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術繪圖 | 美術設計 | 熱門標籤 | 首選 | 首頁宣傳 | 近期作品 論壇: 發表 | 美術工作 | 美術比賽 | 展覽活動 | 美術相關 | 一般討論 | 美術同好 CG 討論 :: Photoshop | Painter | 3D 行動 | AMP

【 立即註冊 】 : 更改個人資料 : : 登入

會員名稱: 登入密碼: 保持登入
piauling(滄瀳飄零) 所有的發表文章

前往頁面 ←上一頁  1 ...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 681  下一頁→

[center]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feat/archives/2012/11/11/2003547388[/center]

[center][h1]Legend no more[/h1][/center]

King Wu Ding and Lady Hao, currently on view at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presents artifacts from the Shang Dynasty, and sheds light on a society that scholars once deemed mythical

By Ian Bartholomew / Staff reporter


[center][圖][/center]




Ritual vessels, oracle bones and objects of daily use are among the artifacts currently on display at a special exhibition on the Shang Dynasty at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Photo courtesy of NPM
1
2
3
4
5


The story of King Wu Ding (武丁) and Lady Hao (婦好), who ruled the Shang dynasty at its height, had long been the stuff of legend, part of a corpus of works about good rulers embodying the virtues of the ruling class. They were moral exemplars, and their existence was dismissed as mythology by serious academics. This idealized couple came roaring back into the pages of real history following large-scal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in 1928 by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of Academia Sinica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at the site of the former capital of the Shang dynasty at modern-day Anyang (安陽), Henan Province.

These excavations proved conclusively that the Shang Dynasty was a fact of history, and suggested that King Wu Ding might be a bit more than just a figure from a mythical golden age. Discovery followed on discovery and the Shang dynasty began to acquire greater historical detail, culminating in 1976 when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made the remarkable discovery of the undisturbed tomb of Wu Ding’s fascinating consort, Lady Hao, at a palace in modern Xiaotun (小屯).

Many of the artifacts from the earlier excavations were brought over to Taiwan and are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Academia Sinica in Taipei, while the rich finds of the later excavations remain in China. King Wu Ding and Lady Hao — Art and Culture of the Late Shang Dynasty (商王武丁與后婦好 ─ 殷商盛世文化藝術) represents the bringing together of artifacts from these two related finds (along with a few bits and pieces from other sources), long separated by later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and a rounding off of a fascinating story of courtly life in China more than 3,000 years ago.

The exhibition organized by City x Culture (雙瑩文創) in coordination with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presents a stunning collection of artifacts, from bronze cleaning utensils (a dust pan, identical in shape and function to the plastic versions that can be found at any dollar shop in Taipei is a personal highlight), to highly ornamented ritual vessels, as well as a quantity of oracle bones, used during the Shang for divination, and the earliest examples of the Chinese script, that has continued in an unbroken line of development to the present day.

The oracle bones are some of the most valuable artifacts in existence in the study of early society in China. They are, in fact, not much to look at, and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they are a testament to the efforts of scholars who have been able to make sense of the faint etchings on turtle shells and animal bones. The work, closely related to cryptography, has revealed the things that the rulers of Shang felt were important. War and weather rang high in these concerns, but it is also touching to find a question regarding Lady Hao’s toothache. It is this sort of detail that brings the exhibition to life, but the predominant tone of the exhibition is one of exaggerated scholarly reserve.

Lady Hao by all accounts was a most remarkable woman, if the stories are to be believed, taking the role of a war leader against invaders at a time when her royal master was indisposed. Regular references to her on the oracle bones, one of the highest instruments of policy-making in the Shang, reinforce legendary tales of her as a woman of significant resource and power. Vessels of cast bronze with intricate designs and ornaments with turquoise inlay testify to the high level of craftsmanship that had been achieved at the time, and point to a history of aesthetic development dating from a much earlier period.(2012-11-23 13:15)

[center]http://news.gpwb.gov.tw/news.aspx?ydn=026dTHGgTRNpmRFEgxcbfbjKsCva%2FLwCh0gk73GFCuaVXhDh%2BUKuBpevF5qGcbUwAAtndGXz4seFeZhQvZYxtUMmMaw7RIV31RfYAYL1gg8%3D[/center]


[center][h1]◎ 桃源美展頒獎 作品評審驚艷[/h1][/center]


[center][圖][/center]
[center] 桃源美展膠彩畫第一名張靜文所繪的「教室」讓人回憶求學的時光。(記者陳華興翻攝)[/center]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第30屆桃源美展」昨日在文化局一樓大廳舉行頒獎典禮暨記者會,得獎者將可獲得獎金(第一名4萬、第二名2萬、第三名1萬)、獎狀、畫冊等贈禮。頒獎典禮當天,文化局首先邀請新莊鼓藝團演出「弄鼓」,熱鬧慶開幕。此外,並於一樓大廳舉辦「藝術創作分享座談會」,邀請評審委員、創作者及現場觀眾共同交流對談,分享創作歷程與心得。

 文化局長張壯謀表示,桃源美展迄今已堂堂邁入第30個年頭,其悠遠的歷史脈絡及歷史意涵,在臺灣公辦美展當中,極為少見。桃源美展秉持對推廣藝術、鼓勵創作的初衷,年復一年地辦理,作品質量日益精采,深獲各地藝術家的肯定。本屆美展作品質、量俱佳,競爭激烈,參賽者不分年齡大小,皆踴躍參與這場藝術盛會。參賽者中,年齡最小的只有16歲。年齡最長者,為工藝類入選者-高齡64歲的吳餘昇先生,其對藝術不輟的熱情,令人感佩。本縣創作者參與更是踴躍且表現傑出,經初、複審評選獲獎的137件作品當中,有25位設籍於桃園縣。

 本屆參賽作品表現多元且精采,讓評審驚艷連連。作品深具靈動的創造力,在情思方面,或關照社會各階層議題,或直探個人心緒糾葛,耙梳各類人文情感脈絡。探討的議題細膩深沈,作品具有豐富底蘊。在藝術呈現上,以精湛的表現技巧,及新穎的媒材組合,為傳統媒材注入嶄新藝術活力。(2012-11-21 14:10)

[center]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9/7511560.shtml[/center]


[center][h1]連寶猜陶藝展,「猜」出作品寓意[/h1][/center]


