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往頁面 ←上一頁 1 ...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 293 下一頁→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707/63/12qqo.html[/center]
[center] #a52a2a">草山國際藝術村展新貌 藝術家駐村交流[/center]
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草山行館旁的四棟建築,經過半年籌備,將以「草山國際藝術村」的全新面貌開張,除了規劃為藝術中心,也將提供駐村藝術家進駐,作為國內外藝術家交流創作的空間以及與民眾互動的平台,七月開始到九月底將由加拿大籍的視覺與錄像藝術家葛蘭姆‧毛克禮(Graham Macleod)、現代刺繡專家黃莉莉和油畫創作者顏柯夫等三位藝術家進駐,歡迎對駐村藝術家感興趣的民眾事先預約導覽,詳細訊息請上台北國際藝術村網站查詢http://www.artistvillage.org。
(2008-07-07 23:55) |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707/5/12qqd.html[/center]
[center] #a52a2a">青年設計創業家大獎揭曉 陳南茜奪首獎[/center]
(中央社記者詹家琪台北七日電)
經過兩個月的激烈競爭,由英國文化協會與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等單位共同舉辦的台灣區「國際青年設計創業家獎」終於選出前三名。首獎得主是由多媒體跨界設計的樂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南茜獲得,將代表台灣到倫敦參加九月的國際總決選,展現台灣設計創作的實力。
陳南茜所創立的MakeIt.com網站將「創意」與「經營」做了完美的結合,讓消費者可以在網站上點選他們想要的圖案,在空白的T 恤上任意擺放他們想要的位置及圖案,充分運用Web 2.0 的互動方式,讓消費者與設計者可以經由訂購買賣的行為達成互動,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在網上開店並販賣自己設計的T 恤。
陳南茜表示,這個網站主要目的是希望提供一個平台、建立社群,讓任何設計師、任何人都可以把對自己個人有意義的設計與他人分享。因此,社群的概念比做作來得更重要。
她說:「創作不是一件這麼高調的事,它可以深入日常生活中。我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得到從創作到製成商品的感動。」
第二名得主是在創意市集中異軍突起的米奇鰻。英國文化協會表示,從報名到整個決選過程中,米奇鰻無不突顯他說故事的迷人特質。
從一個流動攤販起家,米奇鰻表示,他只是單純的想賣自己的漫畫。現在他以各式各樣的貼紙做為主打商品,在貼紙的背面都有一幅關於這張貼紙的漫畫。他的作品結合他對漫畫的熱情、事物的觀察力及幽默感。
第三名得主游聲堯自創的「水泥戒」,目前也在全世界及網站上的個性商店中販售。對他而言,在經營過程中,最大的收穫是在研發上不斷與製造商和顧客溝通。
他說,台灣在製造方面,無論是在技術面或專業度的超前上都是台灣在發展設計產業上的一大優勢,唯獨需要改變的是對設計的觀念與態度。
冠軍得主將代表台灣角逐九月在倫敦舉行的國際決賽,英國文化協會將全額贊助陳南茜參與為期兩週的參訪,她將與各國頂尖設計產業創業家聚會。
英國文化協會表示,這將是一個互動與討論國際設計事業、以及與英國創意產業連結的機會,台灣創意產業藉此可在國際舞台與世界接軌。
(2008-07-07 23:54) |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707/63/12qgj.html[/center]
[center] #a52a2a">織夢成真梭織創意生活美學展[/center]
為了不讓台灣的美術教育只停留在畫畫、撕紙、黏土的時代,高雄市文化局特別在暑假期間策畫了一場「織夢成真—廖敏秀梭織創意生活美學展」,呈現出織布應用於生活上的美學概念,讓孩子們有機會藉此接收梭織媒材創作刺激,也能形塑織品美學新品味,歡迎大小朋友即日起到7月27號前往文化中心前廳參觀。
由高雄市文化局主辦的「織夢成真—廖敏秀梭織創意生活美學展」,邀請梭織創作教學15年經驗的織作家廖敏秀,透過展覽及各型各式織布機示範及DIY創作等教學,讓缺乏專業布料設計師條件下的台灣紡織業,能透過創作無限延伸的風格,創作獨一無二的手織生活用品。文化局長王志誠表示:「編織的應用,已是國際建築新思潮應用美學設計,讓建築物產生編織的紋理,並透過色澤、光影、進出面,產生立體的效果。簡單的使一塊布成為創作的起點,無限性應用。
這場「織夢成真-廖敏秀梭織創意生活美學展」,即日起每週六、日也開辦創作教學課程,週三、週五及週六、日下午兩點到四點也安排專業人員現場以織布接龍、玩梭織等導覽與民眾互動,希望透過織布機的傳動,穿梭時光、秀出創意。展覽自即日起到7月27號在文化中心前廳展演平台展出,歡迎暑假期間大小朋友前往高雄文化中心前廳參觀,一起用梭織創意圓夢。
(2008-07-07 23:48) |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707/5/12qfx.html[/center]
[center] #a52a2a">高捷「光之穹頂」攝影比賽 首獎五萬元[/center]
(中央社記者王淑芬高雄七日電)
高捷「光之穹頂」是義大利裔美籍藝術創作者Narcissus Quagliata的作品,作品揉合大港埔與高雄港都的人文精神,帶給高雄市民視覺的革命,車站意象令人驚豔。高雄捷運公司今天發布新聞將以「光之穹頂」為題舉辦攝影比賽,七月十九日、二十日開放攝影,首獎獨得五萬元。
