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1220/8603221.html[/center]
[center][h1]《2012台北美術獎》2012 Taipei Arts Awards[/h1][/center]
中央日報 (2012-12-20 19:25)
分享|
[center][圖][/center]
北美館宣布「2012台北美術獎」首獎及各項獎項,圖為決賽入圍者合照,後方左起第5位北美館館長黃海鳴、左起第6位評審團主席林宏璋、前方左起第4位為首獎得主周育正。
展期: 2012.12.22-2013.03.10
展場: 台北市立美術館地下樓D、E、F展區
週二至週日09: 30至17: 30、每週六延長開放至20: 30。免票參觀
得獎名單:
首獎 : 周育正
優選獎(依姓名筆劃序): 朱駿騰、莊榮哲、陳雲、黃彥超、劉玗+吳思嶔
入選獎(依姓名筆劃序): 李欣哲、莊哲瑋、許怡慈、楊子弘、蔡士弘、戴翰泓、羅智信
《2012台北美術獎》得獎名單正式公布,經過初審、複審、決審三階段評選過程,共13位∕組入圍決賽資格,北美館在12月20日下午舉辦的記者會中,宣布2012年「台北美術獎」首獎由周育正獲得,會中同時宣布5位優選獎及7位入選獎得主名單。《2012台北美術獎》展出的創作形式涵蓋平面繪畫、攝影、綜合媒材裝置、錄像、行為與概念等形式,詮釋主題多元,所有作品將於12月22日起正式於北美館地下樓盛大展出,展期至2013年3月3日止,歡迎各界前來親炙年輕創作者充沛能量的藝術表現。
《2012台北美術獎》頒獎典禮預計本週日(12∕23)北美館29週年館慶當日下午3時於展覽現場舉行,預計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劉維公頒贈首獎「台北美術獎」1名,得主將獲頒獎座乙只、獎狀乙紙,以及獎金55萬元整;「優選獎」5名將各獲獎狀乙紙以及各得獎金12萬整;「入選獎」9名,則可各獲獎狀乙紙。同時,首獎得主並將在未來實現於北美館展出其個人展覽之機會。
「台北美術獎」徵件條件無限制參賽者年齡、參賽作品不分類、不分媒材、不限尺寸的開放規格,期望能藉由競賽機制「呈現台灣當代藝術新貌,獎掖獨特藝術風格與當代精神之創作」。每年經過公開徵件、競賽與展覽呈現,歷年來「台北美術獎」培養出多位傑出年輕藝術家,也累積了許多精彩作品。
《2012台北美術獎》為連續第12年舉辦,本屆評審團由林宏璋擔任主席,成員為吳瑪悧、莊普、徐文瑞、郭英聲、梅丁衍、張芳薇等7位涵蓋理論、不同媒材藝術創作、藝術行政等專業領域人士。本年度台北美術獎延續2011年起的徵件條件開放創作團體參加競賽,唯個人與團體不得同時報名;在第二階段評審方式採現場簡報,藉此機制,複審參賽者向評審團口述表達作品理念以及展覽呈現規劃,評審委員透過提問,更深入了解參賽者作品內涵,以打破書面資料審查的侷限。
《2012台北美術獎》線上徵件期間為期8週(8月1日至9月23日止),共計230件作品符合參賽資格,其中224件為個人報名,6件為團體報名。以平面作品佔多數,共有123件(53%);立體雕塑類34件(15%)、影音複合媒體51件(22%)、其它類別共22件(10%)。評審團總結就整體而言,今年度參加競賽的作品品質及呈現手法相當平均,在目前台北獎不分類的媒材競賽中,參賽作品逐漸形成對「複合」、多元等複數型視覺形式的語彙開發, 而這也同樣反映在作品實踐作為藝術本身交互主體的展現。這種情況也反映在原本認定單一媒材,如繪畫及攝影等,其展演方式以整體藝術跨界的方式表現。這呈現在目前展場中以小型個展的方式,所強調作品中的獨立性與專業性,實際上是對於對於原本藝術生產所進行的一種跨越,這也是目前的具有研究性創作中所強調的論述空間(discursive space)的美學樣態。其用意在於藝術主體性必須在既有的美學範疇中出走,進入社會及文化場域之中,成為領域「之間」的實踐。
