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術繪圖 | 美術設計 | 熱門標籤 | 首選 | 首頁宣傳 | 近期作品 論壇: 發表 | 美術工作 | 美術比賽 | 展覽活動 | 美術相關 | 一般討論 | 美術同好 CG 討論 :: Photoshop | Painter | 3D 行動 | AMP

【 立即註冊 】 : 更改個人資料 : : 登入

會員名稱: 登入密碼: 保持登入
piauling(滄瀳飄零) 所有的發表文章

前往頁面 ←上一頁  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 681  下一頁→

[center]http://udn.com/NEWS/READING/X5/8032525.shtml[/center]


[center][h1]生死不渝友情的見證[/h1][/center]

【聯合報╱樸月】


2013.07.17 02:59 am

[img]
http://udn.com/NEWS/MEDIA/8032525-3112039.jpg?sn=1373928161504[/img]

──張拓蕪捐三毛彩墨〈牡丹〉



三毛彩墨〈牡丹〉,張拓蕪捐贈。
圖/文訊雜誌社提供

《文訊》發函向文友們徵集書畫義賣,封德屏告訴我,張拓蕪捐了張佛千撰聯、楚戈書寫的嵌名對,陳庭詩的水墨梅花。這我都不意外;張拓蕪本是個熱腸的人,尤其非常關心《文訊》,也視封德屏為知己好友。捐出朋友們送他的書畫給《文訊》義賣,以濟燃眉之急,我完全可以理解。但當我聽說,他把三毛送給他的畫也捐了,卻讓我驚愕感動得說不出話來。

能在張拓蕪家穿門入戶的朋友,都見過三毛這幅掛在他家客廳的畫。我們都知道他對這幅畫視如拱璧,珍愛萬分。這幅畫也令許多人欣羨甚至覬覦;聽說,曾有人在他經濟窘迫之際出高價想要收買,但張拓蕪斷然拒絕,說:「就算給我幾百萬,我也不可能賣!」

對他,這不僅是一幅畫,更是他與三毛之間生死不渝友情的見證!

文藝界都知道,張拓蕪、三毛、劉俠是號稱「鐵三角」的摯友。劉俠的病痛、三毛的情傷、張拓蕪的殘障,和三人共有的熱誠率真性情,讓他們彼此相知、相憐、更惺惺相惜,情逾手足。三毛的死,是讓張拓蕪痛徹心腑的打擊。當三毛的父母交給他十萬塊錢,告訴他:這是三毛生前叮囑要留給他的,更讓他當場痛哭失聲;三毛在自己痛苦至極,決定以死來解脫生命的時候,還顧念著自稱「老窮殘」的這位老哥哥。

不意,2003年初,劉俠又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受到外勞的重傷害而去世,使張拓蕪更為感傷:「我們三個,我年紀最大呀!又老又殘,為什麼她們兩個就這樣丟下我先走了?」

他們三個人,曾經有意出版一本《三地書》,內容是他們三人歷年通信的結集,是「因緣未具足」嗎?這本書始終沒有出版。而後來,因他一時不查,竟讓幫他收拾房間的人,把他珍藏在塑膠袋裡三毛的書信當垃圾丟了!這更使得張拓蕪又悔又痛。如今,三毛唯一的紀念品,他就剩下這幅三毛當年送他的畫了,他怎麼能割捨?怎麼會捐出?

張拓蕪先談及這幅畫的來歷;半世流離的他,幾經波折,終於買下了一戶屬於自己的「窩居」。一開始,這位於新店邊陲新開發地區的房子,甚至連個路名、門牌號碼都沒有!聽說張拓蕪有了屬於自己的「家」,對他的朋友來說,是多麼值得慶賀的事!劉俠的媽媽非常務實的送了他一張新床。三毛則表示要送他一組家具,張拓蕪卻跟她說:「家具我自己就有,不要你送!你真想送我什麼,就送我一幅你的畫吧!」

他知道三毛喜愛藝術,也曾隨名師學過畫,因而提出要求。三毛當時人在國外,寫信請她的父母找出她的畫稿,挑選一幅送給張拓蕪。陳家父母選了這一幅彩墨〈牡丹〉,因為畫稿上沒有題款,陳伯伯還特別請了一位名家代題上下款,由陳媽媽親自送到張家。張拓蕪非常高興,掛到了客廳牆上;從此,這幅畫在張家牆上一掛三十多年。

我忍不住問他:「為什麼會捨得為了《文訊》而割愛?」

他感嘆地說:「我已經八十幾歲了,兒子又沒有承襲我對文藝的愛好,書畫、文藝他完全沒興趣也不懂。與其身後被兒子當成廢物處理,不如趁這個機會捐給《文訊》。文藝資料保存的工作,多麼重要!封德屏和《文訊》團隊,為文藝界做了那麼多的貢獻,能為他們盡一份心,我是心甘情願的!」

至於陳庭詩先生的那幅〈水墨梅花〉,也是為了給他新居「補壁」送的。陳庭詩幼年失聰,但在藝壇早歲成名,而且在藝術的領域中以「全方位」為人嘆賞。張拓蕪與他相識甚早,交誼甚篤。陳庭詩因失聰,在送畫之前,特地叫小朋友打電話來知會,然後親自送到。

他送了畫,參觀新居時,先搖了搖頭:「你這房子風水不好,路沖!」旋即又笑了起來:「不妨事!你都已經中風殘障了,還有什麼好怕的?」

果然!張拓蕪在這個地方安然無事地住了三十年,寫了「代馬輸卒」系列膾炙人口叫座叫好的傳世之作,後來又得到國家文藝獎的榮譽,前些時還「家有喜事」娶了媳婦,為兒子完成了終身大事。(2013-07-17 16:54)

[center][url]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30714/10138996.html[/url][/center]


[center][h1]兩岸書畫家共繪「長城日月潭」 支援太行山老區教育[/h1][/center]


北京新浪網 (2013-07-14 10:11)
分享|



[圖]

  嘉賓為此次活動題字。(中國台灣網 黃艷艷 攝)

  中國台灣網7月14日北京消息山水畫卷,借畫抒懷,7月13日的全國政協禮堂里,兩岸書畫名家齊聚一堂,用飽蘸情懷的墨汁,將長城與阿里山融匯在一幅水墨長卷上,以表達對兩岸中華同源文化的熱愛和對老區基層教育的牽掛關懷。

  據此次活動的承辦方,北京台灣城負責人郭瑞先介紹,今年1月,由在京台商和「北京台灣城」員工組成的20餘人的慰問團,冒著數九嚴寒從北京去到太行山深處的革命老區河北省阜平縣慰問,向該縣龍泉關鎮小學300餘名師生贈送書刊、文具和手套,又到駱駝灣村為每家每戶送上嶄新的棉被。「北京台灣城」負責人表示,「北京台灣城」還將為阜平縣龍泉關鎮小學捐建五間電教室。

  今年剛去台灣辦了個人展覽的北京畫院院長,著名書法家張惠臣表示,中華文化血脈相連,像一條紐帶把兩岸人民連在一起。他說,台灣的傳統文化保存得很好,這樣的活動非常有意義,兩岸文化互動規模應該擴大。在如今浮躁的社會環境下,兩岸書畫家應致力於讓雅俗共賞的藝術作品傳播到年輕人當中去,弘揚中華文化的精髓。

  活動上,來自台灣屏東市的著名書畫家邱山藤先生說,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各具特色,兩岸書畫家們通過書畫藝術互相交流切磋,希望能攜手將中華文化藝術揚名世界。