高捷表示,七月十九日、二十日將舉辦的「光之穹頂」攝影比賽,秉持「體驗夢想的公共空間」理念,希望透過攝影方式,記錄每位民眾的夢想,並藉由心情故事的書寫,表達對光之穹頂藝術作品的感動。
七月十九日、二十日開放拍攝「光之穹頂」的時間是上午九時三十分到十二時,下午一時三十分到四時三十分,另外,現場也安排專人導覽解說,歡迎攜帶照相機、攝影機 (手機除外)的民眾入內參觀、拍攝。
「光之穹頂」之美攝影比賽,金牌獎可獨得五萬元、銀牌獎兩名各三萬元,銅牌三名各得一萬元。攝影比賽詳情活動網址:高雄捷運公司 (www.krtco.com.tw)、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www.deoa.org.tw)。
(2008-07-07 23:46) |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707/5/12qco.html[/center]
[center] #a52a2a">雲科大邀請日本汽車設計大師指導「2008汽車設計創作研習營」[/center]
[center][圖][/center]
[center] 圖說: 汽車研習營[/center]
(中央社訊息服務20080707 13:41:13雲林)
雲科大工業設計系由教育部獎勵教學卓越計畫,補助盛大舉辦「2008汽車設計創作研習營」(2008 Car Design Workshop),於7月7日上午8時30分由該校林聰明校長主持開幕式,並歡迎日本筑波大學蓮見孝教授及日本汽車設計名師Studio GOKEIAN負責人山田泰里先生蒞校指導。本活動由該系楊靜主任及陳鵬仁老師共同策劃,辦理期間為7月7日至7月13日,並預定於7月12日在該校設計一館中庭盛大舉行研習成果展,歡迎各界蒞臨參觀指教。
本次研習營,於今年2月起積極開始與日本專家聯絡規劃課程,於4月底從該校工設系大二、大三、研一班級中公開募集學員,以汽車設計概念草圖評選出32名優秀學員,共分為8組團隊。 本項研習營以日本專家訂出「Minimum Car」為主題,學員以救護車、計程車、跑車、Personal Car四種類型,展開汽車設計概念草圖發展、CAD3D模型圖表現技法等訓練,並提出小組創作發表,分享成果經驗。本次密集式汽車設計創作研習營之專業訓練,特別聘請日本筑波大學教授以及日產汽車資深設計師蒞臨指導,其中蓮見孝教授目前受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特聘進行國際教學,山田泰里先生為日本首屈一指的汽車油土模型師,曾應聘到北京清華大學指導汽車設計,所以本次能夠聘請島兩位名師難能可貴,應為國內首創之舉。
此次研習營透過兩位國外專家親臨指導,可以讓學生直接學習專業技能與獲取汽車設計新知,迅速提升學生創作能力;並希望從中體驗設計流程完整性,並訓練其創作表達能力與機構外形整合能力,更期待有朝一日雲科大工設系能成為國內汽車設計重鎮。
(2008-07-07 23:42) |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707/5/12qck.html[/center]
[center] #a52a2a">草山國際藝術村開幕 交流國內外藝術創作[/center]
(中央社記者林紳旭台北七日電)
台北市文化局今天表示,陽明山國家公園草山行館旁的四棟建築,經半年籌備,今夏以草山國際藝術村全新面貌開張,並與營運七年的台北國際藝術村,一併納入台北藝術進駐計劃,作為國內外藝術家交流創作空間及與民眾互動之平台。
文化局指出,草山國際藝術村包含四棟villa式建築及一座戶外森林舞台,其中一棟規劃為藝文中心,其餘三棟則為駐村藝術家工作室,未來期透過創意連結,以藝術能量融合人文、生態環境,為當地社區帶動多方發展。
文化局表示,目前進駐的藝術家包括從事當代視覺與錄像的加拿大籍葛蘭姆.毛克禮(Graham Macleod);以亂針繡推廣走入人群的台灣黃莉莉和油畫創作者顏柯夫等三位。
文化局指出,三位藝術家從七月起至九月三十日駐村於草山,歡迎對駐村藝術家感興趣的民眾事先預約導覽與參觀時間,詳細訊息請上台北國際藝術村網站http://www.artistvillage.org。
文化局表示,台北國際藝術村成立七年以來,積極拓展和國際各城市之間藝術家交換計畫,截至2008年底,總計共有來自三十七個不同國家,二百十三位藝術家到「台北國際藝術村」創作,而台灣也有超過七十六位藝術家駐村創作。
(2008-07-07 23:40) |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707/8/12pv5.html[/center]
[center] #a52a2a">攝影樣貌多元 古董相片收藏珍品[/center]
170年來,攝影帶給人們無限的驚奇感動,憤怒失望,也讓人類認知表向下的真實;不過,對現代人而言,照片究竟代表什麼,當代無所不能的數位後製技術,為攝影帶來什麼改變?國家地理頻道,「攝影鉅作殿堂」系列,要帶您了解數位時代對攝影的衝擊效應。
現代攝影看起來像這樣,也像這樣或那樣,光是今年,就有8百億張攝影作品出爐,部分成為商人、收藏家,跟避險基金覬覦的目標。拍賣會:「240萬美元。」 隨著數位時代來臨,攝影師代表什麼,照片擁有什麼價值,顯然有了改變。攝影師:「進垃圾桶吧!」
真正的改變肇始於美國,認識攝影的青少年,不再購買複製的相片,他們開始收藏真品。畫廊經營者:「我是嬰兒潮出生的人,今年53歲,我從小看相片雜誌看到大,藉由相片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
2006 年的蘇富比,拍賣史泰欽1904年鉅作「池塘月光」,稀有性讓它成了史上最貴的相片。拍賣會:「260萬美元賣出,謝謝,260萬美元。」數位革命的複製技術,雖然衝擊傳統攝影,卻讓古董照片更加彌足珍貴;同時,講求場景佈置,廣泛運用科技的當代攝影師,依循的還是傳統技巧,像19世紀大師西維的作品「河畔法國」,社會階級作了左右分隔,白雲則是拼接上去的。 從寫實、廣告、藝術到時尚,21世紀的攝影不再分門別類,攝影師有志一同,要運用新科技,換回攝影昔日的魔力。
