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30823/10478747.html[/center]
[center][h1]工匠世家:傢具的傳統手藝和新型設計[/h1][/center]
北京新浪網 (2013-08-23 02:26)
分享|
韋明
一個工匠世家的父子間的工藝傳承,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傳統匠人工藝的隔代傳承模式。這種傳承方式在當代中國不再是最主要的,但以口頭和言行來傳承的方式卻一直存在。
楊蝦和兒子楊耀輝正在不斷進行嘗試。楊蝦將傳統豎直的椅背做的稍微斜一點,把腿腳縮短,清式坐椅成了沙發。楊耀輝的嘗試更徹底,他曾試著給紅木傢具抽屜安裝金屬軌道,但發現市面上的軌道現在還無法承擔沉重的實木抽屜。
匠人推崇魯班為其祖師,魯班那種「刨以致創」的精神至今依然存續。楊家是一個匠人世家,從清末開始,楊家就有人從事清式傢具的製作,並且以父子相傳的形式,將技藝流傳至今,到40來歲的楊耀輝這代是第五代了。
「我是聞著木屑香長大的。」楊蝦是廣式傢具製作工藝這一國家級非遺項目唯一的國家級傳承人。他生於1937年,12歲起,他隨父學習廣式傢具製作,弟弟楊廣海也稍後入門成為木匠。
「我是學木匠出身,記得早年裝這個榫是我的強項,中國明代的家居為什麼如此受到推崇?裏面有個關鍵,那就是榫,它是關於結構的技術……」紅星美凱龍董事長車建新說,榫卯的製作,是所有木匠的基本功。對於新入門的年輕木匠來說,最難的是榫卯的製作。由於硬木傢具的結合處細緻而精妙,因此要求榫和卯也要精確緊緻,然而由於沒有機器切割打眼,純粹依靠手工的測繪,因此要漫長的學習探索。
當時,楊家就在廣州惠福路的梳篦街,那一帶附近都是傢具作坊。而那也是當時行業和工匠們的普遍形態。每個作坊的人都不多,一般只有五六個,生意好了忙不過來的時候,才多請多些人。
在這種作坊的行業形態一直維持到1950年代末。直至1958年公私合營,私人營業被禁止,楊蝦進入廣州木雕傢具工藝廠里做木工。廠里招收職工家屬時,15歲的弟弟廣海便也到廠里學藝。
由於楊蝦已經在學木工,因此他建議弟弟廣海將精力放在木雕上,以便兄弟發揮各自所長合作。於是一年後,楊廣海就專門去學習鑿花工種。而兄弟倆一個木工、一個雕花,這樣的合作也一直延續下去。
讓楊蝦從木工變成工藝師的關鍵是在1963年,28歲的他被單位選派到廣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木雕傢具學習班,開始系統地學習紅木傢具工藝設計。而在以前,這一行並沒有設計的師傅。學習班前後一年,一周雖然只上一次課,但楊蝦每晚都在家勤練畫圖。
學習傢具設計讓楊蝦對傢具製作的看法發生了很大變化。傢具的外形可以通過設計進行改變,通過調整各組件就能製作多種款式的傢具出來。從學習班回到廠里后,楊蝦就在廠里擔任設計工作,後來成為設計室主任,負責廣式傢具產品的設計和技改工作。而他的設計才能因天時地利而綻放。恰逢國家倡導恢復傳統手工藝以出口創匯,而製作符合外國人口味的傢具中,設計便是極為重要的一環了。而廣式傢具原就有吸收其它元素的傳統,例如其紋飾中有大量的西洋紋,並且使用鑲嵌工藝,將硬木和銅、岩石等融合起來。這種兼容開放的傳統對於設計者來說也是一種極大的便利。
作為設計室的主任,楊蝦希望把傳統工藝發掘出來,做一件代表廣式紅木傢具風格的作品。他召集了廠里的年輕人和老師傅一起商量,由於廠里的很多師傅和弟弟楊廣海都擅長雕龍,並且龍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元素,因此他們決定設計出一張「九龍床」,即三人座的沙發。不過要在靠背上雕上9條形態各異的龍並不簡單,盤龍、坐龍、降龍、升龍等,如何有機地出現在2米長的背靠上,並沒有先例可以參考。後來師傅們參照了頤和園的九龍壁,花了3個月來設計,直到製作完工,前後近一年的時間。
設計讓廣式傢具的魅力盡顯,這張九龍床在1972年的廣交會上亮相,成為亮點,后以26.5萬元的價格成交。而製作傢具的酸枝木是用外匯來買的,再算上人工費用,這套九龍床耗費3萬元的成本。
由於兄長出色的設計,和弟弟精湛的雕刻技藝,兄弟倆後來合作的多個作品獲得大獎。兄弟倆在1985年前後分別為廣州木雕廠廠長和華南木雕廠廠長,兄弟倆掌管著廣州最重要的兩個傢具工廠。但由於允許個體戶經營,很多人從工廠出來,到社會上「自立門戶」,木雕廠在1990年代初開始走下坡路。
楊蝦在1998退休,在此之前,他見證了廣式傢具的幾番興衰。但在退休后,楊蝦卻不甘清閑,他於是自己開了傢具廠,繼續將廣式傢具製作工藝的傳承和創新進行到底。
楊蝦告訴記者,做傢具設計要懂得美學、材料學、人體工程學等方面的知識,而他所設計的紅木傢具的特點就是,既能保留廣式傢具核心的工藝和風格,同時又通過設計上的創新,製作符合當代人審美和應用需求的廣式傢具。在傢具製作上,他堅持利用精妙的榫卯結構,拒絕使用釘子,然而又根據當代人的喜好,把傢具變得更加的舒適。例如以前的椅子背靠都是高而豎直的,因為這符合古人對莊重坐姿的要求。然而,現代社會人們對「坐」的講究有了改變,而坐具也要相應的進行一些改變。
「工藝要老,觀念要新」。76歲的楊蝦相信,在保存傳統工藝和傢具基本風格的基礎上,必須進行一些改變。去年,楊廣海因為疾病離開了人世,繼續創新的使命留到了這個世家第五代的匠人們身上。
(2013-08-28 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