  據了解,此次「共繪中國夢 情牽山裡娃——兩岸書畫家支援老區教育公益活動」由人民政協報社主辦,北京台灣城、北京金旺世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承辦,台灣南投縣政府、台灣屏東縣美術協會、台灣華夏丹青文化協會協辦。據悉,此次活動的「長城和日月潭」主題畫卷是兩岸書畫家首次以「共繪中國夢」為主題合作巨幅書畫長卷。(中國台灣網記者 黃艷艷)



  著名書法家,北京畫院院長張惠臣(右)和他創作的隸書作品「空談誤國,實幹興邦」(中國台灣網 黃艷艷 攝)

  (原標題:兩岸書畫家共繪「長城日月潭」 支援太行山老區教育)(2013-07-17 16:54)

[center]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3/8027659.shtml[/center]


[center][h1]新竹市美術協會會員展「夏艷」開幕[/h1][/center]




【聯合報╱記者張念慈/即時報導】


2013.07.14 02:30 pm










新竹市美術協會會員展「夏艷」即日起至21日,在新竹市文化局畫廊展出,作品包括水彩、粉彩、油畫、版畫、書法、水墨、彩墨、攝影、漆藝、陶藝、雕塑、木雕、玻璃、紙藝、複合媒材等160件。

文化局2樓美的隧道新增「手創雜貨迷你特展」,有木雕、素描、茶道、花藝、捏陶等,呈現6位喜愛手創風格的藝術工作者,共30餘件的手創藝品。(2013-07-17 16:53)

[center]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30715/10144181.html[/center]

[center][h1]多彩山水印象桂林 水墨畫般的美景體驗[/h1][/center]


北京新浪網 (2013-07-15 09:27)

分享|







  在國內很少能找到一個這樣的城市,想到它就彷彿看到一幅水墨山水畫。然而,人們往往在觀賞桂林這幅「山水」的時候,忽略了隱匿在其中最真實的風情和故事。桂林、陽朔和興坪構成了一個多姿的廣西式小城、小鎮群落,身處其中,你會時而在城中,時而在鄉間,大自然環繞著這樣一塊地方,給人留下一次舒心的記憶。

  桂林·花園中的市井
愜意的庭院
  從金不換酸店帶走一份小菜桂林人鍾愛酸辣的口味,所以「酸」便成為一種最地道的口味。桂林人喜歡的「酸」其實是一種小菜,很像是泡菜,會選用一些蔬菜來作為主料,然後用醬料腌制。如果留心觀察,在桂林所有的酸店中,金不換是最受歡迎的,每次經過這家店都會看到有人在排隊。金不換酸店的面積都很小,但是「酸」的種類卻十分齊全,每一種1元錢,人們按照自己的口味挑選幾種,然後帶走吃。最受歡迎的是蘿蔔、黃瓜和竹筍,因為比較爽口。這恐怕是桂林最受寵的一種街頭小吃了。
桂林小吃
  走進廣西師大王城校區這是桂林的「城中城」,它之於桂林,就好像故宮之於北京,而廣西師大的部分校址就建在位於桂林市中心的王城中,在皇家園林中讀書令人羡慕不已。王城其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孫朱守謙被封為靖江王時修造的城池,從開工起,歷時20年才完工。 圍繞著中心的宮殿,還建造了各種樓堂廳院、亭閣軒室,是一個很成系統的建築群。每每到了天氣晴朗的時候,在王城裡散步,便成為了桂林人的一種休憩的方式,幾百年的成蔭古樹,古老的石板路、城中的街邊小茶樓、大面積的草坪都令人感到十分愜意。

  熱鬧的桂林街市
市區夜景
  用一個下午的時間在灕江垂釣灕江穿過桂林的市中心,解放橋的橋下總是有很多人坐在江邊釣魚。桂林的朋友說:「其實是不是能夠釣到魚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下午就慢悠悠地過去了,算是一種很好的休息。」的確如此,看那些釣魚的人大多神態怡然,一點不著急,即便身邊的魚桶空空如也。從他們身邊路過的人也偶爾會停下來一起聊聊天。因為水很清澈,所以,只是坐在江邊也會感到很享受。冬天的時候,會有人在這裏游冬泳,江邊就是桂林的一個樂園。

  試試街邊小店的壯族風味在桂林生活的少數民族大多數是壯族,所以,在桂林吃最當地的家常菜,通常指的是壯族風味。其中,那些沒有店名的街邊飯館只有當地人才會喜歡圍坐在一起,吃得津津有味。這些典型的菜包括,一碗主菜前的油茶,這種油茶是用苦丁茶、花生、姜、蔥根、蒜根一起用油炒,之後加熱水沖泡,最後倒入裝有炒米的碗中,與此同時,那些茶渣則用來腌制茶葉蛋,味道很特別。其次就是一些「粑」和石螺,最地道的是艾葉粑、船上粑,他們都是用當地的特殊菜葉做成的,所以味道也十分獨到,值得嘗試一下。(2013-07-17 16:51)

向京 Xiang Jing


向京,1968年生於北京,1995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曾任《大眾電影》美術編輯、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教師,2007年與丈夫瞿廣慈一 起成立「X+Q雕塑工作室」,並於2010年投入開發「稀奇」品牌文創商品,是藝術圈中少數創作和事業同步經營有道的銀色夫妻檔。


Born in Beijing in 1968, Xiang Jing graduated from the Sculpture Department of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1995. She had been an art editor of the Popular Cinema Magazine and a lecturer of sculpture studio at Fine Art College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In 2007, she founded X+Q Sculpture Studio with her husband Qu Guangci, and started an art brand X+Q in 2010. In the art world, they are one of the few star couples who excel in creating artistic works and running business at the same time.


向京的作品極具個人特色而不斷發展,早年作品〈護身符〉,即曾同時榮獲中央美院畢業展一等獎及日本松岡家族基金會一等獎; 1995年以來,她的作品多次應邀參加海內外各大聯展,2001年後並陸續在北京、上海、台北、曼谷…等城市舉辦大型個展及個人創作巡迴展;她各時期的作 品已先後被英國薩奇畫廊、上海美術館等多家美術機構和私人收藏,公認是具有紮實藝術底子的中國新生代藝術家。她在雕塑藝術領域的勇於創新和傑出成就,更使 她在2012年獲得了「馬爹利非凡藝術人物」的榮銜和大獎。


Xiang Jing’s works have been characteristically distinctive and diverse. Her graduation work won the top prize at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and other awards. Since 1995, she has been invited to join many group exhibitions in China and abroad. Starting from 2001, she has held solo exhibitions and toured to Beijing, Shanghai, Taipei, Bangkok, etc. Her works from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are collected by the Saatchi Gallery in UK, Shanghai Art Museum, and many other art institutes and private collectors. Among Chinese artists of the young generation, she is publicly recognized for her art. Her innovativeness and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sculpture won her the Martell Extraordinary Artist Award in 2012.


