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427/53/24me4.html[/center]
[center][h1]特稿/平而不貧的國宅/智庫論壇/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國政基金會政策委員 漢
寶德[/h1][/center]
由於房價高漲,連二十年前的無殼蝸牛都重出活動了,政府驚覺到有平抑房價的必要,所以近幾天政府政府官員以不同方式表達了決心。有些方法是不會有甚麼作用的,只有吳院長提到興建平民住宅一事,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但是王金平院長一句貧民窟,又幾乎把大家的夢想打破了。
王院長認為平民住宅可能成為貧民窟的顧慮是很真實的。可是在台灣,可能連貧民窟都做不到。這使我回想起五十年前的美國在國宅建設上的失敗了。
住宅問題粗看起來是房子問題,其實它是生活問題。生活涉及到賺錢與花錢的方法,是「衣食住行、工作育樂」中的全部,只是花錢最多的一部分而已。所以現代世界為了解決住的問題,不外兩個辦法,一是社會主義的辦法,就是由政府來為我們安排生活的一切。歐洲的國際建築組織倡導都市計畫,就是根據此一理念來的。這種理念是與現代建築運動一致的。為甚麼國民住宅建設在北歐國家比較成功呢?就是與政治制度有關。其次是自由主義的辦法,聽讓市場決定一切,政府不加干涉。以美國來說,都市計畫除了交通計畫外,不過是維持建築的秩序,其他聽讓人民自由發展,他們試行過歐洲的國宅計畫,卻因水土不服而一敗塗地。
台灣的政治制度原是奉行三民主義的,在觀念上是以民生主義為主。民生主義有社會主義精神,所以政府應該負起照顧人民生活的任務。在四十年前,聯合國派了都市專家到台灣,就是試圖以歐洲的精神來幫台灣解決經濟發展初期的住宅與都市問題。他們主張開發新市鎮,反對建造大批國宅,就是因為市鎮是照顧生活全面的地方,單獨的國宅建設容易成為貧民窟。林口是第一個在他們的建設下規劃的市鎮。計畫一旦通過,他們建議成立住宅公司,擔負起市鎮建設的責任。可惜的是,政府內部發生民生主義與自由主義親美派的爭執,最後是親美派勝利,我們又退出了聯合國,以致當時的新市鎮夢想因而熄滅。
據我了解,後來政府還是建了些國宅,但是在自由市場中,國宅如果不是變相的公務員或軍眷宿舍,很難滿足社會大眾的需要。有些國宅還有無人要的困難,就是因為政府無法照顧到生活全面的緣故。林口後期的發展,成為當年聯合國顧問最不願看到的,台北市的郊區住宅區,靠高速路與台北通勤。內政部曾推動一個大規模的淡海住宅區計畫,但是表面上很有野心的國民住宅建設,卻無人問津,實在也是因為缺少生活功能的緣故。
到今天,這一切已經都過去了。新市鎮的夢想已成歷史,已不可能再現。都市建設追隨民間開發公司的腳步,早已失掉了主動開發的能力。住宅成為最昂貴的商品,又可投資牟利,媒體又推波助瀾,大部分的市民只能看熱鬧而已。「住者有其屋」的理想早被丟到腦後了。
政府在今天要推動平民住宅真是困難重重。能夠做的事只是不要隨著建商起舞。比如說,在市區的黃金地帶,有一些公家土地,由於建商的炒作,地價一漲再漲。政府的反應通常是喜上心頭,因為土地漲價等於機關的資產增加。政府如果歲收不足,就會想到標售土地,讓建商競價。這樣看上去很合理的政策,卻是把一般市民排出繁華區的手段,讓富有階級獨佔。豪華住宅越建越高貴,可是服事他們的庶民卻要住到遙遠的郊外。
其實高價住宅沒有打壓的必要,只要抽他們的稅就好了。重要的是增加平價住宅的數量。政府用各種方法鼓勵建商,增加其容積,使他們賺更多的錢,難道想不出辦法在市區內建造平價住宅嗎?只要小坪數、平實的設計,經濟安全的結構,少一些利潤,也可以予以獎勵啊! 【中央網路報】
(2010-04-28 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