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術繪圖 | 美術設計 | 熱門標籤 | 首選 | 首頁宣傳 | 近期作品 論壇: 發表 | 美術工作 | 美術比賽 | 展覽活動 | 美術相關 | 一般討論 | 美術同好 CG 討論 :: Photoshop | Painter | 3D 行動 | AMP

【 立即註冊 】 : 更改個人資料 : : 登入

會員名稱: 登入密碼: 保持登入
piauling(滄瀳飄零) 所有的發表文章

前往頁面 ←上一頁  1 ...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 681  下一頁→

[center]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315/63/2o3fz.html[/center]

[center][h1]慶祝美術節 北美館邀請民眾作畫[/h1][/center]
更新日期:2011/03/15 18:26 張益勤
  為歡慶3月25日美術節,台北市立美術館將在本周末19、20號,舉辦藝術展覽、講座和親子活動。其中最有趣的是19日(週六)的「彩繪春天花園」創作活動,北美館將把大廳佈置成有湖泊、水生植物、樹木、叢林的自然風景畫版,並且提供調色盤貼紙和各種顏料彩色筆等,讓大小朋友調配美麗的色彩圓圈貼紙,再黏貼在畫板上,共同創造一個美麗的彩繪花園。同一天,在北美館2樓「209藝想空間」也將舉辦「午後的花園」繪畫創作活動,邀請民眾畫出心中的夢想花園。(2011-03-15 18:14:30 張益勤)(2011-03-16 12:15)

[center]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315/58/2o3f3.html[/center]

[center][h1]【僑社新聞】陶藝家劉峰雄 梅花福壺賀建國百年[/h1][/center]
更新日期:2011/03/15 18:15 李自立
為紀念中華民國建國百年,旅居南加州的陶藝家劉峰雄特別設計、限量製作100個「梅花福壺」,透過百壺(福)慶百年的吉祥象徵意義,祈祝中華民國福氣安康、國運更昌隆。


劉峰雄11日在洛杉磯華僑文教服務中心舉行獻贈儀式,由駐洛杉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龔中誠、中華民國建國百年美國西南地區籌備委員會秘書長高啟正代表接受。


劉峰雄的作品造型現代、色彩優雅,連續多次入選美國洛杉磯亞洲傳統節唯一陶藝作品,並受邀設計製作「孔雀藍圓盤」,作為第76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致贈頒獎人及得獎人的紀念禮品。


劉峰雄表示,他設計的「梅花福壺」,瓶口設計以中華民國的國花梅花作造型,葫蘆的瓶身代表福氣,以藍、綠、紅3色配製出多彩孔雀藍釉,在藍、綠水乳交融之中,昇華出紫蘊之氣,象徵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族群融合、多元文化交融。


限量製作的「梅花福壺」每個都有編號,劉峰雄從去年7月即開始動手製作,一星期僅能燒製出15個福壺,並從中精挑細選出3個作品。淘汰掉的作品便敲碎丟棄,預計今年5、6月間,才能完成100個作品的製作及挑選。(2011-03-16 12:15)

[center]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315/58/2o3do.html[/center]

[center][h1]【僑社新聞】小水滴奇幻旅程 台動畫躍國際[/h1][/center]
更新日期:2011/03/15 17:56 李自立
台灣動畫再度登上國際影展。動畫導演史明輝的「小水滴的奇幻旅程」,入選為2011年義大利國際電視暨多媒體影展,內容關注全球沙漠化問題,提醒環保的重要性。


史明輝11日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從小就想拍電影,但發現拍電影很難,於是先從拍動畫開始,沒想到一拍就沒法停下來。


2007年史明輝以作品「飛越藍調」獲得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和台北電影節動畫首獎,今年製作與環保議題相關的動畫「小水滴的奇幻旅程」,受到義大利國際電視暨多媒體影展入選為國際觀摩短片,獲得國際肯定。


「小水滴的奇幻旅程」透過小水滴的故事,傳達世界沙漠化的危機,也提醒珍惜水資源的重要性。故事從海裡的一滴水開始,歷經沙塵暴、小水滴變成大暴風,之後水滴變成雲、轉成雨,經過大地吸收後被胡楊樹吸收,甚至還變成公主的眼淚,隨著水滴不同型態轉變,帶領讀者穿越時空。


史明輝說,10多分鐘的短片許多情節看似沒有連結,但卻帶出很多軸線,引發思考。(2011-03-16 12:14)

[center]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315/5/2o2uw.html[/center]

[center][h1]三度空間疏流量 北科大獲獎[/h1][/center]
更新日期:2011/03/15 14:10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15日電)台北科技大學用電影「全面啟動」中主角在牆上行走的概念,將台北市仁愛圓環設計成三度空間,讓人車流量更順暢,這個設計也獲得國際競圖比賽佳作。


由克羅埃西亞建築師協會下的「Think Space」主辦「Urban Borders」國際競圖比賽,選手可用實體或虛擬土地重新詮釋地平面,這項比賽吸引世界各地的建築系學生和建築師參賽。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學生毛映壹和楊承諺以「No Gravity, No Ground」作品脫穎而出,獲得佳作。


毛映壹說,以前仁愛圓環是交通樞紐,但現在因路燈和號誌,造成上下班交通流量過多滯留,沒達到交通樞紐的流暢性;因此,希望從未來的機能和趨勢去設計,將地平面做些變化,把仁愛圓環當成轉運空間,增加空間活絡性。


為了活化空間,毛映壹和楊承諺將仁愛圓環設計成三度空間,讓圓環變成多個「地面層」,增加地面可使用空間,並將城市滯留空間和交通引入圓環。


毛映壹說,這個概念是受到電影「全面啟動」影響,電影中有一幕場景是主角在牆壁上行走,因此,他們才有這個發想,將三度空間概念引入仁愛圓環,以解決交通混亂的問題。


第1次參加國際競圖比賽的毛映壹說,比賽講求概念性,限制也較少,因此,不必特別考慮建築實務上的可行性和細節,也讓他們可以盡情發揮創意。1000315(2011-03-16 12:13)

[center]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316/4/2o49o.html[/center]

[center][h1]莫內《黃色鳶尾花》細緻中流露優雅[/h1][/center]

更新日期:2011/03/16 02:54 吳垠慧/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吳垠慧/台北報導】


莫內一生堅持以肉眼觀察,捕捉光線的變化,因長時間在戶外畫畫,眼睛經常暴露在強烈日光下,用眼過度而視力退化,一九一二年被診斷出罹患白內障。然而,直到一九二三年莫內才答應進行眼睛手術。現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的「莫內花園」特展中,展出一幅巴黎瑪摩丹莫內美術館珍藏的《黃色鳶尾花》,就是莫內在手術完成,視力恢復之後所做。


鳶尾花是莫內作品當中頗具代表性的題材系列。這個系列多是他在吉維尼花園定居時期所作。他喜愛各式各樣的花卉,在吉維尼花園裡依照不同的生長季節、顏色和高度等,栽植罌粟花、牡丹花、黃色水仙和鳶尾花,這些花種也成為莫內畫作中反覆出現的主題。