中國策展人高士明形容:「向京的雕塑是用最為沈重的方式捕捉著日常世界中輕快的眾生相,那些略顯荒誕的瞬間形象構成了一份當代生活的輕鬆的社會學肖像報 告。」被中國媒體喻為天才藝術家的向京,用創作紀錄自我成長的歷程,用有形的雕塑展現無形的心境和精神轉變,她以真實為靈魂,創造出樸拙的自然形體,透過 成長經驗、身體書寫、個人處境等不同角度,間接地完成她對人性的解讀與關懷,同時開現了當代雕塑的個人風貌和中國特色,逐漸也受到國際當代藝術界的矚目。


Chinese curator, Gao Shiming, comments on her art: “Xiang Jing’s sculptures depict the ephemeral everyday scenes of life in the most sober way. Those rather absurd figures constructed a lively portrait report of the society.” Dubbed the name of a genius artist by the Chinese media, Xiang Jing reflects her journey of artistic growth through her works, and presents her intangible state of mind and spiritual growth with tangible sculptures. She creates those primitive figure with her true self. Through her experience of growing up, her sculptural writing of the body, and her personal views, she has completed her readings of humanity and expressed her cares while creating her personal style infuse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sculptures, all of which has brought her to the center of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art scene.(2013-07-16 10:04)

[h1]這個世界會好嗎?-向京在台北[/h1]

[圖]


官網:
http://www.mocataipei.org.tw/blog/post/28607848


展出地點:■台北市大同區103長安西路39號


展出日期:2013/07/06-09/01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 | 這個世界會好嗎?-向京在台北

Exhibition | Will things ever get better?- Xiang Jing @ MocaTp, 2013

展覽時間 Date | 2013/07/06-09/01

展覽地點 Venue | 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epi

門票 Admission | 新台幣50元,NTD 50


展覽簡介

[圖]
「這個世界會好嗎?—向京在台北」,是當代館開館以來首次舉辦的大陸女性藝術家個展,本展集結向京二十一世紀創作中精選出來的二十四件作品,透過創作者敏銳的眼光,細審浮世的繁華與荒誕,以三個系列作品向世人提出了「這個世界會好嗎?」的大哉問。好與壞的分辨,除了外延到表象迷惑眾生的客觀現實,也可以回 歸到主觀認定和自我麻痺的內在本質。向京以藝術家身份和作品展示發出這個大哉問,看似有意擾動世俗的秩序並激發觀者較主動的藝術閱讀行為,而每個人的回答也許洩露、呼應自身的處境,也許像虛無之神般永遠戴著面具,事實上它是沒有正確或最佳解答的!


Will things ever get better?—Xiang Jing @ MocaTp, 2013 is the first Chinese female artist’s solo exhibition ever held in 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aipei. The exhibition includes 24 pieces of Xiang Jing’s artworks created in the 21st century. Through these three series in the exhibition, Xiang Jing throws out this grand question “Will things ever get better?” to the world with her penetrating vision that examines the world’s vanity and absurdity. Judging good from bad appears to be deceitfully objective while it could also be subjective, tantamount to the self-consoling human nature. As an artist, with her artworks, she seems to challenge the worldly order with her question, and inspires the audience to be active in their own reading of art. Each single answer might just reveal or respond to the audience’s personal situation in life. Perhaps the god of emptiness is always wearing a mask and there might be no correct or best answer to the question.


向京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個展,含括了她最受談論和喜愛的【全裸】、【凡人】與【異境】三大系列代表作品。這些作品具體反應了她個人的成長經驗和心境變化。 較早的【全裸】系列,旨在觀照存活於大都市中的今日女性,向京以獨特細膩的觀點切入這些小個體,從她們平凡的生命中轉化出眾多大膽、直指人心的藝術雕像, 進而啟動了群體和世界關係的探索。2009年遷回北京後的創作發展,放棄了二元對立性的簡化處理,而偏好透過結構性與暗喻的方式,賦予作品一種折射性的語境和想像空間。其中的【凡人】系列,針對人們視而不見卻將之合理化的痛點,進行反思,暗喻人在社會系統、權力結構中的關係位置。【異境】系列則有意藉由動 物無邪而隱憂的形象,召喚人性中的自然和純真成份,並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課題提出悠長的詰問。


The solo exhibition at MOCA, Taipei includes her celebrated series of “Naked Beyond Skin,” “Ordinary People,” and “Otherworld,” which all reflect her experience growing up and her psychic journey. “Naked Beyond Skin” is one of her early series. It focuses on women living in big cities today. She looked into their lives with her unique, insightful perspective, and created many bold and soul-touching sculptures, which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particular group and the world. After moving back to Beijing in 2009, she turned from creating binary opposition in her works to be more structural and metaphoric in her art. It granted her works with a reflective context and space for imagination. “Ordinary People” directs the audience’s attention to the neglected things, contemplates on them, and becomes a metaphor for people’s positions in the social system and within the power structure. “Otherworld,” with the animals’ innocent but sorrowful looks, summons the nature and purity of humanity, and puts forth questions about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向京的創作基於鮮明的主體意識和自由意志,反覆搜尋人性純淨內在的本質,她以獨特的女性觀點書寫身體,藉以探討和呈現—面對時代轉換與環境變化,個人存在的真相和群體生命的意義。列名中國當代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新生代雕塑家之一,向京顛覆了眾人對於傳統雕塑的既定印象,她的創作以體感輕盈的玻璃纖維為主體,加上一層層變化有致的顏料上色和一筆筆夾帶了溫潤情感的繪畫肌理,成功地將雕塑從被圍繞觀賞的立體藝術物件,進階轉化為結合創意形體及無聲話語的人我溝通平台;本次展覽,從「這個世界會好嗎?」的大提問到每件作品的呈現,繚繞盤旋在作品與觀眾之間的,毋寧是催生多重心靈對話的一種空間氛圍和閱讀語境。


Xiang Jing’s artworks are based on her distinctive philosophy and her freewill She searches repeatedly the pure nature within humanity, and constructs her writing of the body with her unique female perspective. Her works explore and represent the truth of individual existence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within a community when faced with the change of an era and environment. Known a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sculptors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she overturns the traditional idea of sculptures through employing light fiber glass and various layers of paints. The brushes of paint bring warmth and emotion to her works, and transform the sculptures that should have been appreciated from different angles into a figural platform of silent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In this exhibition, from the question, “Will things ever get better?” to the artworks, the atmosphere of the space and the interpretive context become multi-layered and are interwoven between the artworks and the audience.(2013-07-16 10:03)

[h1]綑體:曖魅之身-杜菁蘭個展 [/h1]

[圖]


官網:
http://www.mocataipei.org.tw/blog/post/28619767


展出地點:■台北市大同區103長安西路39號


展出日期:2013/07/12-08/18

展覽資訊

展展覽名稱 | 綑體:曖魅之身-杜菁蘭個展


Exhibition | Encorpsdages: Embodying Ambiguity-Solo Exhibition by Nicole Dufour

展覽時間 Date | 2013/07/12-08/18

展覽地點 Venue | MOCA Studio

門票 Admission | 免費,free


展覽簡介

[圖]


[圖]

*原定7/12(五)之【綑體:曖魅之身】開幕茶會暨記者會及藝術家面對面活動,由於天候因素,改為7/18(四) 舉行。

展覽簡介 Exhibition Introdution

杜菁蘭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實驗空間發表的【綑體:曖魅之身】個展,反映多年旅居國外,飽受文化衝擊也吸收異國環境的養分,從中孕育出的生命獨特觀察。展場入口 第一展間和走廊的【綑體】系列,是結合模特兒肢體表演與布繩編結,展現人類身心與外物互動的即興攝影及錄像作品,其中有的人物受繩索纒繞,表情沉默、被動;有的欲求掙脫,放聲吶喊;更有人掙脫綑綁,反過來讓繩子隨著人體舞動-人與物之間如此的曖昧多樣狀態,只因杜菁蘭不以導演角色指揮舞者動作或操控情 境,而偏好以生命觀察者的角度切入。於此,她讓被拍攝者自行選擇出身/發聲的位置,自行表現他們對於生命中各種綑綁/困境的感受與反應;這些作品曖昧地混合了抵抗、臣服、共存、共舞等正反情境,也啓現了因應人生困局的各種可能。縱覽【綑體】系列,觀者不免自問,若人生中出現這類紅繩般纒人難解的課題或挑戰,自己身心又將如何反應?至此觀看者與被觀看者的位置,也因這種鏡射對換,而賦予這批影像作品另一層的意涵。

