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術繪圖 | 美術設計 | 熱門標籤 | 首選 | 首頁宣傳 | 近期作品 論壇: 發表 | 美術工作 | 美術比賽 | 展覽活動 | 美術相關 | 一般討論 | 美術同好 CG 討論 :: Photoshop | Painter | 3D 行動 | AMP

【 立即註冊 】 : 更改個人資料 : : 登入

會員名稱: 登入密碼: 保持登入
piauling(滄瀳飄零) 所有的發表文章

前往頁面 ←上一頁  1 ...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 681  下一頁→

[center]http://xor.tw/+4zcz2[/center]


[center][h1]風險社會看未來 台北當代館藉藝術反思全球化[/h1][/center]


中時電子報 林宜靜 2013年09月14日 09:46 小字型 中字型 大字型
全球化的風險社會中,個體化過程如何影響藝術家創作?台北當代藝術館於即日起至11月10日展出《風險社會-個體化的德國當代藝術新世代》,看藝術家如何藉由創作反思啟迪人心。(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國內政壇近來動盪不安,在全球化風險社會中,各國也依稀可見。然個體化的過程如何影響藝術家創作?又先有哪些創思想法與策略呢?台北當代藝術館於即日起至11月10日展出《風險社會-個體化的德國當代藝術新世代》,看藝術家如何藉由創作反思啟迪人心。

台北當代藝術館於9月14日至11月10日展出《風險社會-個體化的德國當代藝術新世代》,歌德學院為慶祝在台成立50週年,與台北當代藝術館合作,邀請22組德國新銳藝術家,以日益嚴重的「個體化」社會問題為核心,延伸政治、文化各個面向錯綜複雜的交互影響,也勾勒出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

由德籍策展人梅蘭妮.伯諾(Melanie Bono)策劃的《風險社會-個體化的德國當代藝術新世代》,展覽分為4主題,包含「微觀-宏觀」、「失序與幻滅」、「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再融合/新的合作模式」,每項主題皆一一反映出德國年輕藝術家的自省與反思,也融入台灣當今的社會現象,相互對照呼應。

如參展藝術家安娜‧威特(Anna Witt)展出的作品〈嚮導〉,以國中學生為對象舉辦工作坊,設計了一個導覽行程,讓學生們不受策展人的展覽概念影響,以自己的方式詮釋藝術作品,表達個人的看法。這場導覽行動的錄像,展現了在制式的教育系統中注入藝術自由的概念。

藝術家伍爾夫‧阿敏德(Ulf Aminde)為本展而製作的錄像作品〈台灣製作〉,則特邀本土歌仔戲演員參與創作,讓演員以歌仔戲唱腔來敘述一份演出合同。

合約條文顯示了資本主義的宰制力量,而歌者演唱的流轉起伏則保留了自我掌控與表現的空間。藝術家米夏爾.柏特勒(Michael Beutler)在8月時抵台,為當代館館前廣場量身打造裝置作品〈旋轉門〉。作品以台灣當地尋常可見的素材現地製作,運用精簡建築技術建構成簡單而精緻的暫時性空間,讓民眾感受與空間的相互關係。

此外,週末於館內活動大廳將會以「個體化」為題舉辦系列講座、藝術家面對面以及國際研討會。當代館更邀請參展藝術家伍爾夫‧阿敏德(Ulf Aminde)舉辦戲劇表演工作坊,有興趣的民眾可先行上網報名。詳情可參考(2013-10-07 16:59)

[center]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9/8201809.shtml[/center]


[center][h1]當代館展德國當代藝術新世代[/h1][/center]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即時報導】


2013.10.03 01:48 pm



歌德學院為慶祝在台成立50周年,與台北當代藝術館合作,即日至11月10日在當代館展出「風險社會─個體化的德國當代藝術新世代」。

此展邀請22組德國新銳藝術家,以日益嚴重的「個體化」社會問題為核心,延伸政治、文化各個面向錯綜複雜的交互影響,也勾勒出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參展藝術家們透過作品,呈現德國當代藝術的獨特風格與魅力。


【2013/10/03 聯合報】@ http://udn.com/(2013-10-07 15:53)

[h1]風險社會—個體化的德國當代藝術新世代 [/h1]

[圖]


官網:
http://www.mocataipei.org.tw/blog/post/28679517


展出地點:■台北市大同區103長安西路39號


展出日期:2013/09/14-11/10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 | 風險社會—個體化的德國當代藝術新世代

Exhibition | Risk Society-Individualization in Young Contemporary Art from Germany

展覽時間 Date | 2013/09/14-11/10

展覽地點 Venue | 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epi

門票 Admission | 新台幣50元,NTD 50

策展人 Curator | Melanie Bono 梅蘭妮‧波諾

參展藝術家 Artists |

Alicja Kwade 阿莉霞‧克瓦德, Anna Witt安娜‧威特, Björn Dahlem畢詠‧達倫, DAS INSTITUT, David Jablonowski 大衛‧亞伯羅斯基, Fiete Stolte 費特‧史托特, Florian Slotawa 佛羅里安‧史洛塔瓦, FORT, Jan Brokof 揚‧柏羅寇夫, Katinka Bock卡婷卡‧柏克, Manuel Graf 馬努艾‧格拉夫, Matthias Fritsch 馬帝阿斯‧費力奇, Matthias Gommel 馬帝阿斯‧高梅爾, Michael Beutler 米夏爾‧柏特勒, Michael Sailstorfer 米夏爾‧賽斯托佛, Mirjam Thomann蜜莉安‧湯曼, Paul Wiersbinki 保羅‧威爾賓斯基, Rebecca Ann Tess 芮貝卡‧安‧泰絲, Stefan Marx 史蒂芬‧馬爾克斯, Sven Johne 茲文‧約尼, Ulf Aminde 伍爾夫‧阿敏德

《不受如此統御的藝術》—漢斯 D. 克里斯特 / 伊芳 P. 多德勒 / 伊麗絲‧德勒絲樂 / 史帝芬‧柯柏爾 / 席維雅‧溫克勒,特別感謝諾‧孫塔格 / 丹尼爾‧賈西亞‧安杜華 / 丹‧佩約夫斯基 / RSA / 湯瑪斯‧托馮能 / 乃乃‧簇柏伊等人的貢獻


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Like That—Hans D. Christ, Yvonne P. Doderer, Iris Dressler, Stephan Köperl, Sylvia Winkler, With contributions by NOH Suntag, Daniel García Andújar, Dan Perjovschi, The RSA, Tuomas Toivonen / Nene Tsuboi



