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21&docid=101641997[/center]
[center][h1]台灣/北美館8/27《倫敦超當代設計展》[/h1][/center]
http://www.cdnews.com.tw 2011-08-26 17:34:45
[center][圖][/center]
[center]保羅.史密斯_給倫敦的新垃圾桶[/center]
[center][img]http://www.cdnews.com.tw/upload/201108/26/101642000.jpg [/img][/center]
[center]湯姆.迪克森_倫敦運輸[/center]
[center][圖][/center]
[center]湯瑪士.海澤維克_樹枝狀路燈 @ Luke Hayes[/center]
蘇松濤/報導
展期:2011.08.27-2011.11.27 展場:北美館地下樓D區
週二至週日09: 30至17: 30、每週六延長開放至20: 30。免票參觀。
指導單位:台北市政府、台北市文化局 特別感謝: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英國文化協會、君品酒店
國際演講會:2011.08.27 (六) 14: 30-17: 30 地點:北美館地下樓視聽室
講題:關鍵設計的關鍵時刻 主講:迪耶.薩德奇Deyan Sudjic倫敦設計博物館館長
適逢「2011台北世界設計大會」以及「建國一百年台灣設計年」的盛大舉辦,台北市立美術館值此盛事,特別引進由英國倫敦設計博物館(Design Museum)所策畫《倫敦超當代設計展》,以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軸作為展覽脈絡,並邀請15位當代英倫設計界名家,以當代思維重新思考公共願景,如何以設計來創造或改善市民生活,以回饋這座曾讓他們揚名立萬的城市,藉此也映照出他們對於倫敦人文風情的敏銳觀察。本次將展出其中14件創作,同時透過一份以多元媒材表現的歷史年表,用影片、影像、物件、圖版說明等,標記出倫敦自1960年代至今在設計的發展演進上,於建築、時尚、平面與產品設計等各領域之重要關鍵時刻。
該展為倫敦之外城市的首次展出,為此本館與英國文化協會特別邀請倫敦設計博物館館長迪耶.薩德奇,於8月27日(週六)下午假北美館視聽室,以「關鍵設計的關鍵時刻」 (A Critical History of Critical Design)為題進行國際演講會,為國內觀眾解剖倫敦設計。歡迎各界踴躍參與。
《倫敦超當代設計展》蒐羅過去50多年從倫敦社會文化中衍生發展的創意美學,以編年史的概念製作一份包含超過1,500張影像、500份圖說、影片以及由實體物件組成的立體時間表,自1960年代為起點,標記出每個年代的重要歷史事件,論及大環境的社會文化演變,連帶牽動各領域專才設計思維。呼應著時代演進,詳盡羅列出設計領域間具時代意義及美感的關鍵時刻。透過現場陳列的倫敦街區地圖與各設計地標的結合,以都會區域發展的概念將整座城市的藝術創意網絡連結。這份難得的年表,不僅可供為專業人士學術參考之用,一般觀眾也將從中獲汲許多靈感來源,瞭解目前生活中許多習以為常的標誌、圖像或用品,其實是整個歷史的脈動推進下的共同產物。
《倫敦超當代設計展》意圖探索者做國際設計之都所產出的多元創意,以及蘊藏於文化能量間的連結;藉由此展在台北的展出,期望為台灣設計系學子與專業人士提供交流平台,同時觀眾也能從倫敦的文化發展以及名家的創意發想,重新思考我們現處的都會環境面貌。
英國倫敦設計博物館創建於1989年,向以當代設計為其館藏及推廣重點,是現代設計史與當代設計的主題展覽享譽國際的文化先鋒。在2009年籌畫此展時,特別邀集15位以倫敦為發展基地的各類型設計名家與新秀提供新的設計產品或概念,參與的藝術家多是一時之選且涉獵領域廣泛,如時尚設計師保羅.史密斯(Paul Smith)、韋恩.海明威(Wayne Hemingway);第一位女性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薩哈.哈帝(Zaha Hadid)、甫設計上海世博英國館的湯瑪士.海澤維克(Thomas Heatherwick);無印良品歐洲創意總監的工業設施設計工作室(Industrial Facility);國際知名產品設計師朗.阿瑞(Ron Arad)、湯姆.迪克森(Tom Dixon);善用材質熱脹冷縮或導電功能等化學物理特質做為產品特點的保羅.卡士吉(Paul Cocksedge)、以及曾為英國衛報、觀察報的實體報紙與網站重新設計字體與編排方式,以建立企業新形象的圖像設計師奈維爾.布洛迪(Neville Brody),其所創造的字型橫跨流行、街頭、商業等多領域他同時為1980年代英國最重要的文化刊物之一「The Face」創辦人也在參展藝術家之列。
