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4395829.shtml[/center]
[center]
#a52a2a">抓背的母牛 米勒展爆紅[/center]
[center][圖][/center]
[center]
特華雍「抓背的母牛」捕捉母牛倚著大樹搔癢的可愛神情,非常討喜。
圖/巴黎奧塞美術館收藏[/center]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
米勒展「牛」氣沖天,波納「第一次鬆土」、特華雍「抓背的母牛」等,以牛為主題的傑作,成為展場超人氣展品,受歡迎程度不亞於米勒的「拾穗」與「晚禱」。
「驚艷米勒」展在國立歷史博物館推出廿多天以來,已出現一批在台北「暴紅」的明星展品,如「第一次鬆土」是許多觀眾的首選。動物肖像畫大師特華雍「抓背的母牛」也以逗趣的神情擄獲大小朋友的心。
這次展覽是以十九世紀法國鄉村風光為主軸,觀眾若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米勒及巴比松畫派名家的傑作中多半有牛,例如:米勒「在格賀維勒的諾曼地送牛奶女工」、柯洛「河畔柳樹」、胡梭「小橋」、勒盧「羅瓦爾河口」、杜培「橡樹與水潭」…都在田園美景中融入牛兒身影。
不過,上述畫家筆下的牛,只是風景的一部分,不像特華雍專為動物「畫肖像」,他畫裡要不是「人比牛小」就是模糊了人的五官,以凸顯動物才是他筆下的「主角」。例如:「有趕鵝女的牧場」就把前景中體積龐大的牛畫得比一旁年輕的趕鵝女還高;「獵場看守人與他的獵犬」中看守人低下頭,帽子遮住了他的臉龐,主角其實是獵犬。
「抓背的母牛」更是直接,畫中的母牛有型、有款、有脾氣、皮毛油亮亮、栩栩如生,斜倚著樹幹搔癢,似乎正在驅趕著蒼蠅或寄生蟲,表情好像在說:「真舒服。」
這一幅畫被藝術史學者拿來跟特華雍的偶像─荷蘭畫家保羅‧波特著名的「公牛」相提並論。特華雍為了在繪畫生涯上有所突破,曾在一八四七年遊歷荷蘭,觀賞了他所仰慕的「公牛」,此一完美傑作激勵特華雍獻身於動物畫,成為法國動物畫大師。
特華雍畫「抓背的母牛」時,還受到新興的攝影術緊湊構圖的影響,將母牛常見的搔癢姿態展現得淋漓盡致,跨越了文化的障礙,無怪乎它能獲得這麼多台灣民眾的喜愛。
(2008-06-23 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