展覽簡介

展覽簡介 Exhibition Introdution

梅蘭妮‧波諾/策展人

Melanie Bono/Curator


個人自覺意識的抬頭呼應了西方模式工業化與現代化的興起。無論是不斷升高的社會與地理流動性,傳統思維和自我表達方式的分殊化,或日漸多樣化的工作專業:在這些情況中,個體化的進階發展,來自人們不再理所當然地接受「命運」,並強化以個人方式塑造自我生涯。這不僅對個人和整個社會都提出了挑戰,所引發的後續 結果是,我們必須發展出新的社群和參與形式,並重新定義個人和整體社會的關係。在今日諸多迫切的社會問題背後,個體化無疑是一種形塑轉換的過程,儘管在一九八六年出版的《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化的路上》中,德國社會學家烏利希‧貝克(Ulrich Beck)仍把個體化效應指向明日未來,但這當中有不少效應其實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Self-determination of the individual marks the beginning of the Western model of industrialisation and modernisation. Whether increasing social and geographical mobility, the fragmentation of traditional ways of thought and of expressing oneself or the ever increasing variety of professions: in all of these cases, further individualization goes hand in hand with the dissolution of ‘fateful’ ways of thinking long taken for granted and with stronger pressure to shape one’s own life in an individual way. This poses challenges for the individual as well as for society as a whole. As a result of these changes we nowadays must develop new forms of community and participation and also re-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society as a whole. Individualization is the formativ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behind a large number of pressing social issues of our time. While the effects of individualization that German sociologist Ulrich Beck described in his book “Risk Society, Towards a New Modernity”, published in 1986, still referred to an emerging future, many of these effects have in the meantime become part of our daily lives.

「風險社會」展的策畫內容,涵蓋了德國青年藝術家對於個體化議題的藝術探索。本展旨在追探並呈現,在個體化複雜而多面向的現代過程及其社會效應中,德國新世代藝術家提出的不同回應。本展讓我們一窺個體化中的個體、社會、政治以及文化等各個面向之間錯綜複雜的交互影響,同時也勾勒出個體化的當前狀態和未來發展趨勢。展覽規劃包括四個中心議題,也可以說四個趨勢(Stream),同時,本次展覽也嘗試將台灣社會中的個體化議題融入其中。

Risk Society is a comprehensive exhibition of young German art exploring the issue of individualization. It traces the artistic response of a young German generation to the complex and multiple aspects of modern processes of individualization and their effects on society. It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com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individual,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individual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takes a look at the current state of individualization and highlights future trends. The main narrative of the exhibition will be divided into four central topics, the so-called Streams. At the same time, the exhibition contextualises the issue of individualization in the changing society of Taiwan.


趨勢一:微觀─宏觀

今日重大的社會議題對個人命運的影響是什麼?重大的全球課題,如金融危機、氣候變遷、社會不公等,對個體的生命又有什麼意義?


Stream 1: Mikro – Makro / Micro - Macro

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major social issues of our time on the fate of the individual? What do major global problem areas such as the financial crisis, climate change and increasing social inequality mean for the life of the individual?


趨勢二:失序與幻滅

傳統的家庭結構正在解體,有助於個人生活理念及生活風格的發展。與此同時,面對職業市場機制時,個人卻也越來越無助(如窮忙族、派遣工)。價值和典範一再地基於個人觀點重新定義,有關信仰的問題也必須由每個人自行決定。


Stream 2: Freisetzung und Entzauberung / Detachment and Disenchantment

Traditional family structures are disintegrating, enabling more individualized life concepts and life styles. At the same time the individual is increasingly helpless in the face of the mechanisms of the job market (working poor, temporary labor). Values and norms are redefined and defined on an individual basis. Matters of faith must be decided independently by each individual.


趨勢三: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

在一個個體化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是自我人生的導演。從某方面看,人生因此有許多的機會和可能,從另一方面看,自我決定的壓力也隨之形成。資本主義的機制已深入到原屬於私領域的範圍。傳統的上班族變成了自我雇用的業主,社會與地理的流動也鬆動了傳統的社會聯結。於此,藝術家也變成了彈性資本主義企業家的原型。

Stream 3: Wir sind alle Individuen / We are all individuals

In an individualized world all persons are directors of their own lives. On the one hand there is a multitude of supposed opportunities,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is the pressure to make decisions. Capitalist mechanisms interfere in areas of life that so far had been private. The classical employee becomes an entrepreneur on his own account, social and geographical mobility disintegrate traditional ties. The artist appears here as the prototype of the flexible capitalist entrepreneur..


趨勢四:新的合作模式

當民主社會中本來穩固的社會結構不再存在,當傳統的社會組織已失去其重要性或意義,新的合作模式於此形成。除了社會化的溝通採用了新的形式並透過網路來進行,臉書與推特等社交媒體,也進一步為政治性組織、新形態的社會參與及衝突管理,催生了新的可能性。

Stream 4: Reintegration / New models of collaboration

Apart from the disintegration of social structures that so far had stood firm and apart from the loss of importance of conventional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democratic societies, new forms of cooperation also emerge.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assumes new forms through the internet. Social media such as Facebook and Twitter generate new opportunities of getting politically organized demand new forms of social engagement and conflict management.(2013-10-07 15:52)

[center]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31001/10778171.html[/center]

[center][h1]「0與1之間的探索」高永滄個展[/h1][/center]

台灣立報 (2013-10-01 20:45)
分享|



【本報訊】高永滄,在國立藝專畢業後即投身廣告業,在專業職場中已有成就的他,仍不忘真正熱愛的畫畫與塗鴉,10幾年前規劃退休,專心投入繪畫創作的領域。重拾畫筆的高永滄就像是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般充滿了衝勁,積壓多年的創意瞬間爆發不可遏阻,10多年來除了完成數百幅作品外,還獲邀於國內外聯展20餘次。

「數中有術,術中有數」,完美的藝術,本身就是一組精準的數學方程式。談到數字,從0到9,起初高永滄看到的是芸芸眾生的10個數字,但在創作的過程中,由「數字」和美學對照,他體會了數字的節奏。從「易理」中,他認識了陰陽虛實的二進制,也就是0和1。

高永滄的個性將繁雜的生命「數據化」來解密。沒想到,理性的數字,竟蘊含著如此的感性。其實任何數字,都有與生俱來的特殊意涵或任務。若能細心深思感受,便十分有趣。此次展出,高永滄不拘泥於傳統畫題,敘述對0與1之間的關照,主題包括核安、女人、想像力的自我訓練等。

時間:即日起至10/15

地點:交大藝文空間圖書館(新竹市大學路1001號)

洽詢電話: 03-513-1233(2013-10-07 15:48)

[center]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30923/10716361.html[/center]