(2008-07-07 23:39) |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707/78/12peq.html[/center]
[center] #a52a2a">以詩文入味 王漢英書法展[/center]
[center][圖][/center]
記者吳為恭彰化報導
彰化縣鹿港鎮向來書法風氣鼎盛,即日起在彰化藝術館舉辦已故書法家王漢英的個展。他的草書創作狂放不羈、隸書簡逸古雅、篆書別具瑰奇,讓人流連再三。
已去世多年的王漢英,在鹿港是翰墨文化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其子王耀庭目前是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處長,一門書香。這次展出的王漢英書法作品共八十七件,包含各書體作品,同時展出王漢英早年寫意花卉的畫作。
彰化縣文化局表示,王漢英孩提時,從楷書入手,奠定法度端莊的功夫;青年時發展行書風格;中年後則致力草書創作,以唐代懷素狂草為基礎,之後也博涉各體書風,頗具個人特色。
王漢英一生淡泊,生前除了書畫創作,也參加詩文活動,並精於南管。1962年與同好組成勵進書會,定期切磋書藝,由於他具有豐厚的詩文修養,因此其書法風格自然流露出一股書卷氣息,展期至7月29日止。
(2008-07-07 23:34) |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707/5/12pj2.html[/center]
[center] #a52a2a">城市中的飛瀑─公共藝術為紐約添趣味[/center]
(中央社記者林琳紐約六日專電)
最近行車經過紐約市連接曼哈坦與布魯克林區的大橋,眺望窗外可能會瞥見靠河岸邊的橋墩旁的小瀑布。這是紐約市公共藝術基金委請丹麥─冰島籍藝術家艾利亞森設計的公共藝術。
耗資一千五百萬美元的四座人工「瀑布」,兩座設在東河岸的布魯克林區,一座在曼哈坦東南端,一座在總督島上。高八十英呎至一百二十英呎的瀑布,由東河汲水抽上高塔,每分鐘飛瀑流水的水量大約是九千加侖。
有哈德遜河、東河及海水環繞的紐約市並不乏水的景觀,不過,這個處處都是建築物的大都會與瀑布卻沒有什麼關聯。紐約市長彭博說,他聽藝術家提出人工瀑布的構想時,感覺這個點子不錯,也願意大力支持。
彭博及公共藝術基金積極促成「瀑布」計劃的實現。六月下旬到十月中旬,路經下曼哈坦的曼哈坦大橋及布魯克林大橋和曼哈坦東南及南端的河岸地區,不論是行車、騎腳踏車或是步行,都可以看到傾注而下的人工瀑布。
橋墩旁的人工瀑布真的談不上壯觀,不過,好奇心卻吸引人們走過河岸邊會凝思注視。也許這就是藝術家與公共藝術基金會的用意─讓人們注意到經常路過卻毫不在意的「被忽略的空間」。
一年四季都是人潮的曼哈坦中城的洛克菲勒中心,最近展出的公共藝術呈現的是另一種趣味。由百萬個鋼片組組裝成的仿洛克菲勒中心建築物的六十五英呎高架,讓人想到兒時用樂高玩具搭建的高樓。
美國藝術家波頓為他的裝置藝術命名為「我爸爸給我的」,應該也有回憶童年的意味。
洛克菲勒中心的花園通道前經常有大型的裝置藝術展出,作品主題多半都會映照現代都會的生活,也別有趣味。
(2008-07-07 23:29) |
|
[center]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jul/7/today-art6.htm[/center]
[center] #a52a2a">紙雕人物神韻 林淑貞個展[/center]
[center][圖][/center]
[center] 人物紙雕的成敗在於其眼睛神韻,觀者可由此特點細細品味作品。
(記者張瑞楨攝)[/center]
記者張瑞楨/豐原報導
擅長把電影人物與情境溶入紙雕,並將此技巧命名為「紙浮雕人物寫真」的林淑貞,即日起於台中縣立文化中心舉辦「林淑貞紙浮雕展」。
林淑貞的紙雕屬於浮雕手法,擅長取材於「看了很有感覺的電影人物」,並以紙蕾絲技法,呈現多樣人物風情,靈感來源包括韓劇《大長今》主角、電影《珍愛來臨》、《波特小姐》,還有三國時代的小喬、孔明等千古風流人物。她表示,人物紙雕最困難之處在於眼睛神韻,並曾為此觀察上千人的眼神。眼神還要搭配眉毛,她的紙雕人物眉毛,可是一根根剪黏而成。
老莊思想有「技通於道」之說,紙雕也能成為藝術的一部分。林淑貞由髮型、服飾、配件的雕飾開始,進一步深入角色的靈魂,揉合不同姿態與神情,透過紙張呈現出半立體效果、記錄每個時刻的感動。她的作品能牽引觀者的情感,獲得藝術生活化的樂趣,展期至7月27日止。
(2008-07-07 23:27) |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707/78/12pgs.html[/center]
[center] #a52a2a">藝起心療 畫展呈現內心世界[/center]
〔記者何玉華板橋報導〕
台北縣藝文中心正展出「藝起心療—藝術治療與養生」特展,創作者有外籍配偶、阿嬤、小學生、大朋友,還有美術老師,不同領域的人透過作品,呈現了心路歷程的轉變。69歲的廖阿英昨說,這是第一次作品參展,畫的是小時候最疼愛她,也迄今讓她想念的爸爸,另幅作品簡單的描繪溪流、還有自己跟河邊的草叢,廖阿英說,就是很舒服、很開心的感覺。
除了畫,還有人在剪貼作品過程中,面對了自己都不知道的心境;「雜誌撕貼畫—不忍錯放你的手」作者許淑婧說,老師要求5分鐘內從雜誌上撕下喜歡的照片,她開心的撕了名模、名牌包、豪華大餐、年邁老人、大手牽小手等各類圖像30餘張,接著被要求只能留下10張、5張…其餘的揉掉擲出。
邊揉邊丟到最後只能留1張時,她哭了;從1張年邁老者與1張大手牽小手的圖片中做出抉擇,許淑婧說,她不想將代表父親的老者搓揉丟棄,更無法割捨與老爸手牽手僅存的聯繫,才知道以為已經從喪父悲痛中走出,事實上是多麼渴望再牽一次爸爸的手!
