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往頁面 ←上一頁 1 ...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 293 下一頁→
|
[center]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oct/13/today-art10.htm[/center]
[center] #a52a2a">黃敏玲師生聯展 發揚本土彩繪[/center]
[center][圖][/center]
[center] 黃敏玲彩繪師生聯展,展出多件具鄉村彩繪風格的家具作品。
(記者楊美紅攝)[/center]
記者楊美紅/永康報導
台南永康市社教中心為提倡鄉村彩繪及台灣傳統建築彩繪創作,即日起舉辦「跨越時空的斑斕──黃敏玲師生彩繪聯展」,展出傳統建築彩繪、居家生活器物的彩繪應用作品,並在週末舉辦四場「彩繪研習工作坊」。
黃敏玲曾赴西德留學,引入歐洲、日本風行的鄉村彩繪,並和台灣傳統彩繪技巧結合,讓本土彩繪國際化。黃敏玲目前以傳授鄉村彩繪為主,台灣傳統建築彩繪為輔,先發展「彩」、後推展「繪」,顏料採取台灣傳統建築彩繪專用的桐油漆,以便保留延續調配桐油漆傳承的底限,至今已將基本色12色調配到273色,嚴格要求調色準確度,彩繪作品至少可保留六十年以上。黃敏玲並推出彩繪工作坊,介紹彩繪顏料、彩繪工具、畫稿技巧、拓稿、順稿、刷色等技巧,開放民眾報名。展期至 10月26日。
(2008-10-20 08:04) |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012/5/17ig2.html[/center]
[center] #a52a2a">懷想「轆牙溝」 中市萬和宮舉辦藝文聯展[/center]
(中央社記者李錫璋台中市十二日電)
台中市南屯溪古稱「轆牙溝」,是南屯地區繁榮與發源的重要憑藉。當地信仰中心萬和宮,邀請在地七名藝文界人士,以「轆牙溝」為主題,今天起辦理藝文作品聯展,回顧「轆牙溝」往日風情。
萬和宮董事長蕭清杰說,「轆牙溝」是一條草木蒼蒼的天然野溪,當年從中國大陸來的移民,依賴轆牙溝的豐沛水源,戮力開墾,逐漸建構犁頭店街的聚落。
萬和宮特別針對「轆牙溝」,邀請南屯在地的七名藝文界人士,用藝文作品呈現「轆牙溝」的風情,展期將至十二月二十八日。
(2008-10-20 08:01) |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012/4/17hj9.html[/center]
[center] #a52a2a">木下雅雄雕塑 展現「露骨」美[/center]
光溜溜的「Q比」小娃娃,外型相當惹人憐愛,但如果把小娃娃粉嫩嫩的肌膚剝除,露出皮層底下一束束的肌肉和骨骼,這樣的「Q比」,想必會讓不少人感到驚異,而這正是日本雕塑家青年木下雅雄作品的特色。不論是人物或動物的形象,他的雕塑都直接以肌肉和骨骼「示人」,希望藉此帶給人們不同的想像空間。
日本新銳雕塑家木下雅雄現正在誠品畫廊舉辦在台的首次個展「覆整」。卅七歲的木下雅雄,出生在長野,東京造形大學雕塑系畢業,現在東京郊區有個雕塑工作室。二○○三年,他以《聖子》、《兔女郎》這兩件和真人一般高的雕塑作品參加村上隆舉辦的「藝祭美術館」(Geisai Museum),並獲得這場競賽的金獎,也因此打響他的知名度。
木下雅雄的雕塑相當特別,七年前,他開始嘗試製作一系列以肌肉和骨骼為造型的人像與動物雕塑,看起來就好像被剝了皮一樣,他還以色鉛筆在一束束肌肉上描繪線條,製造出肌肉的紋路和血管似的視覺效果,相當精細,因此即使這些作品都是肌肉外露,卻一點也不令人害怕。
木下雅雄說,他一直很想創造出跟過去雕塑大師截然不同的裸體像,「但我認為自己的技術和能力都還有限,所以先從肌肉的表現著手」,「針對肌肉和骨骼的研究,是做雕塑的根本,久而久之變成一種習慣,現在只要有人跟我說話,我就會觀察、並且想像對方的肌肉和骨是如何動作」,木下雅雄羞赧地笑著說。