[center][h1]台灣/吳燕如個展  9/23~10/25南臺科大藝文中心登場[/h1][/center]
中央日報 (2013-09-23 16:47)
分享|


「紅媠黑大扮-吳燕如個展」今天在南臺科大展出,新樓醫院黃祖源院長(右1起)、吳燕如、黃媽媽黃伍秀英、吳媽媽吳王玉女一起歡迎各界人士參觀。(記者蔡清欽攝)


蔡清欽/報導

 「紅媠黑大扮-吳燕如個展」今天在南臺科技大學藝文中心展出,這次展出的畫作將吳燕如女士喜愛的花卉形象融合具象、半具象、抽象、半抽象形態表現,並結合傳統東方筆墨內在審美情感精神賦予西方藝術形式,表現「紅媠黑大扮」的意象。吳燕如今天的開幕茶會相當盛大,幾乎南部教育、藝文界都到場。展出日期自9月23日至10月25日。

 這次畫展「紅媠黑大扮」主題取自吳燕如女士的母親童年的台灣俚語,吳燕如女士表示,自己的文藝啟蒙是由從兒時聞母親順口的台灣俚語紅媠黑大扮,到對紅、黑與美、色彩的認知,而喜愛上花卉,由感動、感性「物」、「我」兩忘,在藝術作品創作中欲表達天人交融,以不同概念、技法繪畫形式,表達如影隨身的內心世界,她認為藝術與創作者的生活意念息息相關,創作品就是作者的生命展現。

 吳燕如女士高醫藥學系畢業後,於80年代旅日、美學習繪畫,並在美定居。1993年在加州美國獨立節繪畫比賽不分組油畫總冠軍後展露頭角,隔年在加州洛城文教中心舉辦個展,並多次獲得美國文藝繪畫比賽的大獎,1998返台在全台文化中心巡迴展出。2008年隨先生黃祖源醫生返台後持續創作,並在今年取得碩士學位,獲南臺科技大學邀請教授「生命美學」課程。

 
 【中央網路報】(2013-10-07 15:23)

[h1]2013優化盃平面海報設計 徵選 [/h1]


活動網站:
http://contest.bhuntr.com/yuya_Graphic/submit




一、 活動時間:

1. 參選時間:9/23~10/31

2. 網路人氣獎:投票時間 11/1~11/30

3. 頒獎時間:12/10公佈於優化免疫細胞銀行網站( http://www.yuva.com.tw/)

二、 主辦單位: 優化成人免疫細胞儲存銀行

三、 活動內容:

1. 徵選對象:不限

2. 徵選主題:珍惜健康

是不是有過突如其來的意外或大病後才發現沒有足夠的時間再和親愛的人相處,有大把的鈔票也挽回不了什麼... ,在遭遇這些巨變時,總會有五味雜陳的心情,是懊悔、無奈和惋惜,或是感恩、慶幸大難和結束後的感動等,將這些心情以腳本或平面圖像的方式呈現。

3. 甄選內容

【平面海報設計組】

i. 不限電腦繪圖、手繪後掃描等任何方式,能清楚表達你的設計即可,
但皆須以電子檔繳交。

ii. 尺寸: 420mm×297mm (A3),作品原始檔解析度須300dpi以上,
需繳交JPG檔及原檔(AI或PSD)。
作品原檔請寄送至電子信箱 phoebe.huang@yuva88.com.tw,
並已收到確認信為認定基準。

4. 評審辦法:

聘請廣告及學術界專業人員擔任評審評選各組的優勝名次

5. 得獎公告:

12/10公佈於優化免疫細胞銀行網站( http://www.yuva.com.tw/),並專人通知得獎者。

四、 獎項
【平面設計組】


第一名: 獎金 NT$25,000,獎狀一紙

第二名: 獎金 NT$5,000,獎狀一紙

第三名: 獎金 NT$3,000,獎狀一紙

佳作三名:獎金各 NT$1,000,獎狀一紙

人氣投票獎: 獎金 NT$10,000元


五、 注意事項

1. 參賽作品須為創作者本人之作品,件數不限。

2. 投稿作品嚴禁代筆、抄襲他人作品,違者將取消得獎資格(獎位不予遞補),並收回已領取之獎金。其違反著作權之法律責任由投稿者自行負責。

3. 得獎作品之著作財產權,繳件後即讓與主辦單位所有。

4. 主辦單位依著作權法得以運用投稿作品,行使於宣傳、展覽、專輯、印製等相關活動推廣之用途。

5. 得獎者獎金均應依所得稅法規定扣繳所得稅。

6. 投稿者即視同接受本活動之各項規定。(2013-10-07 14:35)

[h1]聖荷西拼布與織品博物館「國際科技風格藝術雙年展」 [/h1]

活動網站:


http://sjquiltmuseum.org/files/ITAB3ProspectusForm.pdf


美國 聖荷西拼布與織品博物館(San Jose Museum of Quilts and Textiles)
ITAB:國際科技風格藝術雙年展(International TECHstyle Art Biennial)

美國「聖荷西拼布與織品博物館」於2010年首次舉辦的「國際科技風格藝術雙年展」,今年要進入第三屆了。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將纖維媒材與新資訊和通訊科技融合在一起,以做為藝術表達的一個媒介與╱或其創作的內涵,ITAB便是一個開放給這類藝術家參與的活動。本競賽在其辦理地點──美國矽谷──發揮了影響力,藝術家將纖維與科技的交叉點發掘出來,而ITAB便將其作品引介給在San Jose’s Biennial Zero1 Festival匯集的全球社群。

參賽需求

1.參賽作品需為2012年1月1日之後製作完成的原創作品。
2.參賽者需年滿18歲。
3.集體創作之作品將被視為是單一的參賽作品。同時提交團體創作與個人創作作品者,請分別填寫報名表件。
4.參賽作品的任一邊邊長不得超過十英呎。
5.裝置作品請務必於報名表上載明所需要的整體空間大小。
6.參賽作品在概念與設計上必須為原創,且不得為課程或工作營之結業製作作品。
7.所有參賽作品在內容上需是纖維,或是採用纖維的技法創作。
8.曾參與過前屆ITAB展覽之作品,不予受理。

重要日期

線上報名日期:2013年12月1日至2014年3月14日
結果通知:2014年4月21日
入選作品送件:2014年6月16日至7月3日(親自送件者需預約時間)
展覽日期:2014年7月30日至11月9日
開幕典禮:2014年8月10日

活動網站: http://www.sjquiltmuseum.org/
簡章下載: http://sjquiltmuseum.org/files/ITAB3ProspectusForm.pdf
(上述內容僅供參考, 詳細活動內容請自行參閱活動網站或簡章!)(2013-10-07 14:30)

