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往頁面 ←上一頁 1 ...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 293 下一頁→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422/5/1i98l.html[/center]
[center] #a52a2a">臺南大學與高雄縣明宗國小推出書藝饗宴~海峽兩岸書法篆刻作品[/center]
[center][圖][/center]
[center] 臺南大學黃宗義教授作品[/center]
(中央社訊息服務20090422 10:41:20)
為發揚書法篆刻藝術,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國立臺南大學邀請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台北玄修印社、中國山東財政學院、山東省書法家協會、山東印社,提供書篆作品近百件,2009年4月23日起假高雄明宗書法藝術館盛大展出,歡迎喜愛書法篆刻藝術的民眾駕臨參觀。
參與這次展出的國內書法篆刻名家有北臺灣書壇大老張光賓、南臺灣書壇耆宿張添原、彰化明道大學教授李郁周、臺南大學語文中心主任黃宗義教授等47人。來自中國的書法篆刻名家為現任山東財政學院人文藝術學院副院長兼山東印社社長范正紅教授、山東藝術學院客座燕守谷教授、中國書畫函授大學甯蘭智教授、山東藝術學院研究生導師賴非、山東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陳威光等20人。
明宗書法藝術館位於高雄縣內湖鄉明宗國小校區,乃全臺唯一的專業書法展覽館,近年來被書法界奉為臺灣書法藝術新地標,博得「北有故宮、南有明宗」的佳譽。明宗書法藝術館總監陳明德老師畢業於臺南大學,書法造詣精深、熱心書法教學及推廣。明宗國小與臺南大學因為共同推展書法教育而締結「專業發展合作學校」,97學年並獲中華民國教育部頒贈【師資培育典範獎】。
聯繫奔波於臺海兩岸之間的簡英智教授,曾任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理事長,對國內書法教育頗有貢獻。簡教授近年回臺南定居,去年應聘為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兼任講師,協助語文中心辦理王北岳書法篆刻展、擔任書法才藝師資班講座等,很受學生愛戴,對這次展覽的人選邀約、作品徵集、導覽手冊編輯等莫不傾全心之力為之,居功厥偉。
這次海峽兩岸書法篆刻作品邀請展在臺展期至5月29日止,隨後即將跨海至山東展出。展覽期間主辦單位特邀范正紅教授等來臺出席開幕茶會、座談會及參觀訪問,以增進雙方情誼。
(2009-04-23 22:31) |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422/11/1i90z.html[/center]
[center] #a52a2a">金紙宮殿豪華 富貴逼人[/center]
拜拜用的金紙,也能變身精緻的手工藝品,在嘉義縣布袋鎮舉辦的「衝水路迎客王」文化季,展出近百件金光閃閃的摺紙作品,精緻華麗的程度讓人驚艷,而且全是社區媽媽利用拜拜的金紙摺出來的,帶您來看看。
金光閃閃的藝術作品映入眼簾,華麗的雙龍神轎、象徵富貴吉祥的龍頭如意,還有超大龍船和巨無霸壽桃,想不到吧!這些全都是用拜拜的金紙和祈福紙摺出來的。
嘉義縣布袋鎮幾位社區媽媽,原本只是摺些紙蓮花燒給神明,沒想到做出了興趣,越做越精緻,款式越多樣,手藝好到連神明都來下訂單。