【聯合報╱記者喻文玟/即時報導】


2012.11.20 05:00 pm



60歲的知名陶藝家連寶猜,作品充滿童趣。她10年前為鹿港創作的一件「國泰民安」作品,曾獲得國際「富達盃20世紀末亞太藝術大獎」首獎。

連寶猜銘傳大學商業設計系畢業,但她接觸的藝術媒材極廣,除了陶藝,還擅長油畫、裝置藝術、熱愛攝影。

連寶猜說,自己出身鹿港鄉下,父親報戶口時原本取名「寶彩」,因為戶政人員寫錯,變成「寶猜」。這個名字讓她很自卑,「小時候同學都取笑,怎麼女生的名字會有一個『犬」字邊?」直到大學時,老師告訴她:「妳是猜不透的寶貝」讓她豁然開朗。

連寶猜的作品充滿寓意,一如她的名姓,要讓觀眾要多猜一猜。個性敦厚的她,陶藝創作反映性情,充滿對社會關懷,有醒世的宗教情懷,也具詼諧靈動的寓言省思,這次在台中文化創意園區展出的創作,有許多以「小丑」、「青蛙」主題的陶藝,象徵和平和環保。


【2012/11/20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連寶猜陶藝展,「猜」出作品寓意 | 生活 | 即時新聞 | 聯合新聞網 #ixzz2Cpoaze59">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9/7511560.shtml#ixzz2Cpoaze59
Power By udn.com(2012-11-21 14:08)

[center]http://news.gpwb.gov.tw/news.aspx?ydn=026dTHGgTRNpmRFEgxcbfbjKsCva%2FLwCh0gk73GFCuaVXhDh%2BUKuBpevF5qGcbUw1dPN3XGCDaIFNetQCUH7ESNZdWUt9Kj%2FHfD%2BM%2BHPelk%3D[/center]

[center][h1]◎ 新北創作新人頒獎 作品25日展出[/h1][/center]


[center][圖][/center]

[center] 新北市新人獎得主莊榮哲與其作品。(記者林普天攝)[/center]

記者林普天╱新北市報導
 2012新北市創作新人獎頒獎典禮於昨日在新北市藝文中心舉行,由新北市文化局長林倩綺頒發獎牌及獎金給「新人獎」得主莊榮哲、吳芊頤、蔡鈺伶等3位(可各獲獎金15萬元),林倩綺與新北市議員劉美芳、評審委員袁廣鳴也恭喜所有得獎者,同時鼓勵他們要勇於表現、持續創作;得獎作品將於新北市藝文中心展出至25日,有興趣的民眾可一起為得獎者喝采。

 林倩綺除感謝所有評審委員的辛勞,為新北市選出那麼精采、優秀的作品,並表示,市府一直鼓勵多元藝術創作,同時針對不同媒材設立藝術競賽,包括辦理24年的「新北市美展」,以及今年邁入第5年舉行的新北市創作新人獎,期望獎掖藝術創作、發掘新秀,讓藝術創作者有揮灑的舞臺,展現自我的空間,進而彼此觀摩與交流,激盪當代藝術創作的火花,一起提昇新北市藝術發展的廣度與深度。

 新北市創作新人獎共徵得210位參賽,最後由評審委員評選出新人獎得主莊榮哲、吳芊頤、蔡鈺伶等3位;優選獎有張書毓、吳易澤、許喬彥、莊克柔、趙書榕等5人獲得(獎金各5萬元);入選則由蔡玉庭、邱懷萱、陳飛豪、蔡培璟、黃軍豪、柯偉國、戴宛蓁、黃至正、郭景捷等9人獲獎。(2012-11-21 14:07)

[center]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390045&id=3&id2=1[/center]


[center][h1]有幸見草間彌生 蕭青陽動念向大師致敬[/h1] [/center]


時間:2012/11/18 09:39
撰稿‧編輯:江昭倫    新聞引據: 採訪

[center][圖][/center]



蕭青陽(左)推出「有一天,我和和我的偶像一同老去」設計作品集,闡述他的唱片封面設計故事,歌手大支(右)出席新書發表會力挺 (江昭倫 攝)
  著名設計師蕭青陽11月初獲邀與日本藝術大師草間彌生會面,草間彌生感謝台灣對日本311大地震的協助,也談到希望能到台灣,與台灣藝術界人士一起合作。有幸見到草間彌生本尊的蕭青陽說,有感於大師對宇宙的愛,讓他起了動念,決定仿效大師的經典南瓜雕塑精神,創作一件大型「壽桃」作品向草間彌生致敬!




  高齡82歲的草間彌生是日本藝術界、同時也是國際公認經典大師,擅長用高彩度對比的圓點花紋加上鏡子,大量包覆各種物體的表面,創作手法包括繪畫、軟雕塑、行動藝術與裝置藝術等。

  作為極少數能與草間彌生本人見面、互動的台灣藝術家,蕭青陽很興奮。他說草間彌生身體不太好,必須坐在輪椅上,但精神還是很好,在工作室裡不斷向他暢談自己的創作理念,甚至提到她計劃在故鄉松本市成立一間草間彌生專屬美術館。

  看著草間彌生仍然和20幾歲年輕時一樣畫著點點圖案,畫出對宇宙的愛,蕭青陽感觸很深,也給了他新的夢想和刺激,決定效法大師著名的南瓜雕塑精神,製作大型「壽桃」作品,向大師表達敬意。蕭青陽說:『(原音)我想做一顆壽桃,大型的壽桃,跟她的南瓜(一樣),然後向她致敬;台灣人要講的是什麼?是那個感謝、是那個祈福、是那個祝福,是一個謝謝她傳授給我的一個藝術的心意,對這個世界的愛的心意而變成一件作品。』

  蕭青陽說,坐在前輩身旁,他突然覺得自己很渺小,只是一名小小的設計師,但大師傳達給他的藝術能量卻很驚人,他希望自己也能用創作,把這樣的精神回饋給更多人。(2012-11-21 14:04)

[center]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390276&id=6&id2=2[/center]


[center][h1]台灣藝術家作品 登上日本彩券 [/h1][/center]


時間:2012/11/19 19:21
新聞引據: 中央社




[center][圖][/center]

[center] 14日上市、29日開獎的日本關東、中部、東北地區第2258期彩券設計圖採用台灣藝術家王文志的裝置作品「浴火鳳凰」圖。他7月受邀到新潟市參加水土藝術祭。(照片由2012水土藝術祭事務局提供)[/center]