[center]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6/8185884.shtml[/center]


[center][h1]70名藝術家 60年屏東藝象[/h1][/center]




【聯合報╱記者翁禎霞/屏東報導】


2013.09.26 03:43 am










屏東縣政府文化處邀集70位在地藝術家,昨天起至10月13日,在文化處一樓畫廊推出「藝象‧屏東」展,展現藝術家眼中所見的屏東印象,時間橫跨60年,為屏東縣的發展留下見證。

「就像走過時光隧道一般」,83歲的畫家何文杞對於展覽作品中每一階段的屏東,感觸特別深,他說自己是音樂家汪乃文的學生,小時候是牽著老師的手拜訪阿猴神社,如今自己也肩負傳承的使命,藝術家該為家鄉留下更多。

文化處每年策展館慶活動,今年以「藝象‧屏東」為主題,分為「光與影」、「山與河」、「海與島」、「城與鄉」、「今與昔」五大主題。

這次是由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系張繼文教授策展,匯集了縣內不同專長領域的藝術家,包括資深畫家何文杞、蔡水林、莊世和、尤明春、高業榮、水墨畫家陳朝平、攝影家劉安明、已故攝影家李秀雲、畫家陳處世,以及多位中生代藝術家等,透過油畫、水彩、攝影、國畫等作品,展現不一樣的屏東。

副縣長鍾佳濱表示,有記憶才有情感,人、事、物、環境因為時間轉換而改變,藝術家以彩筆或攝影鏡頭留下紀錄,不僅是記憶的留存,文化的傳承,更豐富人文生活。


【2013/09/26 聯合報】@ http://udn.com/(2013-10-02 16:30)

[center]http://xor.tw/+4z7hr[/center]


[center][h1]淡大師生為老櫸木 送上最後一程[/h1][/center]

工商即時 陳碧芬 2013年09月27日 22:49 小字型 中字型 大字型 淡江大學淡水校園門口的一棵台灣原生種櫸木,高齡70卻不幸感染樹癌而枯萎,該校今(27)日下午為老櫸木送行儀式,安排「阿櫸伯的最後一堂課」活動,淡江大學學務長柯志恩表示,校方藉此次機會結合生命與環境教育,讓全校教職員生認識樹木疾病,體會樹木與人的關係,從樹木生命中可以看見及學習的品格,並進一步了解生命的可貴。


淡大為「阿櫸伯」舉行最後一堂課後,現場近百位師生以水彩筆或蓋手印的方式,在阿櫸柏圖樣的大帆布上,合力將光禿禿的老櫸木點綴成綠意盎然的大樹,完成後大帆布將立原址旁邊。(圖/淡大提供)



在現場解說老櫸木故事的承辦人,淡大學務處吳恩慈指出,這棵櫸木在淡大建校之前,應是1941年前後就種在踏入校門的克難坡頂端,70年來擔任校門口迎賓角色,全校師生都稱呼它為「阿櫸伯」。近年來不幸的感染樹癌「褐根病」,漸漸枯萎至今只剩下乾枯的軀殼。


淡大本週起也在淡水校園陸續舉辦「樹說心語」、「老樹回春」、「阿櫸伯的最後一堂課」等老樹生命品格教育活動,校方為增加學生感受到自己與環境的關係,學務處在人潮多的樹群拉上「褐根病會讓我漸漸枯萎,但我珍惜與你們共同呼吸的每個時刻」、「校門口的迎賓樹阿櫸伯,因罹患樹癌,最近即將要離開我們,去當天堂樹了!」等標語布條。


英文系四年級同學蘇媺媛今天上午到商管大樓前的攤位,寫下對阿櫸柏的祝福卡片。她表示:阿櫸柏陪她渡過3年多的時光,如今生病必須砍掉,頓時覺得可惜與感傷!樹木成長需要時間的醞釀,卻用盡一生,努力地阻隔汙穢空氣製造新鮮的氧氣,用無限的翠綠挺拔給予無形的激勵鼓舞,「生活中也有許多默默守護和陪伴我們的朋友家人,應把握機會向他們表達感恩」。


淡大校方表示,阿櫸伯的精神讓全校效法與傳承,它的「淨境淨心」、「賞識感恩」、「樸實剛毅」、「尊重生命」的品格,是師生最好的榜樣。(2013-10-02 16:28)

[center]http://big5.soundofhope.org/node/383294[/center]


[center][h1]從人中走出來 [/h1][/center]

2013-09-30 00:12:49 分享到:



這裡是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臺,聽眾朋友你好,我是祝家琦,歡迎收聽新鮮生活。

身為一個人,要如何從人中走出來?而長期養成的生活作息,要怎麼樣在短時間裡快速的改變?今天繼續為你播出台灣法輪功學員張銘芬的故事,一起來分享當新的觀念與舊的習慣互相衝擊時,她是怎麼判斷跟取捨,做出正確的選擇。

另外,做為《真善忍國際美術巡迴展覽》在台灣的工作人員,張銘芬將為我們導覽四幅作品,也會談談她在台中承辦美展過程中的一點體悟,以下我們就一同來收聽這段訪談內容。

來自世界各地的法輪大法修煉者,通過藝術的形式表達親身的經歷,自己對生命的領悟,以及發生在一群同化真善忍的眾多人們身上的故事,藉由在全球各地舉辦的美展,向人們展示了一條維護正義與和平,重建人類道德,回歸正統藝術的正法之路。

接下來,我們再請張銘芬為大家介紹陳正平的水彩工筆畫《凈蓮》與陳肖平的作品《天人合一》。

《真善忍國際美展》中的藝術家來自不同背景。他們通過修煉法輪大法,得到了身心的健康與精神的升華,更進一步領悟了宇宙人生的真諦,找到多年來對生命與藝術探索的答案。

如果聽眾朋友想要了解更多這方面的訊息,歡迎上網http://falunart.org/ 搜尋《真善忍國際美展》,您可以在這個主題網站看到完整的作品、藝術家簡介與視頻解說,相信她將帶您找回生命深處最純真的記憶,踏上返本歸真之路。

新鮮生活與您分享新鮮的觀念、健康的生活,我是祝家琦,非常感謝您的收聽,我們下周再見。(2013-10-02 16:25)

[center]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134212.aspx[/center]

[center][h1]「藝」代傳「藝」代,排灣青年工藝家上進學習 [/h1][/center]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31001 14:52:24)來自屏東三地門鄉的青年拉夫拉斯‧馬帝靈出生於工藝世家,為精進工藝技術與傳承部落工藝文化,於今年五月底自發性地主動參與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所提供為期半年的「專業木工藝創新設計技術人才培育計畫」。雖然授課地點遠在南投,又需兼顧屏東工作室的工作,周間須舟車勞頓往返屏東、南投兩地,然為了工藝文化的傳承與技藝提升,仍願自費參加培育計畫,積極學習的精神令人讚賞!

