-Lun Huang, artist

- Urbanus Female/ Urbanus Male │U-Ram Choe, artist

Discussion and Q&A





Day 2: Sunday,November 24, 2013


Venue: 1F Auditorium at 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aipei

10:30-10:30│Registration



10:30-11:30│Panel 4: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Psychoses

Moderated by Dr. Ming Turner, Curator of Post-Humanist Desire

- Modeling Psychoses│Prof. Jane Prophet, artist

- Perception and the nonhuman│Associate Prof. Anna Munster, artist; Dr. Michele Barker, artist


Discussion and Q&A

11:30-11:40│Break

11:40-13:00│Panel 5: Body-masquerade and Multiculturalism

Moderated by Dr. Ming Turner, Curator of Post-Humanist Desire

- Secret Garden │Lee Scott, artist

- Beyond the Flesh│Kevin Ryan, artist

- Chimera (from The Empathics series)│ Saya Woolfalk, artist


Discussion and Q&A

13:00-14:00│Lunch Break

14:00-15:30│Panel 6: Post-Humanist Desire: Sexuality in Contemporary Art

Moderated by Esther Sayers, Lecturer, Goldsmiths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 Visualising Transvestism│ Phil Sayers, artist

- Pacto Femininum, My Baby│ Ane Lan, artist & Rikke Lundgreen, artist

- Shell│Ritty Tacsum, artist


Discussion and Q&A

15:30-15:40│Tea Break

15:40-17:30│Panel 7: Post-Humanist Body

Moderated by Yu-Chieh Lin, Co-curator of Post-Humanist Desire

- Chimeras Sing a Song│Dr. Yu-Chuan Tseng, artist

- Puzzle Games│ Hui-Chan Kuo, artist

- SOMA Mapping II│ Jia-Hua Zhan, artist

- Hu’nimal Present│ Yang Na, artist


Discussion and Q&A

17:30- Closing Remarks

J.J. Shih, Director of MOCA Taipei

Dr. Ming Turner, Curator of Post-Humanist Desire

Yu-Chieh Lin, Co-curator of Post-Humanist Desire(2013-11-29 14:28)

[h1]後人類慾望 Post-humanist Desire [/h1]

[圖]


官網:
http://www.mocataipei.org.tw/blog/post/29447252


展出地點:■台北市大同區103長安西路39號


展出日期:2013/11/23-2014/01/12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 Exhibition | 後人類慾望 Post-humanist Desire

展覽時間 Date | 2013/11/23-2014/01/12

展覽地點 Venue | 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

策展人 Curator | 陳明惠 Ming Turner


協同策展人 Co-Curator | 林羽婕 Yu-Chieh Lin


門票 Admission | 新台幣50元,NTD 50



展覽簡介

展覽簡介 Exhibition Introdution
「後人類」(Post-human)作為一個學術名詞,源自1988年史蒂夫.妮可思(Steve Nichols)所發表的〈後人類宣言〉(Post-human Manifesto)一書,儘管學術界和藝術界對於「後人類」一詞之定義仍然分歧,但這個詞語已普用於形容現代人日漸分歧、複雜的生命期許和身分認同;台北當代藝術館2013-14的跨年大展《後人類慾望》,邀請留英研究此議題的陳明惠博士擔綱策劃,共邀請25組國際藝術家,從三個大的面相: 〈複製人〉、〈跨性人〉、〈改造人〉來鋪陳和詮釋「後人類」這個目前不斷發展而值得關注的新興藝術課題。

本展的策劃理念和內容架構,首先回應了1990年代初期,女性主義哲學家唐納.海若威 (Donna Haraway) 有鑑於科技數位與人工智慧的發展,而將六O年代出現的「賽伯格」(cyborg)名詞和概念,延伸為一種融合了有機體和機械物之生命體的想像和論述,從中,人類試圖找出各種打破自然與文化界線的新方法。事實是,當代人已不再擁抱單一之價值觀,而是活在多重的、異質的、且自我矛盾的不同系統之中,本展的三個面向,反映了這諸多系統的拼貼、組合與運作模式,且已經延伸到生命樣式這個原本屬於造物神話的領域。