  日本在關東、中部等地區發行的最新一期彩券圖案設計,採用台灣藝術家王文志的裝置作品,獲得日本媒體報導。

  14日上市、29日開獎的日本關東、中部、東北地區第2258期彩券設計圖案,採用王文志的裝置作品「浴火鳳凰」圖案。

  王文志今年7月中旬接受新潟市政府之邀,參展「水土藝術祭」。圖中可看到這個作品背後有新潟縣中央區的萬代橋、朱鷺展示中心等。

  「新潟日報」報導,新潟市為紀念水土藝術祭的舉辦,向關東、中部、東北自治彩券發行處應徵圖案設計,結果獲選。

  日本去年發生311大震災,讓新潟市民面臨思維和生活方式改變的重大轉捩點,本屆水土藝術祭以「轉捩點」為主題,舉辦多場座談會及市民活動,也邀請40多位藝術家推出作品參展。

  王文志在今年311周年,率領台灣及日本工作人員約30人,在信濃川畔共同為311默哀祈福,並開始製作浴火鳳凰作品。當時寒雪紛飛,30天製作期間,工作人員與寒風、濕雨、冷雪及烈日對抗,終於大功告成。(2012-11-21 14:04)

[center]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7510230.shtml[/center]


[center][h1]「鐵哥們」進駐嘉興 「藝」炮而紅[/h1][/center]



【經濟日報╱大陸特派員王玉燕/浙江嘉興報導】


2012.11.20 02:37 am



[center][圖][/center]


鐵哥們機器人主題公園,以廢舊回收鋼鐵轉為藝術品製作。圖為變形金鋼「大黃蜂」。
本報浙江嘉興傳真


在大陸,對於非常要好的死黨朋友暱稱為「鐵哥們」。今年3月,嘉興南湖區出現大陸獨一無二,將垃圾昇華為藝術,以從事廢舊回收鋼鐵藝術品製作的「鐵哥們機器人主題公園」,公園內除了陳列眾多機器人外,還包括12生肖、京劇臉譜、登月旅行等十多個場景,一共收藏了600多件鋼雕藝術作品,一開幕即造成轟動。





廢鋼鐵創作 團隊一起圓夢





原本在德商公司擔任中國區總裁的朱克峰,2001年為了圓夢、做自己喜歡的事,帶領著幾名「80後」的年輕藝術家,成立「鐵哥們」環保鋼雕藝術團隊,展開廢舊鋼鐵藝術品創作。他們將廢舊汽車、齒輪、鋼板、機床部件等各類金屬件帶回工作間,用自己的雙手和創意,賦予這些廢銅爛鐵以生命,也成就自己的事業。

2009年「鐵哥們」團隊來到浙江嘉興南湖區,在一座占地15畝的舊廠房內,開辦鐵藝工作室和一個廢舊金屬回收站。2年內,鐵哥們將廢舊金屬小鐵藝品的製作逐漸引向大型鋼雕作品的創作,鐵哥們的創意鋼雕作品,也開始出現在國內眾多藝術、創意產業活動上。

朱克峰表示,由廢舊零件製成的鐵藝作品,每一件都是不可複製的,裡面包含了每位藝術家不同的靈感和創意。他說,機器人主題公園涵蓋了再生資源利用、環保、創意、教育、旅遊等多方面內容,而且發展的道路也能給創業的年輕人信心和啟示。

公園以廢舊金屬創作的機器人為主要展示內容,其中,機器人主題館和青少年創意中心為兩大主要景點。

機器人主題館-以8個場景的機器人展示為主要特色,館內機器人均為廢舊金屬打造,採用時光旅行的遊覽路線前進,遊客從未來穿越到過去,途中會經過二七OO、太空計畫、工業革命、古文明起源、石器時代、侏羅紀、洪荒時代、宇宙之光等8個場景,場景均有一定故事性,沿途採用聲光電技術陪襯,使整個遊覽過程更加吸引人。  

青少年創意中心-青少年創意中心為鐵哥們機器人主題公園重要景點之一。中心以培養青少年創意動手能力為目的,通過鐵藝製作、創意彩繪、參觀環保鋼雕藝術主題館、懷舊遊戲等活動專案,來開發青少年的創意潛力、動手實踐能力等。



培養動手作 開發藝能潛力









為了使自己的文化和理念走出去,也為了打開自己的營銷大門,鐵哥們環保鋼雕藝術機構的藝術品開始往外走,先後數次參加過上海、北京國際藝術博覽會等多項知名活動,廣泛地被歐美、日韓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眾多鐵制藝術品愛好者收藏;其中,由廢棄寶馬汽車(BMW)改造的「寶馬變形金剛」和「火車頭」更是引起轟動。

【2012/11/20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鐵哥們」進駐嘉興 「藝」炮而紅 | 陸港傳真 | 兩岸台商 | 聯合新聞網 #ixzz2CpmKw2zw">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7510230.shtml#ixzz2CpmKw2zw
Power By udn.com(2012-11-21 13:59)

[center]http://n.yam.com/taiwanhot/place/20121114/20121114976518.html[/center]

[center][h1]中市大墩美展 印尼國家藝廊展出107件精彩藝術佳作[/h1][/center]

台灣好新聞-2012年11月14日 下午20:28

記者賴淑禎/台中報導


在美術界享有盛名的臺中市大墩美展,11月13日至12月2日在印尼國家藝廊展出107件精彩的藝術佳作,臺中市副市長蔡炳坤率文化訪問團在11月13日晚間7時,於展覽會場舉行開幕式,將臺中市的城市美學分享給印尼友人。




圖說:臺中市藝術家在印尼臺中大墩美場現場揮毫吸引許多民眾參觀


大墩美展每年在競賽成績出爐後,不僅於臺中市的文化中心展出,從96年起,更將得獎作品送往國外巡迴展出,今年在駐印尼臺北經濟貿易代表處的協助下,爭取在印尼國家藝廊展出。11月13日晚間7時展覽開幕儀式,在雅加達臺灣學校國樂社悠揚樂聲中熱鬧登場,吸引了當地藝文與僑界近200名人士蒞臨盛會,開幕式首先由印尼國家藝廊Tubagus Andre Sukmana 館長致歡迎詞,他期許「藉著活動促進雙方在文化藝術上的交流」。駐印尼代表夏立言也提到,「大墩美展巡迴印尼的展出,充分展現了臺灣的軟實力與巧實力」。蔡炳坤副市長在致詞中首先代表胡市長向在場的來賓表達感謝之意,接著表示「這是歷史的一刻,這次大墩美展在雅加達所展出的多樣貌藝術規模與精彩盛況,在國外美術展覽中難得一見」。此外,蔡副市長也特別將現場展示的臺中茶藝、陶瓷、手工藝等多項文創產品介紹給印尼民眾認識與欣賞。


