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http://artnews.artlib.net.tw/549/612/cover.html[/center]
[center][h1]從「商王武丁與后婦好展」―談武丁是什麼樣的王 [/h1][/center]
撰文/葉瑞珠 │發佈時間:2012-11-14 18:07
[center][圖][/center]
▲武丁與婦好特展 -取自網路
夏商的存在性
在殷墟遺址未被發現前,西方學者認為,歷史性的夏朝,沒有確實的證據證明它的存在,夏朝只是中國傳說中的朝代,所以中國的歷史應該是從商朝「盤庚遷殷」算起,所以他們認為中國的文明史其實只有3000年,而不是我們所說的5000年,雖然如此,他們對商朝的存在仍然不是很認同。
直到了一九二八年,殷墟遺址被發現,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幾乎完全印證了司馬遷「史記」中所記載的商王世系表,讓商朝的存在性,終於使他們無話可說了。後來偃師二里頭文化的考古成果,對夏朝的真實性也提供了直接證據。
商王武丁與后婦好展
這次故宮博物院為了讓國人看到殷商的出土證據,於是匯聚來自國立故宮博物院3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32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17組件、河南博物院8件、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1件以及蘇格蘭國家博物館1件等共362組件珍貴文物,在圖書文獻大樓一樓從10月19日至明(2013)年2月19日止,展出「商王武丁與后婦好─殷商盛世文化藝術」特展,讓我們從文物中,重現殷商盛世的壯闊樣貌。
武丁與婦好是中國歷史上的佳偶,只是他們之間的故事,我們很少聽到,這次在挖掘到的文物中,才發現他們的鶼鰈情深。 這次特展,是讓這分離3000年的夫妻重聚,我們從文物裡可以細細讀出武丁與婦好的故事,並從出土的文物,看出殷商輝煌盛世與漢字淵遠流長的傳統。
[center][圖][/center]
▲河南安陽婦好墓出土的「石立梟」-取自網路
武丁是什麼樣的王
武丁是什麼樣的王?為什麼能發展出來這麼多的文物?
據史料記載,武丁,姓子,名昭,他是商王盤庚的侄子,父親是商王小乙,是中國商朝第二十三位國王,在位五十九年,「武丁」是他死後獲得的廟號,殷末又追諡廟號為「高宗」。
商自盤庚遷都至殷以後,商朝的國勢漸漸變強,到了武丁統治時期,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空前發展,國力趨於鼎盛,所以歷史稱他為「武丁中興」。而武丁也是盤庚以後最好的君主,所以有所謂的「武丁之道」,這「武丁之道」就是指賢明的政治。
觀看遺留下來的甲骨文,會發現武丁之所以可以中興,是他能「思民所苦」及「禮賢下士」。
「武丁之道」
武丁小時候,父王小乙爲了其能成爲一個稱職的國王,把武丁送到民間去生活,武丁來到黄河兩岸,觀察當地人民的生活,接觸大量的平民和奴隸,武丁還和這些人一起做事,因此他了解到百姓的生活艱辛。
武丁知道民間的疾苦,所以上任之後,立即拔擢人才,他為任用服刑的奴隸傅說,三年不管事,後又自稱夢見聖人,並畫出傅說的相貌,令百官去尋找,商人信鬼,貴族們便不敢反對,才讓武丁得以任傅說做宰相。
武丁選拔人才,善於任用人才,所以在他的身邊,就聚集了眾多的名臣,除了傅說以外,還有甘盤、祖己等人。 武丁為讓國家安定,他開始「封官」,對新的領土,直接封給征伐的大將,甲骨文中記載上被封的侯有五十餘個,伯有近四十個,其中一個是武丁給了他的老婆婦好。
婦好也是武丁身旁的大將,婦好最偉大戰功之一,是她率領一萬三千人的大軍,征討西北的內蒙古、河套一帶的敵軍之戰,這場戰役史學家認為,不亞於傳說中的黃帝與蚩尤之戰。
此外他開始「聯姻」,甲骨文中見到商王族與氏族、方國聯姻的事,這是鞏固商與諸侯的關係,並加強國家一統的力量,聯姻是國與國聯絡的一種重要手段,5000年後的今日,不管是在政界商界仍樂此不疲。
武丁内政鞏固之後,武丁就開始了大規模的征服,到武丁末年,商朝領土已經是西起甘肅,東到海濱,北及大漠,南逾江漢一帶了,武丁在征服的地方建築城邑,甲骨文中有「在麓北東作邑於之」的記載,這對統治新的疆域應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管理。
[center][圖][/center]
▲銅觶-取自網路
繼位之後的武丁勵精圖治,使商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得到空前發展,所以才有「賢明的政治」,而「賢明的政治」必定是有個賢明的君主,武丁的賢明讓商朝風光一時,可惜後繼無力,繼位者一代不如一代,終至滅國,這是歷史教訓。
以古為鑑
中國歷史走至今,就如史學家說的歷經五千年,五千年後是繼續走下去,還是拱手讓人,這端看為政者的智慧,一個好的為政者是讓「人民上天堂」,不好的為政者則是讓「人民住套房」,所以為政者必須有有大器大量,心胸要寬如大海,方能納百川,如果只在一個小圈圈裡轉,再怎麼轉就是這樣,人才沒有增新,視野沒有加寬,國家怎麼會好?
環觀今日,時局不振,為政者應該思良武丁的治國之道,才能把國家帶領至康莊大道,否則若是只有自己存錢致富,百姓卻口袋空空如丐幫,這不是好的為政者的作風。蘇乞兒說我丐幫人數的多寡,不是我決定的,而是皇帝您決定的,同樣的我們生活的好不好,不是看執政者的存款,而是民眾的收入。
(2012-12-10 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