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120/5/1z4xx.html[/center]
[center][h1]國立台灣美術館「異象-典藏抽象繪畫展」[/h1] [/center]
文建會第三處處長許耿修、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黃才郎、策展人潘顯仁、參展藝術家李錫奇、劉國松、莊普、葉竹盛及陳建榮皆出席記者會,除向說明規劃「典藏抽象繪畫展」的意義,並邀請民眾前往國美館感受視覺藝術在造形結構、色彩肌理上的感染力。
文建會第三處處長許耿修表示,國美館以完整建立台灣美術發展脈絡體系、風格特色的藝術品為典藏主軸,開館至今,累積許多呈現後現代思想的藝術創作。此次,「異象─典藏抽象繪畫」展是國美館將40餘年來,台灣美術史中抽象繪畫發展軌跡與過程的完整呈現。
國美館館長黃才郎表示,國美館館藏有一萬三千多件,無論從媒材與類別切入,皆擁有藝術家們為數頗豐的創作品。他強調,此次展覽可以看出國美館對於藝術創作的細部風格、藝術家的創作系譜與創作數量形成的關注,並期待集結融合東西文化與揉雜東方情調的抽象繪畫典藏,能提醒民眾從歷史的角度與軌跡出發,重新拉出一段觀看台灣抽象繪畫的景深。
國美館規劃的「異象─典藏抽象繪畫」不僅展現出台灣抽象繪畫在接軌國際抽象藝術語言過程中的特殊走向,還特別選取館內典藏貫穿台灣抽象繪畫發展歷程的各階段作品,以對台灣現代繪畫中的「抽象」議題,做回顧式的綜覽與再思。
台灣的抽象繪畫從二十世紀五○年代起,以半個世紀的時間,濃縮了西方的抽象藝術演變邏輯,並在發展初期對文化使命感與東方生命情調的強調下,展現了異於西方抽象追求純粹性的「遞減」理路,反以「外加」的傳統興味建立獨特的抽象創作基調。無論是李仲生以下「東方畫會」系統在獨創之外對「民族性」的傳統美學訴求,或是「五月畫會」抽象水墨緊扣中國傳統繪畫的審美概念,都是意圖在西方抽象的簡約形式下,添加某種文化的象徵隱喻或意涵,以創造出有別於西方現代主義的抽象圖式與精神意義。
上述這種藉由東、西文化質素與精神體系的交揉混生,試圖創造西方藝術潮流之外的獨特自明性,至今依然是一個延續性的創作課題。不同的是,八○年代之後,台灣藝術脈動與國際思潮逐漸趨於同步,社會性與議題性的文化思辯與觀念判準以及科技媒材的多元開發運用,讓形式上相對「傳統」的抽象繪畫創作者,重新思索抽象語彙並再次定義對創作本質的基本提問,尋求更具時代性以及社會溝通意義的藝術詮釋。
更多的抽象創作者透過繪畫的造形元素,傾向以意識的探尋、辯證的質問、情感的陳述、訊息的聯結……等,多面向地呈顯在當代語境下的個體心象與思緒狀態,卻仍不失藝術在溝通之外的形式魔力。期待觀者貼近「異象─典藏抽象繪畫」展,細品畫作蘊涵的語彙。
圖說:文建會第三處處長許耿修(左2)、國美館館長黃才郎(中)、藝術家葉竹盛(左1)、李錫奇(右2)與策展人潘顯仁合影
訊息來源:文建會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cvpread.aspx?ID=49307(2010-01-22 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