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光」在瞬息萬變的景象上,產生的大自然色彩,主張在戶外作畫,避免使用黑色,以光譜色作畫,讓個別顏色在欣賞者眼中產生自動混色的效果,使用自由的筆觸,不用線條勾輪廓,認為陰影是有顏色的。
對顏色有不同的見解及應用,提出了「物體沒有恆久的顏色」、 「推翻從前全是黑褐色的影子,改以影子為物體的互補色代之」 、「開始使用七種顏色作畫,以距離的自然混色替代以三原色於
色盤上調色所產生混濁的缺點,而各色仍存在於畫布上」理論。 印象派繪畫已經將文學、宗教、哲學分離開來,而把全部的注意 力都灌注在視覺的世界裡。
1874年4月15日,一群在巴黎的畫家,展出數年來一直被官方的沙龍排斥的作品 165件,展覽期間批評家給他們開了一個玩笑說:「這是一群印象派畫家的展覽」,因莫內(Claude
Monet)的作品,名為「日出.印象」; 而這群畫家就以印象派畫家自稱。
西洋的繪畫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中葉,都走寫實的路子,當這種寫實技巧達到頂點之後 ,使得畫家對此失去了興趣,同時這些作品所運用的色彩都是因襲傳統,不注重時間、
空氣、光線等賦予色彩的影響,因此畫面顯得過於幽暗。
一八六三年時,馬奈的畫作< 草地上的午餐>在官設的沙龍落選,並有其他的畫家作品也在這次不公正的評選中落選, 於是引起了少壯派美術家們的一致憤慨。
拿破倫知道了這件事,便特准全部落選的作品陳列於安杜士德利宮殿的一室,舉行了落 選者展覽會,至此,這些青年畫家們所倡導的新繪畫運動,逐漸推展開來。1874年,因沙龍被學院派畫家所獨佔,且不承認印象派的作品,於是這群青年畫家們,便借用了攝影商那達爾的二樓,展出畫作。其中,莫內展出了一幅名為「日出‧印象」的畫作,被一名美術記者譏為印象派。莫內積極採用這個名稱,自第三次畫展
以後,便乾脆稱為印象派畫展。
早期的畫家,在作畫時忽略了一個問題,即「光」與「色」的問題。現實的東西雖然不 是單純的原色,但任何複雜的色彩亦具有光采與亮度,至於能變化為種種的調子乃是光
線的關係。人們實際看到的,乃是由光線所變化的顏色,而且,物體的形在視覺上也會 因光線的關係而見其變化,因此眼睛可直接見其變化的形象,才是應該描繪的。
由以上的想法所發展出來的繪畫稱為印象派,印象派的畫家們把光的輝煌、色的亮度與純度加以強調,並如眼睛所見地去畫,即重視視覺印象。印象派最初的開拓者馬奈(Edouard
Manet),他並非一開始就用上述的方式作畫,只是給予顏色以金碧輝煌。真正確立印象派的輝煌表現法是莫內(Claude Monet),使馬奈所啟發的印象派繪畫得到實際的發展,並使其理論獲致確立。莫內專門描寫大氣與光的色彩變化,即就因太陽光線照耀而微妙變化的色調而表現其瞬間之形象,例如他不把樹葉一片片照實際的形狀細心的描寫,而是把所看見的整體表現出來。
唯有在陽光下才能給予物體這種微妙的光線變化,因此畫家們把畫架移至戶外寫生,題材亦幾乎為風景畫,使得以它為中心的初期印象派畫家又被稱為「外光派」。注重光與色的描繪,不重視外形的描寫。
陰影以藍、紫色取代傳統的黑色。 陰影部份亦有色彩表現,只是明度、彩度較低。 以光譜作畫。 畫布上以補色並置的方式,增加彩度和明度的加法混色。
否定固定色黑色及深褐色。 調色盤上都是一些明亮的色彩。 對印象派而言自我乃是中心,強調自己眼睛所看到的、自己所感覺到的,可謂極端地強調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