改變人們對事物既存的刻板印象,是木下雅雄絞盡腦汁想要達成的目標。像是一般人認知中的天使,不外乎是白白胖胖的身體、一副天真無邪的臉龐,背上長著一對白翅膀,但是木下雅雄的《天使》,要不是神情憂鬱的小男孩,就是雙眼怒視、渾身充滿殺氣的「殺手」。
此外,他還喜歡將動物擬人化,例如作品《聖子》,就是將海象的頭跟女性的身體結合在一起,另一件作品《美娜德》則以羊頭女身表現希臘羅馬神話裡的女祭司,「我很喜歡海象,也喜歡有角、有長牙等這樣的造型,覺得很有美感。」
(2008-10-20 07:57) |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011/5/17hcv.html[/center]
[center] #a52a2a">秋夜品茶體驗窯燒 鶯歌陶博館辦喝茶話陶[/center]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台北縣十一日電)
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今天晚上邀請「叭哩砂手捏壺協會」成員,以手捏壺泡茶與民眾分享。縣長周錫瑋也到現場,帶領民眾與陶藝家一同喝茶話陶,並至陶瓷藝術園區進行樂燒的開窯,以及柴燒的投柴,體驗燒窯樂趣。
今天晚上的陶博館充滿魅力,優質茶席與多汁美味的「甕仔雞」烤肉、窯燒體驗等,讓夜晚留下特別的回憶。周錫瑋除了與義消及婦宣隊座談,晚間並且參加陶博館秋夜茶香品茗活動。
晚間八時,周錫瑋還參觀陶瓷藝術園區,以及參觀2008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叭哩砂手捏壺協會」剛好進行一批手捏壺燒製,許多民眾除了與陶藝家分享手捏壺的製作、品嚐好茶外,也觀賞了手捏壺正進行柴燒的過程,每個人都直呼收穫豐富。
「叭哩砂手捏壺協會」準備了十道茶席,分別使用不同茶具與茶葉並搭配茶點,席間還請到國樂團演奏,周錫瑋與許多對茶道有興趣的民眾,熱烈與陶藝家交換製作茶壺經驗,現場氣氛相當熱烈。
陶博館館長游冉琪表示,以柴燒燒窯須燒製三天左右,柴燒過程必須不斷投柴,是相當費力的工作,但是燒製出來的成品因自然落灰及火痕的雕琢,形成的樸拙質感十分迷人,是許多陶藝家趨之若鶩的燒窯方式。
(2008-10-20 07:55) |
|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011/5/17h6g.html[/center]
[center] #a52a2a">高捷橋頭公共藝術歷史的三個孩子 月底完成[/center]
(中央社記者王淑芬高雄十一日電)
高雄捷運公司即將完成橋頭糖廠站的公共藝術設置,受託藝術家顏名宏為了行銷並宣傳橋頭糖廠的歷史文化,邀請小朋友尋找橋頭糖廠的藝術元素,預計十月底就會完成橋頭站「歷史的三個孩子」公共藝術作品。
任教於亞洲大學創作藝術學院的副教授顏名宏,受託創作橋頭糖廠的公共藝術,為了行銷並宣傳橋頭糖廠的歷史文化,他邀請仕隆國小兩百位學童參與尋找創作基因;主辦單位今天評選出十個佳作,並把得獎的創作與對橋頭糖廠歷史文化的印象圖騰,在橋頭站展出兩個月。
至於顏名宏受託創作的「歷史的三個孩子」公共藝術作品,預計在十月底完成設置。高捷公共事務處長黃一中表示,「歷史的三個孩子」創作靈感來自於糖廠的歷史建築軌跡,包括有巴洛克、日式及現代化的建築呈現,目前顏名宏的作品進度已經有百分之八十。
(2008-10-20 07:52) |
|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011/1/17gqt.html[/center]
[center] #a52a2a">結合音樂.舞蹈.花藝石雕展在花蓮展出2個月[/center]
[center][圖][/center]
在花蓮一項結合音樂、舞蹈、花藝的石雕展覽,今天開始在花蓮縣石雕博物館舉行,現場有98件大小石雕作品,在諾大空間當中,展現「石破天驚」的雕刻藝術。(梁國榮報導)
在熱情的拉丁樂聲當中,兩名男女舞者忘我的婆娑起舞,不過這理的主角並非樂舞,而是九十八件大小不一的石雕作品。花蓮縣石雕藝術協會會員聯展,借用了石雕博物館一樓的所有空間,在這空間當中各類作品在各角落當中,並與音樂、舞蹈、花藝相互對話,展現不一樣的石雕藝術。理事長林忠石說