本次邀展的25組國際藝術家包括: 派翠西亞‧佩斯尼尼(澳洲)、維多利亞‧維斯納與塞德哈斯‧瑞瑪克利斯蘭(美)、劉世芬(台)、林珮淳(台)、喬安娜‧德夏柏(美)、凱文‧萊恩(英)、安娜‧旦蜜翠亞(英)、碧玉(冰島)、黃贊倫(台)、真壁廉(日)、歐仁‧卡茲與艾歐蘭特‧樂兒(澳洲)、安娜‧瑪斯得與蜜雪兒‧拔克(澳洲)、馬汀‧萊舍與安德魯‧哈吉爾(英)、李小鏡(台)、瑞蒂‧泰克塞森(馬爾他)、費爾‧塞耶(英)、安‧賴(挪威)、崔旴嵐(韓)、曾鈺涓(台)、莎雅‧沃爾法克(美)、楊納(中)、珍妮‧普若芬特(英)、郭慧禪(台)、伊莉莎白‧金/理察‧奇蘇布雷爾/彼德‧多德(美)、以及詹嘉華(台);這些藝術家們的作品集結,建構了本展內容的豐富性和面貌的多樣性,相當有助於我們拋除人類中心論的立場,以前瞻的思維和眼光,探討以下未來性的議題:一、後人類時代的身體概念與性別意識;二、後人類時代的慾望指涉與實踐模式;三、後人類時代的生命繁衍與死亡超越。

(藝術家姓名按展間順序排列)

Exhibition Introduction


The term “Post-human” comes from Post-human Manifesto by Steve Nichols, published in 1988. Although the definition of “Post-human” remains undecided within academic and artistic circles, the term has become very common in describing the divergent and complex life expectations and identities of 21st century people. Post-humanist Desire is both the last and the major exhibition of this year at 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MOCA), Taipei, which is curated by Dr. Ming Turner, who has done extensive research on this topic in the UK. A group of twenty-five artists have been invited to participate and show their works in the exhibition, to help interpret the continuously developing and noteworthy theme of the “Post-human,” under three headings: the “cloned human,” the “transgendered human,” and the “transformed human.”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this exhibition first responds to the feminist philosopher Donna Haraway’s reflections on digital technology and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f the early 1990s. She extended the meaning of the “cyborg,” a neologism and concept first seen in the 1960s, to include a combination of both organic and artificial life in which humans seek new ways to break the boundaries between nature and culture. In fact, people today do not adhere to any single value, but live in varied, heterogeneous, and inconsistent systems. The three aspects of this exhibition present the amalgama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se systems, and even touch upon the aspects of life formation that were originally heard in creation myths.

The group of 25 artists include: Patricia Piccinini (Australia), Victoria Vesna & Siddharth Ramakrishnan (USA), Shih-Fen Liu (Taiwan), Pey-Chwen Lin (Taiwan), Janaina Tschäpe (USA), Kevin Ryan (UK), Anna Dumitriu (UK), Björk (Iceland), Zan-Lun Huang (Taiwan), Len Makabe (Japan), Oron Catts & Ionat Zurr (Australia), Anna Munster & Michele Barker (Australia), Martin Rieser & Andrew Hugill (UK), Daniel Lee (Taiwan), Ritty Tacsum (Malta), Phil Sayers (UK), Ane Lan (Norway), U-Ram Choe (Korea), Yu-Chuan Tseng (Taiwan), Saya Woolfalk (USA), Yang Na (China), Jane Prophet (UK), Hui-Chan Kuo (Taiwan), Elizabeth King, Richard Kizu-Blair & Peter Dodd (USA), and Jia-Hua Zhan (Taiwan). These artists’ works contribute to the variety and rich content of this exhibition, questioning our views of anthropocentrism and guiding us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issues pertaining to our future: 1. Post-humanist body concepts and gender consciousness; 2. Post-humanist desires and practices; 3. Post-humanist procreation of life and transcendence of death.

