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點閱:1639 |
發表人 |
卜馨賢-複合媒材創作展 2017-04-21 12:44 |
/ / /
|
|
從小到大繪畫就像家常便飯一樣存於卜馨賢的生活當中,但因教育體制的規範,不知不覺畫圖似乎已成為一種形式,一年又一年,基本功早已被訓練得紮實,但對於繪畫的熱情卻逐漸磨盡,除了傳統的繪畫外,在創作表現方面似乎開始停滯不前。這種疲憊與無力感使她在短短一個月內決定暫停台灣的學業,嘗試尋找人生的另一種可能性,而這一時的衝動便帶領了馨賢踏上十年的異國旅程。
繪畫,原來不是這樣
她回憶著當初會選擇義大利,正因當地保有許多美學與文化的素質,加上選擇學習服裝的學校位於現代與古典兼容的米蘭市,更大大的刺激了觀看的視野。三年過後因學歷認可問題的緣故,經過深思熟慮後馨賢決定重新回到繪畫領域進修。在藝術學院中,她發現了與過往不一樣的教學方式,在這裡教授不會因為你的技巧高超而讓你通過課程,而是看中你的創造力與思考。記得當時入學講座中,教授就告訴所有的學生:到這裡不要想來學習基本功力,我們要的是想法、創造新事物的勇氣與能力。
拋開過往從零開始
四年的藝術學院生活中,前兩年是不斷的自我探索,一方面重新找回作畫的手感,一方面也開始思考自己創作的方向。她提起當年帶來震撼的第一堂繪畫課,教授提供所有學生一張約一面牆大小的紙,並且給了一個主題"綠洲",在沒有額外提示的狀況下就請他們開始作畫。卜馨賢一直思考,這是真的要我們畫"綠洲"嗎?轉頭看見其他同學們開始在紙上塗抹,好像也沒有真的在描繪所謂的"綠洲"。課程尾聲時教授便解釋了綠洲並非只能是字面上的意思,它可以是人生中的"綠洲",是希望、期待,抑或僅是幻影的呈現。這種另類的思考轉化,不僅需要突破語言上的隔閡才能嘗試理解,更要將過去的思考模式放下,才能產生出不同面向的想法。
當時米蘭的生活不如台灣便利,網路資訊與交通相對不發達。很長一段時間住宿的地方與學校都沒有網路,與台灣家人和朋友都需要以信件聯繫,所有的資訊都必須自己去摸索,生活上大小事也都一手包辦,少有人可以尋求幫助。這些經歷都使卜馨賢變得更加獨立自主,也開始懂得更多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東西方碰撞的火花
身為一個東方學生,卜馨賢的作品中總會加入些許中國元素。在東方文化下成長的她,將這股流於血液中的傳統帶入作品,又以西方的媒材去表現,兩種風格合併之後產生出別有趣味的新鮮感,畫面所傳達出的語彙也更為豐富。在義大利,不論是一開始的服裝學院或是後進入的藝術學院,他們都相當鼓勵學生自己去蒐集資訊與文獻,他們認為在爬梳歷史脈絡或分析產業狀況中,都能更激盪學生的自主思考,這部分對她的創作有很大的幫助,更是義大利在這些年中所帶給她的精華。
心,是繪畫的源頭
在藝術學院的學習中,卜馨賢的畫風開始有了新的樣貌,就是嘗試著將內心的想法藉由意象的方式傳達,畫面使用了許多肌理作為層次的展現,但卻發現光有肌理雖能豐富畫面但也常呈現呆版而沒有更深入的內容。經過反覆的摸索,漸漸有了明確的方向:她的每件作品細看下,都會發現畫中藏了一些可辨別的場景--湖面上的引導燈、一張椅子,或是一小片森林,各種元素不只是獨立的存在,而是在同一片空間中彼此形成連結。更使用長卷畫作的啟發,體現出具有時間性的特徵,讓觀賞者所依序見到的,並非單一時刻的整體風光,而是隨著視線流動體會不同時間的景象,使情緒得以像煙霧流動、瀰漫其中。她提到Edward Hopper 曾說過:「創作者就是作品本身,而作品不是平白無故誕生的。」而她正在用作品說故事,每一片視野,每一件元素都是代表著不同階段與經驗的歷程。卜馨賢所畫的風景不是純粹的風景,他們是記憶的編織,是內心感受的呈現與宣洩。
千變萬化的大自然景象吸引了她的目光,以不同心情看待風景時,似乎讓卜馨賢有更多不同的感觸,透過時間的累積,景色不斷的變化,沒有人工刻意的雕飾,就如同她的創作生活有不同的歷程,慢慢累積後塑造成形。每當創作遇到瓶頸,她都會遠離一切都市的喧囂,獨自走入大自然,藉由自然滌淨心靈,而後就能在藝術的國度裡安然的繼續向前行。
卜馨賢:透過大自然給的感觸創造內心最深層的世界。 |
|
kingcarart
繪圖畫廊 設計藝廊 攝影相簿 留言板 最愛收藏 分類標籤
暱稱: 金車文藝中心 註冊: 2016-03-30 發表: 95
V幣: 1204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