一九二四年,莫內因視力恢復感到喜悅,他回到吉維尼花園的睡蓮池畔,著手進行花團錦簇、夾著黃與淡紫鳶尾花的系列。莫內主要描繪鳶尾花的莖葉,讓花叢密布在畫布中,彷如是屏風上的優美風景。這幅畫中也見到莫內受到日本美學的影響。


莫內的《黃色鳶尾花》令人聯想到十八世紀江戶時期日本大師級畫家暨漆藝家尾形光琳的《鳶尾花屏風》。尾形光琳的花卉畫中,耐性十足地詳細描繪每一朵花,十九世紀末歐洲藝術家也受到他的影響,如梵谷痛苦又糾結的鳶尾花筆法,就是受到尾形光琳的啟發。


至於莫內則是以他為範例,保留純淨光亮的空間感,也採取相近的構圖方式,像是成束的鮮花、花影點點,星羅棋布地映照在金色的水中,讓池畔瀰漫著宛如夢境般的感受。


除了受到日本藝術的影響,莫內處理花的方式也來自日本書道的啟發。書道藉由筆墨的表現和線條的書寫,沉浸在律動世界中。不過,對莫內而言,讓他處於這種動力的並非筆墨,而是顏料與色彩,時而輕盈,時而凝結在材料之中。


與尾形光琳不一樣的是,莫內的鳶尾花只在花的莖幹樹葉上展現細緻,他減少用色,只調配出藍色和綠色的細微變化,藍色表現陰影,白色顯示日光,此舉不僅可凸顯出光的明暗對比,也讓畫作表面呈現單色背景的整體感。


除了《黃色鳶尾花》,「莫內花園」另還展出一幅一八八七年的《吉維尼的黃色鳶尾花田》,觀眾可將兩幅畫相互對照。《吉維尼的黃色鳶尾花田》中,莫內描繪的是黃色鳶尾花覆蓋著一片沼澤草原,並透過色調的微妙變化,將淡紫色鳶尾花和黃草地整合在互補色的和諧當中,有別於近距離表現鳶尾花叢之美的《黃色鳶尾花》流露出的優雅氣氛。


展場:台北市立美術館一樓


展期:2011.03.05-2011.06.05(2011-03-16 12:12)

[center]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316/131/2o41u.html[/center]


[center][h1]風災重創台灣 藝術幫忙復建[/h1][/center]

[center][圖][/center]
更新日期:2011/03/16 00:27 張舒涵


【記者張舒涵台北報導】88風災重創台灣2年來,文建會辦理重建計劃,鼓勵將藝術表演帶入災區。在災區進行藝文陪伴的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李宗芹指出,藝術療癒著重情感表現,是臨床心理治療評估難以達到的;台灣目前仍缺乏藝術治療師,她建議文建會可多加推廣。


文建會15日宣布莫拉克重建計劃之中的「100年演藝團隊藝文陪伴進駐計畫及兒童生活藝術輔導計畫」,將擴大到100、101年2年期程,以藝文陪伴偏鄉災區,號召更多藝術團隊共襄盛舉。


從921大地震開始帶領藝術團隊從事藝術陪伴的李宗芹觀察921大地震和88風災的重建,發現不少台灣藝術團隊發揮潛力,陪災民走出陰霾。她說,不要小看一首音樂、一齣表演或一部電影,都可能對災民心理造成影響力;藝術治癒的成效可從他們創作的藝術作品觀察評估,這是一般臨床心理治療評估測量達不到的。


李宗芹印象最深刻的是在921災區東勢國小進行創傷心理學研究計劃,利用藝術陪伴輔導災民,遇見2名小學生將巧拼組裝成棺材,嚷嚷著是死後要住的地方。她解釋,當災難發生時,多數災民往往忌諱談死亡,孩子只能壓抑心中疑惑和恐懼。當他們呈現在藝術作品上,就是心理復原的開端,團隊要給孩子正確認知,引導他們接受事實,協助認知重建。


李宗芹表示災區重建首先要需從物質、醫療等具體建設著手,3個月後再進行心理治療;至於藝術陪伴、治療較適合在一年後進駐。


近日台灣媒體反覆播放日本受災慘狀,李宗芹擔心台灣心理重建尚未完成的88風災民可能會遭刺激,再度勾起回憶,產生過度焦慮、噩夢連連。她建議親友要特別關注,給予他們足夠的安全感,減緩不安的情緒反應。


文建會主委盛治仁表示,過去重建計劃由學術界、藝術團隊、社區學校共同推動,計劃擴大延續後,希望更多企業和藝術團隊投入。李宗芹指出,許多國家都有推行藝術治療師進行治療,台灣目前僅有藝術教育和藝術表演的推動,她建議文建會應著手培植藝術治療師。


災區的心靈重建必須長久,而許多的表演藝術團體也都持續的陪伴著災區的居民,圖為持續在桃源國中開設吉他教室的留法吉他老師-蔡世鴻(中),以及大提琴家呂超倫(左)、小提琴家李商宇(右)。(圖文/于欣可)


文建會15日舉100年度的「88風災演藝團隊藝文陪伴進駐計畫」記者會,現場邀請表演藝術團體一同對災區之藝術療癒以及藝術陪伴進行交流。圖為前任桃源國中校長謝忠保(現為杉林國中校長)正發表感想。(2011-03-16 12:11)

[center]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316/131/2o428.html[/center]

[center][h1]獨特的立體陶瓷明信片 多元色彩融合台美文化[/h1][/center][center][圖][/center]
更新日期:2011/03/16 00:27 本報訊


【本報訊】小小的一張明信片可以當旅行的紀念,也能寄給朋友做簡短的問候;對於從未來過台灣的美國陶藝家愛莉諾.威爾森,在這件土地上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驚喜旅程,並把所見所聞融入創作中,以明信片的概念呈現,重新詮釋旅行的情感。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即日起在陶瓷藝術園區1樓展示廳,展出「故鄉的明信片-愛莉諾.威爾森2010駐村創作個展」;總共有8件作品,以濃濃的美國風呈現美國與台灣大異其趣的文化,並用輕鬆詼諧、特有的方式,傳達時間、空間與心情的相互關係。展出作品運用多種飽滿的色彩來表現自我情感,像是螢光粉紅是她孩童時期十分流行的色彩、藍色則是受到法國藝術家逸夫.克萊恩的畫作影響,而金色在華人社會代表著富裕之意,顏色的使用相當大膽,令人印象深刻。


時間:即日起至5/1


地點: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新北市鶯歌區文化路200 號)


洽詢電話:02-8677-2727(2011-03-16 12:11)

[center]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316/131/2o42c.html[/center]
[center]
[h1]台灣水姑娘吳瓊華 檳榔西施複合裝置藝術展[/h1][/center]
[center][圖][/center]
更新日期:2011/03/16 00:27 本報訊