獻給神明的供品也能充滿藝術感,不只講求對花和細緻,創意點綴的七彩串珠和寶石,更添貴氣華麗,近百件金紙藝品,21日開始展出3天後,就要當成神明的伴手禮。
為了慶祝代天巡狩誕辰,婆婆媽媽在金紙上頭發揮巧思,用誠心與好手藝,向神明獻上最誠摯的敬意。(民視新聞曾虹雯、呂鎌顯嘉義縣報導)
(2009-04-23 22:30) |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422/1/1i925.html[/center]
[center] #a52a2a">桃園羅浮派出所展示30多件藝品 如小型博物館[/center]
[center][圖][/center]
[center] [/center]
為了改變民眾對派出所的刻板觀念,桃園縣警察局積極改造現代化派出所,讓辦公場所變得更加溫馨、親切,其中,位處山區加上經費有限的大溪分局羅浮派出所,所長(劉昭宗)拿出自己20多年收藏的雅石、古董、木雕等物,逐一陳列在所內,猶如一座小型博物館。(李明朝報導)
桃園大溪分局羅浮派出所劉昭宗所長表示本身喜歡雅石、木頭等,經常利用假日撿拾,漸漸對收藏古董、銅器、紫砂也相當喜好,就和一些朋友交流。
劉昭宗所長指出,20多年來的收藏,收藏品不少,這次在派出所佈置一共有30多件藝品,包括雅石、日本銅器、鐵器等物,民眾步入派出所,還以為走進博物館。
劉昭宗所長表示,這次在派出所所展出藝術品中,有很多作品在國內相當少見,像日本神社的銅鐘,是日據時代遺留物品,輾轉從其他收藏家交流獲得,目前澎湖天后宮內也有一個相同的銅鐘,是當時日本天皇所贈送,另外,紫砂的大型佛像,做工精細、臉部表情栩栩如生。
劉昭宗所長希望把派出所打造具有藝文氣息的場所,同時,透過派出所變成展演空間,讓更多人對藝品有進一步的認識。
(2009-04-23 22:29) |
|
[center]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apr/22/today-art1.htm[/center]
[center] #a52a2a">楊興生全台走透透 畫出新台灣[/center]
[center][圖][/center]
[center] 楊興生作品〈海隅潮聲〉描繪台東太麻里一帶的海岸風景。
(楊興生/提供)[/center]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
雖然接受自己「已經老了」,但楊興生似乎不太了解「老人」怎麼過生活。今年才剛屆四月,楊興生已獨自開車環島二次、走訪澎湖,更去了宜蘭無數次,同時間陸續創作了數十件台灣風景寫生,上個月還去廈門開個展,儼然是一個時常趴趴走的「老」畫家。
去廈門是六十八歲大病三年後首度出國門,「這一趟出去,沒有把握回來,但發現自己還是可以活下去。」楊興生說,「只是想念台灣,去第一天就想回來了!」想念台灣,更想念淡水,或可說,楊興生非常喜愛現在在淡水生活與創作的日子,他說,淡水給他一種安全與安定感,空氣很好,生活機能不差,每天固定創作四小時,有一些朋友偶爾約吃飯,但不影響早睡早起的習慣,每天都為自己活著。
楊興生很滿意目前的生活,總是在島內到處跑的他,其實是為了畫畫,他說寫生不能只靠蒐集材料,一定要親身經歷,所以今年創作的數十件作品,可說是台灣頂新鮮的風景。而在經過首都藝術、觀想與長流的幾檔個展之後,新作目前都在楊興生工作室展出。參觀得事先於白天預約。
詳情可洽:02-28050115。
(2009-04-23 22:28) |
|
[center]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apr/22/today-art7.htm[/center]
[center] #a52a2a">趙嫊鑫油畫個展 記錄生命之美[/center]
[center][圖][/center]