展出的作品當中,不乏曾經躍登國際舞臺的世界級作品,即日起到十一月開放民眾參觀,而到十一月還有數十件不同作品要替換,喜愛石雕藝術的朋友,不仿把握機會到花蓮近身欣賞這些與舞、樂、花藝共舞的石頭藝術。
(2008-10-20 07:49) |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011/115/17grf.html[/center]
[center] #a52a2a">世界最大畫廊未來免費參觀[/center]
全球最大的免費入場當代美術館,倫敦薩奇畫廊希望透過免入場費,盡力將當代藝術帶給廣泛觀眾。薩奇畫廊每年吸引100萬人入場,其網站更有英文、中文等多種語文介面,每日有2000萬次的點擊率。薩奇畫廊也成為很多年輕藝術家事業的起步點。
倫敦的薩奇畫廊久負盛名,今年遷移到現在位於倫敦切爾西的地址重新開幕。由於得到"Phillips de Pury"拍賣行的贊助,所有展覽將免費開放參觀。新的畫廊占地6,500平方米,特別規劃一個區域,讓藝術家展覽並銷售作品,畫廊不抽取傭金。目前,30,000多位藝術家和7,500多名學生借著薩奇畫廊的顯赫聲名,通過網路向更多觀眾展示不同風格的全新作品。
薩奇畫廊表示,重新開幕的新畫廊試圖建立創新的教育計畫,讓年輕人更容易接觸到當代藝術。而學生更可以透過畫廊本身、畫廊的網站和畫廊的教室等設備認識當代藝術。
(2008-10-20 07:49) |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011/5/17gpb.html[/center]
[center] #a52a2a">東台灣寶玉石展展出東台灣及各國精品[/center]
(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十一日電)
「2008東台灣寶玉石展」即日起至十月二十日在國立台東生活美學館展覽,內容有台灣寶石珊瑚、台灣玉、台灣藍寶石、東部各類玉石及各國寶玉石精品,是國內少見的大型玉石展。展出精品一千餘件,總價值在新台幣一億元以上,主辦單位已投保億元保險。
中華民國玉石協會理事長謝景林表示,東台灣的玉石三寶中,台灣玉曾經締造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散玉出口量,而台灣藍寶石色系天然,越戴越漂亮,至於寶石珊瑚則代表貴氣與喜氣的象徵意義。目前藍寶石採礦申請流程相當繁雜,希望能夠簡化,對於推廣台東的寶石將有更大助益。
這次活動邀請2007第四屆台灣小姐第一名陳怡文小姐(台東的女兒)為活動代言,今天晚上在台東市娜路彎大酒店舉辦「寶石VS美女走秀」,由陳怡文率八位模特兒配戴總值超過二千萬元的東台灣寶玉石走秀。
為了這次展覽,謝景林特別提供一顆八十一克拉,市價達三十萬元的蛋面藍寶石做為摸彩品,摸彩的獎項多達一百件,市價總值超過百萬元,將於十月十九日晚上七時公開摸彩,並增加現場獎。
另外,展出期間安排三場玉石講座,分別於十月十一日 (星期六)下午二時,由珠寶世界雜誌社社長邱惟鐘主講「寶石投資入門」。十月十八日 (星期六)下午二時,由名玉雕家高敬圍主講「玉石雕刻賞析」。十月十九日 (星期日)下午二時,由金工藝術家林介文主講「當玉石遇到金工」。
(2008-10-20 07:48) |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011/4/17g6c.html[/center]
[center] #a52a2a">舊香蘭遺址 模具說文明[/center]
[center][圖][/center]
台東的舊香蘭文化遺址歷經兩次考古之後,發現許多與台灣其他史前文化迥異的文明,包括可大量生產金屬用品的石製模具、獸骨製魚叉、雕工精細的獸骨裸女雕刻以及玻璃製品,由於考古現場都有製作的痕跡,研判文明發展成熟,影響原住民文化相當深。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員李坤修,投入台灣史前文明考古將近卅年,不過在挖掘舊香蘭遺址,卻有許多相當令人驚訝的發現,尤其象徵現代文明的金屬製品,所使用的石頭模具,更讓他訝異。
