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飛 .
首頁
美術繪圖
|
美術設計
|
熱門標籤
|
首選
|
首頁宣傳
|
近期作品
論壇
:
發表
|
美術工作
|
美術比賽
|
展覽活動
|
美術相關
|
一般討論
|
美術同好
CG 討論
::
Photoshop
|
Painter
|
3D
行動
|
AMP
【 立即註冊 】
:
更改個人資料
: :
登入
會員名稱:
登入密碼:
保持登入
.魂飛 .
美術繪圖發表:奇幻插畫,言情插畫,兒童繪本,線上繪圖,水彩水墨油畫素描版畫
第
1
頁, 共
1
頁
發表人
人氣點閱:1362
0825.jpg
.飛天糖果機.
.3 R .
.魄聚.
. . . . . .
WM
繪圖畫廊
設計藝廊
攝影相簿
留言板
最愛收藏
分類標籤
暱稱: .*(ॐ)宇宙的聲音 *.
註冊: 2004-05-21
發表: 4770
來自: 星天上君
V幣: 278278
@ 1F
.魂飛 .
2010-08-25 00:53
/ / /
😜 😜 😜 😜 😜
虹色夏戀(夏の恋は虹色に輝く) 插入曲 YUI - Please Stay With M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BBqfR4UjYo
Please Stay With Me 歌詞中譯
そばにいてくれる? 情熱の隙間でそっと
やすらぎはいつも 悲劇の先に見えなくなる
可以待在我身邊嗎? 熱烈的感情已經悄悄的出現裂痕
總是太安心了 才會看不見悲劇的開端
小さくなる愛のかけらを 拾い集めては
ひとつ ふたつ 重ねているの
收拾起已經破碎的愛
一片 二片 能將它拼湊起來嗎
会いたいと ただ願うだけで
こんなにも 涙あふれるから…my love
夜空に浮かべた ため息がこぼれる
Please Stay With Me
「想見你」 這也只是願望而已
就算只是這樣想 卻已經淚流滿面 my love
在夜空浮起的一聲聲嘆息
Please Stay With Me
こらえてるけれど そっけなくならないでね
言葉っていつかは 真実に変わるから
雖然忍耐著 但請不要對我冷淡
因為這些話總有一天會成真
プライド才能聞こえない 夢のまま終われない
ひとつ ふたつ 解き明かしてよ
聽不見「自尊」與「才能」 但是夢想不能就這麼結束
經過一次 二次 卻漸漸的了解明白
会いたいと 言えば また苦しめてしまう?
涙あふれるのに…my love
すれ違うたびに 愛しくなってゆく
Please Stay With Me
「想見你」 如果說了這樣的話 只是更加的苦痛吧?
明明已經淚流滿面…my love
因為每一次的錯過 而讓愛遠離
Please Stay With Me
もっと知りたい あなたの声が聴きたい
泣きたくなって 戸惑って 弱いよね?
想要知道更多 想要聽見你的聲音
好想哭 好迷惘 這就是脆弱嗎?
会いたいと ただ願うだけで こんなにも
涙あふれるから…my love
夜空に浮かべた ため息がこぼれる
Please Stay With Me
「想見你」 這也只是願望而已
就算只是這樣想 卻已經淚流滿面 my love
在夜空浮起的一聲聲嘆息
Please Stay With Me
会いたいと 言えば また苦しめてしまう?
涙あふれるのに…my love
すれ違うたびに 愛しくなってゆく
Please Stay With Me
「想見你」 如果說了這樣的話 只是更加的苦痛吧?
明明已經淚流滿面…my love
因為每一次的錯過 而讓愛遠離
Please Stay With Me
________________
人於前八識之染著,若不入於第九識之真如本識上,確仍無法脫離輪迴,因而在彰顯佛性本質上,定要能入於第九之「菴摩羅識」內,方是正確也。
【靜中養心,動中制心,鬧中煉心,行中驗心】。
南無阿彌陀佛
WM
繪圖畫廊
設計藝廊
攝影相簿
留言板
最愛收藏
分類標籤
暱稱: .*(ॐ)宇宙的聲音 *.
註冊: 2004-05-21
發表: 4770
來自: 星天上君
V幣: 278278
@ 2F
Re: .魂飛 .