第一階段初審由230件報名件數中,選出20件進入第二階段複審。複審以參賽者現場簡報的方式進行,歷經八小時簡報進度,評審團選出13位∕組參賽者。所有入圍者於北美館展覽空間實地執行佈展工作,7位委員最後就展覽現場的呈現,依據每位參賽者的作品內涵及展覽形式掌握進行評審。
本年度入圍台北美術獎的決賽創作者,平均年齡約30歲,展出類項相較前一年度,錄像作品相對減少,平面創作及裝置佔較多數。多數的創作者均能打破媒材限制,運用各式手法凸顯作品特色,使展覽現場更添豐富與多元。評審團強調在目前所有入選者的展演中,反映出這種多元性是賦予藝術更主動的參與權,意味著藝術工作者跨越其本身場域的能力,同時也是經由責任與能力賦予所形成的藝術政治姿態。
《2012台北美術獎》首獎周育正,得獎作品<工作史-盧皆得>以報紙分類廣告尋找臨時工為開始,找到一名臨時工盧皆得先生,作品第一部分先邀請一名文字工作者進行三方訪談,編撰訪談文字印製成冊,以文字述說盧皆得的一生。在第二部分,藝術家僱用盧皆得先生至北美館展出現場工作三個月,並以盧皆得身上經常穿著的藍色格子衫做為作品視覺主軸,展場上以文字本、藍色格紋平台、分類廣告報紙及臨時工盧皆得本人同時呈現。評審認為周育正在討論藝術作品(work)與社會工作(work)中間的灰色地帶, 檢驗關係美學本身的社會性, 並從作品中置入生命政治的觀點。
「優選獎」得主陳雲,藉不同媒體取得繪畫素材,再自由拼貼與陳述,藉用壓克力顏料創作於畫布中,透過霧黑的展覽場聚集的光線精彩呈現作品。評審團認為陳雲的繪畫作品使用裝置性空間語言產生在畫面上如影像語彙的風情畫, 混雜了個人與集體記憶的塗寫。朱駿騰二度角逐「台北美術獎」,2011年以<疲倦的沸騰>獲得優選獎,2012年以新作<我叫小黑>參賽,作品以八哥鳥學習26種在文化政治上影響台灣的語言,如日語、中文、閩南語、英文、原住民等,教導八哥鳥說出一句話「我的名子叫小黑」,試圖藉由作品重現台灣400多年歷史,種種複雜的變因和角力,提供一個重新「實驗」的可能和反思;評審認為這是將植入的「擬」科學調查做為台灣自身的政治寓言的展現。
將身體經驗與倫常作為表演場域,並與書法形式結合的莊榮哲作品<紋字書寫>系列,以中國書法形體刺青,再以攝影方式截取經歷時間即逐漸消逝的傷疤畫面。因不同程度與時間所停留的傷口,使觀者感受肉體與心靈的傷痛可能。以團體參賽的劉玗及吳思嶔,以社會宗教事件作為切入點, 引領出社會及藝術兩個場域之間媒體化的異同,他們所提出作品<兩個末日>,以1997及2011年兩個分別在台灣傳播的末日預言為緣起,藉影像、裝置、模型等多樣的單件作品呈現,試圖討論事件如何被媒體建構,被觀者共享、接收與理解。黃彥超的<電訊.被動體>系列作品,先以繪畫手法方式呈現對人感知的理解,再透過明亮的展場、錄像畫面的快速閃爍,讓觀者體驗知覺快速瞬發的經驗。評審團提出這種以錄像、裝置及平面形式混合展演,呈現神經與電路系統拼裝的差異空間作為身體「內」形象的展現
「入選獎」之一的羅智信作品<漂流城市-TFAM>,係利用美術館內各處搜集的廢棄物作為雕塑媒材,以循環利用的水資源的概念,調侃美術館的漏水危機。楊子弘的<日常隱憂>系列,同樣以日常生活物件為媒材,裝置營造出濃烈的真實感,但卻是虛假的危機,利用觀者最直接地反應,思考因資訊氾濫所形塑的共同危機感。戴翰泓的<過門而入>,將鋼鐵結構搬入展覽場,製造人可爬入的尺寸漸變樓梯,觀者不僅透過視覺更需運用身體去感受,透過身體經驗的界限打開對於思考的侷限。蔡士弘的<演習不革命軍>,以軍事題材,手繪當下常見的二維條碼QRcode,使觀眾參與實現將2D平面作品提升為3D的動畫呈現。許怡慈的作品<家庭記憶系列>,利用斑剝的底片拼湊成如衛星雲圖影像,再透過文字書寫試著進行自我記憶的重建與懷念。莊哲瑋發想自1962年由克里斯‧馬克(Chris Marker)執導的電影作品<堤>(La jetée),他延伸電影中的情節,透過繪畫的堆積,找尋故事中模糊女人的形象。李欣哲的<雲層壟罩的景觀>,利用平面攝影搭營造的擁擠的展間,試圖喚起觀者熟悉卻習慣忽略的城市畫面。