【本報訊】現任美國普林頓大學藝術學教授兼處長,台灣女性現代藝術協會&中美文化藝術交流協會會長的吳瓊華,曾在國內外辦理過多次的個展及聯展。


此次首度在嘉義鐵道藝術村辦理個展,期望用不同的藝術呈現方式,帶給嘉義的民眾新的藝術感受。


此次展出的有吳教授的複合媒材與裝置藝術作品共28件,在「檳榔西施──台灣芭比12聯作」和「美麗俏佳人6聯作」中,述說了於早熟的社會體驗中的檳榔西施,其造型與混搭風的打扮之時尚情結攝人眼光,傳遞了傳統文化的無奈與消長。


時間:即日起至3/27


地點:嘉義鐵道藝術村4號倉庫(嘉義市北興街37-10號)


洽詢電話:05-232-7477(2011-03-16 12:10)

[center]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316/128/2o40n.html[/center]

[center][h1]基展出西洋古代地圖、帆船模型[/h1][/center]
更新日期:2011/03/16 00:07 【記者黃雅羚/台北報導】
古帆船是造就輝煌西洋海洋文化功臣之一,基隆市文化局為帶領民眾瞭解當時海洋文明,特舉辦西洋古代地圖、帆船模型展(見圖,記者黃雅羚攝),展期自即日起至二十日,歡迎民眾免費參觀。


基隆市文化局表示,台灣四面環海,海洋知識卻非常有限,尤其是對西洋古帆船了解更是少之又少。此次展出帆船模型都是根據原船尺寸縮小比例精心打造,完美的將歷史與藝術結合在一起,每艘船也都有著一段段蕩氣迴腸故事,非常值得仔細品味。


十七、十八世紀西歐列強瓜分世界殖民地的步伐不斷加劇,風帆戰鑑不僅扮演爭奪海上霸權角色,同時也保護從殖民地載運財物回國商船。當時所建造的風帆戰鑑除了火力強大以外,做工也極為精巧華麗。


古代航海家們在世界探索中,不斷發現新陸地並記錄下來,透過地圖繪製者巧手,完成一張張珍貴又美麗地圖。當時繪製的地圖在圖紙四周會添加各式圖案或是著名人物肖像。如今欣賞,宛如一幅美麗古代畫作!(2011-03-16 12:09)

[center]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316/128/2o3zn.html[/center]
[center]
[h1]北台灣特展 看見古地圖[/h1][/center]
更新日期:2011/03/16 00:07 【記者張添福/新北報導】
「古地圖中的北台灣特展」昨(十五)日在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隆重登場,將展至六月七日止,展出十七世紀至今的台灣地圖,以及古今比對的地圖資料,從各類空間觀點,探索百年來北台灣的人文薈萃風貌。


特展展示包括:「解密古地圖」,以地圖學的概念介紹地圖是什麼及地圖如何產生;「地圖大不同」,介紹一幅幅不同時期、不同視野所描繪出的台灣古地圖,同時還能看到本特展最長的圖「台灣民番界址圖」(長六六六公分、縱寬四十八公分),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全台灣番界圖,清楚畫出南自枋寮、北迄雞籠(基隆),當年漢人的居住範圍;「台北古時候」,展示從十七世紀到二十世紀多幅描繪古台北的地圖,像是荷蘭人繪製的「福爾摩沙島西班牙人港口描述圖,,觀眾可以觀察到從港口、河川到城廓、街市等空間訊息,越來越豐富及精確,地圖內容也包羅萬象;「漫遊古地圖」,以清初郁永河『裨海紀遊』的行經路線,結合高科技衛星影像,還原郁永河當年渡海遊台的歷程,還有貫穿古今的電子地圖系統,讓觀眾可以享受漫遊古地圖之樂趣。


館長吳秀慈表示,此展是以地圖學的概念,展出不同時期、不同地圖繪製者筆下的古地圖,提供大眾一個認識地圖學的介面,從古地圖製作方式開始,帶領觀眾認識台灣古地圖的美,進而解析地圖中所呈現的知識,同時也介紹隨著科技進步,古地圖的新風貌,讓大家認識古台灣的地理環境與生活,進而增進觀眾應用古地圖的興趣及知識。(2011-03-16 12:08)

[center]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316/78/2o4l8.html[/center]

[center][h1]女畫家思亡夫 分享他的創作[/h1][/center]
[center][img]
http://l.yimg.com/o/xp/libertytimes/20110316/04/639491919.jpg[/img][/center]
更新日期:2011/03/16 04:11

〔自由時報記者吳俊鋒/歸仁報導〕畫家李純真走出喪夫之痛,捐贈其夫生前親手捏製陶藝品,與各界分享,讓至親創作可以被更廣泛珍藏,精神不滅,展現另一種紀念形式的「遺愛人間」。


李純真的夫婿李文信為紅瓦厝藝術協會前理事長,是知名的陶藝家,因罹患肺癌,民國九十八年過世,讓很多藝壇人士扼腕。


李純真也是紅瓦厝藝術協會的成員,原本專攻繪畫,受先生影響,對陶藝甚感興趣,夫婦倆時常一起創作,鶼鰈情深。


李文信發現自己罹患癌症時已至末期,青天霹靂的打擊,讓李純真很難接受,曾經悲痛萬分,一年多來,堅強走過來,更捐出夫婿收藏的創作分享。


李純真花了將近兩週的時間,整理出八十四件陶藝作品,還親自包裝,在紅瓦厝藝術協會年度聯展開幕時,以趣味抽籤方式分送大家,連立委李俊毅、市議員郭國文也慕名排隊摸彩,各有收穫,兩人都愛不釋手。


李純真說,全部作品幾乎都有參與創作,是夫婦倆心血結晶,很有紀念意義,完成時間最久遠的也將近二十年,感謝各界關心、鼓勵,更希望能傳揚先生對藝術的執著、堅持。(2011-03-16 12:07)

[center]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316/78/2o4nl.html[/center]

[center][h1]花毯藝術登台 墨西哥專家 現場創作[/h1][/center]
更新日期:2011/03/16 04:11 〔自由時報記者潘杏惠/新北報導〕三月,各地都有信眾瘋媽祖、全台遶境走透透,其實遶境不是媽祖的專利,西方天主信仰中的聖母也會出巡!


世界宗教博物館三月二十六日起將登場的「聖母.聖像.花毯」特展,將帶民眾見識不同的國度裡,對節慶的狂熱、崇敬卻如出一轍的聖母遶境活動。


館方指出,瓦曼特拉為墨西哥的小城,以每年八月的「聖母升天節」著名,民眾會以七彩布旗、花籃及燈綵裝飾街道,藝術家用鮮花、彩色的碎木屑鋪設長達幾公里的花毯,讓聖母遶境時經過,以表達對聖母的崇敬之心。


凌晨城市的教堂響起鐘聲,瓦曼特拉著名的「不眠之夜」開始,聖母像在人群的簇擁下,伴隨著煙火、鮮花、音樂、祈禱離開聖母教堂,沿著鋪設花毯的街道,開始遶境遊行,在早晨彌撒畫下句點,遶境花毯也隨遊行的結束而消失。


館方這次遠從墨西哥邀請四位專業的花毯藝術工作者來台進行創作,這也是瓦曼特拉花毯藝術頭一次在博物館的展示空間實境呈現,觀眾可以感受「聖母升天節」的神聖喜樂,從獨特的花毯創作體驗「消失的藝術」繽紛絢爛。