(2008-07-07 23:25) |
|
[center]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jul/7/today-art1.htm[/center]
[center] #a52a2a">抽象畫家楊興生 人生七十才顛覆[/center]
[center][圖][/center]
[center] 大病初癒後,楊興生的人生轉了個大彎,唯一沒變的是對創作的熱情。
(記者陳弘岱攝)[/center]
記者凌美雪/專訪
人生七十才開始──用在楊興生身上,或許應該改成「過了七十,人生完全不同!」
楊興生形容「人生七十變黑白」,在他心臟病與癌症接踵而來的三年裡,鬼門關前走了幾回,雖然幸運地活下來,大病初癒的他說,生活也沒了滋味!
坐在淡水的工作室裡,明式桌椅上已見不到菸灰缸,三年前每天要抽掉三包菸的他,現在菸跟酒都戒掉了,清瘦了十公斤,對楊興生來說,更多了年輕的好身形,因為以前大口喝酒啖肉的習慣,都在現在規律健康的生活裡消弭無形了。
1938 年生的楊興生,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任教後卻沒乖乖當過老師。看到學生躲起來抽菸,就乾脆一起抽,教他們也別躲了,結果前後換了五所學校教書;後來認清自己不適合教書,決定專注畫畫,為了賣畫,自己開起畫廊,數十年來共開過七次畫廊,大起大落,浪蕩不羈的個性倒也視之泰然。
六十八歲那年,楊興生卻發現得了心臟病,才治好沒多久,又發現得了扁桃腺癌,三年之間被迫翻轉了過去六十八年的人生態度,「這幾年被那些病修理得差不都了,個性比較沉穩。」楊興生說,生病前他一直認為自己還是青少年,病癒後卻突然發現自己是老人了,「我的人生沒有中年。」
青少年與老年的差別就是,以前很專注繪畫,常常整夜不睡,但不創作時卻不是補眠,而是抽菸喝酒,跟朋友打撞球、耗在柏青哥的店裡鬼混,有時也談戀愛激發創作靈感。在這種畫家自稱的「荒唐生活」裡,楊興生過了六十幾年很符合「藝術家形象」的日子。
但現在蟄居淡水的楊興生,每天早上7時起床,找家喜歡的餐廳吃早餐,回頭畫一早上的畫,中午再去發掘一些好餐廳,下午或許與朋友見見面聊點事,晚上吃飽飯就準備睡覺了,健康到甚至偶爾會自己買點蔬果回家打成生機飲料。
轉換另一種生活模式,會不會畫不出東西了呢?楊興生說,習慣了新生活之後,抒發心情的抽象畫也畫得更多了,而且在具有爆發力色彩的抽象畫裡,更添加了歲月淘洗過的沉穩。一如「不覺老」的本性,雖然有時攬鏡自照會懷疑外形是不是變老了?楊興生卻在全新的生活模式裡,展開另一階段更具活力的創作歷程。
(2008-07-07 10:50) |
|
[center]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jul/7/today-art8.htm[/center]
[center] #a52a2a">紀念恩師 林文嶽首展18羅漢[/center]
[center][圖][/center]
[center] 為紀念麻豆剪黏大師李世逸,林文嶽首度公開展出《18羅漢》。
(記者劉婉君攝)[/center]
記者劉婉君/麻豆報導
榮獲「台灣工藝之家」的台南縣白河鎮藝術家林文嶽,昨日起在台南縣麻豆鎮總爺藝文中心玻璃屋舉辦創作個展。十多年前,他向有「逸師」稱號的已故麻豆剪黏大師李世逸學習捏塑的《18羅漢》,也首度公開展示,以昔日作品紀念「逸師」。
林文嶽創作的《18羅漢》,每個人偶表情都不一樣,粗獷的外形中,又可見臉部表情的細膩。他說,當時向「逸師」學習技法,每尊羅漢都是藝術家最直接、樸實的表現,但因該作品一完成就被私人蒐藏,十多年來未曾公開展示。
林文嶽昨日起在「逸師」的故鄉麻豆鎮,推出「聽荷──白河林文嶽創作個展」,除了展出特地向蒐藏者借來的《18羅漢》外,還包含他近年來以荷花為主軸的陶藝、書畫、染布燈座、嫁妝禮等作品。為配合昨天展覽開幕,現場還有彩繪蓮花扇DIY活動,林文嶽用白色衣服代替一般畫布,示範繪蓮的技巧。他說,繪畫是人類最自然的語言,也是天生的能力,藉由DIY活動,可讓民眾不只欣賞藝文展覽,更能實際參與藝術創作的過程。
(2008-07-07 10:48) |
|
[center] http://www.nownews.com/2008/07/07/122-2300523.htm[/center]
[center] #a52a2a">桃縣/蓮花季藝文館 給你不一樣的蓮花[/center]
記者潘瑞如/桃園報導
桃園縣蓮花季於7月5日隆重開幕,計畫連貫五個週休二日行程,除了動態展演活動以外,特別委託桃園縣十全美藝文推廣協會成立「藝文館」。另外更徵求十二個會員,展示蓮花創意作品,以不同媒材創作與風格的蓮花作品,展現創意的結合。
參與2008年桃園縣蓮花季藝文展的藝術家,有邢沛然、黃綢、李建星、邱愉閑、吳嘉龍、林彥汝、楊連振、湯彩鳳、林新來、梁麗珠、邱顯貴與邱淑華等人士,每人都拿出最美的蓮花創作來參展,以饗愛蓮賞蓮的遊客們,美不勝收的蓮花創意作品,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受。
