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http://n.yam.com/msn/international/20120721/20120721650779.html[/center]
[center][h1]垃圾變藝術?蔣晟跨海開垃圾超市[/h1][/center]
民生@報/陳小凌-2012年07月21日 下午19:51
[center][圖][/center]
[center]圖說:大陸藝術家蔣晟談《垃圾計劃》。陳小凌/攝影。[/center]
【文/陳小凌】垃圾,居然可以登上藝術殿堂!還有人專門收集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垃圾」,竟然還公開展售與交換?今天在誠品信義店三樓藝術書區內的ART STUDIO,22歲來自上海的新生代藝術家蔣晟,現身說法,展售從上海、廈門、台北兩岸三地搜羅而來的垃圾。
第一次來到台北,蔣晟立即展開搜尋,在萬華艋舺卻差一點被視為遊民,引來眾人圍觀,但他還是成功收集到具有台灣特色的紅標米酒瓶、外帶咖啡紙杯、檳榔和菸蒂;在國父紀念館找到麥當勞可樂紙杯、加油充氣棒和郵政自動櫃員機提款憑證,甚至他在昨天半夜摸進東區正在拆建大樓建地,找來十多個碎石塊和玻璃紙廢棄物,就在展場堆疊出「瑪尼堆」。
現就讀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的蔣晟,主修雕塑。他說,《垃圾計劃》的緣起,可追溯到今年二月他在西藏的聖湖-羊卓雍措湖周圍撿拾食品包裝、煙頭、布料等廢棄物,推疊成一個小的「瑪尼堆」(傳統上是以石頭堆疊而成,為西藏的傳統習俗,作祈福用)。
其後他在上海城隍廟收集到全家福香、紅紙袋、財神香紙,寫有供養人名的瓦當和香灰、菸草。在自己就讀的視覺藝術學院宿舍裡,他更大肆收尋;到南北韓交界處,宣傳氣球成為新的收集物標的。
出生於90年代的蔣晟,有意識地透過作品與社會環境對話,藉由放諸四海皆難以逃避的「垃圾」,顯示作品蘊涵的普遍性;他以一種稍帶嘲諷的「不可能的消費行為」─購買垃圾,巧妙的展現個人對當代社會過度購物、瘋狂消費的批判。
蔣晟將在上海、廈門、台北三處進行「垃圾抽樣調查」,選取具有代表的垃圾數件,妥善處理後將垃圾裝在壓克力容器中,讓它們看起來如工藝品般精緻。
而這些垃圾原先大部分都是商品,所以開展後兩周,他將進行複製生產;將三處的垃圾跨海互賣,售價依據垃圾的時價加上包裝之成本加總計算,ART STUDIO則成為商品展銷會場。
誠品畫廊藝術總監趙琍說,這是十分觀念性的藝術作品,「三地結合,又講到消費文化,對於作品的思考最完整。」
蔣晟2010年演示了行為作品《蒲光輝、陳端英》,引發他對民間信仰問題的思考,接下來繼續從「消費主義社會」、「年輕人的愛情觀」、「民間造像生態」、「美院雕塑」等角度,深入探究,並積極投身在各種工作場域。2011年,《屬於皇帝的動物》入選由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辦的《獨立宣言》大賽,作品獲優秀獎。
此次台北展售《垃圾計畫》,並於7/21至9/2展覽期間將ART STUDIO變身為「垃圾超市」,從上海、廈門、台北所蒐集到的區域性垃圾,經過清潔、包裝後,再度放上展示貨架,並透過「不可能的消費行為」─「購買垃圾」,展現對當代社會過度購物、瘋狂消費的批判。
為彰顯ART STUDIO不可或缺的「互動性」,蔣晟將於7/21至7/24下午14:00至17:00駐點於ART STUDIO,與參觀民眾輕鬆聊藝術,亦開放民眾與他互換垃圾藝術品的機會。
(2012-07-25 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