[center] 趙嫊鑫畫作〈鄉間的教堂〉。
(記者歐素美攝)[/center]
記者歐素美/清水報導
旅居加拿大三十多年的趙嫊鑫,即日起在台中縣梧棲港區藝術中心舉辦回台後的首場油畫個展。
趙嫊鑫七年前因好奇如何透過畫筆彩繪三度空間,因而一頭栽進繪畫世界,在李錦濤的指導下,每天至少花費八小時創作油畫。趙嫊鑫笑稱自己是誤闖森林的小白兔,愈進森林深處愈發現森林的奧祕,並衍生出源源不絕的創作能量,她尤其喜愛以畫筆忠實記錄生命之美,除了靜物及寫生外,更獨鍾老人畫像。趙嫊鑫說,老人的皺紋是歲月的痕跡,刻畫著人生的豐富閱歷,無論兩眼炯炯有神或一臉茫然、眉頭深鎖,皆訴說著不同的人生境遇,常吸引她以畫筆去探索他們的內心世界,此外,加拿大的北國風情及台灣原住民豐富多采的衣飾,也都是吸引趙嫊鑫的題材。展期至5月17日止。詳情可洽:04-26274568。
(2009-04-23 22:27) |
|
[center]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apr/22/today-art10.htm[/center]
[center] #a52a2a">簡潔中見美感 范姜明道盆栽個展[/center]
[center][圖][/center]
[center] 范姜明道「盆栽」系列的立體作品以一根根樟木雕刻而成。
(記者黃博郎攝)[/center]
記者黃博郎/台南報導
擅於將簡單草木的造形無限延伸的藝術家范姜明道,即日起在台南市「inart space」(台南市友愛街315號)舉辦「盆栽2009個展」,展出以原木雕刻等方式呈現的「盆栽」和藝術公仔「阿草」,展現其關懷人文自然和追求心靈與美感的堅持。
范姜明道早年批判拜金主義與物質倚賴,曾發表「點子」系列作品,透過不同場域,以麥草鋪陳出對原始自然的想像與回歸。此次「盆栽」系列的平面繪畫,以簡潔線條建構出自然況味;立體作品則擷取樹幹,雕琢出枝幹原有線條,變成獨有的盆栽造形,並象徵小盆栽移植至大自然亦能長成大樹,外在形象只是一種復返與衍異。
「阿草」系列為早年「點子」系列的延續,簡約造形代表人與自然的對話,由點至面,就像一粒種子蔓生成一片草原,一次風吹草動就能觸動一場波動運行。展期至5月30日止。
詳情可洽:06-2213638。
(2009-04-23 22:26) |
|
[center]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apr/22/today-art8.htm[/center]
[center] #a52a2a">鋼鐵的溫柔 李玲燕以創作追悼母親[/center]
[center][圖][/center]
[center] 李玲燕以鋼鐵銲接的作品〈時代的臉〉。
(記者楊菁菁攝)[/center]
記者楊菁菁/高雄報導
鐵工焊接不是男人的專利,高雄市文化中心雅軒目前展出「《衍.生》存在的印記──李玲燕鐵雕創作展」,創作者李玲燕利用家族企業的鋼鐵原物料創作,把對母親的思念注入剛硬的材質上。
走的是純藝術創作,李玲燕的藝術啟蒙其實是油畫,十年前,因為母親過世,她開始接觸家族企業,並認識冷硬的鋼鐵原物料,由此興起鋼雕藝術創作的念頭。李玲燕在創作中不時感受到母親流轉的身影,彷彿母親從未離開過。她的鋼雕作品富有女性思維,線條與構圖有著畫畫的元素,感覺上鋼鐵也多了份嬌媚與人性。
李玲燕的創作過程完全是自行摸索,經常因力氣不夠,以致被鋼鐵砸傷,也在切、敲、焊工後被尖銳物割傷而留下永久性疤痕。此次展出,她以廢棄金屬或木頭、石頭等自然元素為載體,利用廢棄物循環再生的意念,變化成一件件極富思考、內省的作品。展期至4月29日止。
(2009-04-23 21:36) |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422/4/1i8gs.html[/center]