蔡副市長開筆書寫對聯將開幕式活動帶到了最高潮,緊接著四位市籍藝術家陳炫明、陳華、林清鏡與曾士全接力完成以臺中的市樹、市花及市鳥所構成的「美哉大臺中」共同創作,當場致贈給印尼國家藝廊紀念,精采的揮毫表現,讓在場的來賓驚艷不已。


今年大墩美展於印尼國家藝廊展出的內容包括,第16屆獲得前三名與優選的邀展作品,另外,文化局還特別搬出歷年所典藏的「大墩獎」壓箱寶,總計107件藝術作品,舉凡工藝、雕塑、數位藝術、攝影、版畫、水彩、油畫、膠彩、篆刻、書法、墨彩等類別,包羅萬象、精彩萬分,件件別具特色,均屬藝術家的嘔心瀝血之作。


大墩美展是臺灣公辦美術競賽中,總獎金最高、參賽人數最多、競賽項目最廣的大型美術盛事,也是臺灣各地優秀藝術創作者積極角逐的藝術舞臺,近年來更吸引了全球諸多國家的藝術家前來參賽,成為臺灣最重要的大型國際美術展覽之一,已在國際藝文界打響了名號。


文化局透過文化交流的方式,將城市美學與文化特質推展到世界各地,分享給各地藝術愛好者與民眾,希望藉此讓世界看見臺中市的文化氛圍、臺中市的美,營造臺中市成為國際文化之都的優質形象。

更多:台灣好新聞: http://yam.taiwanhot.net(2012-11-21 13:58)

[center]http://newtalk.tw/news_read.php?oid=31150[/center]


[center][h1]「台灣‧紐西蘭四人展」 高雄文化中心展出[/h1][/center]


[center][圖][/center]



[center]「台灣‧紐西蘭四人展」的中的藝術創作作品。來源:高雄市文化中心 [/center]




新頭殼 newtalk 2012.11.17 金名/高雄報導

藝術創作沒有界限,但一家人、兩對夫妻、兩個國度,各自對藝術創作語彙卻各有詮釋。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至真堂即日起展出「台灣‧紐西蘭四人展」,由李學富、蘇淑敏這對台灣父母與居住紐西蘭的女兒李佳霖、女婿Lucas Doolan分別以不同的藝術創作,共同展現各自的創作語彙。

李學富與蘇淑敏,一個酷愛旅行,一個喜愛駐足於百貨精品的櫥窗,李學富擅於將旅行中的衝擊與感動融入創作之中,蘇淑敏則將櫥窗玻璃映上都會風景,虛實之間如置身幻境之靈感,帶領大眾透過櫥窗看見另一個世界。

居住於紐西蘭的夫妻檔李佳霖與Lucas Doolan,分別主攻建築與平面設計。此次展覽,李佳霖透過敘述的回憶、壓縮的截面和圖塊分層的技法,展現被壓抑的過去,藉由圖紙描繪1950年代臺灣的歷史,自早期房子的經濟效益,窺探存在於都市建築和歷史文化之間的各種可能性,並轉化為激活未來城市發展設計的探索能量。

Lucas Doolan於平面設計領域表現優異,大學畢業時獲頒奧克蘭大學年度作品集第一名,本次展出系列作品是透過線條、形狀、顏色、媒材、形式和空間等元素,探討設計本質,用繪畫來呈現的藝術作品。

李學富、蘇淑敏、李佳霖與Lucas Doolan四人的展出,讓此次展覽更別具藝術創作世代相傳、跨國流動的特殊意義。(2012-11-21 13:56)

[center]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1115/8317198.html[/center]


[center][h1]捏塑結合木雕藝術 作品風格獨具[/h1][/center]


潘成旺 屏東】

硬邦邦的木雕結合軟性的捏塑,會呈現出什麼樣的作品,屏東縣竹田鄉的客家媳婦黃素萍,製作客家九香捏塑與木雕作品結合,捏塑的延展性,柔和了刀鋒的線條,用複合式的媒材,呈現出特殊的客家味。

雕刻師傅在木頭上敲敲打打,累積40年的雕刻功夫,輕鬆在木頭上,雕刻出一隻招財的神獸,不過現在雕刻的行業不吃香,雕刻師傅想要有所突破。

雕刻師 鄒貴基:「從前的人純粹是利用得到,才會來製作這個東西,現在不一定是能運用的,用一種觀賞欣賞的角度,去保留它。」

鄒貴基從事神像雕刻,進一步創作木雕藝品,為了讓作品有所區別,嘗試和柔和的捏塑做結合。

捏塑藝術家 黃素萍:「想說木頭跟捏塑藝術做結合,也是有獨特的風格。」

畫面上的作品叫作風華再現,木雕的寶瓶搭上客家九香,讓生硬的木雕變得很有客家味。

捏塑藝術家 黃素萍:「因為先生是客家人,我想說客家九香也是怎麼講,就是客家傳統的代表。」

黃素萍將客家九香混合創作,以油桐花瓣搭上新丁花,典雅的造型創出新的花樣,再結合木雕創作,增加木雕的藝術價值。


詳全文 捏塑結合木雕藝術 作品風格獨具-生活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1115/8317198.html(2012-11-21 13:50)

[center]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1114/8306604.html[/center]

[center][h1]台灣/2012年藝術下鄉巡迴展作品徵件活動[/h1][/center]


蔡清欽/報導

 臺灣庶民美學發展協會爲配合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推動文化部泥土化政策,達到鼓勵藝術創作及落實偏鄉藝術教育推廣之目的。本今年度繼續與該館合辦藝術下鄉巡迴展作品徵件活動,本次收件至11/9截止,收到包括油畫、水彩、水墨、書法、版畫等作品4百多件。經該會聘請專家學者於11/13評選後,計入選油畫62件、水彩33件、水墨畫60件、書法120件、版畫25件合計300件。
  
 活動自99年開辦以來,因獲得各書畫藝文團體及多數藝術創作者之認同及共襄盛舉下,之前已徵集到200件作品,經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安排下鄉巡展,獲得普遍好評及熱烈迴響。

 為充實作品內涵及件數,今年由台灣庶民美學發展協會接手擴大辦理,自徵集到的作品中擇取優良作品300件,由該會裝裱及印製精美畫冊,並於102年度開始由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安排下鄉巡迴展覽,及開放各社區學校借展,深入偏鄉基層,以推展藝術紮根工作,期藉由藝術創作理念及作品賞析之分享,提升民眾美學素養,縮短城鄉藝文差距。
【中央網路報】
[/center](2012-11-21 13:50)