Encorpsdages: Embodying Ambiguity—Solo Exhibition by Nicole Dufour at MOCAStudio reflects the artist’s years of experience of living abroad, and represents her unique observations of life, nurtur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exotic environment she has encountered. The Encorpsdages series in the first room and the hallway combines body performances of the models with a braided rope. This series of photography and video shows diverse interactions between human body, mind and the red rope. Some of the models are in bondage, silent and passive; some of them struggle to be free, shouting and screaming; some are in relief, leading the rope for a dance duet. The ambiguous diversity exists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object because the artist does not choreograph the movements of the models or manipulate the setting. Instead, she captures their spontaneous reactions like an observer of life. In other words, she allows the models to speak with their own bodies and demonstrate their feelings and reactions towards the restricting adversities. Her work mixes ambiguous circumstances such as resistance, submissiveness, co-existence and collaboration, and reveals diverse possibilities of facing the vicissitudes in life. Viewing the Encorpsdages series, audiences might as well ask themselves: if in their lives, there were difficulties or dilemmas like the red rope in the artworks has symbolized, how would they react physically and psychologically? As they would ask themselves this question, the audiences’ and the models’ positions would have switched and enriched the meaning of this series.




相對於【綑體】系列透過人/物互動和影像媒材捕捉生命的觀想,同一展間中的【巫娃】系列,則是有意將無形情感具象化的編織雕塑。在此,杜菁蘭以台灣常見的紅 色塑膠繩為媒材,進行自我對話、想像書寫。巫娃原本是非洲常民風俗儀式中,巫醫用來替人消災解厄的小型芻偶,但杜菁蘭這次完成的近60件巫娃,尺寸從50公分到2.5公 尺不等,在她的想像中,每一位巫娃從無影到有形的編塑過程,都訴說著各自的身世故事,牠們因綑綁方式的變換而成就獨特造形,如同每個人因生命的不同境遇,而形塑出獨特個性。這些巫娃有的是單體作品,有的以情侶、母子狀態呈現,在展間中形成了不同的聚落,牠們被觀看也同時觀察著來訪的遊人,這是杜菁蘭特別為 此展構設的一種對話情境。

Whereas the Encorpsdages series that formulates her contemplation of life through visual media, the Fetishes series is a group of sculptures that manifests intangible emotions. The artist uses a type of red plastic string extremely common in Taiwan, and conducts a conversation with herself as well as a kind of imaginative writing. Traditionally speaking, fetishes are used as tools in African rituals by shamans to resolve or avoid misfortunes for people. The artist has made 60 fetishes, of which the sizes range from 50 centimeters to 2.5 meters. For her, each fetish tells a story of his or her ow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binding process, just like each person is molded into individual being through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in life. Some of the fetishes are individuals; some appear to be lovers or mothers and children. Together, they form a special community in the exhibition, observing the visitors while being watched at the same time, enabling a dialogue particularly designed for this exhibition.




本次展覽前,杜菁蘭在草山行館駐村二個月,享受陽明山明媚晚春,同時也在草山森林中進行創作,第二展間中的攝影作品,以較輕鬆、自在的基調,反映了創作者悠 遊融入台灣山林的另一種自然心境。其中五件「草山魅影」系列,讓紅繩意象飄然掠過觀者眼前,但見精靈曖昧身影,而沒有一絲令人驚恐氣息。另外十四件「繩 戲」系列作品,藉由人物與繩索的自然互動,呈現掙脫了外物綑繞的主體,營造出生命的另一種逸趣。總觀,【綑體:曖魅之身】呼應了東方哲學的中庸思維,以綑綁>掙脫>舞繩的三部曲式演出和主題攝影手法,詮釋了生命平衡及失衡的思辨,同時表現了從逆境到順境的生命舞動。

Before the exhibition, the artist completed a two-month residency at Grass Mountain Chateau. While bathing in the lush late spring of the Yangming Mountain, she also created many artworks in the mountains. The photos in the second room are more relaxing and carefree, mirroring her state of mind of wandering in the woods of Taiwan. The five pieces of the Ghost in Grass Mountain series foreground the blurry image of a flying red rope, which is like a forestry spirit that is not frightening despite the series title. The fourteen pieces in the Play with My Rope series capture the spontaneous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odels and the rope, showing another interesting aspect of life in addition to the bondage motif. Encorpsdages: Embodying Ambiguity echoes the concept of the Golden Mean in Chinese philosophy. Presenting the three states of binding, struggling and dancing with the rope in photography is the artist’s way of interpreting the dynamics between balance and imbalance in life as well as the rhythm of life from adversity to complacence.(2013-07-16 10:00)

[center]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3071100479.html[/center]


[center][h1]我愛米羅 創意彩繪[/h1][/center]

2013-07-11 01:43 中國時報 【文:實習記者張嘉雯】


[圖]

 我愛米羅 創意彩繪(圖:陳怡誠)

 國立歷史博物館現正展出「女人.小鳥.星星:米羅特展」,10日史博館與國語實小合作舉辦「我愛米羅」彩繪活動。50位美術班學生在2.4公尺長、1.5公尺寬的戶外面板上彩繪,小朋友運用米羅自創符號的概念,也自己發明符號密碼發揮創意。

 「我愛米羅」6幅彩繪作品,掛在國語實小圍牆外,與史博館「米羅特展」形成有趣對話。(2013-07-16 09:53)

[center]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435301[/center]


[center][h1]文化部國際佈局 鎖定東南亞強化交流 [/h1][/center]




時間:2013/7/8 撰稿‧編輯:江昭倫    新聞引據: 採訪




  文化部長龍應台今天(8日)表示,文化部已規劃一套全球文化布局策略,針對歐美、紐澳、拉丁美洲與東南亞,提出不同的策略,推廣台灣文化。其中,東南亞將是重點地區,希望透過華文出版與藝術家、藝術村的交流,促進彼此更多認識。

  文化部長龍應台8日參訪「奧賽德工廠」、「新樂園藝術空間」、「非常廟」及「福利社」等藝術空間,並與視覺聯盟代表進行座談,傾聽視覺藝術界心聲。

   座談中,龍應台提及文化部對於台灣文化全球布局,其實有一套完整的策略。針對歐美國家,文化部未來將主打藝術電影、表演藝術;同時協助已經在歐美重金屬音樂界享有盛名的閃靈樂團,以及擁有許多華人樂迷的五月天,開拓更多市場。

   紐、澳部分,龍應台希望促成電影後製發展相當成熟的紐西蘭與台灣電影產業有更多合作,也計劃安排台灣表演藝術場館經營人才前往澳洲交流。至於拉丁美洲地區,文化部今年將首度參加墨西哥書展,並以幾米插畫作為開路先鋒,表演藝術團體也在引薦行列之中。

   東南亞則是文化部極力開拓的新重點,希望藉由出版與視覺藝術,和鄰近東南亞國家有更多認識與交流。龍應台說:『(原音)東南亞的話,我們是希望透過出版,加強我們華文的出版;另外一個就是透過藝術家,我們是否可以跟不但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泰國這樣的國家,跟我們非常不太熟悉的...甚至包括柬埔寨、包括寮國,包括剛剛開放的緬甸,是不是能夠跟他們做藝術家的交換、藝術村的夥伴關係。』