[center] #a52a2a">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讓新潟農鄉轉型[/center]
耕耘十年的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可說是亞洲地區最成功的公共藝術節慶典範。策展人北川富朗從二○○○年開始在新潟縣的越後妻有地區催生「大地藝術祭」,整片山野之間裝置三百多件藝術品,為雪國帶來新生命。即將於七月舉行的第四屆,尚未舉行就有九億日幣的贊助進帳,成績可觀。
越後妻有正是作家川端康成筆下的雪國新潟縣,也是越光米和大吟釀的故鄉。但這個地區長年冰封,讓子民必須看天吃飯,導致人口大量外流及老化,農地休耕率愈來愈高,農村瀕於衰頹。
出身此地的北川富朗有感於故鄉的改變,加上對現代公共藝術走向的反思,決心推動「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公共藝術走味 回家鄉重新反思
北川富朗表示,日本早在一九六五年就開始發展公共藝術,但這些公共藝術只成為建築或公園的附屬品。到了九○年代,即使在最前衛的東京,陳列其間的公共藝術也讓他覺得毫無創意,跟人群完全沒有關聯。
他認為,從偏遠鄉下尋求新的解決方案及合作模式,才能讓藝術家真正反省公共藝術與生活的關係。
展現當地生活 居民土地是主角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最特別之處,在於強調藝術家不是重點,居民和土地才是主角。參展藝術家必須幫助當地居民以藝術的方式來展現當地生活。這樣的概念推出後,迅速襲捲全球藝術界。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彷彿成為三年開張一次的美術館。占地七六○平方公里的田野山林,都成了藝術舞台。三屆舉辦下來,果真讓這老化的農鄉動了起來。參觀人次從首屆的十六萬,第三屆暴增至卅五萬人次。
不過,「越後妻有」經驗一開始並不順利,不但居民群起反對,地方議員更是百般刁難。由於這裡的居民終生務農,對藝術一竅不通,溝通起來特別困難。北川富朗只好長期抗戰,不但回老鄉和居民一起生活,也要求工作團隊更投入這裡的生活方式。
在一起耕作生活期間,他試著讓部分藝術品在鄉間陳列,讓居民熟悉藝術。隨著長時間相處,居民態度軟化。最後工作團隊以逐戶合作的方式,取得私有展出空間,舉辦了首屆的藝術祭,立刻吸引十六萬人次參觀。不只北川不敢置信,連當地居民也感到振奮。
藝品永留鄉間 成為生活一部分
藝術家也因真正融入當地生活,有了超乎自己經驗的體會。像是藝術家磯邊行久曾在農田裡每隔三公尺立鮮黃色旗織,將近兩公里。有一次他聽到農地主人跟孫子說,插旗子的地方正是爺爺以前工作的地方,並描述自己田裡的種種故事,讓他不禁落淚。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並非活動結束就撤展,參展的藝術品都永久放在鄉間及民宅中,成為當地生活的一部分。
(2009-04-23 21:34) |
|
[center] http://www.nownews.com/2009/04/22/327-2440172.htm[/center]
[center] #a52a2a">藝術介入空間 楊梅生活美學扎根
[/center]
記者慶正/台北專訪
桃園縣生活美學協會理事長張育彬21日指出,「人的美感決定環境的品質,人的態度決定環境的美學。」他認為面對21世紀的來臨,美感、創意、愛與關懷是台灣未來最重要的競爭力。
行政院文建會推動「台灣生活美學運動系列」,以藝術介入公共空間為第一個正式啟動的計畫。與全國各地其他14個單位,自69個提案中脫穎而出,「楊梅生活美學空間提升計畫案」成為桃園縣實施首例,今年獲得新台幣300萬補助。
