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31015/10865709.html[/center]
[center][h1]台灣/北美館《尋道─洪美玲個展》[/h1][/center]
中央日報 (2013-10-15 18:10)
分享|
[圖]
尋道15號 油彩、畫布 163 x 121 cm, 1984
蘇松濤/報導
洪美玲,1940年出生,在台灣花蓮求學成長,自花蓮師範學校畢業後即進入國小執教十多年,於1977年進入國立藝專(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修習西畫,起初只是抱持著進修的想法,卻從此激起她對繪畫的熱忱,畢業後毅然放棄穩定的教職工作,遠赴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攻讀繪畫。初到美國時,在異地文化的衝擊之下,洪美玲在台灣的所學,面臨到嚴峻的挑戰與質疑,迫使她不斷地自我解構繪畫技法,創作思惟一再抽絲剝繭,並在當時美國後期抽象表現主義的引領下,逐漸站穩腳步,《尋道》系列也由此而生。
洪美玲藝術的尋道旅程至今已走過30個年頭,從1983年創作〈尋道1號〉至2013年〈尋道131號〉,總共131件油彩畫作,每件作品以編號方式命名,是記錄著藝術家追尋夢想的旅程,也象徵她生命裡的每段樂章。《尋道-洪美玲個展》為北美館101年度申請展獲選展覽,恰逢北美館30週年之際,藝術家用心挑選30幅尋道系列畫作展出,包含1980及1990年代間的畫作12幅,以及2000年後的18幅近期作品等,並將同時展出〈尋道1號〉及〈尋道131號〉,象徵她橫跨30年的藝術旅程,觀眾也能藉此一覽她繪畫風格的多項面貌。本展覽自即日起於北美館地下樓E區展出至11月24日。
藝術家洪美玲在1980年代創作初期,繪畫呈現西方立體畫派風格,運用色彩飽和的方塊及符號描繪出如夢境般的風景,以平塗方式將顏料一層層薄塗在畫布上,堆疊出平整又富有層次的色澤,畫面中也常見中國水墨皴法紋理的山巒景緻;洪美玲將心之嚮往寄予繪畫,尋道於山川水澗之中,畫面構圖常來自於她潛藏心底記憶的花蓮山谷,與東海岸蜿蜒的公路景象,例如1984年作品〈尋道15號〉即是藝術家對於蘇花公路的記憶,成長於花蓮的洪美玲曾目睹家鄉開山鑿路的險峻工程,她以獨特的畫法將氣勢磅礡的山岩峭壁,以及太平洋的湛綠海水躍然於畫布之上,同時也用繪畫傳達這條蘇花公路所曾經乘載的遊子夢想與鄉愁。
因此,洪美玲所尋之「道」、所繪之「道」,是山水、更是心境;在1986那一年,洪美玲學成歸國,卻遭逢畢業即失業的無奈處境,讓她遭遇人生最困頓與迷惘時刻,這樣的心境表現在她同年繪畫作品〈尋道23號〉,這幅以紅、粉紅色系為底的畫作,乍看雖是洋溢幸福熱情的色彩,但細看畫面裡頭卻是堆砌著錯綜險峻的山岩,滿佈陷阱的龜裂路面、下塌的窟窿及大大小小的落石散落四處,越往裡看越感覺其中的危難與驚險。
隨著人生際遇變化,洪美玲的《尋道》系列一路走來漸漸趨向穩定沉靜,她試圖化繁為簡,秉持「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理念,以質樸的筆觸勾勒出怡然恬靜,畫面上的道路也趨於寬闊平坦,少了許多菱菱角角的幾何結構與險峻的場面,反而增添圓滑的線條以及往高遠之處的無盡延伸。
洪美玲30年的藝術創作,畫風隨心境的轉變轉折,但不變的是每一幅「尋道」所繪的一條持續延伸的道路,藉著色彩明暗的變化以及層層堆疊的視覺效果,每每引領著觀者順著步道走進藝術家的內心思緒,當中有如柳暗花明般的驚奇、或獨處的靜謐、頓失方向時的失意與落寞,亦有瞭然於心的平靜,在在訴說著創作者的心路歷程,反映其人生信仰與抉擇-尋道之旅仍在進行,並將不斷持續下去。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11月24日
展覽地點:北美館地下樓E區
開放時間:每週二至週日9:30至17:30,週六夜間延長開放至20:30
贊助單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中央網路報】
(2013-10-16 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