李坤修表示,台灣考古從未發現石製的金屬模具,這模具做工精細,有澆注口,還有兩面面模具合起來的標示刻記,模具有經過高溫燒紅的痕跡,顯見當時的金屬製作技術成熟。
由於金屬出現屬舊香蘭文化後期,距離現在約一千兩百年前,陸續挖掘出的玻璃、黃金及青銅,材料要經攝氏八百度至一千兩百度才能熔解,是擁有高溫技術製作的成品。
由於這石製模具屬於富含雲母的頁岩,與台東沿海的頁岩成分迥異,研判有可能模具從外國傳入,在以當地金屬加熱技術,製成許多製品,其中一項模具製成的金屬鈴鐺,卻在貿易頻繁的台北十三行遺址被發現,更能證明當時貿易盛行,與國外交流頻繁。
(2008-10-20 07:46) |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011/4/17g3j.html[/center]
[center] #a52a2a">由書入畫 莊喆揮灑抽象山水[/center]
兩年沒回到台灣的「五月畫會」老將莊喆,這個月回到台灣辦展覽。窮究半世紀的精力,莊喆一生追索的就是如何「由書入畫」,而他那以書法線條結合潑彩發展出的「抽象山水」,成了他的代表性風格。儘管已七十四歲,莊喆依然創作不懈,「這把年紀還能堅守創作崗位,全靠意志力!」
莊喆是台灣抽象繪畫的先鋒人物之一,他在畫面上大量運用書法線條,恣意奔放,與色塊交融,並且藉由油畫顏料和清水不相容的原理,讓兩者在畫布分離,發生龜裂或如噴槍噴灑出的顏料顆粒,製造出如風雪捲襲過大地的視覺效果,相當詩意。
五月畫會老將 台灣抽象畫先鋒
一九五七年,莊喆自師大美術系畢業,翌年受邀加入「五月畫會」,與一群志同道合的畫友推動中國繪畫現代化運動。在一九五○、六○年代保守的文化氛圍裡,台灣藝術界人士對抽象畫有許多爭論,一般人更是摸不著頭腦。
「很多人不曉得你的畫是要表現什麼,你得跟人不斷爭論、解釋,像傳道一樣。」他說,「當時有人說,外省人都愛搞抽象畫,因為境遇像流浪、失根,我無法認同。」
他解釋,「當年台灣政治威權,藝術家有所反抗,聽從內心的聲音,因此走到虛無的抽象表現。這是大環境使然,就像西班牙在佛朗哥極權的時代,情況亦是如此。」
然而,莊喆如此專注在抽象繪畫的探究上,除了大環境孕生,更重要的是父親莊嚴的影響。莊嚴是知名的國學和書法家,曾任故宮副院長,戰亂時期他是護送故宮國寶從北京、重慶,一路顛沛流離到台灣的功臣之一。也因追隨著父親,莊喆從小便能親炙國寶墨跡,深知中國水墨精髓。
「我從小觀覽字畫,兩個啟蒙老師都是故宮工作人員,也是畫家。他們經常臨摹古畫,當時我年紀小,還不懂古畫的奧祕,卻能熟記一長串的畫名,晚上睡前常跟兄弟玩猜猜哪幅畫是哪位畫家的遊戲。」
莊喆 回想起在重慶避難時,常和兄弟爬到附近的山崗上玩耍。「一次做夢,夢到我像鷂子一樣,從石壁上飛躍而下,俯瞰大地。」這個夢日後不時出現在腦海中,成為創作中經常出現的意象。加上美術系的西畫訓練,促使他朝向抽象山水的路子發展。「西方繪畫不是模仿自然,而是透過不同的個人觀念去再現自然,這點我受惠很深。」
「父親寫字的時候,小孩要幫忙拉紙、磨墨。」他回憶,「父親喜歡行草,行草很有動態感,發展到後來也越發抽象,我們從小看他練字,用筆的抑揚頓挫、疏密轉折、空間調配、大小變化,對我來說都是另一種視覺訓練。」
一九六二年,莊喆以書法線條結合潑彩而成的兩幅油畫,獲得香港第一屆國際繪畫沙龍首獎,由此信心大增,奠定日後半世紀的抽象山水風格。
妻子馬浩也是藝術家 夫唱婦隨
師大美術系不僅開拓莊喆的創作視野,也締結了他跟女藝術家馬浩牽手一生的姻緣。兩人相差一歲,是同班同學。一九六一年結婚迄今四十七年,育有一子一女。但若從開始交往算起,兩人已經攜手走過人生超過半世紀。
莊喆和馬浩個性天南地北,莊喆出生北平,有著北方人的豪氣和嚴謹。馬浩則生在廣州、在澳門成長,有著南方人開放、活潑的氣息。「我們到大三才『來電』。」莊喆笑稱,「我之前都念男校,進大學看到女生還會不自在,馬浩在澳門唸書是男女合班,比較外向,我跟她相處沒有壓力。」
兩個同班同學談戀愛了,還引起系上師長關切,「系主任覺得同班同學談戀愛會影響課業,還在開會中討論,真是荒謬。」