展覽也分別以「花的詠嘆」、「節慶小鎮」、「步生聖像」、「光輝聖母」、「花徑消散」五展區,將花毯藝術的歷史由來、製作流程、宗教內涵,及藝術美學做深入剖析介紹。


展覽日期從三月二十六日起至九月十八日,電話02-82316118。(2011-03-16 12:06)

[center]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303/4/2ncfi.html[/center]

[center][h1]巴比松畫派筆下動物 細膩生動[/h1][/center]
更新日期:2011/03/03 02:47 汪宜儒/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汪宜儒/台北報導】


對農民來說,動物不光是工作的重要夥伴,也是摯愛的親人與朋友。在「詠歎田園自然─米勒與巴比松學派特展」的「放牧」展區中,巴比松派的畫家們以油畫、版畫展現他們觀察到的動物模樣。


長期居住並觀察法國巴比松村與鄰近楓丹白露森林,巴比松派的畫家喜愛以動物為描繪主題。賈克、薩紐喜愛羊群,特華庸喜歡牛隻,還有博德默爾的野鹿,他們畫筆下的動物或者凝視遠方,或者休憩、賣力工作,每幅作品都可以感受到畫家對於動物的深刻觀察。有趣的是,由於賈克描畫羊群的細膩生動,甚至還因此獲得「羊群之拉斐爾」的稱號。


這次特展中出現幾件較為少見的油畫,像是博德默爾的《楓丹白露鹿群》就是其中代表。他以野鹿的生態為主題。畫作背景是楓丹白露的樹林景觀,迷濛而深遠。前景的兩隻年輕公鹿則望著遠方由成年公鹿帶領的鹿群家族,隱隱透露年輕野鹿對成年鹿隻的嚮往和尊敬。畫中,博德默爾藉由柔和的色彩與溫潤的光線,展現大自然與動物那份諧和又自得的生態。


這次展出還有幅多比尼的畫作《牧者與羊群》,多比尼描繪出農村放牧的平靜和煦樣貌,在明亮的光線、陽光的照射之下,農人、動物們都沉浸在一片祥和之中,表露出沉著永恆的理想特質。這幅畫後來曾由維拉撒特以金屬蝕刻的方式製成版畫。值得一提的是,維拉撒特在金屬蝕刻上的成就備受肯定,曾是法國《藝術家雜誌》(L’artiste)的銅版藝術家,擅長描繪森林風景畫和動物畫。


至於杜培的《農婦餵牛》,表現的是動物與人類的親密。農婦挽起袖子在水桶中的水倒給牛飲用,杜培以他精細的筆法與觀察力,描繪出屋舍的細節、樹木的肌理和枝葉的細部,農婦與牛的神情和體態也都細膩精緻,表現了農村裡頭動物和人類的緊密互動。


另一幅特華庸的《牛群》,地面與天空均分畫面,天空中的雲朵充滿戲劇性的層次感,暗示著氣候變化的急遽無常,中景描繪起伏高低的丘陵草原景觀,襯出前景牛隻與牧者的密切互動:牧者在前方引領牛群,農婦則在隊伍的最後壓陣,畫中牛群安定的神情與姿態,刻劃出人類與動物與深刻的依存關係。


「詠歎田園自然-米勒與巴比松學派特展」自即日起至五月一日在台北中正紀念堂一展廳展出。(2011-03-13 23:29)

官網: http://xor.tw/44862

[center][h1]田園之美─米勒與巴比松學派特展 26日開始 (2011/2/25) [/h1][/center]
起源於十九世紀法國鄉村巴比松地區的巴比松畫派,致力於用真實的大自然繪出風景的優美,其中米勒更為巴比松畫派之代表性人物。屏棄十八世紀風景畫捕捉歷史、宗教和文學的呈現模式,以寫實的眼光描繪自然風景,將風景畫的主題還原至風景本身,其鄉村風景畫作之優雅感動奠定日後的風景畫基礎。

本次展覽共展出一百五十餘件作品。首先為巴比松畫派的重點主題「農夫」,透過畫作呈現農夫生活之溫暖與真誠;接著呈現「放牧」主題的風景,特別收錄賈克(Charles-Emile Jacque)和費迪南德(Jean-Ferdinand Chaigneau)一同畫的作品「羊群」,讓大家得以一窺賈克純熟繪畫羊的技巧;另外還有以楓丹白露森林和田野為主的風景畫;最後則為巴比松畫派於異國及神話景象的詮釋作品。

本次的展件,除了原著之版畫、油畫作品之外,更有後起之秀翻印的版畫,民眾觀展除可一覽巴比松畫派畫作之美外,更可欣賞到罕見的版畫藝術作品。

展覽日期:2011-02-26 ~ 2011-05-01
活動地點:一展廳
主辦單位: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環球策展股份有限公司(2011-03-13 23:28)

[h1]田園美景/田園之美─米勒與巴比松學派特展[/h1]
[圖]

展覽日期:2011-02-26 ~ 2011-05-01

展覽地點: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中正紀念堂一展廳

簡介:

起源於十九世紀法國鄉村巴比松地區的巴比松畫派,致力於用真實的大自然繪出風景的優美,其中米勒更為巴比松畫派之代表性人物。屏棄十八世紀風景畫捕捉歷史、宗教和文學的呈現模式,以寫實的眼光描繪自然風景,將風景畫的主題還原至風景本身,其鄉村風景畫作之優雅感動奠定日後的風景畫基礎。
本次展覽共展出一百八十件作品。以「農民」、「神話與異國風景」、「森林與田園」和「放牧」四大主題,展出「巴比松七星」:米勒、「羊群之拉斐爾」的賈克(Charles-Emile Jacque)、多比尼(Charles-François Daubigny)、迪亞茲(Narcisse Virgilio Díaz de la Peña)、特華雍(Constant Troyon)、杜培(Jules Dupré)及「巴比松之師」柯洛(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等人之精采作品難得齊聚一堂,首度在台展出。
此外,在19世紀後半的法國平面藝術史上,巴比松畫派的版畫是不容小覷,本次難得大規模展出巴比松學派令人精豔的版畫作品,涵蓋石版、銅版、玻璃版畫等不同技巧,反映當時版畫的精細製作和印刷技術,從中也可窺見藝術家構想創作的過程。

展覽資訊

展出地點:中正紀念堂一展廳
展出時間:100年2月26日(六)至100年5月1日(日)9:00-18:00 (周一不休館)

票價資訊:

全票200元,優惠票170元,大宗購票另有優惠。(團購訂單下載)

洽詢電話:(02)2700-1766 
官方部落格:
http://barbizon.pixnet.net/blog

Facebook:
藝術聯合國http://www.facebook.com/UE.Art.Republic

演講資訊

演講內容:3/12(六)14:00 潘襎/佛光大學藝術學系:「巴比松畫派的自然風光與風俗美感」
參加對象:一般民眾、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每場限50名,額滿為止,演講暨賞析會需購票入場。
報名辦法:即日起email至 vicky@u-exhibition.com或電2700-0299轉206報名即可
其他演講訊息陸續公佈,請密切注意!(2011-03-13 23:24)