[center]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1119/8342089.html[/center]

[center][h1]台灣/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公佈策展人與參展藝術家[/h1][/center]


[center][圖][/center]

蘇松濤/報導

 2013「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展覽以公開徵件方式徵求展覽提案,由呂岱如獲選出任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參展藝術家包括許家維、白伯恩(Bernd Behr)與凱特里娜.色達(Kateřina Šedá)。

 「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總共徵得六件提案參與評選,評審團由台灣策展人林平、王嘉驥、徐文瑞、張芳薇與斯洛維尼亞盧比亞那當代藝術館館長仁卡.帕朵維尼克(Zdenka Badovinac, Moderna galerija∕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Ljubljana)組成。獲選提案對台灣館提出了新的省思與想像,其中勾勒當代藝術擺盪於想像力與批判力之間的行動關係,積極啟動互為主體性的實踐可能。該案並敏銳地考察台灣館於威尼斯雙年展的整體效力,最後獲得評審團之青睞獲選。

 據擔綱本屆策展工作的呂岱如表示:「這個展覽計畫從『台灣館』在威尼斯雙年展的歷史處境與現況出發,作為策展所積極回應的脈絡與舞台背景,從策展人與藝術家的敘事與創作,構建多層平行對主體化問題的穿透與探索。這次策展計畫將不只把台灣館視為展覽空間場域,而是一個在時間軸線上不斷推演的概念,以此呼應我對探究自身文化主體性的觀照與實踐。」展覽的核心概念軸線從敘事的解構、歷史書寫、主體身分認同展開,聚焦於想像力的作用與藝術於現實生活的能動性。相對也呼應了此屆大會策展主題「百科殿堂」 (The Encyclopedic Palace)中對想像力的召喚與實踐。

 參展藝術家許家維(Chia-Wei Hsu,台灣,1983年生),擅長以錄像裝置的多重空間層次表現來探討影像敘事的主題,將當代景觀製造的機制暴露還原,也將攝影對象主體之記憶、想像、認同等感性面向織連串起。事件與表演同時疊置於影像的敘事與現實空間裡,猶如在作品現場開展出一條通往想像的甬道,讓觀者在進入作品之時,踏入半真半幻的化境,更標繪出現實與想像之間永遠並置的蟲洞空間。

 白伯恩(Bernd Behr,台灣∕德國,b. 1976)的創作採用視覺考古學的推理方式,研究由影像、敘事與人為環境所形塑並陳的歷史節點,並將他個人的研究與想像,以錄像、攝影、雕塑或是文字等形式再度編置進入歷史事件裡。透過介入的新敘事結構,歷史面貌將隨著新舊人為框架的置入與剝離,而被凸顯還原,獲得重新被思索、理解的機會。

 凱特里娜.色達(Kateřina Šedá,捷克,1977生)的藝術實踐關注社群結構、都市空間中的情感網絡、文化認同、日常政治等議題,經由創造社會遊戲或社會雕塑的方式,在一個微型聚落中,邀集社群中的個人參與,共同開展一段改變現實問題、介入意識形態與認同的實驗。當其藝術創造過程成為翻轉現實的支點時,這份參與經驗兌換為社群裡個體的主體化過程;新的現實、認同與身分從一場想像的遊戲展開。

 訂於2013年六月一日開展的「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本屆主題館策劃由義大利策展人馬西彌利亞諾.喬奧尼(Massimiliano Gioni)擔綱,提出具宏觀視野的展覽主題「百科殿堂」(The Encyclopedic Palace),而各國家館的參展議題在威尼斯雙年展的展覽脈絡同樣受各界重視;威尼斯雙年展的參展國家數目每屆持續增加,而許多國家館近年也陸續提出新的作法,舉例2011年的波蘭館邀請以色列藝術家葉.芭塔娜(Yael Bartana)提出個展;而德國館繼2009年由英國藝術家里安.基里克(Liam Gillick)代表參展後,2013年中國藝術家艾未未也將代表德國館展出。顯現各國家館無不積極展現其新的可能展出形式與對國家館相關議題的探索。

 本館辦理「威尼斯雙年展」之參展,已逾17年。歷經9屆的參展,位於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的「台灣館」已深入人心,在威尼斯大會佔有一定的歷史地位。在台灣,「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更是本地當代藝術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備受藝術界關注。幾屆下來,本館深深體認到參與威尼斯雙年展對於台灣當代藝術與國際對話的開展,以及國內藝術發展的推進十分重要,所以對於「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展覽辦理之機制,無不嘗試突破,適時進行調整。

另一方面,隨著參展國家與機構的增加,威尼斯大會辦理規模日益擴大,尤其是面對同為亞洲展覽館的崛起,要如何保持既有優勢,爭取更優異的表現,係「台灣館」必須面對的課題。放眼未來,仍需思考新的作法來回應威尼斯雙年展藝術與展覽生態的變遷,以及國內藝壇的殷殷期盼。

 「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簡歷:
呂岱如,出生於1977年,台灣台北。目前從事獨立策展與寫作,居於台北。

於倫敦大學高德史密斯學院(GOLdsmiths College)完成藝術史碩士學位後,返台投入當代藝術研究,並從研究助理的工作開始進入策展領域,先後曾任2004年台北雙年展《在乎現實嗎?》、2006年上海雙年展《超設計》的策展助理,往後逐步展開獨立策展與各式合作計畫。2006至2008年,赴斯德哥爾摩參與CuratorLab策展實驗室的進修課程與駐村,在當地開始策劃藝術活動。2007年在伊斯坦堡,協同策劃《大家族企業》(Big Family Business),經營實驗性的藝術空間,以當地雙年展作為文本脈絡、藝術家與觀眾來源,進行為期一個月機動式的展演、座談與評論勞動。2008年獲選參與柏林雙年展年輕策展人工作坊。同年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補助,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安南.亞珥仔(Adnan Yildiz)協同策劃《好流氓》(Good Gangsters in Town),將展覽生產直接作為策展研究與展示的對象,和藝術家一起進行了一場後設展覽、批判展演機制的實驗。同年隨赴紐約ISCP駐村。

 2009至2011年間,她在北京與台北參與了不同的環境運動與組織,對社會、政治議題展開不同面向的拓展與實踐。2011年策劃展覽《不可小覷:十組藝術家對能源和災難的想像策略》,作為藝術實踐與社會運動碰撞的探索。她長期關注於觀念性的策展實驗,在機制內外尋求連結與對話契機,在現實社會場景與藝術再現的平台間,梳理另類的生產關係,創造政治的能動性。