拉夫拉斯‧馬帝靈說,因為家族以前即以木作、陶藝等工藝創作為主,且父親峨格‧馬帝靈是三地門知名的「峨格手藝工作室」負責人,也傳授許多工藝技術,因此對於木工藝技術早已耳濡目染,然而原民文化與都市化社會畢竟有差異,期望能夠透過木工藝創新設計技術人才培育計畫的課程,讓作品能更符合市場需求。

拉夫拉斯進一步表示,以往作品中常常會有許多代表部落文化的元素,如圖騰等,來當成作品的主視覺,然而這些元素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卻不夠生活化,基於工藝的再提升及長遠發展,激發他參與學習的意願,期透過課程的學習參與,將這些文化元素改以點綴方式在作品中呈現,讓作品可以更融入大眾的日常生活中,同時也依然能透過作品敘說部落故事。

在參與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拉夫拉斯也參加了「102國際細木作交流工作坊」。該次工作坊特別邀請了瑞典A&B (Asshoff & Brogard設計工作室) Hanna Brogard、IKEA合作設計師、丹麥Normann Copenhagen合作設計師與台灣的工藝木作匠師交流,讓拉夫拉斯收穫良多。

行政院重建會表示,部落工藝師參與專業木工藝創新設計技術人才培育計畫,透過木作工藝作品傳達出「Made in Paiwan」的概念,即為一項將傳統原民文化融入文創產業的最佳範例!行政院重建會陸續媒合更多資源,以文創來帶動重建區傳統原民工藝文化產業的發展,由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規劃的「102國際細木作交流工作坊」成果展目前於臺南總爺藝文中心進行展出,展覽將持續至12月1日,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前往參觀。

訊息來源:重建會( http://88flood.www.gov.tw)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134212.aspx(2013-10-02 16:16)

[center]#ixzz2gYC04PJQ" target="_blank" class=postlink>http://www.nownews.com/2013/09/27/11689-2990781.htm#ixzz2gYC04PJQ[/center]

[center][h1]特教學生陶藝創作謝師恩 陳菊感謝特教老師辛勞[/h1][/center]
2013年9月27日 23:28



教師節前夕,高雄市長陳菊前往仁武特殊教育學校,送上象徵「熱情、愛與關懷」的火鶴花,慰勉第一線基層特教老師的辛勞。[圖/記者何沛霖攝]

記者何沛霖/高雄報導

教師節前夕,高雄市長陳菊今(27)日前往仁武特殊教育學校,送上象徵「熱情、愛與關懷」的火鶴花,慰勉第一線基層特教老師的辛勞。她表示,特教老師們以加倍的耐心與愛心,運用專業幫助學生順利學習、建立自信,相當辛苦,市府對這些弱勢孩子永不放棄,積極照顧,也盼社會給予他們更多包容與鼓勵。

一年一度的教師節即將到來,仁武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在老師帶領下,仔細地洗車、擦車,展現平時學習成果,樂在工作的認真態度,讓陳菊市長直誇「好棒!」隨後,學生們獻上卡片與自己創作的陶藝作品「幸福圓滿」給5位優良老師,感謝師長們平時的教導。

陳菊表示,身心障礙學生人生際遇特殊,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學會簡單的技能,但他們相當單純善良,認真執著,不會偷懶,市府致力提供弱勢學生們良好的學習環境,特別保留一些適合他們從事的工作,希望讓特教學生有機會展現自我。

陳菊說,儘管財政困難,今年市府補助1173萬元協助學校交通車汰舊換新,新購3台中巴、3台廂型車,讓學生往來學校的路上更安全,未來亦將持續編列經費,改善相關設備與服務,讓特教學生與家長在漫長的道路上不孤單。

今日受表揚的鍾政達老師依照學生障礙程度設計汽車清潔美容課程,建立就業能力,在其訓練下,洗車組4位三畢業生有3位順利就業;朱英雄老師積極訓練學生體適能活動,多次帶領學生參加校外比賽榮獲佳績,讓學生建立自信心。而心理師蔣蕙如、社工師陳麗菁、語言治療師楊青燕也各依專業,提供學生心理、家庭支持及語言溝通等協助與服務,陳菊也向老師們表達最誠摯的謝意。(2013-10-02 16:15)

[center]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322104[/center]

[center][h1]生死習題- 林永發領病兒 有佛法就有畫法 [/h1][/center]

[圖]


林永發(右)與兒子林冠廷(左)最近辦書畫聯展,透過分享,父子情更深。






父子倆常到戶外寫生,席地作畫的畫面,成為台東人口耳相傳最美的風景。圖/林永發提供


【記者王叡嫻專題報導】台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主任暨家扶董事林永發,憑著繪畫天賦與努力,成為知名藝術家,遺憾的是,兒子林冠廷罹患罕病唐氏症,林永發勇敢面對,認為是上天送他的禮物。林冠廷的創作,在父親帶領下,融入佛理,而父子席地寫生的畫面,更成為台東人最美的風景。

林永發生於台東,小時候家境貧困,父親過世後,但母親接受家扶基金會幫助,堅持孩子升學。

美國夫婦鼓勵

開啟畫家夢想

在藝術創作領域頗具知名度的林永發,兒時也曾害怕畫畫,他說:「小時候覺得自己不會畫,所以害怕畫畫,但美國認養人Elsner夫婦給我鼓勵,讓我從不敢畫變成敢畫,一直到現在靠畫畫吃飯。」當年手繪耶誕卡給Elsner夫婦,夫婦倆認為他具繪畫潛力,因此每月都寄畫材費給他,增添他對繪畫的信心,也開啟畫家夢想。

Elsner夫婦曾對林永發說:「在我們心中,你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畫家,搬家寧願捨棄家具,也不願丟下你的畫作。」受這番話啟發,林永發師專畢業後,也開始認養國外貧童,常藉義賣書畫幫助他們。

他的寶貝唐氏兒林冠廷,也充滿傳奇。林永發以永不放棄的精神,啟迪兒子自然的本質與藝術創作潛能,展現獨樹一格的書畫及陶藝作品,曾獲內政部第十六屆金鷹獎。

不放棄唐氏兒

寫下教育新頁

林冠廷雖是唐氏兒,但林永發並未放棄他,反而以坦然的心面對,在細心關懷與栽培下,也讓他接觸佛教,屢屢可見其藝術作品中的佛理;表現出的慈悲等佛教用語與哲理,與林永發的創作風格截然不同。