[center]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21&docid=101449613[/center]


[center][h1]台灣/2011開春大展 當代館《活彈藥》25日登場[/h1]
[/center]

[center][圖][/center]
陳恆光/綜合報導

 當代館《活彈藥》(Live Ammo)展是由策展群:陳豪毅、陳璽安、林宏璋、楊雅苓、蔡家榛所共同精心策劃的開春大展,本次展覽邀請到26位新世代藝術家盛大參與,以多方行為藝術及現地創作,鋪陳、重探藝術和現實的關連,並將當代藝術的展演視為社會現實的事件,進而表達出「藝術不僅是一種生活的方式,也是一種生存的策略和選擇」。另一方面,本展意圖呈現的,並非藝術淑世的「空包彈」,而是從「虛幻模擬」的現實策略,到「玩真的」的各種藝術實踐。

 《活彈藥》的「非演練」即是一種「假演練、真攻擊」,除了點出現實與藝術實踐並存的某些現象,同時也標識出其可能帶有的威脅感:一個美學現實與社會現實的交融的特殊狀態!(2011-03-13 23:15)

[center]http://n.yam.com/tlt/society/201103/20110301900166.html[/center]

[center][h1]古蹟也都更? 藝術家奇想嚇人[/h1][/center]
[center][img]http://n.yam.com/news_photo/tlt/images/201103/M20110301900166.jpg [/img] [/center]
自由時報╱自由時報 2011-03-01 06:00 討論 (+) 調整字級: 〔自由時報記者林秀姿/台北報導〕台北市政府大力推動都市更新案,難道連古蹟也不放過?市定古蹟當代藝術館外,掛上紅色布條,寫著「感謝都市更新德政,將興建國際藝術大樓」等字樣,讓路過的民眾心頭一驚,大罵「 市府都更連古蹟都不放過?」

網路上近日熱烈討論當代藝術館恐怕被拆掉、都更,網友不解討論:「當代藝術館要拆掉了嗎?要在這邊建新的大樓?藝術館門口寬敞的空間讓人心曠神怡,而且這不是舊的台北市政府嗎?怎麼會這樣呢?」

原來是當代藝術館的藝術家搞Kuso,開春大展「活彈藥」(Live Ammo)參展藝術家鄭安齊,針對當代館的所在地大同區極力發展都更的大膽奇想之作。

當代藝術館館方表示,都更是台北市近年最夯的議題,展覽期間,藝術家將以建商的角色在當代館廣場上發動一系列的公聽會,激發民眾的「社群意識」,進而察覺自身與環境的關聯,並探討當前的都會發展問題。

「活彈藥」展是由陳豪毅、陳璽安、林宏璋、楊雅苓、蔡家榛等聯合策劃,邀請來自台灣、香港、日本、韓國、德國、巴西等共二十六位國內外藝術家盛大參與,主題鎖定社會發展、農業環保、未來科技、異國文化交流等議題進行探討,更進一步設計「實境體驗」的互動方式挑戰觀眾的知覺。

「活彈藥」展期:即日至四月十七日;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長安西路三十九號)。(2011-03-13 23:12)

[center]http://web.pts.org.tw/php/news/pts_news/detail.php?NEENO=171761[/center]

[center][h1]流浪貓狗骨骸堆成山 另類環保藝術[/h1][/center]
繼續帶您來看一場藝術展覽,台北當代藝術館目前正在展出一場名為「活彈藥」聯展,其中,旅美藝術家張力山將三千多隻流浪貓狗、兔子等動物骨灰,堆成一座小山,要呼籲政府正視流浪動物議題。

眼前這堆骨骸都是被棄養的流浪貓狗的骨灰,國內每年有將近十萬隻流浪動物被棄養、處死,這個作品【形骸孤島】是藝術家張力山目前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的作品。

民眾也可以拿起筷子為動物撿骨,讓靜態藝術變成一場社會運動,呼籲政府重視流浪動物的問題。

這場名為活彈藥的展覽,有國內外27位藝術家,創造出27種場景,把藝術跟生活結合在一起。

現代人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買一送一,或是把藝術展場當自己家,讓你舒服看影片,或是跟藝術家來一場15分鐘的婚姻、然後送入洞房,所有的藝術作品都呈現一種「玩真的」的態度,挑戰觀眾對藝術的感受。(2011-03-13 23:10)

[center]http://n.yam.com/lihpao/garden/201102/20110227861815.html[/center]

[center][h1]骨灰堆小山 藝術家籲關懷動物[/h1][/center]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台灣每年有將近10萬隻動物遭到棄養,這些流浪動物進入收容所後,一旦沒人認養,就遭到安樂死。死去動物的骨骸,堆成一座小山,訴說著人類對生命的漠視。

當代藝術家張力山以棄養貓犬的骨灰,創作出作品「形骸孤島」,希望透過展示與參與行動,喚起更多人對流浪動物的尊重和關懷。

旅美14年的當代藝術家張力山,這次受邀回台,與其他25位藝術家共同舉辦「活彈藥」(Live Ammo)展。張力山的作品「意外領域之形骸孤島」,將大約一公噸的流浪動物骨灰陳列在展區,邀請民眾撿拾現場骨灰放入信封中,展覽結束後,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將把這些骨灰送至相關主管機關,要求政府重視動物福利的問題。

由於台灣每年出現近10萬隻流浪動物,導致收容所沒有多餘空間和資源提供好的照顧;為了空出位置給更多流浪動物,收容所在安置12天後,必須將沒人認養的流浪動物安樂死。數量龐大的流浪動物待在環境髒亂、狹小的收容所中,不但可能爆發傳染病,也可能因為互咬而受傷。

動物社會研究會長年推廣以認養代替購買,從源頭減少流浪動物的產生,同時要求政府設置動物專責單位,而非讓清潔隊進行流浪狗捕捉任務。同時加強飼主責任、推廣節育觀念,並且管制寵物買賣。


用藝術帶出社會議題

這次與張力山合作,動物社會研究會設計印有「身在公門好好修行,長握職權好好落實」以及「政策影響千萬生命」等句子的信封,邀請民眾將流浪動物骨灰裝入信封中,準備在展覽結束後,把這些骨灰送到政府部門手上。

為何選擇以動物骨灰做為創作概念?張力山表示,1998年開始,他進行一連串「意外領域」的創作,首先是因為他在美國公路上見到許多車禍死亡的動物屍體,因此有了第一個「Roadkill」系列,提醒人類對於這些意外身亡的動物的重視。

之後他陸續產出「意外領域─昆蟲篇」等創作,以及這次的「形骸孤島」。

「做了許多展覽後,我常思考,藝術家只是單純的藝術家嗎?藝術家應該也有他的社會責任。」張力山曾經接受許多人的協助,這些人也許不需要報答,因此他選擇關注社會議題,透過這些展覽讓更多人認識這些議題。

張力山說,透過越洋電話,他聯繫上動物社會研究會,同時開始與各單位進行交涉,希望能夠獲得幫助。「不過一開始碰到不少軟釘子,畢竟公部門不能直接同意協助,因此常要我去找另一個單位先獲得許可再說。」