一九七三年,莊喆和馬浩搬去美國,先在密西根州落腳,十四年後搬到紐約,在美國一呆就是卅五年。原本擅長陶藝的馬浩,在美國教授陶藝維持家計,養育子女。「她為家庭犧牲好一段時間,孩子大了之後才回到個人創作。」
現代夫妻相處超過半世紀已屬不易,更何況兩人都是藝術家。有何特殊相處之道?「相互尊重吧,有時討論藝術意見不合,就不講了。」馬浩打趣說,「還有啊,我們現在紐約的住家,包括兒子在內,每個人有自己的電視,一人一間廁所,這樣不會有衝突。」
從書法帶入風景 線條色彩豐富
兩人都以抽象繪畫為主,但還是有明顯的不同。莊喆從書法帶入風景,早期的繪畫較為抒情、空靈,近期的線條和色彩層次較為豐富。莊喆說,早期住在密西根州,環境空曠,搬到紐約之後,每天都是看到密集的建築物,所以現在會特別突出線條的表現。馬浩則是受到作陶釉藥使用的影響,特別重視渲染等技法,用色奔放、大膽,展現南方女子的熱情。
由於一雙兒女都已成年,兩人現在更專注在創作上,每天從紐約郊區的住處開車到市中心的工作室,兩人各有自己的工作空間。
「創作時嚴禁對方干擾,工作室之間自然形成一道楚河漢界。」莊喆的笑容禁流露出兩人在生活、創作上相互倚賴的親密情感。
他說,「有時她會趁我不在的時候,偷偷跑進我的工作室,在我的作品上貼紙條眉批:『好畫』、『壞畫』、『不要再動了!』」
(2008-10-20 07:45) |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011/4/17g67.html[/center]
[center] #a52a2a">藝術怪咖 廢棄豬寮揮毫說故事[/center]
[center][圖][/center]
出身台南白河的年輕書法家陳世憲,並沒有走上「傳統」書法之路,在詩詞碑帖裡追逐遙遠的中國魂夢;他像個怪咖似的,在父親廢棄的豬寮裡埋頭創作,沉潛摸索,迄今十六年,如今已找到新書法的表情和聲音,獲得國際藝壇重視,並經常應邀到國外參展。
書法藝術,不管是歐柳顏趙、碑帖金石,它情感的聯繫、書寫的內容,都是很「中國」的,但陳世憲卻立志要創作台灣本土的書法,苦思怎麼用毛筆書寫台灣這塊土地的感情?代表台灣人的書法,又有什麼樣的表情、聲音與線條結構?
陳世憲系列作品 有情節、對話
過去我們熟悉的古代碑帖,大都分為篆隸行草楷等各種字體,而陳世憲的書法是先將故事的表情完整構圖後,才形成為作品。例如書寫台灣爸媽的叨叨絮語,他以毛筆和彩色畫布說故事,將含蓄中帶有打情罵俏的情景表現出來。
陳世憲說,書法的聲音、表情,應該可以跨越語言的障礙,他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透過他的作品看得懂漢字,所以不願意書寫已經不存在當下的悲懷喜樂,而要回到漢字的原點,書寫自己與這塊土地的感情,展現身邊感動自己、也能感動別人的事物。
以電影般結構與文句 代替詩詞
傳統的書法作品都是單件,陳世憲的系列作品則是有情節、有故事、有對話,總要連接六十多件才算完成。他以電影般思考結構與文句,代替古人的詩詞。
近年來他逐漸受到國際藝壇的重視,不但出了《非草草了事》、《愛情書》、《荷年荷月》三本書法散文集,還到過匈牙利布達佩斯、加拿大渥太華市立美術館、巴黎印象畫廊、里昂高等師範學院等地展覽,本月十五日將再啟程到法國里昂鑄畫廊展出。
(2008-10-20 07:42) |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009/90/17dph.html[/center]
[center] #a52a2a">藝術家進駐 豐富2008屏東藝術季[/center]
【潘成旺屏東】
屏東縣往年在屏南地區舉辦的,半島藝術季 今年移到屏北,名稱也改為屏東藝術季,範圍橫跨屏東市,麟洛鄉及長治鄉,一直到11月23日,2個月的時間,由8位藝術家進駐社區與學校,與居民分享藝術創作經驗。
鞭炮響連天,8位藝術家要進駐,麟洛鄉和長治鄉的社區,藝術家希望為駐點的社區,帶來新活力。
這8位藝術家進駐的社區與學校,分別是麟洛鄉的新田社區,麟蹄社區及麟趾社區,長治鄉是德榮社區,德協社區以及繁榮社區,屏東縣有德協國民小學,和麟洛國民小學,希望透過藝術家的參與,讓社區及學校更有藝術之美。