   視覺藝術界對此表示,如果文化部的全球戰略布局很清楚,應該多和藝術界溝通,台灣藝術界願意配合一起全力向前衝。至於視覺藝術界希望文化部能夠比照表演藝術界「扶植團隊」計劃,提供視覺藝術團體或組織補助,龍應台表示需要再深入討論,但會朝此方向努力。(2013-07-16 09:51)

[center]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1/8020678.shtml[/center]


[center][h1]街頭繪人像 「小眼睛的最好畫」[/h1][/center]


【聯合報╱記者趙彥/高雄報導】


2013.07.11 03:56 am




[圖]



人像畫師蔡宜倖 無師自通 / 趙彥











熱愛繪畫、擅長人像素描的蔡宜倖,幾分鐘就能抓住被畫者的神韻,常讓旁觀者嘖嘖稱奇。
記者趙彥/攝影


「頭髮撥一下」、「笑一下」,這可不是拍照,人像畫師蔡宜倖認為,「愉悅的心情和清楚的面部表情,不僅透露出個人的神韻特質,更增添美感」,簡單幾筆,短短幾分鐘就能讓被畫者的神采躍然紙上。

畢業於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的蔡宜倖,從小喜歡塗鴉,長大後原本希望從事小說插畫,但因電腦繪畫普及而作罷。她本身擅長人像油畫和素描,也喜歡接觸人群,成為高雄市認證的街頭藝術家。

和許多畫家相比,蔡宜倖畫畫全憑感覺,往往當被畫者坐下剎那,就已經抓住了應該呈現出的特徵,信手走筆,就能在短時間內勾勒出被畫者的神韻。

雖然才30歲,但是畫人像的資歷已經十多年,畫過人的人像不計其數,最特別是有遠居國外的固定客戶,每年都會攜家帶眷從移居的加拿大返國找她畫製人像,以畫替代照片,記錄在歲月中的改變。

長時間的繪畫經驗,她覺得所謂的「大眾臉」最難畫,小眼睛的人反而容易畫,也曾經碰過不知從何處下筆的情況,這時,仔細觀察更重要,而因眼睛最容易傳達一個人的精氣神,所以,除了基本輪廓,畫眼神所費的時間最多。(2013-07-16 09:50)

[center]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3/8018937.shtml[/center]


[center][h1]紙要你美麗 廣興紙寮時尚文創[/h1] [/center]





【中央社╱南投縣10日電】


2013.07.10 01:51 pm










南投埔里鎮手工造紙廣興紙寮今天發表自然時尚紙布文創,模特兒穿戴紙衣服、紙帽等產品走秀,驚艷全場。

廣興紙寮是目前台灣手工造紙產業僅存的少數業者之一,仍堅守保存傳統的手工造紙工藝與文化,但也不斷創新發展自然造紙新文創,成功展現台灣文創產業的驕傲。

過去手工造紙產業是以生產書寫、繪畫用紙為主,從不曾思考紙的創新運用發展問題,也從不會改變生產方式,兩年前廣興紙寮運用秋葵、辣椒等食材植物為原料開創「可吃的紙」,讓手工紙功能與雅趣更為豐富。

歷經多年努力,廣興紙寮再運用傳統造紙工藝的智慧和自然造紙的新觀念與技術,成功研發自然質樸的「紙布」新材料,並進一步與台灣時尚設計產業合作,開發出時尚又綠環保的創意生活產品。

廣興紙寮上午舉行「時尚蔡倫─紙要您美麗」文創發表會,多名男女穿戴設計師林春嬌創作的柿染紙布製成的衣帽、包包、鞋子及飾物走秀,還與3C產品結合,實用又新潮,受到參觀來賓的讚賞與喜愛。

負責人黃煥彰說,新開發的紙布材料,取用楮樹皮(台灣鹿仔樹)纖維經過手工篩紙流程完成,再用純天然環保的柿染工藝染色,柔軟且有彈性,更具有耐水性,堅韌可洗,不易破裂,已通過30公斤耐重測試,有透氣保暖、可摺疊、方便攜帶等優點。

文創經理吳淑麗表示,紙布的應用在歐美、日等國家已深受重視與喜愛,成為很潮的流行,台灣終於也能產製有溫度、有感情的「生態時尚」概念紙布材料,希望能提供台灣製帽、包包、服飾、紡織、家具、鞋材、包裝等多方位功能發展及文創開發。(2013-07-16 09:49)

[center]http://www.nownews.com/2013/07/08/11689-2960196.htm[/center]



[center][h1]陳銘儀水墨創作個展 呈現雪霸公園生態之美[/h1][/center]

2013年7月8日 23:33


[圖]

山城藝術家陳銘儀繪畫靈感及創作心得皆來自大自然,一筆一畫將自然帶進作品裡。(圖/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記者黃玿琮/台中報導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訂於7月13日起,在汶水遊客中心二樓雪山藝坊,展出藝術家陳銘儀「生態之美」水墨創作展。展出作品多以臺灣高中低海拔鳥類生態為創作題材,運用筆墨色彩及線條的組合來詮釋臺灣「生態之美」。

藝術家陳銘儀早年隨山城名書法家傅茂金老師,學習書法。曾獲三次中日交流展水墨類金牌,台中市美展水墨類第二名、雲林縣美展水墨類優選等。作品亦在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東勢客家文化園區、合歡山松雪樓等多處展出。

在繪畫的領域裡,有許多畫家喜歡以人物、花鳥、山水做為繪畫題材,其中不乏以精密描寫的方式表現野鳥的各個部位及神情、姿態。陳銘儀每件作品,透過墨的濃淡明暗強調色彩互動之對比、渲染的運用,點與線結合的剛柔表現,來營造大自然鳥類與森林對話的氛圍。

除了繪畫題材不同,陳銘儀試著用紙張之外的木材、布料、葫蘆等多種媒材來作畫。陳銘儀亦喜歡走進森林接觸花、鳥、草、蟲和走獸以及自然天候、地理環境,感受造物之奧妙、自然之純美所造就的生態之美。其繪畫靈感及創作心得皆來自大自然,藉由一筆一畫將自然帶進作品裡,嘗試著筆與墨的結合。

雪霸處表示,生態之美—陳銘儀水墨創作個展」展期自7月13日至8月25日止,並於13日上午10點舉行開展茶會。汶水遊客中心二樓特展室即日起正式定名為雪山藝坊,「雪山藝坊」為雪霸處邀請書法家張自強為其所題,開展當日雪霸處亦邀請張自強共同為其揭牌,熱愛生態畫作的民眾可別錯過這場藝術盛宴。(2013-07-16 09:47)

[center]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013067.shtml[/center]


[center][h1]文化創意/花東原民藝術 要讓世界驚豔[/h1] [/center]


【經濟日報╱潘俊琳 】


2013.07.08 02:13 am


[圖]


原住民文創產品


花東的原民藝術家,擅長汲取自然環境的豐沛靈感和智慧,創作出各種令人驚艷的文創商品,為了讓這群不擅長網路操作的藝術家,能夠利用新科技達到行銷和展示的目的,美國在台協會發起圓夢計畫,以偏鄉就業與創業輔導計畫為核心,建立Art Alliance網站,希望能讓台灣原民藝術創作,被全世界看見。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表示, Art Alliance網站內容包括推廣原民藝術之美、青年藝術家培育、花東山海藝術之旅以及藝術文化交流平台。