「台北美術獎」的舉辦最初可追溯自「台北市美展」,「台北市美展」於1996年轉型為「台北獎」,將9個參賽項目濃縮成「美術類」與「設計類」兩類;2001年為了因應媒材多元與創作跨界的時代潮流,將參賽項目改為不分類,完全以作品精神呈現為最大評審考量,加上不分媒材、不限尺寸的開放規格,讓各類藝術創作在同一平台上競賽,並以呈現台灣當代藝術新貌,獎掖獨特藝術風格與當代精神之創作為宗旨,正式定名為「台北美術獎」。
2009年本館針對此獎項定位、評審機制、獎勵方式進行檢討,在衡酌各方意見後,於2010年依新法規定本競賽展將分三階段評審,第三階段決選入選者須於本館展覽空間佈展,選出1名「台北美術獎」獨獲55萬元獎金、5名「優選獎」獎金各得12萬元。
2012台北美術獎首獎得主簡歷
周育正CHOU Yu-Cheng
1976 出生於台北 工作與生活於台北
學歷
2006-08 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塞納河研究計畫學程
2006-07 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裝飾藝術學院後文憑研究影像及特效所
2002-04 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畢業 (獲評審團最高榮譽國立高等造型文憑)
個展
2011 虹牌油漆, 關渡美術館, 台北, 台灣.
2010 由於來自美國的64色蠟筆, SUPERFORG 畫廊, 舊金山, 美國
2010 東亞照明, 鳳甲美術館, 台北, 台灣
2010 遠方區域, COLletPark 畫廊, 巴黎, 法國.
2010 駐村產, BankART NYK, 橫濱, 日本
2010 很辛苦, 也趣畫廊, 台北, 台灣.
2009 我為人人 . 人人為我, 貝瑪畫廊, 台北, 台灣.
2009 再現圖像, ColletPark 畫廊, 巴黎, 法國.
2008 周育正個展, 丹佛當代美術館, 新媒體畫廊, 克羅拉多州, 美國.
聯展
2012 台北雙年展-現代怪獸/想像的死而復生, 畫冊, 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 台灣.
2012 理解的尺度, 曼谷藝術中心, 曼谷, 泰國
2012 亞州藝術空間網絡, Song Won 藝術中心, 首爾, 韓國.
2012 未來事件交易所, 台北當代藝術中心, 台北, 台灣.
2011 台灣當代藝術展-新世代, Villa Croce 當代美術館, 熱內亞, 義大利.
2011 台新藝術獎入圍特展, 畫冊, 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 台灣.
2011 活體詩學-驚蟄詩囚, Olivier Houg 藝廊, 里昂, 法國.
2011 後民國, 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 台灣.
2011 活彈藥, 台北當代美術館, 台北, 台灣.
2011 來自遠方, 保持距離, Sungkok美術館, 首爾, 韓國.
2010 台灣響起, Mücsarnok 美術館, 布達佩斯, 匈牙利.
【中央網路報】
(2012-12-24 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