張育彬說,號稱台灣最大鄉鎮的楊梅鎮,雖然是全台唯一有3個火車站與光電大鎮的特色,卻連一個供藝術展演的場所也沒有。
長久以來,楊梅人只能舟車勞頓地往返中壢、桃園、甚至台北,不但耗費時間、金錢,也大大降低民眾參與的熱情與興致。
張育彬指出,18日起跑的「楊梅生活美學空間提升計畫案」,以楊梅鎮綜合活動中心為基地,結合楊梅國中美術班學生與社區居民,經由共同討論、徵選出的藝術創作,共同創作提升美感的藝術牆,提升楊梅生活美學空間與拓展藝文環境,是楊梅鎮生活美學扎根的起步。
接著,設立「楊梅生活美學運動推展工作站」,規劃生活美學研習互動區,發展楊梅文化特色產業-楊梅染,更以e化手法,透過網路行銷深入基層社區。
第三,改善閒置空間活化使用,與楊梅老人會、楊梅吐氣複式童軍團合作,規劃執行生活美學講座、教育推展。
張育彬表示,愛生活美學空間設計、創意生活美學教育區、創藝生活美學修閒區、揚眉吐氣活動互動區、楊梅生活美學推廣工作站,是專案的5大核心工作,將以3年期程,逐步落實。300萬元專款一半運用於藝術牆製作,另一半扎根生活美學素養。
他說,傳統的社區文化、美好的回憶、金錢買不到的親情、友情與愛情、人性的關懷、深刻的反省、無所求的奉獻……這些無形的東西,才是使人偉大、令人溫暖、給人歸屬感、讓生命有意義的人文內涵。
可以想像,在楊梅人的共同努力下,未來在老樹下,爺爺帶著孫子說著他們小時候的古早楊梅地名的由來;在午後的微風中,老人們牽手散步在楊梅生活美學詩牆下,解說大金山下的伯公故事;社區居民參與創造楊梅樹感性圖文的創意桌子或椅子上,在此參觀展覽、欣賞表演,張育彬堅信「楊梅的未來不是夢!」
(2009-04-23 21:33) |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421/8/1i89q.html[/center]
[center] #a52a2a">反畫微觀山水 鼻煙壺藝術價值高[/center]
鼻煙壺內畫技藝,從清朝流傳至今,已經成一門精湛的藝術領域,甚至在很多外賓訪問大陸時,被當作國禮相贈,而其中最特別之處,就在於要怎麼把畫筆伸入小小的壺口,反著作畫,往往令觀賞者驚嘆不已。
一整塊的胚子,經過老師傅仔細切削、研磨,最終變成造型小巧的鼻煙壺;講究口小、內薄、外光,沒有機械工具的時代,光是做出鼻煙壺,就已經很不簡單;不過真正精湛的藝術,這時候才剛要開始。
大陸作家鄧友梅:「這個畫家在畫煙壺的時候,他都得反著,咱們是這麼畫,他是得那麼畫,而且一般的筆當然擱不進去,連筆桿都擱不進去,它得特製的2、3根毫毛,甚至1根毫毛。」
相傳鼻煙最早是在明朝,由傳教士利馬竇帶到中國,從此就變成皇宮貴族,乃至清朝八旗子弟熱衷的玩物,越來越講究的過程,催生了內畫這一門藝術。
鄧友梅:「別的有些東西,皇帝也無所謂,這個很新鮮,結果一聞很好,他就賜給大臣們,一下子成了時尚了,那麼這麼一來,鼻煙壺就成了欣賞品,接過來得先看壺,一看壺,『哎呦,你看這壺高級』,說明水準相當高。」
大陸紀錄片:「內畫壺,在清朝許多人用它盛煙,因此又名鼻煙壺。」
流傳百年的藝術,躲不過文化大革命摧殘,被迫下放到農村的鼻煙壺內畫大師-王習三,回憶當年,只能用空的藥瓶子,教徒弟畫畫,連他都想不到,隔幾年後,大陸開始拓展國際外交,他的鼻煙壺內畫竟然一翻身,變成致贈各國元首的國禮。
大陸鼻煙壺畫家王習三:「兵乓球小,它為中美建交,起到了一個橋樑作用,所謂乒乓球外交嘛,我們能不能鼻煙壺,有個鼻煙壺外交呢?」
鄧友梅:「美國人看了都,『喔、喔、OK』,因為他們從來沒見過這樣的藝術品。」
政治任務帶來的好處,是讓王習三開始嘗試用油畫顏料畫人像,跳脫長久以來只畫國畫山水的框架,也算是替老藝術找到了新發展。
(2009-04-23 21:32) |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421/5/1i89g.html[/center]