桃園縣十全美藝文推廣協會成立於2007年11月3日,會員囊括十方藝文人才,是個匯集百門技藝的協會,故取名「十全美」,並藉此期盼會員們藉此相互交流,多元創作發揮所長、精益求精、力求更上一層樓,人人均可達到「十全十美」的境界。
桃園縣十全美藝文推廣協會擁有50餘名會員,絕大多數人在觀音生根,有老、中、青各個年齡層次。另有多位七、八十歲以上的耆老,他們在傳統民俗工藝上的成就不凡,讓後輩們望塵莫及。
十全美藝文推廣協會以「藝術生活化,生活有文化」來帶動全民的藝文風氣,希望能藉由藝術的真善美,來消弭社會上的暴戾之氣,讓社區環境處處充滿溫馨與祥和。
(2008-07-07 10:45) |
|
[center] http://www.nownews.com/2008/07/07/329-2300561.htm[/center]
[center] #a52a2a">高市/社教館玻璃藝術創作 親子共享晶瑩剔透樂趣[/center]
記者吳峙嵩/高雄報導
暑假開始,社教館安排一連串精彩的暑期活動。6日在信義國小登場的「晶瑩大觀˙玻璃藝術創作」,則讓與會的親子,共享一場「晶瑩剔透」的樂趣,歡度「FUN輕鬆」的假日生活。
社教館表示,這場「晶瑩大觀˙玻璃藝術創作」活動,館方力邀「開創文化新工寮」創始人蔡榮山老師現場指導。他曾任科學工藝博物館陶藝老師、高美館資源教室陶藝指導講師、中華藝術學校、溝坪國小陶藝玻璃教師、砂崙國小陶藝玻璃教師,且是公共藝術的箇中好手,還擔任高雄捷運公共藝術種子培訓營指導老師等,教學經驗豐富。
蔡榮山先詳細介紹玻璃的形成及材料,普通玻璃是將矽砂、蘇打及石灰石一起放在高溫爐子裡混合熔化而成的。適當地改變製造的原料,就可以做出不同用途的玻璃。
他指出,玻璃藝術之所以適合親子創作,乃在於其具備融合性、透光性、色彩性、相容性及簡易性等五大特色,親子們既能輕鬆上手,創作後的作品也絕對獨一無二,極有紀念價值。
不過,製作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安全,手及手肘不可以壓桌面,以免讓桌子上不小心掉落的玻璃碎片刺到,不可用抹布擦桌子,要用衛生紙或小掃把清掃桌面。只要細心一點,都能在安全的環境中,製作一個獨特的融合玻璃藝術品。
即將入學信義國小一年級的顏世雄,將不規則的碎玻璃一片片的交疊黏和,色彩的搭配也很出眾。他開心的說,要創作一個「流星」項鍊送給媽媽,因為媽媽很忙,沒時間陪他參加,還好阿嬤不忍乖孫失望,祖孫二人不畏酷熱,一起結伴玩玻璃。
社教館期待與會的親子,透過親身體驗玻璃藝術創作,進一步提升大家對多元媒材的認知,也更加豐富小朋友創意的展現。
(2008-07-07 10:44) |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706/51/12oyh.html[/center]
[center] #a52a2a">郭振昌畫作誇張 顛覆傳統文化[/center]
一張張色彩艷麗的面孔,但個個臉上卻都畫上了八家將的臉譜,綁著馬尾的畫家郭振昌,慣用這種生猛有力的線條和色彩,來描繪台灣文化混雜的情況。他調皮地在孔子孟子的臉上,也畫上了八家將的臉譜,要以庶民文化,來顛覆代表正統的孔孟思想。這些家將系列,旁邊還交雜著無數個肖像,有的是古今中外的名人,有的是一般的平民百姓,但每個人頭上,可都頂著一個大光環。
畫壇老頑童郭振昌的畫裡頭,也對台灣政治、有諸多批判。像這張、畫的是早期的街頭運動,裡頭的人物,當年、可都是個個滿腔熱血,但對照起、這幾張描繪會議桌上的權力遊戲,畫家要嘲諷的主題,不言而喻。
還有這個描繪台灣女性的系列,也很有趣,畫中的美人,有的胖、有的看似外來的新移民,但卻都是當代的台灣女性,畫家既要畫出女性的自信,也反省到底什麼叫做美,郭振昌大膽地融合了台灣多元的文化面貌,讓創作呈現出源源不絕的生命力。
記者蘇玲瑤、劉漢麟 台北報導
(2008-07-07 00:48) |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706/51/12oyo.html[/center]
[center] #a52a2a">豐原"萬選居" 交趾陶壁畫保存良好[/center]
走進這間位於豐原市翁社里的萬選居,眼前看到的
除了古色古香的建築,最吸引人的莫過於這些用交趾陶所拼貼而成的壁畫,如此的建築風格在當時,可說是大戶人家才有,尤其這個鑲在柱子上的小時鐘,更是身分地位的表徵。
文史學者白棟梁:一般人都會感得很奇怪,為什麼建築裡會有時鐘,因為它建築的時代是在同治年間,那時候主政的是慈禧太后,以前外國的公使要拜見慈禧太后時,最好的禮物就是時鐘,因為時鐘在當時是非常時髦的東西,所以這個大戶人家萬選居,就把時鐘放在上面,當然就是一種非常好的裝飾品。
清代末年張家人的祖先張達京,因為開墾台中平原有功,不只成為當時地方首富,還被朝廷任命為第一任漢人通事.由於張達京是廣東大埔客家人,因此萬選居的建築風格,不難看出客家夥房的特色,所以經常吸引研究客家文化的人前往拜訪。
萬選居屋主張瑞發:大陸大埔縣過來,第十一世祖張達京過來,而來到翁仔這裡是十五世祖建的,現在文化局已經列為歷史建物。
張達京的後人非常以他為榮,更珍惜這個別具意義的歷史建物,不過可惜的是,受到漢化的影響,張家人已經不會講客家話。
記者 李新隆 台中報導.