2010-08-25 12:06
/ / /
盂蘭盆法會的由來
慈悲的心地永清涼
七月正是盛夏炎熱的季節,大多數學生們都放暑假的日子。古詩云:“山川炎似火,天地熱如爐”。尤其是澳門和香港,處於亞熱帶地區,空氣污染和非常潮濕,真悶熱得叫人難堪。儘管這麼酷熱的天氣,學佛者只要效法佛陀慈悲精神,看待世間一切眾生,自然就時時都會覺得心地清涼,因之而能驅除身外周圍暑氣的逼迫感。所謂:“慈悲的心地永清涼”。
“慈悲”
為佛弟子進入佛門的第一步──耐勞忍熱,亦是於菩薩六度行中進一步的表現,入生“忍”法門,這是學佛慈悲“精進的好現象。諸佛菩薩為救地獄的眾生,都不覺得是熱是苦;這都是用慈悲心去驅除大熱苦感的經驗。
忌諱的七月
世俗一般人,對於七月大多是忌諱的。家庭喜事,都避免在七月間舉行,尤其是年老一輩的人,仍然迷信七月乃是每一年度開地獄門時,地獄中的鬼魂多數出來人間飄蕩,深夜出門不小心﹑或時運低,容易碰鬼惹禍。更妙的是:有些人甚至說七月不可婚嫁,七月娶的是鬼新娘,七月生的鬼孩子......等等胡說。把七月簡直當作是“鬼月”,事事忌諱。
佛歡喜日
其實,依照佛教來說:七月是最吉祥的好日子。因為七月是佛的歡喜月,正是眾僧結夏安居三個月修行功德圓滿。由於夏安居間(自農曆四月十五日起結夏至七月十五解夏),修持悟道證果的佛弟子很多,所以佛陀非常歡喜。現在佛教中依然有很多學道者,或寺院中仍保持結夏安居﹑定期修持學法的生活,專心精進用功,亦得到龍神護法的歡喜,這麼說來,七月這個月豈不是最吉祥的歡喜月嗎?
某些人心中可能仍有多少的疑惑:自古以來,一到七月,無論那一個地方,不管道教也好﹑神教也好﹑佛教也好,無不紛紛設壇大作“普渡”法會,尤其是七月十五,仍有世俗人在其家門口,祭祀孤魂野鬼,若不是鬼月,何故會“普渡孤魂”?其實,有很多人大多不明白是什麼一回事,認為是中國傳統習俗,人家拜我也拜。
盂蘭法會的由來
佛教“孟蘭盆法會”,相信很多人也未必知道孟蘭盆的意義是什麼?孟蘭盆的梵語是烏藍婆拏。盂蘭法會的由來:從佛教來說,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在各地寺院所舉行的法會,簡稱為“盂蘭盆會”。
為什麼稱“盂蘭盆會”呢?這“盂蘭”翻譯為“解倒懸”是極苦的意思。這是一種比喻,是人死後墮落於三惡道中,如餓鬼道中的眾生,腹大如鼓,喉細如針,饑餓難堪,如被倒懸著一樣,極為痛苦。“盆”是盛載食物的容器,就是說:用這盆器盛著各種珍貴百味美食,恭敬奉獻佛僧,承仗三寶不可思議福田之力,以解救其“倒懸”之痛苦。所以稱為“盂蘭盆會”,也就是為解救先亡倒懸之苦,而盛設種種供養,奉施三寶之法會。
這法會的由來是:佛在世時,其弟子當中,有一位名叫目犍連尊者,他是佛陀十大弟子中,以神通第一而見稱。一天他想起自己已經往生的母親,不知現在何處?於是目犍連尊者就入定中觀察,見到母親墮在餓鬼道中,受盡饑渴之苦,目不忍睹,尊者悲痛萬分,不忍母親饑渴的痛苦,急忙就用自己之砵,盛滿白飯,運用神通送到餓鬼道中給母親充饑。其母見了白飯,急不及待,非常高興地伸出雙手,接過盛滿白飯的砵,捧到面前,當開口吃時,突然由她口中噴出火燄,整砵的白飯,都變成燒焦的炭一樣,不能食用!
目犍連尊者看到這種情形,心裡非常悲痛,不忍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而自己又無法救得母親,使她脫離苦境!於是想起懇求佛陀代為設法,濟拔其苦縛。因此他就立即來到佛前,訴說自己母親在餓鬼道中所受的苦況,並說出己運用神通之力盛飯給母,而母親不得受食之情形,還至誠懇切地哀求佛陀慈悲救拔。
當時佛陀對目犍連尊者說:“ 你不要以為仗你的神通之力,就能救拔你的母親!要知道,娑婆世界眾生,一生都是積惡造業,罪根深重。如你欲想救拔母親,只仗憑你個人神通之力,非依仗大福德因緣之力量,碓實是無法救離她脫出苦報!”