(2008-10-20 07:40) |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010/57/17eq6.html[/center]
[center] #a52a2a">顏料影像都在動 畫畫手感看得見[/center]
高科技玩久了,人們開始懷念純手工的東西,連高度仰賴電腦技術的動畫也不例外。俄國動畫家佩特洛夫的作品看得到繪畫手感,他不但每部動畫都以文學大師的作品為主題,畫風也幾乎都能找到相對應的畫家與呼應。像是《老人與海》對應十九世浪漫派畫家德拉克羅瓦,《戀人》對應印象派畫家雷諾瓦,《狂人之夢》對應寫實主義畫家杜米埃。
佩特洛夫的創作可說是名副其實的動畫,不但影像動,連顏料也在動。有趣的是,他好像完全摸透大師技法,因此數萬張手稿下來,一點都不見滯礙生澀,並衍生出不同巧思。
佩特洛夫生於一九五七年,學生時代即展現繪畫長才,並進入VGIK戲劇與電視學院求學。在這裡,他除了深化繪畫技巧之外,也學會了電影拍攝的各種技術,最後選擇動畫作為舞台。而他在玻璃油畫領域的專長,成為他創作動畫的最佳武器與特色。
他使用較不易乾燥的油彩塗佈在玻璃上,利用兩種材質不易相溶的特性,處理細膩的局部,這樣也有助於畫作的隨時修改,並在動畫拍攝過程中維持筆觸的連續性,產生一種如夢似幻的風格,而油畫顏料在玻璃上所呈現的水墨暈染效果亦非常驚人。
動畫家宮崎駿在完成《霍爾的移動城堡》之後,建立起一套動畫繪製技術,原本計畫新作同樣套用這項技術,卻因為一趟英國之旅,在泰特美術館欣賞了十九世紀畫家米萊(John Everett Millais)的精緻畫作後受感動,決定回歸動畫的紙上作業。
他號召工作夥伴,將數十萬張手稿一筆一筆繪製,後製上色、拍攝及剪輯的部分才交給電腦,最後完成新作《崖上的波妞》。可惜的是,這些手稿雖全以粉彩處理,進電腦修過以後卻看不出粉彩手感,完全失去手繪的意義,除非上官網或看過製作花絮,才得一窺原始畫作的巧思。
(2008-10-20 07:38) |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010/4/17e2z.html[/center]
[center] #a52a2a">動畫大師佩特洛夫 玻璃上彩繪文學[/center]
俄國動畫大師亞歷山大佩特洛夫(Aleksandr Petrov)的職業生涯廿年中,只拍了五支動畫短片,全以文學名著為主題,代表作《老人與海》曾在二○○○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也是第一部獲得這個獎項的俄國作品。他將於十一月來台參加金馬影展。
佩特洛夫的特色,在於他的作品全都在玻璃上創作,用自己的指尖當作為畫筆塗抹油彩。加上他均以經典文學作為題材,個人風格強烈。佩特列夫的五部動畫,包括屠格涅夫《初戀》、海明威《老人與海》、杜思妥也夫斯基《罪與罰》,安德烈普拉托諾夫《母牛》以及安徒生的知名童話《美人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老人與海》。
代表作《老人與海》獲奧斯卡獎
一九九七年佩特洛夫與加拿大動畫團隊合作,開始創作《老人與海》,整整花了兩年半,一共繪製了兩萬九千幅玻璃畫,才完成這部廿分鐘的短片。
《老人與海》描述老漁夫在汪洋中與大魚搏鬥的故事。由於故事圍繞在老人身上,如何讓影片不顯得單調,或陷入獨幕劇的困境,就是一大挑戰。佩特洛夫的想法是,這個老人不是在釣魚,而是通過繩索要游向海與天,他要呈現這種感覺。
他擅長場景跳接與光影變化,加上浪漫畫風,把老人攀附一條繩索在海天浮沉一生的情愫完整表達。動畫開場就從海景轉為山景,山巒幻成幾隻雲端漫步的大象,引出奔騰羚羊,又定格在獅王帶領母獅群行走於瀑布頂端,最後才帶出吊床上的老人。片中除了以老人的觀點描述,也有魚兒從水中睥睨人類世界的詭異。老人與大魚的長期抗戰在書中頗為冗長,在片中卻顯得緊湊無比。
二○○○年得獎之後,佩特洛夫返回俄國構思新作,他鎖定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說《初戀》,描述十六歲少年安東遊走在家中女僕與神祕女子間的愛情故事。
受金馬影展之邀 帶來五部作品