(2008-07-07 00:47) |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706/8/12oz4.html[/center]
[center] #a52a2a">【發現新台灣】金雕細琢50年 刻畫栩栩如生小人物(下)[/center]
這又是一個耗時一年多的作品。金雕師鄭應諧:「我第一次,沒做過這麼大件東西,松膠灌下去以後要放冷,哇,放冷的時候,卻扁下去怎麼處理,沒辦法啊,只好大概刻一個輪廓,第二遍開始要刻的時候,膠灌進去,就知道倒吊過來。」
他反反覆覆灌入松膠,雕刻之後,把膠溶化、倒掉、檢查,再灌松膠、再雕刻。金雕師鄭應諧:「開始第一遍在刻的時候,如果沒控制好,膠灌進裡面有空隙,裡面空空的話,你這輪廓就沒辦法刻出來,沒辦法刻出來時,你如果不小心,沒有檢查,裡面空心?實心?空心,你不知道的話,刻下去會破掉,事情就大條了。」
這不只是藝術創作,更像是一場修行了。金雕師鄭應諧:「這件作品,應該是佛祖有在保佑吧。」
不過,佛祖給他的試煉也不少,鄭應諧作品眾多,隨意挑揀幾件來看,不管是表現宗教上的感動,像是坐看花開花落的「悟」;或是描寫歷史人物的「竹林七賢」;還有述說民間故事的「魁星踢斗」,又或是仿古,純粹表現黃金富麗堂皇的千禧龍珠寶盒。
雖然主題不同,不過在傳統技法,如平雕、浮雕、立體雕、微細雕、透雕、反面雕,等各個方面,則都各有細緻呈現,早期卻獲得這樣的評價。
金雕師鄭應諧:「我開始參加用黃金創作比賽,第一次的時候,評審委員是說,『啊,我們一輩子沒看到,黃金在參加比賽的』,這一句話一講,就沒辦法入圍了。」
因為被物品的「價格」拘泥住了,沒能真正體會到其中價值所在。金雕師鄭應諧:「(他們說)比賽是像一塊木頭、一塊土、一張紙,沒價值的東西,透過你的藝術家的頭腦、功力,來把它發揮,能夠賣到很多錢,才算一個藝術家,你用金子做這個,好像沒甚麼意義嘛。」
不過,沒受過甚麼美學教育的鄭應諧,「創作家」的心,叫他不可以輕易放棄,而黃金是自己最熟悉的材質,就繼續使用下去吧;還好堅持好幾年,總算有了遲來的肯定。
鄭應諧先是獲得推薦參加「薪傳獎」,接著在1999年,獲頒「國家工藝獎」,之後多次應邀出國展覽。金雕師鄭應諧:「從我早年當學徒,然後到做金雕整個過程,證明我常說的,真的不經一番寒澈骨,哪得梅花撲鼻香,若要功夫深,一定要鐵杵磨成針。」
說到下工夫,蠻有趣的是只有國小畢業的鄭應諧,對於自我充實,應該也相當努力,他看了不少書,記了不少句子,還創了不少順口溜。金雕師鄭應諧:「寧可寂寞一時,不能悽苦一生,寧可守道一生,不可迷糊一時。」
這樣聊著聊著,還真有點「心海羅盤」開講的味道。金雕師鄭應諧:「我有時候會跟我太太說,寧可吃虧一時,做這個作品真的吃虧,不能懊惱一生。」
之所以這麼講,後來知道金雕師雖然與黃金為伍,可並不像大家以為的那樣富貴閃亮,這些細功夫,再再需要眼力、毅力、耐力、功力、體力;而廢寢忘食,經年累月打造出來的作品,不一定賣得出去。
要削價求售嘛?似乎辜負了自己的心血,積壓的成本,卻又比木雕、石雕多得多,所以做金雕創作,還要有財力,還好多年來,有太太的擔待。
金雕師鄭應諧太太:「他有這種興趣。」金雕師鄭應諧:「因為起初她是還好,可是後來做入迷,要跟她從銀樓拿金子。」金雕師鄭應諧太太:「那金子一塊一塊,他老是說再拿一塊來,讓我覺得,總是說,材料還不夠他做作品,剛開始沒問題,就越來越多啊,開始是幾兩,再來用很龐大的重量,幾公斤幾公斤的,當然我會,唉,心會疼啦!」
唸歸唸,青梅竹馬的太太,還是支持的;所以鄭應諧最新打造出來的,就是這個簡單而甜蜜,要獻給太太的作品,名字也很直接,叫「我比誰都愛你」。
金雕師鄭應諧:「講實在她是我一個很大的助力,這是不可抹滅掉的,如果沒有太太她在店裡,讓我創作無後顧之憂,真的是沒有今天,這個呈獻作品在觀眾朋友面前,謝謝。」
有了賢內助,鄭應諧不必太為,店裡的事煩心,不過他並不是完全不與人接觸,地方文史工作者安排導覽,有時剛好碰上,鄭應諧也會熱情接待。
金雕師鄭應諧:「你可以摸摸看,茶壺摸摸看,導熱性很高。」參觀民眾:「好熱,很重耶,我看你拿著好像很輕。」鄭應諧:「你不要看我蜻蜓點水,我以為很輕說。」
有緣分的人,還可以試試看,甚麼叫做有金子氣的茶。客人:「喔,好好喝,泡起來不同喔,好香喔。」
一番熱鬧以後,鄭應諧又回到每天用去他最多時間的地方,也就是工作室裡頭;其實現在的黃金飾品大多是工業量產,手工打造沒甚麼利潤了,不過鄭應諧的兒子,在爸爸身邊看著看著,最近也開始投入這種叮叮咚咚的敲擊人生。
金雕師鄭應諧:「我說給你聽,你現在敲這個的時候,一定…,手一定要平,你如果斜斜的,怎麼打都不會平。」
鄭應諧兒子鄭旭隆:「其實一路走來,看我爸爸,他常講到以前生活很辛苦,從以前這樣家徒四壁,一直到現在有這樣,安定的生活,其實這門功夫,我是覺得它有它的樂趣,跟它的魅力,不然沒有人說,會這麼投入一生,去把它發揚光大,在我爸來說,他做工作,就跟在玩樂一樣。」
兒子的功夫還要磨,不過聽得出來,鄭應諧語氣裡,還是很驕傲的。金雕師鄭應諧:「他有他的風格啦,他刻這個關公、劉備、張飛,他就給他結合現在所謂卡通的造型,他說他有興趣,有興趣做的,他每天在使用的啊,是沒甚麼,可是他第一件開始做的東西,就是大件的,也是不簡單啦。」
做兒子的,對自己的期許,則直接又簡潔。鄭應諧兒子鄭旭隆:「全力以赴,這個東西它需要很長的時間,跟毅力跟耐心,才能夠學成的,所以我覺得現在是很好玩,好好去享受這門功夫的樂趣。」
那又到底是甚麼樣的,讓人持續50年不變的樂趣呢?鄭應諧恭敬地請出這尊容貌端美雍容華貴的黃金媽祖,一般人看的或許是這件作品多重?多少錢?鄭應諧細細描述的則是媽祖的衣飾上,法器八寶、香燈花果,有甚麼意思,代表怎麼樣祈求平安的心意。
在這樣的指點筆畫當中,鄭應諧臉上,漸漸也映照一層黃金的光澤。金雕師鄭應諧:「趁現在還可以,再拚一尊出來,能做多少算多少,不趕時間。」
對已經60多歲的鄭應諧來說,其實體力的負荷,將會越來越大,而隨著金價上揚,成本壓力也越來越重,不過,他有這麼一段話。鄭旭隆:「創作是無止盡的,常有人問我,你這樣做了半世紀、50年,哪一件作品最得意?我都說,還沒做好的那一件最得意,所以還要繼續努力。師鄭應諧:「做到我最後一口氣,沒辦法再做(為止)。」
這也是一種金子氣嗎?黃金特性之一的恆久不變,似乎也成了鄭應諧的性格特性之一,小小工作室裡,當年的窮孩子,成了大師持續地對金子,也對自己,敲打錘鍊!