 紙上策展作品包括《點子發電機》、協同策劃《二頁》,皆於典藏今藝術發表。近日藝評文章散見香港藝術雜誌Pipeline。
【中央網路報】


詳全文 台灣/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公佈策展人與參展藝術家-生活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1119/8342089.html(2012-11-21 13:49)

[center]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1118/128918.htm[/center]

[center][h1]人物/李俊俋辦音樂會與童書交換 推廣嘉義文化與藝術.[/h1] [/center]



記者王文萱/採訪報導

曾任嘉義市副市長的民進黨立委李俊俋,每個星期六下午都會在嘉義火車站廣場前舉辦「嘉義北門驛童書交換市集」及「嘉義北門驛音樂會」。他表示,希望藉由推廣文化與藝術層面之餘,也能以文化與藝術帶動大家的參與,並讓嘉義市的風貌給延續傳承下去。

每個星期六下午在嘉義火車站廣場前的音樂會,李俊俋說,他會找些嘉義的街頭藝人和表演團體,「就輪流在那邊表演」,並且是純義工性質。「大家可以去那邊喝咖啡、聽音樂會」,他希望藉此提升文化與藝術,甚至請弱勢團體來看表演,如殘障協會等,「邀請各方面的團體。」

李俊俋說,同時間舉辦的「童書交換市集」,是「因為我自己也有兩個小朋友」,便希望分享一些童書,讓他們可以在現場閱讀,由於最近景氣不好,家長也可以「順便省錢,讓小朋友看更多的書」,而他的服務處約每3個月左右會整理一次書籍,「把書送給中低收入戶的小朋友」,用文化與藝術來帶動大家一起參加。

除星期六的活動外,李俊俋說,他在星期三有「選服時間」、星期四為「法律服務」、星期五則為「社區行動服務」,「忙是都很忙啦!」但就是讓一整個星期都很有系統的運作,至於禮拜日「就跑行程」,不過也有一部分「是我和家人的相處時間」,甚至有時星期六下午的音樂會,他的小孩也會到現場「聽聽音樂、看看書」,或是和其他小朋友玩。

◄與嘉義大學淵源很深的民進黨立委李俊俋,有時會別上嘉義大學校長送他的蘭花領帶。(圖/記者王文萱攝)

李俊俋解釋說,星期五的「社區行動服務」,就是以一部行動車深入各個社區,展開音樂表演及討論時間,甚至也會攜帶一些童玩讓小朋友玩,並於現場與社區居民討論問題,藉此也能夠拉近與民眾之間的距離,「看看我的選民有什麼需求,服務到家嘛!」

李俊俋說,他十分重視文化藝術層面的發展,他也認為這「和嘉義的未來有關係」,希望能把這些層面「變成生活的一部分」,「不可能整個人的生活是很政治的!」因此,他也會規劃時間,縱使幾乎每天嘉義台北來回跑,還是會撥出時間和家人相處。

李俊俋的國會辦公室設計特殊,並擺置許多由嘉義畫廊借來的藝術品,約每半年就會更換一次。他說,嘉義「最早是靠阿里山的木材賺錢」,所以藝術風氣非常興盛,因此也有許多出名的畫家,像是陳澄波及林玉山,「國內很多大師都從嘉義出身」,「所以我對這塊很重視。」不過現在隨著林業漸漸沒落,他希望能讓累積起來的文化藝術,一直傳承下去。

李俊俋也透露,他現在讓嘉義服務處的助理,每個星期撰寫具故事性的文章,像是雞蛋糕、雞肉飯背後的小故事,亦或是一些路名的由來,預計於明年夏季出刊成一本書。不但具歷史及地理性,也以多題材、多元化的方式呈現嘉義風貌,並透過整理嘉義市民生活及許多在地人的小故事,讓嘉義各個層面被完整記錄下來。


原文網址: 人物/李俊俋辦音樂會與童書交換 推廣嘉義文化與藝術 | ETtoday政治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ixzz2CpicDcgj">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1118/128918.htm#ixzz2CpicDcgj(2012-11-21 13:44)

[center]http://news.gpwb.gov.tw/news.aspx?ydn=026dTHGgTRNpmRFEgxcbfbjKsCva%2FLwCh0gk73GFCuaVXhDh%2BUKuBpevF5qGcbUw%2B9sThMmTl%2BT3YeAscU%2FZtGE%2FGQBU5mf8w7cwVlJPD4E%3D[/center]



[center][h1]◎ 國寶李煥章 剪紙藝術巧奪天工[/h1][/center]



[center][圖][/center]

[center] 新北市長朱立倫(左)拜訪剪紙大師李煥章,並請李大師指導剪紙技巧。(記者張健攝)[/center]

記者張健/新北市報導
 新北市朱立倫市長在文化局長林倩綺陪同下,前往拜訪新北市傳統藝術家李煥章大師,高齡88歲的李煥章與朱立倫話家常,並向朱市長展示自己的剪紙藝術創作,像是大型的龍形圖樣、吉祥討喜雙喜、春等,每1件作品都是巧奪天工之作。

 朱立倫並贈送由陶藝家張美雲創作的陶藝茶器組,期望李煥章在創作之餘別忘了休息,喝杯茶!李煥章也贈送百福剪紙作品給朱市長作紀念。

 朱立倫表示,專精於剪紙藝術的李煥章國寶級藝師,雖然已年高88歲,現在仍每天持續創作,不只在傳統藝術上成就卓越,而且還將精采的藝術傳承下去,非常樂於跟他人分享剪紙的喜悅與樂趣,推廣藝術教育不遺餘力,非常感謝他在傳統藝術的貢獻,也期望李煥章要永保健康,更要一直持續創作。

 文化局長林倩綺表示,李煥章的剪紙藝術,在形象造型及文飾皆承續傳統農村手藝,蘊涵豐富多樣的文化脈絡,具藝術性;對套色、點(染)色、襯色、填色、分色、摺疊等各式創意剪紙無不精通,更擅長摺疊、連續幾何的纏花,以及對稱摺紙剪花,刀法俐落,具特殊性,他還不斷蒐集資料,豐富創作主題,深具傳統藝術領域價值,去年獲新北市登錄為傳統藝術保存者,目前仍固定在國父紀念館任教,還不定期在行天宮圖書館、日僑協會等地教學。(2012-11-21 13:43)

[center]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116507.aspx[/center]


