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達主義 ( Dadaism )
達達發生於第一次大戰期間,影響到現在活動中的每個新藝術運動,現代藝術都是達達的變奏或展開 。 達達主義( Dadaism )1913年杜象在紐約領導,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緊張的空氣對當時的藝術家造成了多種不同的影響和衝擊。來自歐洲各地的藝術家,聚在瑞士中立國,創造了反戰反現代生活反藝術的作品。自稱為「達達」
( Dada ),畫家如曼瑞( Man Ray )將釘地氈用的大頭釦黏在電熨斗底部,杜象(Duchamp ) 則將一張印有達文西的著名的「摩娜麗莎」 的印刷品,在嘴上添了兩撇鬍子。他們反對嚴肅的藝術。當他們試圖要破壞藝術的時候,反而為新藝術開新的途徑,新的可能性。
代表人物杜象、畢卡比亞、阿爾普。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建築師葛羅庇屋斯( Gropius )創設, 1919年在威瑪 ( Weimar )建校,後來又遷往德累斯頓(
Dresden ) ,只存在了十四年,對現代生活的影響大。主要概念為「造形或形式須有助功用和機能」,好的產品是好看而好用。精神是把「美」帶進生活中每件事物用品裡,使生活加偷快。德國的包浩斯因納粹關閉,教授那基(
Moholy Nagy )於1938 年將包浩斯理想帶到美國,在芝加哥設立設計學院,對設計界有極大的影響。包浩斯的教授團中,包括幾位重要畫家: 康定斯基、克利、那基和費寧格
( Feininger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