林冠廷發揮驚人的天賦與能量,獨具自我風格的創意書法、充滿強烈抽象表現主義線條色彩的繪畫,讓人驚豔與讚歎,也為唐氏兒童教育史案例,寫下成功新頁。

林永發常和林冠廷、學生到鯉魚山、都蘭山、利嘉林地登高遠眺寫生,父子倆席地作畫的畫面,已成為台東人口耳相傳最美的風景。林永發說,如果有幾天沒寫生,就覺渾身不對勁,寫生成痴的他曾發願,要把家鄉之美融到畫中。

歷經人生波折,林永發一點也不覺得苦,他認為,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若不能坦然接受,苦的事情只會愈做愈苦,以坦然態度接受無常,就能將苦化為甜,也能在需要幫忙時獲得幫助。

體悟生死無常

盡力揮灑生命

林永發說,對藝術的追求如同對宗教的追求,有信仰等於有正面指引,會找到對的道路,林永發說常,記得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說過的「四給」—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給人方便,在無形中總能得到支撐力量與善緣。

平常創作書法,也會將在佛經中的領悟表現在書法上,常以「日輪作鏡,海水為盆」警惕自己,即把太陽當鏡子,以海水洗淨身心;人生雖有挫折,但不能因環境不好而不不上進。

林永發認為,生死是常態,但生命不滅,精神能延續,他說:「生是寄也,死是歸也。」生就像寄託,死則回歸原來的地方,這樣思考,死亡就不可怕了。

林永發認為,生命的結束,自己無法掌控,只要盡到本分,就能創造與發揮生命本質。(2013-10-02 16:13)

[center]http://xor.tw/+4z7hw[/center]


[center][h1]陶瓷藝術大師──廖洪標[/h1][/center]
2013年09月26日

 
文/整理/彌亞
石灣陶起源於廣東省佛山石灣,以人物造型著稱,由燒製廟宇、祠堂屋脊上的陶飾而來,逐漸發展為民間案頭的觀賞擺設品。傳統石灣陶塑洋溢著庶民自然親切的風格,卻少有發揮作者個人特色的作品;近代石灣陶藝人才輩出,將石灣陶從傳統的民間工藝,提升到創作者個人風格的藝術層次,廖洪標即其中佼佼者。

廖洪標先生年近八旬,是一位來自民間傳統工藝的藝術家,曾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封號。1936年,他出生於廣東石灣陶藝世家,父親廖作民和堂伯父廖堅均為民國時期知名的石灣陶藝家,15歲即在耳濡目染下學習臨摹父親及前輩的作品,打下往後創作的重要基礎。

1959年,他師承陶藝大師劉傳,深入研究石灣傳統技藝。1978年,文革之後,因經濟生產需要,需恢復發展傳統題材,整理與挖掘新品種,他開始重新投入傳統題材的創作,融合東西方雕塑特點及中國傳統藝術技巧,熟練地運用粗獷、苦澀的創作手法來表達作品的內涵。

他的焦點作品《釋迦牟尼坐像》歷時二年而成,有別於傳統雕塑中,一反慣常表現成佛後的悠然自得、從容優雅,反而刻畫其修行時的堅忍不拔、刻苦剛毅,使作品的內涵更具新意。廖洪標說,佛像的肌理皺褶如同水流,暗喻已洗滌私欲與貪婪。

廖洪標強調「創作者一定要有豐富的感情,若無感情,所塑造出的人物形像就沒有藝術感染力,沒有生命。要將感情融在藝術形象中,才能雅俗共賞,產生相互的共鳴。」廖洪標專注創作,以其凝練的情感打動觀者,以震憾人心的藝術衝擊力,塑出石灣陶魂。

他以超過一甲子的功力,突破窠臼的創作,終建立其個人以「寫實為基礎,寫意為表徵,形神兼備,以釉寫意」的自我風格,將石灣陶提升到更高的藝術層次,賦予傳統工藝現代精神,使之在美術殿堂裡占有一席之地。◇(2013-10-02 16:12)

[center]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30930/10771381.html[/center]


[center][h1]家在鶯歌,我做陶-感受動人的鶯歌故事[/h1][/center]

太陽網 (2013-09-30 13:54)
分享|

[圖]

鶯歌的老陶師詹國祥常說:「做陶的夫妻都是模範夫妻。」因為做陶會忙到沒時間吵架!而鶯歌也有很多因為做陶而結緣的夫妻,讓家庭生活與陶瓷密不可分,甚至傳承至下一代,例如李存仁與汪弘玉、李金生與許明香、林妙芳與布萊恩、林嘉瀛與徐儷榕、林宗誼與井美渼…。

  

李存仁與汪弘玉是就讀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時的班對,從學生時代至今已攜手超過40年,他們在畢業後共同成立工作室「存仁堂」,不僅將陶瓷結合琉璃、漆器、不鏽鋼等多元媒材,增加作品的豐富度,也長期鑽研薄胎瓷器,李存仁專精製作薄胎,汪弘玉擅長精緻的古典彩繪,夫妻倆絕妙的搭配猶如神鵰俠侶般造就了顛峰,而他們的兒子李柏儀也繼承衣缽,往陶瓷創作發展。

  李金生和許明香夫妻原在鶯歌從事產品原型設計工作,自1985年開設工作室後,都將臺灣早期的人、事、物、地融合於創作中;李金生以質樸、生動的人物陶塑表現童趣,表達他對美的詮釋;許明香則是以仿真媒材、古厝建築為主,用雕塑技法來呈現古蹟之美。風格迥異的他們,對未來卻又有著相同的目標:以家為出發點的創作。2個女兒從小便跟隨著父母展開小小陶藝玩耍創作之路。


  在高雄旗津長大的林妙芳,於美國攻讀的德州達拉斯大學藝術創作碩士時,認識了夫婿布萊恩(Brian Misavage),畢業後便一同到鶯歌定居。家中以漁業維生的林妙芳,海洋意象是重點的創作元素,例如魚網、貝殼、珊瑚等;而布萊恩是以柴燒與火痕的技巧,呈現家鄉俄亥俄州的沙漠、岩石、洞穴等地景質感。2個人的創作如同海洋遇到沙漠,激盪出豐富的水紋與火花。2歲的小女兒更是成天在拉坯機旁拉耍,泥土是她的最佳玩伴。