[center] #a52a2a">國際交流論壇 探討公共藝術與大地共存關係[/center]
(中央社記者劉家瑄、陳亦偉台北21日電)
公共藝術如何與大地共存,是國內外關注的新議題。台北市文化局今天舉辦「2009台北公共藝術國際論壇」,邀請5位國外公共藝術大師,與大眾面對面分享國際重要經驗。
「2009台北公共藝術國際論壇」21、22日在西門町紅樓展開,邀請來自日本的公共藝術大師北川富朗、前田禮、高田洋一,來自紐約的坎道爾.亨利,來自羅馬的約瑟夫.科史士,為台灣公共藝術開啟新視野。
國際知名策展人北川富朗在論壇上分享他在日本創辦「大地藝術祭」的經驗,展現公共藝術如何讓一度衰頹的日本新瀉縣越後妻老城注入觀光活力。
北川富朗表示,有別於一般都市藝術,日本越後妻地區的藝術家們,沉浸於鄉野生活與大自然中,與居民共同創作,讓真實生活化為可互動的展覽品,重現這片土地的美感,讓老城擁有新生命。
日本立川市公共藝術策展人前田禮表示,公共藝術不再只是在走廊上擺上藝術品,應利用建築物本身機能,加入藝術元素,讓公共藝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前田禮說,以規劃立川市的公共藝術為例,充滿想像性的「機能美術」、驚奇冒險的街市、反映世界的街市為策畫時的3大概念,活絡立川車站附近高度密集的住宅區。
前田禮說,立川市的公共藝術讓都市的板凳、冷氣通風口、停車場、消防栓等,都成了藝術品。大眾藉由藝術品,進一步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進而引發大家對環境永續力的探討。
(2009-04-23 21:31) |
|
[center] http://www.nownews.com/2009/04/21/11469-2439964.htm[/center]
[center] #a52a2a">高市/國際縫紉藝術生活展 30日起新光三越展出
[/center]
記者郭文君/高市報導
一年一度的國際縫紉藝術展,在台灣已邁入第九個年頭,今年以布可思議的縫紉為整個活動訴求,本月30日起於新光三越高雄店展出。
在全球經濟趨緩發展下,今年展出的主題以回歸縫紉,強調”布”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專業;專業的部份特別邀請美國休士頓拼布展部份作品及日本優選作品、環保CEO拼布作品在台灣共同展出。
簡單的部份在台首推”簡單洋裁”及”舊衣改造成果展”兩個主題,利用家裡舊有衣物,以簡單概念重新塑造,成為家中的必需用品,既省錢、又能兼顧環保與創意。
(2009-04-23 21:29) |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421/17/1i7ne.html[/center]
[center] #a52a2a">南縣/慶祝母親節 文化處辦「婆婆媽媽靈巧的手」特展[/center]
為慶祝溫馨偉大的五月母親節,縣文化處與財團法人三芝文化基金會共同舉辦母親節特展,「婆娑─婆婆媽媽靈巧的手」,時間為5月1日起至6月14日止,地點在縣文化中心1F畫廊、1F雕塑廳、2F畫廊、2F文物陳列室,歡迎民眾踴躍前往觀賞。
縣文化處表示,溫馨偉大的五月母親節即將來臨,文化處與財團法人三芝文化基金會共同邀請一群巧手慧心的媽媽,從廚房裡走出來,奉獻她們以慈愛的心、溫柔的手,用生命辛勤耕耘,經驗累積所灌溉的甜美果實。
母親節特展內容,包括繪畫、刺繡、拼布、漆器、陶藝、布偶製作、貝殼畫與紙漿雕塑等多樣化的創作展現。這群高齡的婆婆媽媽們,最年輕為56歲,最年長為88歲,創作學習的精神令人佩服。
參展者有劉秀子、章桂娜、張綢妹、劉滿、李陳岱華、張凌、王銀、周瑞華、廖麗華等9位。這些婆婆媽媽藝術家,不畏生活的羈絆與環境磨練,揮灑她們創意空間。
