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空長多 宏碁員工進場撿便宜
=>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aug/29/today-e1-2.htm
〔記者卓怡君/台北報導〕宏碁(2353)宣布合併案的隔天,宏碁董事長王振堂一早即召開高階主管會議,說明相關細節,宏碁內部員工對於這項超大型併購案則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
昨日宏碁股價重挫,宏碁官方僅說,股價反應只是一時不是永久。反倒是多數員工認為,併購案對宏碁發展是短空長多,趁著外資狂砍之際,部分員工更逢低進場,形成另類的「護盤」方式。
宏碁內部透露,這項併購案主要是因為聯想(lenovo)想買Packard Bell攪局,才讓宏碁兩大巨頭王振堂與蘭奇態度丕變,直接買下捷威,確立第三大PC之位;至於股價重跌只是一時,先蹲後跳,未來絕對有上漲空間。
宏碁以大吃小 不致重蹈明基覆轍
=>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aug/29/today-e1-3.htm
記者卓怡君/特稿
說到底,宏碁(2353)併購捷威(Gateway)主要是防堵聯想(levono)介入宏碁歐洲主戰場,防禦意義大於攻擊意義。緊接著,向來習於操作「單一品牌」的宏碁將面臨執行「多品牌」策略嚴峻挑戰,如何在最短時間內整合多個品牌產品線與相關通路,並果決捨棄不適合的產品線,將是宏碁將此合併案綜效發揮至何種程度的最大關鍵。
宏碁併購案一出,很多人把它和明基(2352)併購西門子手機部門、聯想併購IBM個人電腦事業部相提並論,其實並不適切,明基、聯想的併購案皆是區域品牌吃下國際品牌,宏碁併購捷威是以國際品牌併購美國區域品牌,宏碁立足點較高,較具參考值的指標應是2001年惠普(HP)併購康柏(COMPAQ)這件轟動PC產業的大型併購案。
五年前,惠普在創辦人William Hewlett的兒子Walter Hewlett、眾多股東反彈聲浪中宣布以240億美元併購康柏,因成效未能迅速展現,當年促成這宗交易的執行長Carly Fiorina(菲奧莉娜)被迫下台。當時惠普雖因合併省下十億美元成本,但就是因為雙品牌產品線整合不力,無法達成預計目標,甚至在一加一之後還輸給戴爾(DELL)。繼任執行長賀德(Mark Hurd)以著重細節、撙節成本的管理作風帶領惠普重生,清楚區隔出雙品牌的產品線,重擊主要對手,重回全球PC龍頭寶座。
因此,宏碁面臨的問題也是品牌、產品線、通路整合問題,以美國市場來說,捷威專精電腦螢幕、桌上型電腦等零售家用市場,宏碁可保留並發揮捷威這部分產品線,宏碁可主攻商用或高階市場;相對地,捷威缺乏的筆記型電腦就由宏碁做為主力強攻。在歐洲市場部分,Packard Bell就可做為宏碁次品牌或是某個產品線,主力自然以宏碁為尊。
多品牌操作絕對是宏碁能否成功的最大風險所在,宏碁須在最短時間內進行主品牌(Major-brand)與次品牌(Sub-brand)的界定,迅速建立消費者認知,消費者一旦混淆,絕對是致命傷。
就長期品牌發展策略而言,單一品牌仍是王道,就像精品GIORGIO ARMANI,雖有年輕化的副品牌Armani Exchange,對消費者來說,印象最深的還是GIORGIO ARMANI,宏碁在多品牌操作上,若能清楚區別主副品牌,這項併購案就成功了一大半。
(2007-08-29 2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