(The artists are listed in the order of their works displayed in the exhibition.)(2013-11-29 14:27)

[center]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21&docid=102547538[/center]

[center][h1]台灣/德明科大舉辦彩繪世界美術比賽及頒獎儀式[/h1][/center]
http://www.cdnews.com.tw 2013-11-25 17:12:00

[圖]


金嘉珍/報導

 德明科大,通識中心,執行教卓,推國際化,舉行比賽,徵集同學,彩繪世界。日四技生,熱情參與,二十五人,齊聚一堂,公平競爭,不限畫具,自由發揮,馳騁想像,要不離題,庶幾可以。與賽諸生,各竭其智,各施其能,歷三小時,終底於成,繳交作品,結束比競。每張作品,內容豐富,題材新穎,難分軒輊,殊難排名。主辦單位,急聘評審,為求公平,全由外聘。交互影響,必須避免,故分時段,使不相遇。三名評審,各按時段,前來評審。共歷一週,完成評比,依照分數,擢十菁英。前六名外,另為佳作。為勉勵之,示不虛賽,將其作品,輸為大圖,校慶展出,揚其聲名;復請校長,親自頒獎,以示重視,並增其光。通識主任,嘉勉十子,深切期盼,再接再厲,提升畫技,深厚內涵,下次比賽,再展長風。為嘉其志,十子姓名,一併公布,使眾周知,有所效法,詳如下方:

 媒計一甲,林倢伃,獲第一名;媒計二乙,李靜宣,獲第二名;媒計一乙,林怡彣,獲第二名;媒計一乙,陳品葦,獲第四名;媒計一乙,江英華,獲第四名;媒計一乙,莊翔宇,獲第四名;媒計一乙,高偉峰,榮獲佳作;媒計一乙,徐暢孜,榮獲佳作;媒計一乙,林秦箏,榮獲佳作,媒計一乙,王文心,榮獲佳作。

 連絡人:通識教育中心朱介國主任 電話:26585801 分機:2790(2013-11-27 16:50)

[center]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314260.shtml[/center]


[center][h1]設計科學生 著迷莫內的爆發力[/h1][/center]


【聯合報╱台北訊】

2013.11.23 03:48 am


[img]http://udn.com/NEWS/MEDIA/8314260-3232984.jpg?sn=1385073745493 [/img]

鶯歌工商昨天舉辦莫內展校園講座。
記者陳再興/攝影

最完整的莫內畫展「印象‧經典」莫內特展,正在台北市南海路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主辦單位昨日在鶯歌工商舉行校園講座,原本只有250位師生報名,開講時卻湧入近千人,印象派之父莫內的魅力可見一斑。

主講的賴守婉除了分享此次展出的55件莫內作品,也透露許多莫內的小故事;他認為莫內為了作畫,吃了不少苦頭也毫不在意,幾乎到了瘋狂的程度。晚年生活雖然因親友相繼離世深受打擊,但在畫作《哭泣的柳樹》中仍透露出莫內並未被擊倒,對未來依然抱著希望。

就讀廣告設計科的陳薈茗對莫內後期的作品《日本橋》特別欣賞,認為他去掉主體景物輪廓的風格相當有突破性,色彩也充滿爆發力;而美術工藝科的蔡易昇則是被莫內妻子卡蜜兒的肖像畫深深吸引。

陶瓷工程科的陳雅伶說,自己最喜歡《睡蓮》,除了生動的光影變化,畫中虛實交錯手法也很吸引人,已買票準備前去觀賞。

‧「印象‧經典」莫內特展由聯合報系主辦,11月14日至明年2月16日在歷史博物館展出。保留展覽票根,可在明年1月中舉辦的「珍珠之光─透視維梅爾特展」享160元購票優惠。更多資訊詳見官網http://monet.ishow.udn.com。(2013-11-27 16:50)

[center]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314260.shtml[/center]


[center][h1]設計科學生 著迷莫內的爆發力[/h1][/center]


【聯合報╱台北訊】

2013.11.23 03:48 am


[img]http://udn.com/NEWS/MEDIA/8314260-3232984.jpg?sn=1385073745493 [/img]

鶯歌工商昨天舉辦莫內展校園講座。
記者陳再興/攝影

最完整的莫內畫展「印象‧經典」莫內特展,正在台北市南海路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主辦單位昨日在鶯歌工商舉行校園講座,原本只有250位師生報名,開講時卻湧入近千人,印象派之父莫內的魅力可見一斑。

主講的賴守婉除了分享此次展出的55件莫內作品,也透露許多莫內的小故事;他認為莫內為了作畫,吃了不少苦頭也毫不在意,幾乎到了瘋狂的程度。晚年生活雖然因親友相繼離世深受打擊,但在畫作《哭泣的柳樹》中仍透露出莫內並未被擊倒,對未來依然抱著希望。

