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http://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MAIN_ID=386&f_SUB_ID=6067&f_ART_ID=517064[/center]
[center][h1]歷經戰亂 美,就是羅蘭珊的救贖[/h1][/center]
2014/06/02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
[圖]
法國女畫家羅蘭珊以美自我救贖,晚年作畫仍是畫青春少女。 圖/聯合報系活動部提供
歷經戰亂 始終夢幻青春
美學作家蔣勳年輕時在巴黎求學,最愛在拉雪茲公墓漫步、沉思,他注意到王爾德、蕭邦墓碑前總是擠滿人潮,法國女畫家羅蘭珊的墓卻少人憑弔。他反思:「我們是否對雄性美學太過崇拜,忽略了另種美學的可能?」
蔣勳昨天在福華國際文教會館舉行羅蘭珊解析講座,揭示羅蘭珊的美學,吸引數百名聽眾,「她雖經歷一次與二次世界大戰,畫作卻始終夢幻青春;美成了她保護自己的方式,美就是她的救贖!」
羅蘭珊一生傳奇,十九歲從法國外省鄉下來到巴黎,以才藝和美貌迅速進入以男性為主的巔峰藝術社群。
蔣勳
羅蘭珊與畫家布拉克、畢卡索、莫迪里亞尼等人熟識,還曾和詩人阿波里奈爾談戀愛,被眾男性藝術家稱為「(月神黛安娜身旁)一頭美麗的牝鹿」。她一生畫作以女性與自畫像為主,光油畫就有兩千多幅。
但羅蘭珊長期遭藝術史冷落,直到阿波里奈爾寫給她的情詩登上小學法語教材,芳名才廣為人知。
羅蘭珊曾嫁給一位德國男爵,婚後一戰爆發,她頓時被視為法國叛徒,不得不流亡西班牙。蔣勳認為,逃亡歲月,羅蘭珊必定見過許多殘酷事實,這些卻從未進入她的畫中,「最傷痛時,她躲到畫中,去畫月光下的黛安娜,靠『美』在對抗外界。」
「畢卡索靠畫『格爾尼卡』控訴戰爭,不這麼做,他可能就會自殺;羅蘭珊自知不是英雄,她選擇用美自我保護,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美學。」蔣勳說。
蔣勳指出,在二十一世紀,羅蘭珊畫作能提醒世人重新界定美學與女性特質,「她不和男性比偉大、比雄壯,堅持做自己,非常難得。」
●由聯合報系與日本讀賣新聞社共同策畫的羅蘭珊畫展,七月五日至十月十二日在中正紀念堂展出,預售優惠票六月四日起在udn售票網、四大超商及博客來網站同步開賣。
(2014-06-04 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