  而林嘉瀛和林宗誼兄弟倆在仿古陶瓷生產沒落後,積極找尋轉型的機會,林嘉瀛主攻釉藥的研究、林宗誼則是遠赴加拿大深造。他們各自找到對象之後,不約而同地偕同另一半創作並走出自己的一片天;林嘉瀛與徐儷榕運用堆泥及結晶釉的特性,讓他們的作品紋飾更有變化。林宗誼與井美渼在作品設計上造形新穎、跳脫傳統風格,展現他們獨特的現代感。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長林寬裕表示,做陶的兩個人成為夫妻,在鶯歌組成家庭,真正體現「在鶯歌,做陶不僅是工作、更是一種生活方式」。這些從事陶藝相關創作的夫妻檔,不僅為鶯歌保留傳統、創新意象、注入活水,更是鶯歌陶藝發展重要的推手。

  歡迎有興趣的民眾把握時間到鶯歌陶瓷博物館3樓特展室欣賞「家在鶯歌,我做陶-工作室的故事」,更多動人的鶯歌故事都在這裡。(2013-10-02 16:11)

[center]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133986.aspx[/center]

[center][h1]蔣經國書畫老師高逸鴻 書法遺作29日公益拍賣會上 將首度曝光 [/h1][/center]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30927 14:00:39)29日將在台北舉辦的「2013買得起國際藝術博覽會」公益拍賣會上,蔣經國先生的書畫老師、已故「國畫大師」高逸鴻的書法遺作將首度曝光,這是大學教授為了響應支持台灣本土藝術家的理念免費提供,為這次博覽會帶來新一波高潮。高逸鴻同時也是台灣的補教界名師高國華的父親

「2013買得起國際藝術博覽會」將於2013年9月29日(日)下午兩點半在B館上古藝術地下一樓「典藏油畫區」進行「全民瘋藝術」拍賣會,當中有一件拍品相當特殊,是故總統蔣經國先生的書法老師、「國畫大師」高逸鴻自己典藏作品書法冊64頁,近2000字,此作品距今已經有30多年。

主辦拍賣會的中華藝術經紀國際交流協會秘書長陳虹安表示,捐贈這件作品是蔡先生的傳家寶,所得部分贊助協會推動台灣藝術,協會感到盛情難卻,目前訂價相當優惠,新台幣38到45萬,估計市價應超過百萬,希望能拍賣出去,歡迎社會大眾共襄盛舉。

這次參與公益拍賣的書法作品是《「國畫大師」高逸鴻先生》的書〈陸放翁詩〉,書法書冊計64頁,2000字左右,33公分*22公分。書藝出版社曾以此冊為帖,於1981年出版。高逸鴻的書〈陸放翁詩〉列為歷代碑帖選粹第51集。陸游為北宋愛國詩人,詩句於雄渾中不失婉約之風,書家以此自勉,亦可見濃郁之慷慨,以及對故國、故園孺慕之思。

高逸鴻先生以畫作聞名,這項作品為傳世僅見的書法精品,也是難能可貴的遺作,這是高逸鴻在1981年完成,之後他在1982年仙逝。高逸鴻在遲暮之年奮力揮毫,筆墨於跌宕之間,時有飛白與蜿蜒的曲折,多姿多釆,是作者對故土與古典的思慕,也映照了大師一生的傳奇與不朽。

提供「國畫大師」高逸鴻書法巨作、作為公益拍賣的蔡先生表示,他們是在五年多前買下這件書法作品。參與這次義拍活動,是因為除了自己喜歡書畫藝術之外,也是認同協會對於支持台灣本土藝術的理念,認為這是一件好事,應該要多多參與。對於協會陳總監為台灣藝術家做出努力很感動,並呼籲大家共襄盛舉關懷台灣藝術。

蔡先生說,高逸鴻大師和他們是多年鄰居,住在台北市的金山南路上、師範大學附近,在民國60年到70年間(西元2071年到2081年之間),他太太黃小姐當時讀小學,她和姊姊兩人的書法老師就是高逸鴻、龔書綿夫婦。聽他太太提及,印象中高逸鴻的家很漂亮,庭園種植了很多植物,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庭園建築、小橋流水,造就了高逸鴻書法藝術的卓越成就。

訊息來源:上古國際藝術股份有限公司(2013-10-02 16:08)

[center]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133953.aspx[/center]

[center][h1]2013周錫瑋個人畫展─大彩自在 [/h1][/center]

2013周錫瑋個人畫展─大彩自在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30926 17:57:58)「2013周錫瑋個人畫展─大彩自在」將於10月5日至10月20日在文化部所屬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展出。周錫瑋的「大彩無色」曾經令上海、北京藝術界為之驚艷,「大彩自在」油畫展將帶給大家色彩的靈動,分享每個故事的感動!

周錫瑋作畫如同慢火的煉金術,融合生活的經驗和生命的焠煉,透過指間將線條延伸至無邊無際的意識空間;跳脫大小、型式、框架、邊際的拘束,運用絢麗的色彩,任由筆觸一路探索到天地間的萬物合一。

這次展出的「大彩自在」系列,兼具印象與抽象主義之美,嘗試捕捉視覺的瞬間與心靈的想像聯結,讓知性與感性同時刻畫深層精神領域之千絲萬縷的律動。一百多幅油畫,不論是自然界的四時變幻、風生水起、山河壯闊,或是生活中熱情洋溢、風華絕代、鏡花水月都展現周錫瑋體悟「繁華過眼春風歇,日月往來無所住」的「自在」。

「2013周錫瑋個人畫展─大彩自在」,展期從10月5日至10月20日,歡迎各界藝術愛好者蒞臨中正紀念堂中正藝廊共同感受色彩之美。

訊息來源:文化部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133953.aspx(2013-10-02 15:55)

[center]http://xor.tw/+4z7hq[/center]


[center][h1]磺溪美展 陳家瑩28歲得首獎[/h1][/center]
[圖]

中國時報 吳敏菁/彰化報導 2013年09月27日 04:10 小字型 中字型 大字型
彰化縣文化局頒發「磺溪美展」得獎者獎座。(吳敏菁攝)


彰化縣「磺溪美展」,是全國最具規模的藝術競賽之一,這屆共收到1397件參賽,今年新秀獎是28歲陳家瑩,她也是這屆數位藝術類磺溪獎得主,贏得最高額獎金18萬元,26日文化局舉辦首展並頒獎。

文化局長田飛鵬說,磺溪美展今年邁入第14屆,已成了全國最具規模的藝術的競賽。

今年磺溪獎得主分別是書法篆刻類─林滄池(行者無疆)、油畫水彩類─黃昱筌(異度空間)、水墨膠彩類─蘇莉雅(花神樣)、攝影類─余鑾嬌(一頭霧水)、立體工藝類─林辰勳(型釋)、數位藝術類─陳家瑩(心之殘像);全興獎為:書法篆刻類─張倍源(李白‧聽蜀僧濬彈琴詩)、油畫水彩類─郭心漪(荷塘之戀)、水墨膠彩類─吳日仙(沉浸)、攝影類─王安生(晨曦)、立體工藝類─吳宗賢(蕉影魚歡)。