為了表現少年情懷,他加強畫面的透明度,人物也更形甜美可人。令人驚訝的是他將十九世紀印象派畫家雷諾瓦的畫風注入動畫,讓原本就充滿愛情憧憬的情節注入更多綺想。
這部片子常見主角眼中的女子,超現實地突然隨風翩飛化為繆思女神,或彎下腰來對他狂吻,或變成衣著性感的古代女子搔首弄姿。其中有段描述安東的初吻,蜻蜓點水之後,畫面跳至飛蛾雙撲,轉換成兩人長出翅膀的纏綿,又捲成一團玫瑰花蕾,十足蒙太奇。《初戀》二○○七年在廣島國際動畫節日首映,佳評如潮。
佩特洛夫應金馬獎之邀來台,將與台灣觀眾分享他的五部作品,並與影迷近距離對談,台灣觀將有機會一窺他多變的創意。
(2008-10-20 07:36) |
|
[center]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oct/10/today-south8.htm[/center]
[center] #a52a2a">書藝家陳世憲:南瀛獎雙年展 應凸顯在地化[/center]
[center][圖][/center]
[center] 書藝家陳世憲的書法創作展現濃厚台灣土地氣息,將再度受邀前往法國里昂展出。
(記者王涵平攝)[/center]
〔記者王涵平/白河報導〕
本土書藝家陳世憲將再受邀前往法國里昂展出,陳世憲表示,具台灣本土特色作品在國際很有吸引力,南瀛獎雙年展應突顯在地化特色,才能與中國創作區隔,進而在國際間獲得重視。
41歲的陳世憲大學畢業後隨即返回故鄉白河專事創作,作品呈現在地生活文化以及台灣發生的各種議題,與傳統的書法作品大異其趣。
陳世憲今年初獲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研究員幽蘭邀請,前往法國里昂、巴黎等地展演,迥異於傳統中國書法創作的台灣書藝作品,引發當地關注。
他說,結合在地文化的創作是普世價值,在法國的雙年展,即以典型台灣父親與母親的意象,試圖呈現台灣島內幾十年來受到的衝擊與撼動。
15日至24日再度受邀前往法國里昂「鑄」畫廊舉行個展,陳世憲表示,策展人為法國里昂第三大學教授陳芳惠,展出的數十幅作品,主要是結合本土詩人吳晟、詹冰等人詩作的書法創作。
他認為,南瀛獎雙年展徵選類別包含國畫、水彩畫、書法篆刻等13大類,也應朝突顯在地化的特色,從主題、評審及評審方式等整體的走向,應鼓勵結合在地化的創作,才能呈現南瀛獎雙年展的主要特色。
(2008-10-20 07:35) |
|
[center]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oct/10/today-north13.htm[/center]
[center] #a52a2a">西海岸玉石展 推紀念郵票[/center]
[center][圖][/center]
[center] 中華民國台灣西海岸玉石協會
10日至19日在苑裡鎮社區聯合活動中心舉辦「文化西海岸風華再現玉石大展」。
(記者張勳騰攝)[/center]
[center][圖][/center]
[center] 台灣西海岸玉石種類多,圖為珊瑚化玉所雕刻的佛像。(記者張勳騰攝)[/center]
〔記者張勳騰/苗栗報導〕台灣西海岸玉石協會今天起至19日在苑裡鎮社區聯合活動中心舉辦」文化西海岸風華再現玉石大展」,免費參觀,協會今年首次推出玉石紀念郵票,每套250元,並發行紀念首日封,免費提供愛郵人士蓋紀念郵戳。
共陳列6、700件作品
負責這次展覽的主委柳怡慈說,玉石展共陳列6、700件作品,分巧雕、雕刻、大雕及飾品組,件件精雕細琢,呈現不同風貌及意境。
她說,參展作品必須經專業人員鑑定,作品一定要是台灣本土玉石,不能夾雜國外玉石,對玉石有興趣的民眾,歡迎前往品味精雕細琢的鏤刻工藝世界。
中華民國台灣西海岸玉石協會成立11年,今年玉石大展首次推出3套紀念郵票,每套250元,同時設立臨時郵局,免費贈送紀念首日封。
協會常務理事陳玉煌說,國內玉石研磨及雕刻技巧相當純熟,凡水果、動物、佛像、蔬菜均雕刻成栩栩如生,將獨特西海岸玉石樸素之美,融入鄉土工藝文化創作,創造出西海岸玉石新價值。
(2008-10-20 07:33) |
|
[center]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010/54/17e2v.html[/center]
