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oct/22/today-art1.htm
聯邦美術獎 三獎項得主揭曉-前輩畫家李澤藩獲贈台灣美術貢獻獎
新人獎首獎張宇騰作品〈再現普普四〉。
[圖]
(記者黃世澤攝)
印象大獎得主林仁山作品〈日落大道〉。
[圖]
(記者黃世澤攝)
李澤藩作品〈雲深處〉。
[圖]
(故宮/提供)
前輩畫家李澤藩。
[圖]
(故宮/提供)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
一年一度的聯邦美術獎,昨天進行複審排名並公布得獎名單。聯邦美術新人獎首獎在罕見的評審兩極化評價爭議中出線,得獎者為72年次的張宇騰;印象大獎則是54年次的林仁山;另外,今年台灣美術貢獻獎經評審提名、投票結果,選出目前正在故宮進行百歲紀念展的李澤藩。
引發評審團激辯的新人獎作品
聯邦美術新人獎至今已舉辦第十屆,今年報名人數20名,只比去年多2位,評審團認為參賽者不如印象大獎踴躍,原因除受年齡限制之外,恐怕也因為新人獎多年來已建立一種強烈寫實技巧的風格,新生代創作者若功力不夠,可能就自己打退堂鼓了。
雖然報名人數不多,但有不少參賽者正在海外留學進修,顯見聯邦美術新人獎已跨越地理限制,受到分布海內外各地的台灣學生關注,這有助於新人獎參賽者視野的多元化。不過,其中一位參賽者因遠在西班牙,雖然接獲通過初審通知後,就馬上由國外寄原作回台,仍趕不及於複審日期前抵達,形同棄權,成為這次參選的遺珠之憾。
新人獎複審結果,以歐美普普大師名作為背景、結合台灣當代社會議題入畫的新生代創作者張宇騰,與年僅23歲、寫實功力與作品氛圍俱佳的陳逸鋒,在第一輪投票時平手,經第二輪表決才由張宇騰勝出,致勝主因為「打破以往參賽者風格」,不過,令人意外的是,評審團還為此於會後針對如何「創新風格」有一番激辯。
印象大獎高下分明
相較於新人獎面對的爭議性,印象大獎的評選顯然獲得評審團高度共識,第一輪投票就決定將首獎得主頒給林仁山。林仁山曾於兩年前獲得印象大獎入選,今年再度參賽,以「色彩豐富、光影表現效果佳」一舉奪得首獎。
評審團在評選印象大獎時,特別指出參賽者應多掌握印象派風格的特質,即對於色、光的分析,以及對畫面接近二次元壓縮空間的研究。以獲得入選獎的劉瑞琴為例,去年評審以「如果能在色光之研究上多著墨,很可能由她勝出。」指出劉瑞琴因作品比較像印象派之前的寫實派,而與首獎擦身而過,今年劉瑞琴似乎仍因此失之交臂。
今年印象獎得獎者多以國外風景為主題,只有已多次參賽的劉國正一貫地交出台灣風景,雖然劉國正又是「第二名」,但評審們倒鼓勵參賽者不妨多實地畫一些台灣風景。
印象大獎得主分別是首獎林仁山;優選獎劉國正與邱奕穎;入選獎劉瑞琴與胡志誠。新人獎除首獎張宇騰之外,還有優選獎曾意平與陳逸鋒;入選獎為林美慧。
台灣美術貢獻獎頒給李澤藩
聯邦文教基金會舉辦聯邦美術新人獎至今已滿十年,首獎獎金高達32萬元;5年前新增參賽年齡不受限的聯邦美術印象大獎,首獎40萬元曾創下國內美術類比賽最高獎金紀錄。今年參與複選評審共8位,包括召集人許坤成,以及張柏舟、楊樹煌、康台生、蔡長盛、吳永欽、張旭光及劉永仁。
此外,評審團也投票選出第5屆「台灣美術貢獻獎」為前輩畫家李澤藩。李澤藩(1907-1989)為台灣第一代西洋美術家,畫齡長達60年以上,擅長水彩,喜研究創新,其繪畫作品反映著台灣繪畫潮流的幾個重要階段,今年適逢李澤藩百歲,以此獎紀念他對台灣美術的貢獻也別具意義。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
「這幾年評審經驗,感覺好像來就一定會看到固定的意象,比如『鳥籠』。」一位評審有感而發地提出多次參與複審的心得,原來,歷年新人獎曾有多位不同屆的得獎者,不約而同在繪畫主題裡出現「鳥籠」,讓評審們擔憂是否參賽者誤以為他們要一種特定風格?
於是,「鳥籠」成為一種情境代名詞,「是不是參賽者以為畫『鳥籠』就比較容易得獎?」評審們因此很怕自己被「關進」各式各樣的「鳥籠」裡,更因此,只要看到創新形式便喜出望外,為鼓勵參賽者突破既定框架,「不同以往的表現方式」似乎比較容易得獎。
前年新人獎首獎得主以一件讓人聯想到拉斐爾宗教畫的作品,加入新的視覺元素,製造了特殊的合成效果,讓看多了類似風格作品的評審團,「驚喜」地幾乎一面倒把票投給他。當時評審有但書指出「其作品為新人獎開啟了一個新方向,而持穩的技巧及負責任的繪畫方式也未破壞新人獎講究實力養成的精神。」
不過,當時評審之一劉永仁即提出他對得獎者「能否在名畫的引用裡看到自己未來方向」的擔憂,對於這次首獎得主同樣以挪用名畫加入新的視覺元素,雖然挪用的是普普大師的代表作、新增的是對台灣當下社會的觀察,但劉永仁還是忍不住再度提出他的質疑:「原作者的創見幾乎被大師的光環掩蓋。」
有不少評審對此表示同感,但也有很多評審堅持「題材新穎、有時代性」,因此才有第二輪的投票與辯論,最後評審仍頒給首獎的原因,在於「贊成用寬鬆一點的角度給勇於突破的人鼓勵,雖然在表現技巧上有點生澀。」
對於一個業已開辦多年的美術獎而言,評審團其實也在每一年的評選過程裡,面臨自我省察的考驗。這次「期待創新風格」的激辯與長考,從美術獎評選過程的嚴謹要求來看,其實是好的,評審團有不同的觀點與評價,才有可能包容更多元的表現,不受定型化或單一好惡標準所約制。
這次的辯論,或許也將逐步蘊釀出聯邦美術新人獎的內在變革,同時提供參賽者更多思考面向,不要誤判評審團的選擇而自限框架之中,也不要只為創新而揚棄個人原有的創作特質。
(2007-10-22 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