網站介紹了花東地區共16個藝術工坊,和公東高工、關山工商兩個青年藝術基地,使用者可以直接和各工坊藝術家溝通,深入了解原創者的創作理念。

原民藝術在各國都被視為重要的文化資產,台灣花東擁有豐富多樣的原住民文化,每個部落都像是一處生活美學館,從實用的日常器具到蘊含傳統象徵的藝術裝飾,他們與生俱來的歌唱天賦和觸動心靈的樂曲創作,都蘊含豐沛的文創能量。

嚴長壽表示,希望藉由ART Alliance藝術平台網站,傳遞來自花東的文化價值,也讓世界認識台灣原民的藝術之美及微創產業發展,也讓台東的學子有個讓外界認識和瞭解的舞台。

公益平台基金會執行美國在台協會的圓夢計畫,第三度與公東高工合作開辦木工創作營,並邀請木雕藝術家拉黑子達立夫擔任指導老師,給予學生更開拓的視野與揮灑創意的舞台。

培育青年藝術家,也是ART Alliance的宗旨之一,主辦單位透過「校園傳承培力計畫」,強化學生與原民文化間的聯繫,公東高工的「應用生活文化創作營」與「陶藝與複合媒材工作營」,引導青年學子從生活經驗和素材中探索嶄新的創作可能,開拓更為寬廣的學習視野。

關山工商的「網站製作與線上服務培訓課程」讓青年世代化身為「文化種子」,運用所學協助在地工坊發展網站行銷平台,為台東挹注無可限量的文創發展潛能。




Power By udn.com(2013-07-16 09:45)

[center]http://www.nownews.com/2013/07/09/320-2960756.htm[/center]


[center][h1]政院2.5億補助原民文創 江宜樺:文創園區兼具商業與藝術性[/h1][/center]
2013年7月9日 17:21



【鉅亨網記者尹慧中 台北】

行政院原民會補助臺東縣政府2.5億元經費打造「原住民族文化創業產業聚落計畫」。行政院長江宜樺今(9)日表示,中央政府一定會全力支持讓臺東成為吸引人的地方,不僅讓國人想來渡假,也能吸引東南亞地區及南太平洋的朋友前來進行尋根之旅,文創聚落計畫完成後,將成為兼具商業性與藝術性的文創園區。

江揆今天赴臺東市鐵花路舊火車站視察「原住民族文創聚落計畫」預定地及聽取簡報後表示,文創聚落計畫完成後,將成為兼具商業性與藝術性的文創園區,他期許該產業聚落未來展示有創意的原住民藝術作品,讓遊客更加認識臺東七大原住民族群的藝術及文化。

江揆並肯定臺東縣長黃健庭對縣政的用心,由於他的努力,臺東新的影城將於這週末開始營業,讓臺東縣民在睽違4年後可看到首輪影片,也創造4百多個就業機會。

江揆說,臺東有很好的民宿及原住民藝術家工作坊,展現了原住民的才氣,原住民不只會唱好聽的歌,跳好看的舞,也創造出令人難以想像的特色作品,這些都是臺灣的寶藏。江揆並強調,中央政府一定會全力支持讓臺東成為吸引人的地方,不僅讓國人想來渡假,也能吸引東南亞地區及南太平洋的朋友前來進行尋根之旅。

「原住民族文化創業產業聚落計畫」由行政院原民會補助臺東縣政府2.5億元經費,在臺東市區最精華的地段(鐵花村旁、舊台汽保修廠)推動建構的計畫,同時將創新育成與商品展售兩大部門納入聚落之中,期以建立原住民族創意設計產品進入市場的育成機制,提升原創商品的生產力,呈現臺東多元文化樣貌。

『新聞來源/鉅亨網』(2013-07-16 09:43)

[center]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8020581.shtml[/center]


[center][h1]新北市夏日藝術節登場 市民廣場變冒險島[/h1][/center]


【聯合報╱記者黃福其/板橋報導】


2013.07.11 03:56 am










新北市文化局7月20日至8月4日舉辦「新北市夏日藝術節」系列活動,包括以冒險故事為藍本,把市民廣場布置成一座「奇幻冒險島」的兒童藝術樂園,有各項藝術體驗、兒童劇、手作DIY、闖關遊戲,供親子免費參與。

文化局長林寬裕說,去年的新北市夏日藝術節相當受歡迎,今年擴大辦理,除將在府中15及435藝文特區安排動漫活動,另在市民廣場打造一座為期16天的奇幻冒險島,每天上午10時到晚間9時,有戲劇、魔術與音樂等20個精彩的國內外表演團隊與小朋友互動。

另有創意又趣味的手作DIY、好玩的「冒險島大挑戰」闖關遊戲,以及黃金博物館、十三行博物館、淡水古蹟博物館、鶯歌陶瓷博物館和國定古蹟林本源園邸等場館聯手營造的「勇闖博物館」體驗區。

夏日藝術節於7月20日晚上6時開幕,當天下午3時30分至5時30分,要號召千名小朋友參與「叢林彩繪派對」,現場由莊敬高職美容美髮科師生免費為小朋友彩繪;參與彩繪的小朋友可獲得限量的塑膠叢林之劍,並和蘋果兒童劇團共同演出。

當天下午4時起也有系列活動,包括新象創作劇團的摩登新雜技、Formosa Circus的神奇帽子戲法、蘋果兒童劇團的「勇闖黑森林」兒童劇,以及小朋友最喜愛的喜羊羊與灰太狼和大家互動。詳洽29690366轉50。(2013-07-16 09:41)

[center]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012270.shtml[/center]


[center][h1]文人捐書畫 不一樣的拍賣會[/h1][/center]


【聯合晚報╱邱瓊平】


2013.07.07 02:52 pm










女作家畢璞兒子整理媽媽珍藏多時的字畫箱, 竟然從箱底發現民初漫畫家豐子愷的珍貴原畫,兩人驚訝之餘,更發現畫稿竟有13幅之多。原來這些畫稿,是畢璞的夫婿林翊重接辦《宇宙風》雜誌後,豐子愷寄交的作品。畢璞早已忘記這段往事,事隔多年原畫重現,讓她喜出望外,更決定捐給《文訊》雜誌拍賣。

《文訊》雜誌是1983年由國民黨文工會創辦,典藏近8成台灣本土文學作家的創作,涵蓋日治時期、台灣光復初期,到民國50、60年代作家的作品,30年來累積的書籍期刊多達10萬冊,作家照片與手稿更有2萬多份,像作家林海音的第一本作品到最後一本都有,足見資料相當豐富。

2003年5月國民黨決定將《文訊》停刊,引發藝文人士關注,還發起聲援,所幸在藝文界人士四處奔走,協助籌措200萬元成立「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才讓《文訊》雜誌免吹熄燈號。儘管《文訊》還繼續運作,卻也面臨兩年多後搬家無處去的棘手問題。

《文訊》總編輯封德屏指出,《文訊》與文藝資料中心借用張榮發基金會辦公室,但雙方簽訂的免費租用契約只到105年初,「只剩下兩年半了,一定要盡快想辦法及早因應」。董事會決定舉辦「作家珍藏書畫募款展覽與拍賣會」,號召作家與文友捐贈珍貴手稿書畫。

為《文訊》找新家
170位文人作家熱烈響應

「企畫、出版和典藏是強項,辦拍賣會卻是頭一遭!」封德屏表示,拍賣活動獲得藝文界熱烈響應,包括王文興、余光中、周夢蝶、白先勇、王鼎鈞和畢璞等170位文人和作家,都捐出珍藏的書畫、手稿,兩個多月共收到600件物品。