[center] #a52a2a">歐特克推出中國數碼石雕展[/center]
美通社-加州聖拉斐爾電:在中國3個城市舉辦的當代藝術巡展––數碼石雕展 (Digital Stone) 今天在北京美術館正式拉開帷幕。此次展覽由數字設計和工程軟件領域領導者歐特克公司 (Autodesk, Inc.) 主辦,參展作品來自4名美國石雕藝術家,他們在雕塑過程中採用三維軟件,演繹出藝術與技術之間令人驚奇的交融。
途經北京、上海和重慶三地的數碼石雕巡展體現出三維建模技術與中國幾千年來傳統石雕工藝的完美融合。參加此次展覽的藝術家分別是布魯斯-比斯利 (Bruce Beasley)、喬恩-伊舍伍德 (Jon Isherwood)、羅伯特-邁克爾-史密斯 (Robert Michael Smith) 和肯尼斯-斯內爾森 (Kenneth Snelson)。這些藝術家先使用歐特克設計工具來為雕塑設計覆雜的造型,然後才開始雕刻。繼而他們又與中國最頂尖的石雕藝人合作完成雕刻,這些石雕藝人使用三維快速成型機原型來將最終的雕塑作品呈現在展覽中。此次展覽將呈現藝術家從理念形成到採用數字化設計的過程。
雕刻家布魯斯-比斯利表示:“利用歐特克設計軟件以及你在數碼石雕展中所欣賞到的,這兩者的主要價值在於無需採用昂貴材料和費時的機械流程即可使設計理念自然成型的非凡能力。對任何設計者而言,不需要投入寶貴的時間和金錢就能快速實現作品設計、欣賞、理解以及評估的能力意味著一種徹底革新。”
歐特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Carl Bass 表示:“我遇到過一些使用歐特克軟件的雕刻家,驚奇的發現,這些藝術家也在使用專為工程師、建築師、制造商和動畫制作者打造的技術。此次數碼石雕展推出的雕刻作品是藝術創新途徑的經典範例,展示出作品實際成型之前體驗數字化設計的方式。”
消息來源 歐特克公司
(2008-10-20 07:30) |
|
[center] http://www.nownews.com/2008/10/10/329-2347921.htm[/center]
[center] #a52a2a">屏縣/屏北藝術季 藝術家進駐創作[/center]
往年在屏南舉辦的半島藝術季,今年移師屏北改為2008屏東藝術季,區域範圍橫跨屏東市、麟洛鄉及長治鄉等客家村落,邀請藝術家們進駐社區及學校,讓藝術創作種子在社區生根發芽。
「2008屏東藝術季-藝術入厝相見歡」儀式昨日於麟洛國小操場旁的客家生活文化廣場舉行,文化處長徐芬春贈送象徵藝術薪傳的種子,給社區學校代表及藝術家們,希望透過活動將藝術紮根至社區與學校。
2008藝術季分為兩個時間軸線進行,9月29日起至11月23日為期兩個月的時間,由8位藝術家進駐社區與學校;12月1日起至12月30日止,約有1個月的時間,由11位藝術家進行國道三號橋墩裝置藝術創作,與第一階段8位藝術家連結,將有19件巨型立體裝置藝術作品陳列於國道3號長至至麟洛段橋墩,創作範圍計6公里長,活動結束後,將為國道3號的橋墩鏈結成一條美侖美奐的藝術大道。
這8位藝術家進駐的社區與學校,分別是麟洛鄉的新田社區、麟蹄社區及麟趾社區;長治鄉的德榮社區、德協社區、繁榮社區;德協、麟洛國小,透過藝術家的兩個月參與社區及學校組織、進而發掘社區及學校藝術文化資源,透過社區及學校藝術教學,與居民及社區分享藝術創作經驗。
創作主題分別為蔡思佳進駐麟趾社區主題為「協尋的翅膀與飛翔的麒麟」、陳奕彰進駐麟洛國小主題為「陽光協奏曲」、戴珍妮進駐德榮社區主題為「蓮霧藝術夯起來」、陳國在進駐麟蹄社區主題為「微笑在麟洛」、李進賢進駐德協國小主題為「共鳴」、莊家勝進駐繁榮社區主題為「來去屏東-當我們同在『藝』起」、陳俊雄進駐德協社區主題為「玻光映屏東」、郭東源進駐新田社區主題為「大樹之歌」。
(2008-10-20 07:29) |
|
前往頁面 ←上一頁 1 ...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 29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