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40408/12161844.html[/center]
[center][h1]鴻山遺址博物館[/h1][/center]
北京新浪網 (2014-04-08 17:34)
分享| 分享至新浪微博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PLURK 分享至twitter
春風吹落枝頭露,春雨濕透春海棠。春色好,春光旺,正是踏青訪古好時節。
從無錫新區管委會往東驅車20多分鐘,便能看見一座“泥牆、坡頂、草面”的建築“國字型大小”鴻山遺址博物館,它猶如在大地上張開的一把巨大弓箭,穿越了時空,向世人訴說著屬於那個年代的那段恢弘曆史。館內,千餘件珍貴的出土文物,讓時光倒回2500年前的吳越春秋,人們在這裡觸摸那段雖已逝去卻仍真實存在的吳越春秋。
鴻山遺址是我國長江下游地區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類遺址,被評為200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十一五”期間全國100項重點保護大遺址工程之一。2010年10月,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為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011年11月,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AAAA級”旅遊景區。博物館建築面積8578.6平方米,展廳面積3300平方米。
“一體兩館”展現“秦風吳韻”
鴻山遺址博物館是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鴻山墓群為依托,倚特大型墓葬邱承墩原址而建的遺址類專題博物館,分為“兩館一址”,即中國吳文化博物館、鴻山遺址博物館和邱承墩戰國貴族墓原址。鴻山遺址博物館展覽由三部分組成:鴻山墓群及其出土文物展示、邱承墩貴族墓原址展示及吳地歷史文化主題展示。
吳地歷史文化主題展是國內首個吳地文化主題展覽,包括先吳文化和吳文化兩大板塊,一方面自成一體,獨立完整展示吳地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和特色,另一方面為鴻山墓群展示提供全方位的歷史人文背景。先吳文化板塊展示了從馬家?、崧澤、良渚到馬橋文化時期的無錫地區已發現的文化遺址和出土遺物,其中就有邱承墩遺址出土的良渚時期的黑陶鼎、黑陶貫耳壺等珍貴文物。吳文化板塊通過雕塑、油畫、電子沙盤模型、圖片等場景復原的手段結合出土文物的展示,講述了商末太伯奔吳,中原文明與土著文明滌蕩碰撞、交流融合,又歷經壽夢中興、闔閭稱霸、黃池會盟,數代吳王精彩演繹了吳國由建立、崛起到稱霸的波瀾壯闊的歷史,帶領吳國人民在青銅冶鑄、造船水利、漁獵農桑等方面取得了不朽的成就,開創並締造了雲蒸霞蔚、絢麗多彩的吳文化。
鴻山遺址博物館展覽則是鴻山墓群考古發現及出土文物展示,分為古墓驚現、等級之尊、奢華生活、貴族玉禮、樂庫華章、千古之謎六大板塊,敘述了鴻山墓群發現、發掘和保護的過程,著重通過陶瓷禮樂器、釉陶器、玉器、琉璃器等珍貴文物展示了戰國時期貴族的精緻奢華生活以及當時的墓葬等級制度、禮樂制度,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地區在陶瓷、玉器製作工藝以及音樂藝術等領域的輝煌成就。
邱承墩貴族墓原址全面展示了戰國時期越國高等級貴族的墓葬形制和規格體系。墓坑兩側輔以發掘前原貌、墓葬結構及出土文物的大型圖片,再現了考古發掘的過程。
千餘件出土文物
鴻山墓群出土文物數量之多、器型之奇、製作之精、紋飾之美,令人嘆為觀止,很多文物在國內都屬首次發現,具有鮮明的時代和地域特色,填補了多項考古資料空白,而成組成套、系列完整的仿青銅器的陶瓷禮器、樂器,各種精美的玉器,造型奇特的琉璃釉盤蛇玲瓏球更是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思想、制度與習俗,為研究吳越文化及陶瓷史、音樂史和工藝美術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玉器是鴻山墓群出土文物中的亮點,也是展示的難點,由於其形體偏小而紋飾複雜精細,普通展示難以給觀眾強烈的視覺衝擊力,留下深刻印象,領會文物的真正價值。因此設計者在展覽手段上嘗試創新,一方面將玉器原物拓片圖像做成動畫,利用牆面投影展示手段,將文物本身放大若干倍,通過文物影像的旋轉動態展示,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同時又設置了物理放大鏡觀看放大數倍的玉器實物。玉璜和玉環分別置於高低相間的獨立玻璃櫃內展示,並交叉使用兩種亮度、色系不同的燈光。展示手段多管齊下,使展覽層次分明,立體感強,錯落有致,相映成輝,解決了玉器形體偏小的難題,達到了“小中見大”的效果,吸引了觀眾,並讓觀眾看得細緻真切。
成組成套的陶瓷樂器也屬國內首次考古發現,是展覽的重點板塊,其中仿青銅的陶瓷編鐘雖為明器,沒有實用價值,但如果不予懸掛,則觀眾難以理解其功用,因此在鐘腔內用外裹海綿的有機架作支托,上用棕繩懸掛作示意,使鐘全部受力於支架,在保證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演示了編鐘的組合和使用方法,真實體現了古代的禮樂制度和發達的音樂藝術,也使觀眾真實感受到古代宮廷樂舞的宏大氣勢。
琉璃釉盤蛇玲瓏球作為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其有何功用,至今眾說紛紜,成為了千古之謎。因此,為琉璃釉盤蛇玲瓏球展示量身定做的金字塔形展櫃、工字形托架、藍色柔光和3D動畫演示,既增添了玲瓏球的神秘色彩,又對玲瓏球的造型與內涵做了生動的剖析。
觀眾盡享互動真切體驗
在吳文化主題展覽中,出現了大量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為避免展覽的平面化與概念化,博物館通過具象逼真的場景營造,將觀眾融入到可以親臨、互動、交流的“語境”和“畫境”中,成功地將歷史傳說故事轉化成生動的可視化博物館展覽。
對於場景、繪畫設計中出現的每個歷史人物或造型器物,其服飾、佩戴、形態、體量等都根據學術資料復原,精雕細琢,力求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真實,帶給觀眾正確而直觀的信息。例如柏舉之戰和夫椒之戰都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戰役,展覽通過電子遊戲、磨漆畫、油畫、雕塑等綜合手段模擬復原再現了生動逼真的戰爭場景,既敘述了歷史的演進過程,又營造了良好的現場氛圍,讓遙遠的歷史故事得以重現,使觀眾有跨越時空進入歷史事件的感覺,從而產生身臨其境的震撼與感動,印象深刻。
在展項的設計、展覽視覺效果的表現等方面都註重從普通觀眾的角度和心理出發,通過高科技、新技術與實物、造型器物、信息傳達裝置的巧妙結合,增強展覽的趣味性、互動性,調動觀眾參與的積極性。在“古墓驚現”展區使用大型光電互動沙盤,區別於常規沙盤模型,展區常態時為投影形成的鴻山墓群全景鳥瞰效果圖,可瞭解墓群的整體分佈情況,而觀眾只需用手遮住圖標的光線,便可翻閱古墓的相關信息。在“樂庫華章”展區,觀眾可通過觸摸感應裝置,聆聽美妙的古音,與古樂器實現聽覺上的互動。在“千古之謎”互動區,當參與者觸動投影大屏幕時,漫天星塵便徐徐散開,進入互動問答環節,……讓觀眾在參與中乃至遊戲中掌握知識,寓教於樂。
(2014-04-10 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