《文訊》請教專家學者後,決定按照正式拍賣模式,還製作拍賣會圖錄供線上觀賞。封德屏打趣地說,這場拍賣會應該是台灣藝術史上難得一見。因為50、60年代的文人往來,常用書畫答謝,每一個拍賣品都有一段故事,或象徵一段珍貴的友誼。

每一個拍賣品
都有一段故事、一段珍貴情誼

像是九歌出版社創辦人蔡文甫,就捐出楚戈在九歌30周年慶時贈送的畫作,這幅畫作最能展現楚戈的多才多藝與多情。這幅彩色水墨畫《我是北地忍不住的春天》,除了雪地梅花,還有楚戈極具個人特色的「畫字」,畫中引用詩人鄭愁予詩作《天窗》中的名句「我是北地忍不住的春天」,瀟灑、詩意、落拓,滿溢令人喜悅的生機。

此外,雕刻家朱銘的蔬果畫也是討論度極高的拍品之一。朱銘未成名前並不從事雕刻,藝術家謝里法捐出的朱銘畫作蔬果,是朱銘不斷蛻變中的另一種呈現,畫中的美麗淡雅柔潤的色澤,在畫紙上充滿了生命力和喜悅之情,稱得上是朱銘雕刻之外,感動人心的另一種驚喜。

其中,豐子愷的漫畫手稿,預估拍賣價可達300萬元。不過,擔心拍賣會無法拍賣太多藝術品,且專家也認為,一次拍賣會讓好的藝術品被消耗掉,因此第一階段將先拍賣285件,希望各界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協助《文訊》募得足夠經費,另覓落腳處。

《文訊》將於7月18日至19日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辦拍賣會預展,20日舉辦拍賣。希望能募得2000萬元,作為辦公室的搬遷與租用費用,讓《文訊》繼續經營下去。拍賣網址: http://auction.wenhsun.com.tw/(2013-07-16 09:35)

[center]#ixzz2ZAU2umy8" target="_blank" class=postlink>http://www.nownews.com/2013/07/10/11689-2961303.htm#ixzz2ZAU2umy8[/center]

[center][h1]化回收資源為神奇 礁溪公共藝術驚奇呈現[/h1][/center]
2013年7月10日 22:15

[img]http://static.nownews.com/newspic/2230/i2230062.jpg [/img]

回收資源化身公共藝術,現身礁溪!〔圖/佛光大學提供〕

記者陳木隆/宜蘭報導

佛光大學產品與媒體設計學系、礁溪鄉公所清潔隊共同推出令人讚歎的藝術創作,10日起在礁溪火車站前的溫泉公園展出。創作團隊以「夏日宜蘭」為主題,運用5000個回收寶特瓶與500個玻璃瓶,組成6個富含宜蘭特色的大型公共藝術,活潑亮麗的配色與造型相當醒目,若非稍作停留仔細觀賞,實在很難相信竟是用回收資源創作而成。

六項主題分別為:「宜蘭我來了!」、「飄香龜山島」、「盛夏賞鯨趣」、「蘭夏大桔」、「霓虹步道」、「進擊的童玩」。由30名佛光大學產品與媒體設計學系的學生,在羅逸玲和張嘉玲老師的帶領下,利用為期5天的暑期營,創作而成。

由於時間相當有限,同學們常常頂著烈日,從數千個寶特瓶中挑選需要的材料,並加以清洗乾淨。這樣的過程,讓同學們感受到清潔回收人員的辛勞,無形中建立了同學對於回收工作的重視與資源的珍惜。

這些公共藝術創作的啟用活動,由佛光大學校長楊朝祥、礁溪鄉長林錫忠共同主持。林錫忠指出,礁溪鄉清潔隊鼓勵民眾做好資源回收工作,確實做到垃圾減量和資源回收再利用,再透過佛光大學產品與媒體設計學系師生們的創意,可以讓遊客在礁溪看得到深具宜蘭元素的藝術作品。

楊朝祥表示,在地的佛光大學努力結合社區發展,產媒系的師生犧牲暑假,投注有意義的資源回收再利用,並且融入藝術創作的理念值得肯定,也希望遊客能夠體會礁溪的熱情,並能欣賞佛光大學的校園美景。(2013-07-16 09:34)

[center]http://stars.udn.com/newstars/collect/CollectPage.do?cid=11945&ch=pdm_stars[/center]

[center][h1]【馬內的繆思】繪畫大師的浪漫愛情[/h1][/center]




【關於本片】

[圖]
20幅畫作隨愛情逐一呈現《馬內的繆思》宛若一場影像畫展…

法國凱撒獎女導演卡洛琳尚普蒂耶(Caroline Champetier),以她特有的女性細膩、掌鏡拍攝的首部電影《馬內的繆思:印象女神莫莉索》(Berthe Morisot),感動刻畫出兩位印象派大師馬內(Édouard Manet)與莫莉索(Berthe Morisot)的未果愛情。法國媒體盛讚她:初試啼聲即「成功捕捉了情感在藝術中所扮演的重要性」!

《馬內的繆思》劇情敘述法國19世紀最傑出女性畫家莫莉索與一代不朽繪畫大師馬內之間的浪漫愛情故事。這位印象派的第一個女畫家,雖與莫內、雷諾瓦及竇加等畫家共創「印象派」,但卻師承於學院派的柯洛、烏狄諾,而馬內的自由不羈則深深吸引了她,並為她的愛情、藝術與人生,帶來始料未及的影響…。

導演尚普蒂耶邀請了剛獲選2013最性感女星的瑪琳德勒泰姆(Marine Delterme)來詮釋《馬內的繆思》主角莫莉索的美麗氣質。有趣的是,瑪琳德勒泰姆在片中大都身著深色衣服演出…,原來馬內與莫莉索相戀的七年間,他所為她畫下的11幅肖像,竟都維持了一貫的黑衣裝扮…。

超越了莫內、塞尚、雷諾瓦等印象派男性畫家,莫莉索是當時賣畫收入最豐的畫家。她的畫風優雅細膩,明亮色彩烘托出女性特有的溫甜美麗,例如她的成名作【搖籃】,便闡述了人間最平凡卻高貴的母愛,也自此確立女性在藝術領域的地位。去年法國馬蒙丹莫內博物館即展出七十多年來最完整盛大的一場「莫莉索特展」,轟動一時!而《馬內的繆思》片中也有馬內與莫莉索將近20多幅畫作、隨著他們的愛情逐一呈現,宛若一場動態影像畫展,您當然更不能錯過!

【劇情大綱】

馬內期待從莫莉索的身上、重新啟發自己…

莫莉索雖向學院派大師柯洛習畫,卻對自由不羈又才華橫溢的馬內傾心不已…。有天,莫莉索與馬內在羅浮宮相遇,膚若凝脂、性感天成的她,宛若畫作中走出來的美麗女神,令馬內一見鍾情,決定邀她作模特兒,並期待從她身上、重新啟發自己…。
莫莉索於是成了馬內的繆思,兩人迅速燃起藝術與愛情的燦爛火花。莫莉索引領馬內走向戶外,以畫作【陽台】重啟聲名;馬內則將她繪入畫中、完成【手持紫羅蘭的莫莉索】驚豔畫壇…。然而,才華與美貌兼具的莫莉索,卻極力在當時男性畫家所把持的藝術界裡力爭上游,她不僅是馬內畫筆下最喜愛的模特兒,也是這位繪畫大師終其一生的摯愛…。

【電影畫展】

愛情從初萌到落幕《馬內的繆思》動態呈現20多幅畫作

電影《馬內的繆思》隨著馬內與莫莉索兩人、從初萌到落幕的愛情發展,將自1861-1875年間最具代表性、將近20多幅的畫作,隨著這段愛情逐一作呈現。片中除了蕩氣迴腸的愛情故事外,全片更宛若一場動態影像畫展,有馬內跳脫學院派、引發爭議的【奧林比亞】,有讓印象派從此對莫莉索驚為天人的【手持紫羅蘭的莫莉索】,也有莫莉索一舉成名的【搖籃】的畫作故事,更有象徵無盡愛慕與告別的【一束紫羅蘭】…,眼尖的您當然不能錯過!