陳家瑩第1次參加全國競賽,就贏得最高獎金,也是最年輕的得主,她表示得獎是非常大鼓舞,正投入另部數位影像創作中,該片純為藝術,不是商業片,沒有收入,數位影像製作非常花錢,這筆獎金將再投入創作,實踐自己的夢。
[center][/center](2013-10-02 15:36)

[center]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30927/10747767.html[/center]

[center][h1]嘉市17屆「桃城美展」 亮眼藝術登場[/h1][/center]

大成報 (2013-09-27 05:06)
分享|






放大圖


【大成報記者孫慶璋/嘉義報導】

  桃城美展自民國85年開始,迄今已邁入第17屆,尤其102年的「桃城美展」,共選出107件精采入選作品,26日上午召開記者會,會中有4位各類首獎得主齊聚一堂造勢,嘉義市文化局代理局長房婧如強調,即日起至11月03日,將在文化局3、4樓盛大展出,歡迎大家一起分享這藝術盛會的喜悅。

嘉義市文化局代理局長房婧如恭喜本屆桃城美展得獎者,也鼓勵所有參賽者在藝術這條路上繼續努力。此外更指出,嘉義向來有畫都美譽,桃城美展打破地域侷限,向全國徵件,今年近半得獎者年紀都未滿30歲,嘉義的得獎人數更佔南部獲獎人數最高,足證桃城美展已成為年輕藝術家交流的平台及場域。桃城美展連結傳統及創新,有著傳承的重要意義。

現場桃城美展4位首獎中最年輕者,是書畫類玉山獎首獎得主曾詩涵,80年次、目前仍就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的詩涵將母親開設理髮院的家庭記憶作為創作核心,巧妙運用髮捲、燙髮器等美髮器材、街景與雲海等意象併置構成得獎作品《歡迎抵達美髮院》中似真似幻的情境。巷

曾詩涵說,畫中人物眼中雖閃爍淚水,卻隨著空氣蒸發化為星辰,象徵著過往負面回憶終得釋放,不再糾結。詩涵說會走上藝術這條路,母親給了她最大的影響,因此希望將這幅畫獻給今日也在現場的母親溫茗枝。

書畫類丁奇獎首獎得主則為專職書法教學的許榮華老師,對草書情有獨鍾的許老師,得獎作品《賈島題畫詩竹》選用長鋒羊毫創作,運用草書誇張的線條及極具感染力的墨韻變化,呈現心中情感。章法開闊、欹正互用,行氣錯落、穿插、跌宕,有如竹之搖曳生姿。

而榮獲西畫類澄波獎首獎者為來自苗栗的徐睿甫,得獎作品《與他們同在-我與物種間的千絲萬縷》五圓幅相並置,是以鉛筆、碳精粉所作的素描性繪畫。徐睿甫運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鉛筆為媒材,細膩描繪家鄉風光,作品溫暖、優雅又精緻。

西畫類梅嶺獎得獎作品《紅殤之境,黑色荒城》靈感來源則是來自於google Map的鳥瞰空拍圖。現任新北市中和國小老師的宋佳儒表示,作品中大量的暗色隱喻身在都會中的疏離,猶如廢墟、遺跡般的城景則呈現回憶中的心靈感受。宋佳儒說,畫中河流代表漂泊的自己,遊走在不同城市中,留下生活軌跡,找尋心靈的歸鄉。

文化局展藝科長吳松村表示,這次美展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工作者的精彩創作,讓這項比賽展現良性的競爭,愈來愈有看頭,件件創作均富有深度內涵,體現對生命省思,對自然關懷,與對土地的情感,為使市民更能領略該項展覽之深度意涵,另在展出期間10/8及10/20規劃2場次的美學講座及現場有獎徵答活動,誠摯的歡迎民眾踴躍參與。
[/center](2013-10-02 15:34)

[center]http://www.times-bignews.com/Html/?8294.html[/center]


[center][h1]陳澄波大師誕辰校園巡迴 崑山科大開展-今日大話新聞[/h1][/center]


時間:2013/10/1 下午 02:13:43 點擊: 15276


  核心提示:【台南新聞中心/報導】2014年適逢陳澄波先生(1895-1947)120週年誕辰,為紀念這位在東亞近代美術史上留下珍貴文化遺產和推動美術教育的前輩藝術家,臺南市政府、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及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共同合作,將盛大舉行東亞巡迴大展。今年臺南市並以校園作為主要基地先進行教育推廣校園巡...


【台南新聞中心/報導】

 2014年適逢陳澄波先生(1895-1947)120週年誕辰,為紀念這位在東亞近代美術史上留下珍貴文化遺產和推動美術教育的前輩藝術家,臺南市政府、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及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共同合作,將盛大舉行東亞巡迴大展。今年臺南市並以校園作為主要基地先進行教育推廣校園巡迴展,大學巡迴展於4月25日首先於成大藝術中心展出,後於臺南大學展出,10月1日起則由崑山科技大學接力展出。

 陳澄波大師為臺灣嘉義人,原任教職,卻因為對繪畫的熱愛,辭去教職考進東京美術學校(今日本東京藝術大學),他傑出的畫藝,在大學三年級即以《嘉義街外》(1926)入選日本第七屆帝國美術展覽會,成為當時第一位以西畫入選日本「帝展」的臺灣留日學生。返臺後推動臺灣美術更是不遺餘力,留下許多精采的作品。明(2014)年即將舉行的「澄海波瀾─陳澄波大展」東亞巡迴大展,將使世人對其一生畫業的努力成果和奉獻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該展可說是陳澄波先生自1947年去世之後,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數量最豐、展品類項最全面的展覽。為使本展更全面地呈現其一生創作面貌、美育志業及社會貢獻,增進觀眾全面性的了解,策展將以「時間」、「空間」串連五大主題,清楚呈現陳澄波先生在不同時空背景下的創作脈絡。

 為迎接明年的大展到來,主辦單位今年預先規劃校園巡迴展及相關教育推廣活動為大展熱身,在本市轄內的16所中小學及6所大學進行巡迴展出,讓本市學生優先近距離欣賞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收藏的40件經典複製畫作。這些製作精細,幾可亂真的複製畫作品,今天(10月1日)起將在崑山科大展出一個月,後續並將在南臺科大、南藝大及臺南應用科大展出,讓大家可以更加認識臺灣的國寶前輩藝術家陳澄波的藝術成就。(2013-10-02 15:23)

前往頁面 ←上一頁  1 ...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 681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