(2008-07-07 00:46) |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706/8/12owr.html[/center]
[center] #a52a2a">【發現新台灣】金雕細琢50年 刻畫栩栩如生小人物(上)[/center]
到今年就50年了,鄭應諧幾乎每天都要到工作室做「功課」,工具不少,鄭應諧指導兒子一樣一樣準備好;工作室裡蠻熱的,卻不能開窗通風,不然火力沒辦法集中,到不了需要的高溫。
小缽裡,1千2百度高溫底下,漸漸融成液體的,就是鄭應諧的創作媒材,9999,千足純金,別看只是拿著噴槍噴火,好像很簡單,要是溫度沒控制好,黃金熔液會爆起來,高溫殺傷力是很強的。
而融成了小金片,也只是起步而已,小金片還要再敲、再輾;密度極高的金子,輾起來很費力,還好它的延展性很好,反覆幾次,壓出了一條黃金帶。
金雕師鄭應諧:「金子還沒過火,它就是,你看看…等一下我用火烘過,要這樣就這樣,現在沒辦法,現在彎又會翹回來。」
鄭應諧雖然沒明確說出物理上的道理,他對黃金的特質,卻真的是知之甚詳,再一次烘烤,降溫以後,金帶確實變軟不少。金雕師鄭應諧:「現在就不同了,現在甩不起來。」
剪下合適大小,捲起來,就可以開始今天的作業;烈焰下,小小黃金立方體再次變圓球,而鄭應諧一手噴火,一手調整,腳也沒閒下來,火力要更強一些,這是在加Turbo。
原來這套器具,也有幾十年歷史了,鄭應諧說,這些動作,可都是當年做學徒的基本功。金雕師鄭應諧:「這個四角線,你如果打得不順,你以後要做一些東西,都會扁扁的。」
打出4條小方柱,原來是四肢結合起來,小金人漸漸有了雛型,古代神話裡人是用土捏出來的,沒經過這麼多槌打、琢磨,而小金人還要接受更多燒煉;鄭應諧剪下一塊比指尖還小的金箔,細細剪出鬚來,這是小金人的頭髮。
金雕師鄭應諧:「這那麼厚,這那麼薄,溫度不控制,這個頭髮燒掉了,還黏不起來,所以這個很麻煩。」
這要抓的,是就那麼一瞬間的火候。金雕師鄭應諧:「要從下面一直烤,一直熱,熱到上面來。」
大關卡就藏在微小細節裡,而頭髮黏好以後,還沒完;旁邊看的人,這時候眼睛都有些花了,鄭應諧還是力求完美。金雕師鄭應諧:「做這個東西急不得。」
小帽子戴上以後,把小金人固定住,小小金臉上要有五官、有表情,放大鏡底下,小指般的小人,慢慢有了張微笑的臉;再來要想想穿甚麼服裝了;今天鄭應諧讓他穿上運動風的衣褲一樣,用雕刻刀慢慢畫,而等上了色以後,頭髮迎風飛揚,手舞足蹈的小金人,就準備妥當,可以去看廟會囉。
金雕師鄭應諧:「地理頻道來台灣,採訪『3月逍媽祖』,人家要看迎媽祖,要等3月才能看,我想這樣不如我來做一件,講台灣迎媽祖的文化,做一個作品起來,這樣平時要來看迎媽祖,也有得看。」
因為有這麼個「民俗指南」的目的,鄭應諧樣樣擬真,從報馬仔、旗隊、鼓隊、鑽轎腳的虔敬信徒,到旁邊的小攤販,總共308人,鄭應諧是一個不含糊地做出來。
金雕師鄭應諧:「重點是一些人物的表情,一個陣頭裡3百幾個人,有觀眾,還有陣頭,都是不一樣的,像八家將,八家將的臉,我還去學畫臉譜,你如果不是像我們從小到大在鹿港生活,知道這些文化,要來做迎媽祖的陣頭,很可能會沒辦法那麼正確。」
迎媽祖應該也是鄭應諧童年時,每年難得的快樂時光吧,其他的兒時回憶,就大部分跟貧窮有關了;鄭應諧現在家裡,有幅壁畫,就重現當年父子行走各村落,賣犁頭的景像。
金雕師鄭應諧:「那時候我10歲而已,跟我爸父子倆,他走前面,我走後面,走差不多7公里,真的是很辛苦,我那時就說,我長大的時候,一定要有一技之長。」
剛剛好當時隔壁,有人是打金子師,窮孩子於是走上黃金路,不過學徒生活,與長工無異,金子也是別人的,打金子師就賺一些工錢而已。
現在看鄭應諧年輕時的照片,也是個時髦人物呢;所以會有勇氣,在鹿港3年學藝以後,離家出走到台北,學更多打金子的技術,而總算存夠了錢,開了銀樓,就當時的打金子師來說,這已經達成一個終極目標了。
鄭應諧卻又開闢出新奇的金雕藝術的天地,說到這裡,鄭應諧老實說,一開始倒不是有甚麼遠大的抱負。
金雕師鄭應諧:「那個時代是剛好,茶壺很流行的時候,剛好有朋友來找我,跟我說甚麼現在台灣的茶壺多貴多貴,我說怎麼可能?一個茶壺有這麼貴,不敢相信,我用金子打,也不必這麼多錢,朋友就說,那你打起來看看,你馬上打起來一個,我馬上就跟你買。」
鄭應諧翻出一只黑黑的壺,這就是20年前,他開始做金壺之前,先用白銀練習,所做出的「松鼠壺」;接著白銀升等到黃金,在那個經濟狂飆的年代,很受歡迎。