就讀廣告設計科的陳薈茗對莫內後期的作品《日本橋》特別欣賞,認為他去掉主體景物輪廓的風格相當有突破性,色彩也充滿爆發力;而美術工藝科的蔡易昇則是被莫內妻子卡蜜兒的肖像畫深深吸引。

陶瓷工程科的陳雅伶說,自己最喜歡《睡蓮》,除了生動的光影變化,畫中虛實交錯手法也很吸引人,已買票準備前去觀賞。

‧「印象‧經典」莫內特展由聯合報系主辦,11月14日至明年2月16日在歷史博物館展出。保留展覽票根,可在明年1月中舉辦的「珍珠之光─透視維梅爾特展」享160元購票優惠。更多資訊詳見官網http://monet.ishow.udn.com。(2013-11-27 16:50)

[center]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21&docid=102547542[/center]

[center][h1]台灣/德明科大慶祝校慶舉辦「心靈SPA世界旅遊展」[/h1][/center]


http://www.cdnews.com.tw 2013-11-25 17:11:11

[圖]

金嘉珍/報導

 德明創校,四八週年,通識中心,恐後爭先,接續去歲,再辦展覽。思齊之後,復見SPA,不再懷舊,有所變化,放眼世界,心胸擴大。拜託同仁,號召學棣,捐贈照片,附以遊記,提供展品,相借珍奇,以廣見識,用消陋鄙。籌備過程,艱辛倍極,修飾文字,再予英譯;照片內容,遍及各地,須詳區分,著實不易;租借展櫃,亦須聯繫,送至時間,更要注意;繁瑣異常,惱人無比。幸賴同仁,相挺出力,布置展場,同舟共濟。復有采毅,不離不棄,大圖輸出,堪稱綺麗。總體而言,縱有欠慮,實皆小疵,瑕不掩瑜。校慶當天,貴賓齊聚,剪綵相賀,交相稱譽。另有一事,亦當提及。彩繪世界,美術比賽,優勝作品,亦予轉載,輸出大圖,一併出臺。各國民謠,環繞展場,配以展品,相得易彰。異國風情,味道極濃,師生來賓,徜徉其中。國際視野,自爾成形,潛移默化,無須強攻。此次展覽,共計六日,六日之中,門庭若市,一千二百,參觀人次,皆填問卷,參與抽獎,熱情回響,彷彿放洋,略知世界,粗識玄黃,旅遊之志,出國之想,油然而生,難以斗量。二十一日,舉行抽獎,請來學生,整理會場。轉移四樓,繼續展出,交回場地,圓滿落幕。

 連絡人:通識教育中心朱介國主任 電話:26585801 分機:2790(2013-11-27 16:49)

[center]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7/8315828.shtml[/center]


[center][h1]羅東弱勢童 「玩」文化工場[/h1][/center]


【聯合報╱記者廖雅欣/宜蘭報導】

2013.11.24 04:37 am





宜蘭縣宜萱婦幼關懷協會昨天帶領50名弱勢家庭學童,舉辦在地文化巡禮,到羅東文化工場上美術課,彩繪畫作,出身羅東的三立電視台「戲說台灣」演員朱紫緹擔任一日志工老師,陪伴孩子,互動甚佳。

縣府祕書處長林世奇代表縣長太太林素雲贈送50盒彩色筆。宜萱婦幼關懷協會照顧與輔導羅東地區的弱勢家庭學童,安排課後安親課程與假日活動,理事長藍靜宜及志工媽媽周休假日或寒暑假也會安排主題活動。

藍靜宜表示,「細說羅東文化工場」活動希望落實在地文化藝術並推動品德教育,孩子們帶著蠟筆、鉛筆、粉彩筆等畫具、畫紙探索羅東文化工場,自由自在地以彩筆拓印,讓孩子藉由觸覺、視覺、聽覺感受文化工場。

演員朱紫緹擔任一日志工老師,陪孩童畫畫並送禮物。她開心和孩子們分享生活點滴,陪他們踏遍羅東文化工場,期待還有機會為故鄉孩子多做些事。


【2013/11/24 聯合報】@ http://udn.com/(2013-11-27 16:48)

前往頁面 ←上一頁  1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 681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