這些當代設計名家如何為倫敦市獻上新創意,解決改進市民生活與城市景觀呢?有的選擇以長久以來擾人的居住問題,如噪音、垃圾清潔、多雨連綿等環境作為創作主題,保羅.史密斯的作品「給倫敦的新垃圾桶」便是一例,他設計一個兔子造型的垃圾桶,當靠近垃圾桶的開口,這隻兔子的耳朵即會閃閃發亮,史密斯創造一個屬於個人品味的概念產品,用幽默趣味的方式回應這座城市。有些設計師則選擇倫敦市中辨識度、普及性高的物件來作發想,如公車站、路燈、郵局等。以湯瑪士.海澤維克的作品「樹枝狀路燈」為例,他將遍佈大街小巷、平凡直立的路燈,巧妙變化成為彷彿在舞動的裝置,他運用現成物為媒材,在設計中增添歡愉淘氣的元素,所創造出的戲劇性效果,為行經的路人創造出特別的空間感受。
設計師也將自身對於倫敦的情感付諸於這次的委任設計中,例如在基特.葛羅佛(Kit Grover)作品「泰晤士河造型別針」中,泰晤士河橫貫倫敦市區,水面交通活動絡繹不絕,與倫敦生活發展息息相關。這隻仿泰晤士河道的曲度而設計的飾品別針,是藝術家從數百年來異教徒將折過的別針丟進水中的民俗傳統中,找到發展的可能性。同時,一直以來在泰晤士河的灘頭及倫敦市內的幾處泉,也陸續發現成千上萬凹折的別針。因此他將這支仿泰晤士河道的曲度而設計的別針,賦予具有祭獻或拋棄意義的符號,進一步延伸民間習俗所表達的概念,重新賦予泰晤士河象徵希望的意義,這支別針的「情感」意義是遠大於其「飾品」的價值。另外,在綠能減碳的全球思潮上,設計師湯姆.迪克森展示的是英國經典古董賓利車款的改造,他將原本油耗量大且造成環境汙染的內部機械馬達,替換為輕巧節能的電動車零件,提出在未來在交通工具的設計與消費使用上,應持更謹慎的態度加以面對。
倫敦,既古典又前衛,以工業革命帶動世界產業的發展,也是普普文化、迷幻藥和龐克的發源地;美學發展上兼容傳統,卻又有著爆發力強勁的叛逆酷炫。強悍而多元的文化及次文化在這個多種族融合的城市中沉澱、發酵、生意勃發。設計博物館館長迪耶.薩德奇認為倫敦沒有所謂的單一風格,在這個城市裡,設計師們可以自由發揮,藝術與時尚、建築與設計的交會,將併出火花且融合再生。因此相信倫敦仍將會持續扮演世界創意中心的角色,並與未來亞洲新興的設計中心相互輝映。
14件委任新作14 Commissions:
湯瑪士.海澤維克-樹枝狀路燈Thomas Heatherwick: Lamp-Post Chandelier
巴伯與奧斯哥比工作室-收聽站 Barber Osgerby:Listening Station
朗.阿瑞 -隨風而逝Ron Arad:Gone with the wind
奈維爾.布洛迪-自由空間Neville Brody:Freedom Space
保羅.史密斯-給倫敦的新垃圾桶 Paul Smith:New Bin for London
羅斯.菲力普斯-從頭到腳Ross Phillips:From Head to Toe
韋恩.海明威-設計師的流動攤販 Wayne Hemingway:KiosKiosk
湯姆.迪克森-倫敦運輸Tom Dixon:London Transport
保羅.卡士吉-就讓雨下吧Paul Cocksedge:Let Rain it in
薩哈.哈帝 -倫敦市願景Zaha Hadid:Visions for the City London
基特.葛羅佛:泰晤士河造型別針 Kit Grover:Thames Pin
工業設施設計工作室-K9小郵站Industrial Facility:K9 Post Office Kiosk
EL Ultimo Grito設計工作室與城市沙龍-納爾遜勛爵的花園
EL Ultimo Grito and Urban Salon:Horatio’s Garden
大衛.阿傑-候車亭David Adjaye:Bus Shelter
(2011-09-04 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