金雕師鄭應諧:「那個時候我有個感覺喔,這真的有市場,我就開始功夫累積了以後,就一直做一直做,就開始有金雕的過程。」
藉著這幾只茶壺酒壺,鄭應諧跟大家解釋,其實以前師父們,會用在純金的技法是「刻」所謂「刻畫刻畫」,是用鑿子敲打、擠壓在金片上「畫」出花樣,相對的他所應用的「雕」,則是把圖案的某些部分去除掉,讓紋飾更加立體生動。
也因此,有木雕、有石雕,卻很少聽說金雕;因為這種有減無增的技法,用在純金上,太奢侈了;鄭應諧說當時因為要避免「刻」,在背面所造成的紋路會讓壺的內部凹凸不平,只好大手筆的用上以前K金師父傳授的雕功了。
鄭應諧強調,他這些壺不只貴氣十足,也真的可以用。金雕師鄭應諧:「我做好茶壺的時候,一定都要試,試試看這個茶壺的出水、性能等等,這一定要的。」
讓人很好奇的是,黃金壺泡出來的茶比較好喝嗎?金雕師鄭應諧:「手摸,很燙,因為保溫很好,散熱很慢。」
據說這樣,茶葉會在短時間內很快舒展開來,而眼前這一組雖然是茶具,卻又藏了一些機關。金雕師鄭應諧:「我們創作家這個頭腦,這個靈感有時候真的是說一句是比較不正常,怎麼說不正常,我常說藝術家、創作家,他的個性、他的行動,都跟別人比較有怪異。」
自己說自己怪,或者該說,鄭應諧願意去做一些別人難以想像的傻功夫?他開始去創作一些,生活器物以外的作品;像這一件「達摩弘法」,因為想到,「法」跟「髮」諧音,鄭應諧硬是一根一根抽出了難以計數的黃金髮鬚。
金雕師鄭應諧:「達摩的頭跟髮絲,要熱,一下子就融了,那時候真的是就看頭做起來了,沒鬍鬚、眉毛,我真的是開始在掙扎,就想到以前師父教的,三千煩惱絲,就開始做細線,要做鬍鬚,那時候真的是,我也不知道,就是想頭已經洗下去了,就要洗乾淨。」
說著說著,鄭應諧似乎又回到當時身心,整個被作品佔據的狀態;他還有這樣一句話形容自己。金雕師鄭應諧:「我常在說,藝術是無事中之事,更是有事中之無事。」
這可以翻譯成「沒事找事」嗎?看過達摩髮鬚夠眼花撩亂了吧,鄭應諧還有另一個讓人嘖嘖稱奇;燈光從鏤空處透出來,整個作品一片金碧輝煌,這件作品名叫「法界遍三千」約60兩的黃金,要撐出將近1百公分的高度,所以作品厚度只有少少幾公厘。
而之所以要有這麼大的表面積,因為作品裡要容納佛、菩薩、天、人等等的雕像,205尊。金雕師鄭應諧:「要刻這些人物,一定要有考據,像佛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到羅漢…,要有一個層次。」
(2008-07-07 00:42) |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706/5/12omo.html[/center]
[center] #a52a2a">睥睨的視界 林家弘畫作個展開展[/center]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台北六日電)
年輕藝術家林家弘首次個展—「睥睨的視界」,即日起至七月三十日在台北市內湖「秋刀魚藝術中心」展出。他的作品以多媒材來創作,其中以油畫占大部分,作品內容一部份是以女性主義為主體概念,陳述性別不平的問題,另一部份是暗示他自己的心境。
秋刀魚藝術中心介紹林家弘,由於他的父母長期不支持他從事藝術創作,因此在作品中潛藏著許多的無奈及感傷。
社會對於性別角色的預期,男性往往獲得高度的期許與支持,個性上卻也被要求堅強樂觀。成長於男丁眾多的家族裡,林家弘很清楚家人對他的期望,然而對他而言,這些善意的期望在某種程度上,卻轉變為沉重的束縛。
相較之下,女孩們被允許擁有較大的情緒波動,似乎更能真實地表現自我。於是,嚮往自由的林家弘選擇女性作為他自身心情的投射對象,透過畫中的女孩們,映照內心的七情六慾。
林家弘由生活周遭人性探索開始,在最平凡的場景中,以詼諧的造型,輕挑的神態,述說深層的情緒衝突。從一些細微的動作與眼神流轉,洞見人與人、人與物、甚或人與時空之間的情感交流與拉扯,以及時空推移中的微妙變化。
(2008-07-07 00:14) |
|
前往頁面 ←上一頁 1 ...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 29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