【導演簡介】

女導演尚普蒂耶《馬內的繆思》探討愛情藝術的難捨難分

1954年生於法國的卡洛琳尚普蒂耶(Caroline Champetier)是當今法國影壇最重要的女性攝影師,從影至今已為近百部作品掌鏡,更是法國新浪潮三大名導之一的李歐卡霍(Leos Carax)近年來最愛合作的攝影師。卡洛琳尚普蒂耶之前曾以榮獲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的電影《人神之間》(Of Gods and Men),奪下2011年法國凱撒獎最佳攝影獎;今年再以李歐卡霍的《花都魅影》再獲凱撒獎提名、並奪下芝加哥國際影展最佳攝影獎。如今她更受李歐卡霍鼓勵,升級執導首部劇情長片《馬內的繆思》(Berthe Morisot),並親自擔任攝影師,甫一推出即受法國媒體盛讚,初試啼聲即以她最擅長的攝影「成功捕捉情感在藝術中所扮演的重要性」。

女性情感總是女性導演拍片時最重視的一環。這位法國最知名的女性攝影師卡洛琳尚普蒂耶,初執導筒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則以印象派女畫家莫莉索與畫家馬內的愛情故事作為題材,這段愛情不但為兩位偉大畫家碰撞出藝術的火花,更影響了當時印象派的發展。在新片《馬內的繆思》中,導演卡洛琳尚普蒂耶將觀點直接交給片中飾演「莫莉索」的女主角瑪琳德勒泰姆(Marine Delterme),以女性視角來探討愛情與藝術的難捨難分。

(海鵬電影 提供)(2013-07-16 09:32)

[center]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ul/10/today-center18.htm?Slots=TPhoto[/center]


[center][h1]《大里自由塗鴉區》中市衛局「漆覆」塗鴉創作 學童紅眼眶 [/h1][/center]

[圖]


〔記者俞泊霖/台中報導〕衛生局昨日在大里區甲堤路河堤舉辦「無菸彩繪牆」活動,市長胡志強也出席彩繪,不過王姓安親班老師投訴,上月初趕在公告塗鴉期限前帶小朋友作畫,未料前兩天作品被市府塗上白漆,以籌備衛生局活動,氣得直呼不尊重人,質疑市府為何要犧牲學生作品,來襯托政令宣導?

投訴老師說,這處自由塗鴉區是文化局列管的四處塗鴉區之一,公告開放時間至今年六月七日止,因此從五月底至六月初,陸續帶小朋友彩繪創作,其中有集合眾人心血的手印樹;未料前兩天有家長發現塗鴉創作被噴上白漆和對話框。

她趕往現場,發現是衛生局「無菸彩繪牆」的前置作業,不解一旁還有堤防空白處可塗鴨,為何要破壞學童創作,有學童得知難過得紅了眼眶,家長更是群情激憤,痛批「市長真偉大」,都不用事先通知。

大里區區政諮詢委員鄭伯其說,這處塗鴉牆開放後,鄰近的安親班老師帶學童創作,讓河堤充滿生命力;且依現場公告,一般人理解是六月八日以後就不能塗鴉,也認為作品將被保留,痛批市府做法太粗糙,扼殺學童創作。

衛生局保健科股長許瓊文說,「無菸彩繪牆」事先依法向管理單位文化局提出申請獲准,因此展開前置作業。事前不知有此狀況,直呼「真糟糕」,表示日後舉辦類似活動會更小心確認細節。

文化局視覺藝術科第二股股長陳采欣說,河川局核准彩繪日期是至六月七日止,在期限後若要交還場地就會復原牆面,但申請展延至明年底獲准,才核准衛生局的塗鴉活動,不過塗鴉精神是舊作品可能被新作品覆蓋,對引發誤會感到遺憾,強調會加強告示牌說明。(2013-07-16 09:30)

[center]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30706/10079760.html[/center]


[center][h1]大墩美展精彩作品 浙江驚豔展出[/h1][/center]

大台灣旅遊網 (2013-07-06 17:37)
分享|



[圖]
【大台灣旅遊網TTNews記者李傳溎】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所舉辦的國際大型美術盛會「大墩美展」,於2013年7月6至26日在浙江美術館展出121件精彩的藝術佳作,台中市文化局長葉樹姍7月6日上午10時30分率文化交流訪問團於展覽會場舉行開幕式,將臺中市的城市美學分享給浙江友人。大墩美展是臺灣公辦美術競賽中,總獎金最高、參賽人數最多、競賽項目最廣的大型美術盛事,也是臺灣各地優秀藝術創作者積極角逐的藝術舞臺,近年來更吸引了全球諸多國家的藝術家前來參賽,成為臺灣最重要的大型國際美術展覽之一,已在國際藝文界打響了名號。

  大墩美展每年在競賽成績出爐後,不僅於臺中市的文化中心展出,自2007年起,更將得獎作品送往國外巡迴展出,今年在財團法人臺中市文教基金會及浙江省文化廳的協助下,安排在浙江美術館展出。7月6日上午的展覽開幕儀式,在隨團出訪的4位市籍藝術家-周良燉、施永華、陳華及林清鏡老師精彩的書畫揮毫與本市傑出優秀團隊-瓊瑢舞蹈團曼妙舞姿中熱鬧登場,吸引了當地民眾與藝文人士近百名蒞臨盛會。

  開幕式首先由浙江省文化廳金興盛廳長致歡迎詞,他感謝之前在臺中參訪時接受葉局長的熱情款待,印象深刻,更感謝這次大墩美展的作品到浙江美術館展出,奠定兩市交流的里程碑,相信日後兩市的來往將會更加密切。葉樹姍局長在致詞中首先代表胡市長向在場的來賓表達感謝之意,接著表示「這是歷史的一刻,這次大墩美展所展出的多樣貌藝術規模與精彩盛況,在國外美術展覽中難得一見」。此外,葉局長也特別將現場展示的臺中茶藝、陶瓷、手工藝等多項文創產品介紹給浙江民眾認識與欣賞。

  今年大墩美展於浙江美術館展出的內容包括,第17屆獲得前三名與優選的邀展作品,另外,文化局還特別搬出歷年大墩美展所典藏的壓箱寶-大墩獎作品,總計121件藝術作品,舉凡工藝、雕塑、數字藝術、攝影、版畫、水彩、油畫、膠彩、篆刻、書法、墨彩等類別,包羅萬象、精彩萬分,件件別具特色,均屬藝術家的嘔心瀝血之作。文化局透過文化交流的方式,將城市美學與文化特質推展到世界各地,分享給各地藝術愛好者與民眾,希望藉此讓世界看見臺中市的文化氛圍、臺中市的美,營造臺中市成為國際文化之都的優質形象。(圖/台中市文化局提供)

美術園道旅遊: http://artgarden.tw.tranews.com/(2013-07-11 17:49)

前往頁面 ←上一頁  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 681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