密切聯繫與溝通後,張力山獲得台灣不少火葬場的同意,陸續收到流浪動物的骨灰,經過一個半月的蒐集,終於得到近一公噸的遺骸。「其實我沒有特別愛動物,我只是覺得動物和人一樣,生命都只有一次,他們和人類並沒有差別。」


讓動物獲得尊嚴

張力山強調,「撿骨」在台灣民間社會是一個慎重的儀式,必須帶著尊敬的心情來執行。展場上陳列的骨灰以冷調的藍光照射,因為它們是被遺棄的一群;但裝進信封的骨灰卻打上明亮的燈光,透過民眾撿起骨灰裝進信封,「每個信封裡都裝著一顆心、一份尊敬」。

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表示,不論是否愛動物,人類都應該尊重他們做為一個生命的權力。因此呼籲政府必須重視動物的福利,透過修法與設立專責機關,避免這些生命成為冰涼的骨骸。

「活彈藥」將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覽至4月17日,相關資訊可上當代藝術館網站查詢( http://www.mocataipei.org.tw/_chinese/index.asp)。(2011-03-13 23:05)

[h1]活彈藥 in 主展場@台北當代藝術館[/h1]


官網:
http://www.mocataipei.org.tw/_chinese/03_exhibition/01_present.asp?ID=2

[圖]

展出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市 103 長安西路 39 號


展出日期:2011/2/26 - 2011/4/17



展覽資訊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週一休館)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 下午5:30停止售票

票價 :

門票
50元 一般民眾
45元 持魔卡加購門票 9 折

團體票 40元 20人以上,門票8折

免票
1. 未滿六歲並由成人陪同之兒童。
2. 身心障礙者及其監護人或必要之陪伴者一人
3. 持有下列有效證件者: 兒童護照或數位學生證 ( 限台北市小學生 )
觀光局核發之導遊證(旅遊團體適用)
退除役榮民證明
退休公教人員證明
低收入戶證明
敬老證(65歲以上之長者)
國際博物館組織之會員證(ICOM、AAA、AICA Press Card)
北市建成國中師生
志仁高中師生
持有志願服務榮譽卡之義工
持台北市熱心公益卡之義工

公眾服務設施:
1.本館設有哺育室供喜愛藝術的媽咪們使用。
2.為服務行動不便之參觀民眾,亦有無障礙坡道、無障礙廁所及無障礙電梯等設施。

親子日免門票:
開館期間,每週六日及國定假日10:00~12:00,只要是親子同行,就可免門票參觀展覽。

社區日免門票:
開館期間,每週二至週日上午 10 : 00~12 : 00 ,凡大同區居民憑證件〈限本人〉即可免門票參觀展覽。

學校團體日免門票:
開館期間,每週二至週五上午 10 : 00~12 : 00 ,凡公私立學校滿 20 人以上之學生團體, 有教師帶隊之學生團體則不限人數, 憑教師証及學生證即可免門票參觀展覽。 入館後請至服務台辦理登記事宜。

設備租用:
憑身分證或駕照可免費借用 語音導覽、輪椅及嬰兒推車,詳情請洽服務台( 02-2552-3721 分機 301 )。

寄物處:
請多利用本項服務,寄放隨身背包及外套,以便能輕鬆參觀本館。
雨具及長寬大於 A4 、厚度超過 5 公分的包包 (21cm*30cm*5cm) 請務必放置
於寄物處,若有現金及貴重物品,本館提供輕巧手提袋,請洽服務台索取 。

參觀須知

參觀本館時,請您務必遵守以下事項,以維護展覽空間及展出作品之品質與完整性,同時給您自己以及他人一次愉快的觀展經驗:

1. 請勿於展場內高聲談笑、追逐嬉戲、飲食、吸煙及拋棄紙屑、雜物。
2. 請勿於陳列室內使用行動電話。
3. 服裝不整、攜帶寵物者謝絕進入參觀。
4. 本館目前全面開放攝影,為維護現場觀展品質,請勿使用閃光燈、腳架以及錄影,展場值班人員亦不提供攝影服務,不便之處敬請見諒。同時請尊重藝術家之智慧財產權及作品版權所有,台北當代藝術館感謝您的配合。


傳真:02-2559-3874
Email信箱:education@mocataipei.org.tw
洽詢電話: 02-2552-3721轉301

關於本展
《活彈藥》(Live Ammo)展,旨在鋪陳與重探藝術和現實的關連,這包含了藝術進入生活的轉態──藝術是一種生活的方式,也是一種生存的策略和選擇。本展除了顯示,藝術如何介入生活領域,另一方面也反應出,當代藝術的題材和技術,實踐的效果與作用,以及藝術主體化的過程等,正使得藝術與現實的界線越來越模糊。

於此,把當代藝術的展現(performativity)視為社會現實的事件,所牽涉到的是表演性作為一種言說行動的實質力量。這正是情境主義者用於突刺當代幻象性奇觀社會的重點,而植根於社會現實的藝術實踐也可視為一種「反轉模擬論(reverse mimesis)」的操作:日常生活就是藝術實踐。概言之,「活彈藥」展意圖呈現的,並非一些淑世想像的「空包彈」,而是從「虛幻模擬」的現實策略,到「玩真的」的各種藝術實踐。

所謂「真」與「對」的事物,常須在某種「錯誤」之中瞬間顯現,因為從過去藝術和現實疊合的每個情況來看,其結果是發展出了各種不同的再現體制。結合了「另類現實」和「顛覆事實」的特殊美學狀態,不僅有助於消弭藝術本身的類型,同時有利於翻轉藝術既有的規訓與概念。

《活彈藥》展同時處理了真實與現實,把展覽本身視為生活與藝術實踐共處的空間;除了在展場的規劃上,特意點出藝術擾動現實秩序的操作方式;另一面的設想是,提出一種新的當代藝術作品與文件的擺設方式。某方面看來,展覽空間彷彿是一種「know how」的工具箱,展覽的語境強化了作品陳列方式的戰略意義:一種對藝術與現實的「非演習」的想像 。《活彈藥》的「非演練」實即是一種「假演練、真攻擊」,除了點出現實與藝術實踐並存的某些現象,同時也標識其可能帶有的威脅感:一個美學現實與社會現實的交融的特殊狀態。

策展人的話

活彈藥策展論述[i]



活彈藥策展群/ 陳豪毅、陳璽安、林宏璋、蔡家榛、楊雅苓


1

活彈藥(Live Ammo)指出藝術與現實的關連,一方面是藝術與現實的關連;另一方面是藝術在社會性的作用。其社會性並非意味著藝術作為「淑世」烏托邦情境的 「空包彈」。而是從虛幻的模擬現實的方式(一種虛構中產生的真實性)到「玩真的」的藝術實踐——利用幻象揚棄(sublation)另一個幻象;或者,利用現實揚棄另一個現實。