[center][h1]高美館園區KUSO創意標誌設計 崑山科大視傳系奪冠 [/h1][/center]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21120 17:52:14)由高雄市公共藝術基金管理會主辦之「高雄美術館園區KUSO創意標誌設計徵件大賽」,於11月10日高雄兒童美術館舉行《大家的公共藝術開幕暨KUSO創意標誌》頒獎典禮。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學生,奪首獎及9項佳作。

「高雄美術館園區KUSO創意標誌設計徵件大賽」對象來自全國大專院校19所、社會人士與自由創作者,共計273件作品。獎項總數共24件,崑山科大視傳系占10件,獲獎率高達40%以上,居全國之冠。

坐落在內惟埤生態園區裡的美術館,低調地將藝術融入園區,讓運動、散步民眾感受藝術之美。本次設計徵件活動以「美術館園區」為發想對象,邀請大家發揮奇想創意,挖掘園區設施、藝術、日常生活點滴趣事,並展現設計者的觀察力,以幽默、開朗的心態面對藝術與生活,設計自我風格的園區標誌牌。園區的 KUSO 創意標誌令人會心一笑,例如:榕樹旁設置「小心氣功」標誌,因為每天早晨有許多喜愛氣功的民眾聚集在此練功;另外,經常有民眾將孩子留在兒童美術館,造成館方困擾,於是豎立「禁止野放」孩子的標誌牌;在湖邊也有「嚴禁泡湯」河童標誌,令人莞爾,KUSO 創意標誌為美術館增添許多生活樂趣。

首獎指導老師何炳輝表示,謝沂軒作品「當心仰笑」切合主題概念,表現美術館園區獨特人文景觀與特色精神,完整呈現出視覺美感與造型創意,幽默感十足,獲得評審青睞,獨得獎金3萬元與獎狀乙紙,該項創意作品也將設立於美術館園區。另外,洪榛壎「禁止當姜太公」、林冠宇「飄四月雪」、林潔思「小心手榴彈」、江佩青「當心一夕致富」、楊大廣「請勿挑戰極限」、郭品涵「武林群雄漫天飛舞」、高育田「禁止放生」、陳玟君「禁止灑水」、何家瑜「夜有貝多芬」等則獲得佳作肯定,各榮獲獎狀與禮品。

作品展至12月23日,歡迎大家到兒童美術館與公共藝術KUSO一下!兒童美術館開放時間為週二~週五上午9:00-12:00,下午1:30-4:30。週六、日9:00-17:30(週一休館)。

資料來源:Kun Shan University http://www.ksu.edu.tw/cht/

訊息來源:崑山科技大學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116507.aspx(2012-11-21 13:43)

[center]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1114/127391.htm[/center]

[center][h1]【影】愛液橫流!抹油彩做愛 翻雲覆雨成藝術創作.[/h1] [/center]


[center][圖][/center]

[center]▲這幅抽象畫,絕對是「愛」的表現。(圖/取自YouTube)[/center]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看到上面的抽象畫嗎?其實它非常「具象」、「寫實」,因為它是愛侶在翻雲覆雲時的「創作」。南非藝術家傑瑞米布朗(Jeremy Brown)推出「DIY做愛藝術工具包」,提供同顏色和布料,讓愛侶畫出屬於兩人的激情,還可將「創作」掛起來當裝飾品。

[center][圖][/center]

[center]▲▼客人可能看不懂,但你和你的他(她)最瞭解是怎麼畫出來的。(圖/取自YouTube)[/center]

[center][圖][/center]

布朗的「DIY做愛藝術工具包」(Love is Art Kit),布料是防敏感的棉質畫布,使用方法很簡單,就是把顏料抹在身上,躺在畫布上纏綿即可,並貼心附有用完即丟的拖鞋,「完成創作」後,走到浴室清洗時,也不怕一路弄髒地板。

這款「DIY做愛藝術工具包」售價60至110美元(約台幣1741至3193元),部分收益捐給人權組織HRC(Human Rights Campaign)。

▼看影片/把「嘿咻過程」變成藝術品


原文網址: 【影】愛液橫流!抹油彩做愛 翻雲覆雨成藝術創作 | ETtoday新奇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ixzz2CphJljPK">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1114/127391.htm#ixzz2CphJljPK(2012-11-21 13:40)

[center]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389950&id=6&id2=1[/center]


[center][h1]溪口稻草藝術花海節 令人驚豔 [/h1] [/center]

時間:2012/11/17 13:14
新聞引據: 中央社



[center][圖][/center]

嘉義縣溪口鄉稻草藝術花海節17日登場,波斯菊、向日葵等花卉正盛開,吸引民眾前往賞花拍照。


  嘉義縣溪口鄉稻草藝術花海節今天(17日)登場,波斯菊、向日葵等花卉正盛開,吸引民眾前往賞花拍照。

  稻草藝術花海節的開幕活動於上午在溪口鄉成功路登場,現場有一連串表演,包括新九天鼓陣、世界扯鈴冠軍秀、活力熱舞秀、神奇魔術秀、樂團現場演唱等,還有卡通玩偶拍照會、農村牛車體驗免費乘坐遊花海、創意市集大會串等,熱鬧非凡。

  開幕活動特別設計花海景點供民眾手機臉書打卡,或尋寶圖蓋戳章集點兌換園遊券,吸引大批民眾參與。

  溪口鄉公所表示,成功路兩旁原本是農田,公所動員農民遍灑波斯菊、百日草、向日葵等花種子,在天氣晴朗配合下,已開得非常漂亮,民眾漫步花海旁,非常愜意。

  溪口鄉公所舉辦的稻草藝術花海節,不僅可以欣賞花海,每處花田還有稻草的裝置藝術,稻草編織而成的太陽花、龍、獅、風車、腳踏車等,連流行的憤怒鳥也在其中,讓賞花的民眾驚豔,駐足拍照留念。(2012-11-21 13:37)

[center]http://news.gpwb.gov.tw/news.aspx?ydn=w2u5S9CJZGAXB%2FzPg%2Fq7avd2a6r9Eunkaa6qrYLXzLGDwrs%2B5GGjDSNRxwlUF%2BHMpfRcslkHJrys9tbH1ePT3T8bNcgzLKCRMusDj%2BjObcs%3D[/center]


[center][h1]◎ 賴文明用藝術推廣全民國防[/h1][/center]

[center][圖][/center]


[center] 彰化縣青溪新文藝學會西畫傑出理事賴文明老師,對全民國防藝文推展貢獻不遺餘力。(記者張溎壕攝)[/center]

