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906/17/2chv4.html[/center]
[center][h1]太魯閣族的女兒楊惠曼 把故宮文物端上桌[/h1][/center]
[center][圖][/center]
更新日期:2010/09/06 16:09 WEnews公民記者樵╱報導
俐落的短髮,分明的五官,黝黑的眼睛,除了幹練之外,還有著一股不服輸、不妥協卻又在有禮得體間,傳遞著一種非專業莫屬的清晰,透在一襲黑色套裝外。楊惠曼很清楚的在訪談中,以在餐飲服務業二十五年的專業,娓娓敘說。
花蓮秀林鄉太魯閣族向來民族風強悍、族民個性豪爽,民情純樸。由於族人過去散居山中,所以多半以打獵為生,因此對於靠山吃山有其傳統的謀生本領,男子必須具備有狩獵的技能,女子則有織布、紡衣的編織能力,再加上天性豪爽、樂天,因此表現在樂器風格上也顯得活潑。
身為太魯閣族秀林村女兒的楊惠曼(Mondy),從小受到湖北籍義父教導,不但熟背唐詩,並且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自許,除了學校課本外,想盡辦法看課外書。那時候,每個小朋友都要揹木材給學校,為了想向老師的小孩借書看,楊惠曼不顧自己身體羸弱,願意幫老師的孩子背木材到學校,以換取能夠有書看。
因為她的好學,義父更為他陸續作了三十幾本的剪報,每本剪報的內容都是向海防部隊要的過期報紙,裡面有中央日報,也有新生報,成為楊惠曼成長中最重要的精神糧食。
高中畢業後的楊惠曼,成為家鄉幼稚園的老師,後來又成為小學老師,但是,自覺能力不夠,無法為人師表的她,經過和母親兩個禮拜的爭取與爭執,終於在母親勉強同意下,隻身來到台北。臨行前母親再三叮嚀,「不准你變不一樣。」這是七0年代原住民女孩的悲歌,單是秀林就有好多位十七、八歲女孩被前來山區的都市人「買」走,最後淪入風塵。
北上的楊惠曼選擇了位於台北車站的「希爾頓飯店」,從最基層外場服務生做起,而骨子裡那份不服輸的好強性格,讓她在五年的工作履歷中,不但學會調酒,並且珍惜且不放棄任何一次飯店內的在職訓練,她永遠以不缺席不遲到的學習精神,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學習機會,也面對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挑戰。不但由中餐到西餐,她更因為積極的態度,與不停歇的努力精神,榮升為副理。
來到晶華(當年的麗晶),由總領班開始,到副理到現在的執行總監,楊惠曼說,「我沒有學歷,但卻有傲人的經歷。」所以她能夠順口喊出十數年前的客人名字,因為她親筆寫每一次的邀請函,因為她認為做開心的事,能讓人生更有價值。
也因為,肩負著宣揚中華美食文化的重責大任,在楊惠曼的帶領下,「故宮晶華」無論菜色內容與餐具器皿的設計,在在緊密的與故宮文物結合,料理口味力求美味、服務流程和用餐氛圍則展現出以現代演譯傳統的大氣魄,加上多樣化的美食以及豐儉由人的價位,確實讓美食饕客們,在飽覽文物之際,也能品賞精緻美饌。
Newsweek雜誌曾報導,因其外觀建築的特色以及與博物院收藏品緊密結合的餐飲概念,被譽為「賦予博物館附屬餐廳全新意義與內涵的作品 It gives a whole new meaning to the concept of a museum restaurant」,其仿翠玉白菜、肉形石、玄紋鼎…等國寶文物所推出的國寶宴,更成為遊客造訪故宮文物時、另一個希望停留的美食景點。
楊惠曼以為,故宮晶華要讓人在看完清代書法家伊秉綬作品後,能於咫尺之間享用現代速食麵老祖宗─伊府麵的傳奇味道,因為「故宮晶華,不單只是餐廳!」
從承辦晶華蘭亭的「仿唐菜」開始,她研究長安食譜等古老食譜,也研讀歷史及人物傳記,從文化精髓汲取養分靈感,造訪故宮成為楊惠曼晶華餐飲演繹國寶文物的第一步。她試著去理解、感受這個貫穿古今、典藏「皇帝把玩珍品」的地方。同時發現文物與食物之間的「美味關係」,「這種連結多了一層感動,也是『讓顧客感動的味道』!」
當時她在每道菜的背後推出一個故事,讓客人邊吃邊聽,有人聽了之後跑到圖書館找資料,有人甚至因為發現不同說法而跑來「踢館」,楊惠曼也因此對食物背後的故事更為大感興趣,儘管說到口乾舌躁,她依然樂此不疲。
為了國際一流的故宮博物院,有足夠引以為傲的博物館餐廳。所以能說一口好菜的楊惠曼,會詳細介紹「國寶宴」--「翠玉白菜」、「弦紋鼎佛跳牆」、「故宮肉形石」、「雲林鵝」等,以及「宋嫂魚羹」、「槐葉冷淘」、「雪夜桃花」等等各道菜色設計製作的秘辛,單是聽她說,就足夠令人垂涎三尺食指大動,相對於飲食生活美學的領會自然更上層樓。
由故宮授權、晶華酒店出資興建經營的故宮晶華之所以吸引人,最大的關鍵,是它把中國歷史文化端上了餐桌,其幕後推手,非楊惠曼莫屬。
(2010-09-08 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