佛又教導目犍連尊者說:“ 你應當於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日,虔誠廣設種種供物飲食,恭敬奉獻佛僧,承仗三寶威德福力,拔濟母親脫離餓鬼道中饑渴之苦!”
目犍連尊者聽聞佛陀教導之後,依隨佛陀所示的方法,於七月十五日那天,預備種種飲食,盛於盆器之中,恭敬虔誠地奉佛獻僧,當時佛陀也由於這個因緣,而講了一部《盂蘭盆經》。由此可知,七月十五日,能設齋供佛及僧,其功德真能超薦七世父母之罪業。
佛陀為什麼這樣重視七月十五日,並說出這天供佛及僧有這麼大的力量,能救拔超脫七世父母之苦報?
目犍連救母
目犍連尊者在出家以前,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大孝子,對於父母以及所有長輩都十分尊重。每天早晚都要向父母問候,並且經常幫助母親操持家務。
由於目犍連的母親有大手大腳的粗心習慣,做飯或吃飯時總會撒落很多食物在地上,目犍連總是顧及母親的自尊心,在母親離開後,才把這些掉落的糧食收撿起來,用水沖洗後吃掉。
所以,左鄰右舍的人都稱讚目犍連是一個有孝心的好孩子,並且經常以目犍連為榜樣來教育自己的小孩。
當雙親去世後,目犍連出家了。由於得到了世尊的親自教誨,以及自己勤苦不斷地認真修習,目犍連終於修得阿羅漢果,並且成為佛陀座下神通第一的大弟子。
目犍連修得神通之後,他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超度已經死去的父母亡靈,以報答父母的生養哺育之恩。
目犍連知道母親的亡靈不會在天上,因為她生前浪費蹧蹋的糧食數不勝數,便運用天眼觀看八大地獄,想找到母親的亡靈。
目犍連以神通來到了「等活地獄」,看見地獄中的人們正在瘋狂地互相殘殺著,血流滿地,哀號聲音,震耳欲聾。許多人在殘殺中死去了,可是突然吹來一陣陰風,那些死去的人又活轉過來,重新開始互相殘殺。死後又被陰風吹活,重新開始殘殺,就這樣一直週而復始。
目犍連看到這裡十分感嘆。他在這些人當中沒有找到自己的母親,於是就往另一個地獄走去。
目犍連到了「黑繩地獄」,看見眾多的人都被黑黑的鐵索緊勒著脖子,而且越勒越緊。目犍連在這裡也沒有找到自己的母親。於是他又去了「合眾地獄」,在這裡目睹了各種凶猛的野獸瘋狂地噬咬罪人的慘狀。在這裡,還有許多目犍連叫不出名字的刑具,罪人們都在刑具上一個接一個的接受懲罰,但其中也沒有目犍連的母親。
然後,目犍連又去了「號叫地獄」、「大叫地獄」、「炎熱地獄」以及「寒冰地獄」,但是在那些痛苦哀嚎的罪人中也沒有他母親的身影。
目犍連最後到了「阿鼻地獄」,這裡的氣氛尤為陰森可怕,因這裡已經是地下六萬里深的地方。在這裡的罪人,都是在人世間犯有十惡不赦罪孽深重的人。
目犍連在阿鼻地獄裡認真地尋找著,終於在一群餓得像皮包骨的餓鬼中找到了一個模樣與他母親相似的人。
目犍連再仔細一看,果然是他的母親。她的頭髮又髒又長,面黃飢瘦,整個人除了骨頭外,彷彿只剩下了一張皮。她半躺在地上,連坐起身的力氣也沒有了。
目犍連立即往他母親的方向奔走過去,他母親看見目犍連後,頓時淚流滿面,一面後悔當初在人世時犯下的罪孽,一面懇求目犍連救她出地獄。
目犍連看後十分傷心,他非常可憐母親,於是施展神通變了一缽美味的飯食,並把它送到了母親的跟前。
目犍連剛把盛有飯盒的缽放下,他的母親就急不可耐地伸出枯柴般的手,抓起一把菜飯便往嘴裡送,可是剛剛送到嘴邊時,那些食物卻變成了通紅的木炭,燙得目犍連的母親大叫一聲,連忙縮回了手。奇怪的是,這些火炭一掉在地上又變成了食物。
目犍連的母親又嘗試了一次,結果手被燙得更厲害了。她再也不敢試了,只是眼巴巴地看著。旁邊的一些餓鬼受不了食物的誘惑,也過來取食,結果一個個都被燙得縮回了手。
目犍連見了自己母親如此的悲慘,知道神通地抵不過業力,只好離開阿鼻地獄,回到精舍向世尊求救,請求世尊慈悲開示,解救淪為餓鬼的母親。