展覽期間,特別安排參展的藝術家,配合DIY教學及作品集發行、導覽解說等,讓觀眾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藝術創作,表現母親不平凡與偉大潛力。歡迎民眾近距離與她們接觸,分享偉大女性綻放的藝術饗宴。
[embed][/embed] (2009-04-23 21:20) |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421/5/1i7im.html[/center]
[center] #a52a2a">海峽兩岸現代書畫名家展 中縣登場[/center]
(中央社記者趙宏進台中縣21日電)
「海峽兩岸現代書畫名家邀請展」,今天起至5月3日在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展出,參展作品來自兩岸名家,包括104歲國寶書法家陳雲程近作,和前文建會主任委員陳奇祿作品等。
參加邀請展開幕式的內政部總務司長王西崇、河北科技大學教授顏聖哲、燕山大學客座教授田美秋等人於現場揮毫,書法大字和竹子、蘭花等信手拈來,專家墨色飛舞的英姿令人讚歎。
海峽兩岸現代書畫名家邀請展,由台南縣雙清文獻研究學會主辦,展出作品有水墨畫、書法等。
台灣參展書法家有總統府綠廳書寫觀天下的陳雲程近作、陳奇祿、南台灣書法家李賜端、李文漢竹簡體書法、旅法藝術家李伯元,曾臥石、謝健輝、嚴建忠、王西崇、沈金生、曾遜祥、邱春田、林幸絹等人。
水墨作品有高其恆畫魚、李奇茂的台灣夜市、歐豪年禪宗初祖圖、孫家勤創意山水、劉平衡黃山寫生、徐祥、邱錫勳、陶晴山、江明賢、黃明賢農村樂、顏聖哲的台灣源頭山水畫、曾興平花東海濱之美、林永發、石景輝、陳宏勉、林淑女、田美秋、王仁志等人作品。
大陸參展藝術家包括鄭金東的人體探索、宋寶順雙勾白描牡丹、康育義地質山水畫、李禾漁樂圖和耿欣的北國風光等作品。此外,還有孫其峰、王嘉品等人的佳作。
(2009-04-23 21:19) |
|
[center]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apr/21/today-art11.htm[/center]
[center] #a52a2a">悲愴的華麗 侯立仁七十回顧展[/center]
[center][圖][/center]
[center] 侯立仁描繪印度窮困人家的畫作,隱含人道關懷。
(記者洪瑞琴攝)[/center]
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
台南市立文化中心特別與東門美術館合推「悲愴的華麗——侯立仁七十回顧展」,侯立仁從未辦過個展,此次在南市文化中心與東門美術館同時展出水彩及油畫作品,堪稱他幾十年來首次大量且具系統整理的展覽。
侯立仁的畫作在生命熱力中又帶著灰暗色調,他以暗色調點出生命負擔的沉重,「仍值得活下去,是因為還有那一絲溫情與虛幻希望存在。」繪畫之餘,他也愛好古代生物研究,對溪寮化石如數家珍,並認為觀察生物化石所呈現的紋理,比人體肌理來得更有趣。
侯立仁自嘲年輕時買不起顏料,作品多以水彩創作,但他卻創造出了多層次質感的特色。後來他在旅遊印度和尼泊爾時,深受傳統造形與豔麗色彩影響,這時期常以多層次暗色底部襯托主體的亮麗顏色,並時以窮困人家做為描繪題材。展期至5月10日止。
(2009-04-23 21:17) |
|
|
|
|
|
|
前往頁面 ←上一頁 1 ...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 29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