記者張溎壕/彰化報導
 彰化縣青溪新文藝學會西畫傑出理事賴文明,從事藝術教育三十多年,雖然他從學校退休,仍到彰化市立圖書館開設繪畫班,並將所有鐘點費購買畫具、圖畫紙,繼續推廣繪畫,配合國防部對全民國防藝文的推展貢獻不遺餘力,日前在彰化市文化局藝術館展出「舞光拾色」個展,展出七十八件水彩、油畫等風景、人物花卉作品,展期至二十七日止,彰化縣青溪新文藝學會理事長邱錦卿歡迎大家親臨現場,品味舞光拾色的美麗景致。

 邱錦卿指出,賴文明,一九五二年生於南投縣埔里鎮,一九七六年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系,一九七九年任職於彰化縣花壇國中,擔任訓育組長兼任美術社團指導老師,二○○四年退休後,即擔任青溪新文藝學會西畫傑出理事及彰化市立圖書館婦女學苑美術指導老師至今。

 賴文明對於彰化在地美術教育貢獻良多,長年對國軍藝文活動的支援培育無數美術種子,無論是藝術賞析、媒材運用、藝術創作等。其在藝術教育及繪畫創作的實務應用領域,表現都相當出色,是彰化地區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對推展全民國防藝文活動,成效卓越,更為大家有目共睹,給予認同,值得讚賞。(2012-11-21 13:37)

[center]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1121/8361158.html[/center]

[center][h1]國內首個國畫手機APP上線演繹跨界聯姻[/h1][/center]


十八大再一次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文化強國”勢必引發新一輪的電影、出版、藝術品建設和投資的熱潮。作為中國傳統藝術與優秀國粹的代表,國畫也將成為藝術品領域的熱點和亮點,備受矚目。近來,國內著名國畫名家宋斌跨界“嘗鮮”,攜手中國最大的移動互聯網一體化解決方案服務商道有道,上演藝術與移動網絡的“聯姻”,成功推出我國首個國畫手機App“國畫宋斌”,引發廣泛的關注,也為國內藝術品行業應對迅猛發展的手機移動互聯網,提供了有益的嘗試和借鑑。


  書畫名家宋斌是現代“霧 山水畫”的創始人,他從10歲起學習中國畫,專攻工筆花鳥畫,寫意花鳥畫,山水畫。霧 山水,在水墨上突出了北方霧 的特點,以意境入畫,以鄉情入畫,具有濃郁的北方氣息,是北派山水畫的杰出代表人物,為霧 山水畫創始人。擅長畫樹,畫鵝,有“古有羲之愛鵝,駱賓詠鵝,今有宋斌畫鵝也,天下名嘴,天下名鵝”之稱。作品廣受收藏家的喜愛。

  在國畫熱潮的推動下,宋斌國畫越來越受到藝術品愛好者和收藏者的喜愛和重視。尤其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國民藝術品修養和素質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群對國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其中,許多逐漸成長為社會中堅力量的中青年人群同樣對國畫等藝術品有了收藏的需求。

  但是這類新興的國畫藝術需求人群,與傳統的藝術品收藏者不同,他們更善于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獲取信息,特別是在互聯網和手機移動互聯網的快速普及情況下,“藝術品與網絡的聯姻非常有意義”,宋斌國畫手機APP的製作者、中國最大的移動互聯網一體化解決方案服務商道有道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手機移動互聯網的覆蓋人群十分廣泛,其中不乏對國畫藝術品的痴迷和追求者,手機APP客戶端為這類人群提供了便利的溝通平台。


  在宋斌國畫的手機APP平台上可以看到,國畫名家宋斌的重要作品《野渡無人舟自橫》、《三棵樹》、《我家門前的那棵樹》等都被呈現在手機上,國畫愛好者不僅可以瀏覽和欣賞到這些精品,還可以在手機上直接完成購買,通過主流的第三方手機支付平台,就可以輕鬆完成操作,另外,使用者還可以在線分享喜愛的作品給朋友。

  作為在京城藝術界頗有影響力的代表人物,國畫名家宋斌在追尋“藝術和市場兩條腿走路”的探索中不遺余力,這也成就了他“中國第一個嘗試國畫手機APP”的名畫家地位。正如業內人士分析指出的,國畫藝術品與手機移動互聯網的“聯姻”,不僅看中的是新興媒體背後惊人的消費人群和消費能力,更希望通過手機移動互聯網的影響力,增強當下年輕人與國畫藝術品的溝通,提升他們對國粹藝術的鑑賞能力和辨別能力。

  近十年來,中國藝術品市場在國際上風生水起,交易規模完成了從數十億元到千億元規模的跨越,其狂飆突進的趨勢令世界側目。有專家預測,未來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總規模將達到3600億元。可以想見,未來的藝術品將越來越成為投資和收藏的搶手貨,而手機移動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形式的出現,將為這股文化藝術投資帶來新的看點,與之對應的是越來越多的藝術家也會不斷嘗鮮,為我們帶來更多的跨界“聯姻”。


詳全文 國內首個國畫手機APP上線演繹跨界聯姻-科技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1121/8361158.html(2012-11-21 13:36)

[center]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11/112012111700318.html[/center]


[center][h1]移銀換金 外來植物成裝置藝術[/h1][/center]



2012-11-17 01:31 中國時報 【程炳璋/台南報導】



 三百多年前由荷蘭人傳入台灣的銀合歡樹木因會影響台灣植物生態而遭到大舉砍伐焚燒,十六日台南市顯宮社區找來一批大學生,將這些銀合歡樹枝做成裝置藝術,在社區內原本放置垃圾的空地綠美化,提供給社區居民使用。

 台江國家公園內有許多銀合歡樹,因會抑制周圍植物生長經常受到民眾砍伐後焚燒,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啟動社區自力打造的「移銀換金」計畫,召來田野青年,配合社區居民自己打造,加上藝術亮點,在顯宮社區一處空地進行實驗。

 顯宮國小對面是一處空地,原先用為放置垃圾子車提供居民放置垃圾之用,但因垃圾子車未加蓋,平時臭氣薰天,部分廢棄物還會四處隨風飄揚,甚至飛到校園內造成髒亂。台管處一項家園守護圈計畫幫助社區在此處綠美化,且用的是平時大家焚燒的廢棄樹枝。

 新台灣壁畫團隊工作坊找來崑山科大的熱血大學生,經過數周的努力,顯宮里長林志英提供社區資源,在鹿耳門天后宮協助下,這座空地在數周後成為社區的「微笑廣場」,並有藝術家在社區多面老舊牆壁上塗鴉,在牆上畫出社區故事。(2012-11-21 13:35)

前往頁面 ←上一頁  1 ...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 681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