1.1

我們必須注意藝術作為行動的可能,這包含了藝術本身、生活、及政治的關係。意即一種生物政治的關聯性。思考這個層面下的政治意涵往往不是藝術實踐中特意強調的真正的政治藝術(political art)類型,也不是寫實主義中倫理的思量,亦非藝術強調的政治烏托邦想望,而是藝術進入生活的轉態。也就是一種生活方式以及生存的選擇。這反應在藝術如何形塑現實並製造一種真實感的藝術實踐中,同時也指出在現實的核心中往往有著非真實的一面。這裡反應出真實與再現的關聯性,同時也包含著美學態度的思考,更為重要的是在於藝術工作者本身社會性與其社會角色的改變。

1.2

活彈藥思考藝術作為行動的方式有二:1. 展演(performative)作為社會現實的發生方式:藝術實踐以個人或集體的方式在社會現實中營造另類現實,此中有著表演本身將幻見作為實際現實的基礎,換言之,這是一種藝術工作者透過與真實社會的對峙和抵禦,游走出分歧的現實。這裡牽涉的是表演性作為言說行動的實質力量,重新佈置現實的權力關係及一種自身充權(empowerment)的部署,這是一個藝術實踐者本身在自我之中發現他者而營造出的現實感,同時也是從表演成為一種發作(acting out)在現實領域的突進。2. 典藏(archieving)與纍積現實:利用典藏的方式,呈現另類現實的時間效果。物件的搜集與纍積,不為認知的影像、文件、與記錄連接現實本身,自呈現中所呈現的歷史感而開發一種新想像。因而數量的纍積與時間性的持久(endurance)是在這類型時間中必要的策略,讓寫作歷史與寫作故事同樣進入了真實的領域。

1.3

典藏的激情不在於顯示現實的次序,而是混亂。正因為典藏的真實在於再現原件,所有的分類以及次序,是不可計數與無限制的化身,所有的重複在於一種慾望驅力的顯示。

2

在今天的藝術策展中,展覽可就機制面而言分為兩個層理。其一是美術館的展覽概念,在面向歷史與檔案化的工作中,策展人(museum curator)將過去的藝術與觀念進行典藏(archiving),並分配現實的藝術到歷史層理中,回到當下的情境中,意味著策展人將藝術家的作品概念視為現成物的方式,進行展覽的組裝(assemblage)。當代策展的一個重要起源則是雙年展,其概念必須透過博覽會的脈絡,其任務是面對未來與不可知的特性,策展(curatorial)則試著以新的價值挑戰現實。活彈藥在藝術與現實、藝術與社會當中的演習,框架在這個移動的過程中,從中能夠看到對純粹實際性的揚棄。在活彈藥的概念中,藝術將對現實進行挪用(appropriation),呈現出現成物的最初意涵,更重要的是,我們注意它絕對虛擬性的特質:觸碰零度的概念。

2.1

在藝術與現實的關係中,若出現了「藝術解放觀眾」的旗幟,是危險的。其潛在的前提在於這種觀眾實際上指的是大眾,而做為一個團塊無法被區分的大眾會誕生一種媒體式的共識;反過來說,由藝術品所指出的問題性之一即是:提取出無法解決問題的觀眾。換言之,區分觀眾正是作品成立的關鍵部分,同時亦是製造觀眾的政治性。因此,區分的觀眾表現出來的樣貌,就是讓大眾的團塊給瓦解,區分出一個更小的觀眾形象。

2.2

在當代藝術的場合中不退流行的提問是:作品如何發生效用(effect)?展覽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何在?我們只要透過反問就能夠進一步剖析這背後目的論(telos)的幽靈:「為什麼藝術品必須發生效應?展覽必須由結果來審核?」透過反詰句,我們開始可以進一步追問兩個更為合適的(valid)問題:「藝術的影響(affect),藝術何時開始會生效(effect)。」我們無法將藝術的結果(effect)設定在解決現實問題的方向上,而必須去思考它的影響(affect)為何。實際地說,觀眾很可能無法在一則展覽的開張、關閉的時程當中見到它的作用。就此而言,活彈藥實際上就是拉開效果檢驗的距離,將真實推向化與社會的外部。因為展演本身作為一種政治語彙,只能作為社會現實的描述,因此它反而又回到展現的邏輯之中,本身並不能脫離展演的機制。

2.3

藝術作為一種行動的話語,其重點在於表演性作為超越性的否定。是最為純粹的生活表達,同時是對於語言的不可能性的一種確認。而越是壯麗奇觀的展現,離它所想強調的藝術性就更遠,其前衛性也在消逝之中。

2.4

藝術形式及語言本身的瓦解,其正面的意義正是語言的溝通效益本身的否定。而其否定性的真意在於語言再也無法用於獨斷的定論, 是一種對遲滯(belated)以及匱乏的肯定。這種瓦解本身(不確定性)是一種對話性的參與,作為一種遊戲本身的詩性及藝術性的展現。

2.5

當現實成為不可測量的標的時,往往有著一種嬉戲與幽默的創作方式。這是一種美學同時也是倫理立場的考量。倫理,意味著作「對」的事情,在奇觀社會中「對」與「真」的事情必須從一種「錯誤」之中瞬間顯現,這是在當代藝術實踐看似荒誕笑聲的嚴肅意義之所在。在這個範疇中,真實包含著藝術實踐的特殊個體處境。因而這是遊戲於真實面中,一個「現實」的終極意義,以激進方式改變現實想像的,反轉的模擬論:從現實出發,改變事實的特殊美學狀態。是延續「寫實主義」未竟之倫理任務。這是一個「遊戲真實」的狀態,一方面標識出在奇觀社會中,與作樂的情境主義聯繫,這是一個延續在近十年有關當代藝術與現實、政治的討論與辯論中,一個極致案例的發生:當藝術、日常生活與政治交錯的真實地帶。從反應現實、回應現實並藉由「真實」兌現的藝術實踐。

3.1

對藝術整體的批判是兩面的行動:它一方面透過社會現實,對藝術的效用、藝術本身的政治性以及詩性進行測量;同時,藝術也不再存在於社會的整體之中,因為藝術的主體性是立基於社會整體本身的批判。藝術成為一種批判性的積極論述, 可是在許多的情況下成為一種失效的語彙。狄波(Guy Debord)「要廢除藝術,同時也實現藝術」的概念正在於藝術邁向更為複雜,也更為細微的日常生活中,進入「奇觀社會」的內在中營造「情境」。

3.2

批判本身就是風格的產物,它弔詭的保留了歷史延續至今的一致性。雖然批判本身企圖成為一個完整獨立主體,並取消任何形塑與其上的痕跡,讓可追溯的蹤跡保持可見是種理論的自覺,而此自覺是透過顛倒既有觀念的關係,透過將早先的批判成果進行游離行動來達成。

3.3

對於藝術政治性的一種急遽擴張,包含了解藝術的歷史性所造成一種不可逆轉的權力的瓦解。這種批判的首要任務,沒有任何規範或是可預期的結果;因而,藝術造成藝術本身的瓦解。 

4

界限內外所生產的專業知識之主體化過程,是從「為藝術而藝術」,到「為人民為藝術」,「為政治而藝術」等藝術主體的改變,其重點在於這種主體化的過程中,有著主體本身「再疆界」化的過程,這裡正是顯示出主體本身交互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的樣態。而藝術類型的消解與藝術主體的改變宣誓著藝術與生活面結合, 因為生活本身的藝術進入生活的複雜性,我們當然可以了解藝術作品並不僅限於美學及藝術學上的概念而已,而是進入了生活的領域;同時也反應出當代藝術的演進中,題材、技術、實踐的效果與作用、藝術主體化的過程等使得藝術與現實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4.1