佛陀說:「你知道你的母親在世時造了什麼業嗎?」
目腱連尊者回道:「我知道,她在世時貪填癡惡念很重,身口意三業不修、待人刻薄又毀謗三寶。」
世尊接著說:「她的業大過須彌山,一定要仰仗很多人的心力、福德才能救她。」
目犍連尊者問:「我要如何匯集那麼多有福德的人救我母親呢?」
佛陀說:「農曆七月十五日那天,僧眾經過三個月的結夏安居,很多人戒、定、慧具足,得道證果,福德很大,你要用最虔誠的心來供僧;結合這麼多人的心力為你母親祈幅,你母親就可以脫離餓鬼道了!」
於是,在七月十五日的解夏之時,目犍連尊者以最虔誠的心供養佛、法、僧三寶,為母親超度迴向,藉此僧眾的功德力,地獄的刑具當下平息,許多餓鬼道的眾生也因這分福德而解脫得救。
目犍連尊者的孝行流傳在人間,後代佛教徒因此於每年此時舉行孟蘭盆會,供養三寶以報父母恩,所以七月也是佛教的孝親報恩月。
結夏安居
那是因為佛在世時,有個制度,就是每年一到夏季,必定集合各地弟子一處,專心共同修持學法。自農曆四月十五日起,至七月十五日止,為期三個月,稱結夏安居期。由於這三個月期中,專心一意聽佛教授佛法,又能精進勤修,所以到了第三個月的最後一天──七月十五日,即眾僧自恣,慶祝九十天功行圓滿,多能證得果位。所以,諸佛菩薩龍天歡喜。因此,能在這天設齋供養佛僧,自然能得大功德力,超薦先亡眷屬,乃至七世父母,解脫三惡道中之苦。這就是佛教所說的七月十五的法會。
常思孝慈
所以《佛說孟蘭盆經》中說:“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孟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眷慈愛之恩......。”由此經文中,我們可以大略體會出,年年七月普渡法會的由來,大致與佛教的追思﹑憶念先亡父母恩,想超度往生善道的意義相同。只因時代經歷三千多年,又是印度與中國的民情不盡相同,把這深具意義的孟蘭盆會,慢慢地改變形式,所含“救倒懸”的意義,也都不存在了!反而將這最吉祥﹑有利於眾生盡孝思﹑種福德的大好吉月──誤訛為兇煞月。眾生就因是非顛倒,不但不造福因,更大殺牲畜,拜祭鬼神,實在毫無意義!
离諸熱惱 清涼自在
為佛弟子者切莫迷糊不清,必須要明白真理,對於慈悲濟世﹑利益人群的事業,固然要精進,不畏辛苦,不怕困難,但是對於自己學佛的目的,更不能不精進,不認真!尤其更應不畏辛勞艱苦地去追求人生兩項大事,也是我們每個人最切身的二件大事。要知道人生的兩件大事,實在莫過於“生”與“死”,而最難解決的亦唯有生與兩件大事。因此釋迦牟尼佛及十方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和菩薩,無不都是為救度眾生的生死二大事而顯跡於世間。
諸佛菩薩教化一切眾生:時常要抱持著“為人而做人”,如諸佛出現於人間,也是為度眾生而倒駕慈航。我們既是佛的弟子,就應學佛的精神,為需要我們幫助的人群服務為目的,且應與眾生同苦樂。能做到這樣:人我一體,則是可謂“成功的人生”,亦稱得上有意義﹑有情感﹑真正活生生的人“生”!“生”事既能成功了,那還怕“死”後不解脫呢?
學佛的人應重視“生”“死”,把握做人的機會,做好人生事業,則家庭和樂,社會安寧,天下太平,減少戰爭,真正去除熱惱,離此三界火宅,而達至諸佛菩薩清涼之境界!
【全文完】
________________
人於前八識之染著,若不入於第九識之真如本識上,確仍無法脫離輪迴,因而在彰顯佛性本質上,定要能入於第九之「菴摩羅識」內,方是正確也。
【靜中養心,動中制心,鬧中煉心,行中驗心】。
南無阿彌陀佛
第
1
頁, 共
1
頁
RSS
|
手冊
|
站長與插畫作品
|
舊PBBS
舊駐站/投稿
|
Partners
|
合作與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