藝術本身的實現,是藝術「超越自身」的一體兩面。藝術是一個不完整的主體論述,做為保存現實的媒介而言,它作為不完整的整體呈現、作為不可溝通的溝通。 這種經由否定形式的話語,是語言失效的宣稱。因為傳統的展覽是用來埋葬所有藝術現實,讓藝術變成歷史記憶,作為一種虛假的創新性宣稱,它本身就是一種奇觀的現實,其中最大奇觀就是讓離異於整體社會現實的藝術家本身成為社會的一部分。

4.2

藝術作為其自主性的存在,藝術的現實作為自我充權的一部分的時候,往往會導致其自主性的喪失。然而這種方式卻也給予了藝術本身的自主性,同時也給予了其意識型態作為「可以完全自主」的幻象。這是對於藝術進化論的一種不適當的歷史描述,而導致了發作的時機。這必須要從否定的形式開始。 同時也是對於同一性的放棄。

4.3藝術每次與現實疊合,就結果的角度而言,都鞏固了各不相同的再現體制。而「另類現實」(通常由現實中區分性的群眾所持有)正是活彈藥企圖在這個藝術現實的位置上,透過策展實踐的方式翻轉藝術規訓的戰略性概念。

4.4

不管是在柏拉圖的模擬論(mimesis)以至於布希亞對後現代情境描述的擬像論中,從未肯定的是真實與虛構的區分。但在當代藝術的實踐中,藝術與生活、真實與作品中界限越來越模糊,搖擺於其中的實踐的可能性在於從虛構所產生的真實。這是將觀察對象實質化(materialized)的宣稱,也是對於時間與空間版圖重新部署的想像。
5

當群體的個人行動成為大規模的活動時,其不可測量的群體性成為一個當代社會的癥候。其顯現不僅僅存在於以往與現實關聯的藝術實踐,而在當代的情境中更能夠獲得彰顯,由於藝術家呈現其自身表演行動的荒誕性與事件在社會整體現實的離異性,使得當代文化中複雜而奇詭的政治社會處境讓藝術實踐更為激進與激烈,也更能反應出文化情境中奇觀化及異化在集體及個人中的緊密聯繫。換言之,藝術實踐中,藝術自身的奇異化與社會政治的真實環境奇異化,兩者是一體兩面的呈現。而藝術工作者在這個交疊的地帶中充滿的誌怪、傳奇、野談、荒誕的現實與藝術工作者的自我實踐,不但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時也註腳在生活與生存之間的社會邏輯。因為,藝術工作者同時也是市民社會的一份子,同時也在市民社會之外,經由藝術批判社會(如對中產階級價值觀的震驚)而完成市民社會中反公共空間(anti-public sphere)的形成以及集體輿論的可能。

5.1

表演性框架在語言本身的不完整的溝通中,它不需要被虛假的批判式語言所加持;相反地,藉由本身的不一致性、實踐的有效性,因此,藉由遊戲,它再次確定了真實的核心。

5.2

情境主義的策略如「繞徑(détournement )」、「漂移(drift)」、「地理心理學(psycho-geography)」一直到「文化干擾(culture jamming) 」,是藉由塑造時、空、感知的場景,改變對既有現實的想像,超越既定的認知,對奇觀社會的真實做出回應。在如此定義下的情境有其政治與美學的雙重考量。換言之,情境主義的都會策略正是一個對幻象性的奇觀社會的突刺,意即從遊戲的方式進入社會真實呈現其虛構性。植根於社會現實的藝術實踐是在一種「反轉模擬論(reverse mimesis)」操作上:日常生活就是藝術實踐。這是一種思量人的主體和生物政治的意義以連接日常生活的政治性寫實主義。

5.3

游離(détournement)本身正是一個文化的碎片,它從原本的脈絡剝離出來。最後其本身的歷史性與時間性就此剝離,因此也毀滅了其架構本身的再現性。逃逸本身就是一種反意識形態的靈活語言。藝術現實的真正價值透過對某種「文化的否定」來維持,並顯現在「藝術的現實」當中。

5.4

在藝術概念演進的過程中,語言與意涵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襲是必要的。 可以說進步是依賴抄襲因而進步,因為它依附在原本作者的句子裡面,剝奪它的表達、刪除錯誤的觀念、拿一個正確的東西來替代它。

6

活彈藥的概念藉由藝術實踐創造生活場景的另一種現實,一方面是藝術展演的現實,另一方面是社會現實。在看似荒誕的遊戲態度並遊走在現實與虛構之間的藝術實踐,是在現實中創作真實場景,並轉向對現實的提問。寄生並熒繞現存(de facto)樣態,是一個將藝術編織在真實地帶中,突刺現實版圖的生物政治觀。《活彈藥》的「非演練」;抑或是「假演練、真攻擊」點出在這個展覽中現實與藝術實踐並存的真正實踐,同時也標識其可能帶有的威脅感:一個美學現實與社會現實的交融的特殊狀態。現實感本身是一種政治性的展現,因為現實本身是「感性再現的模擬」。在其政治性方面,他累積了片面的對抗, 並具備了改變現存狀態的條件。

6.1藝術的現實本身是種歷史的結果,同時也進入了生活,變為部分的真實,這正是社會現實不確定性的真正意義。藝術歷史的終結有兩種形式:第一,追尋藝術現實本身的自我超越。第二,做為保存死亡物件的行為(檔案)。第一種形式是社會批判本身的命運,第二種形式是作為原本社會權力的保存。

6.2《活彈藥》是一個處理真實、現實、生活與藝術實踐共處的空間,同時也是對於藝術最古老、最重要討論中的議題回應。經由這些游走於現實沙漠中單一而特殊現實歷程,這個展覽本身呈現了吊詭的情境:一種在真實核心中的「非真」。這是一個將藝術現實放在社會現實中的實驗,也因此在展場的規劃上,企圖以一種「know how」的工具箱方式呈現,一方面點出藝術騷動現實次序的操作方式,另一方面的考慮是一種新的當代藝術作品與文件的擺設方式。這是展覽語境在考慮其陳列方式的最終呈現:一種對藝術現實「非演習」的想像 ,一種對現實的測量的可想像藍圖。
--------------------------------------------------------------------------------

[i] 活彈藥以警句的方式嘗試拓展策展論述的可能性,從既有的展演關係中:利用策展論述作為一種言談,並讓展演成為兌現言談的行動剝離出來。在活彈藥的實踐中,企圖呈現藝術的表演性,我們將策展論述本身轉變為一種表演的言談、一種宣示、同時也是命題的展現。並摹寫Guy Debord《奇觀社會》中,第八章《文化的否定與消費》的部分論題,將這些論題轉換為展演論述。透過表演性的言語,呈現出展演與論述之間的關係。(2011-03-13 22:50)

前往頁面 ←上一頁  1 ...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 681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