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術繪圖 | 美術設計 | 熱門標籤 | 首選 | 首頁宣傳 | 近期作品 論壇: 發表 | 美術工作 | 美術比賽 | 展覽活動 | 美術相關 | 一般討論 | 美術同好 CG 討論 :: Photoshop | Painter | 3D 行動 | AMP

【 立即註冊 】 : 更改個人資料 : : 登入

會員名稱: 登入密碼: 保持登入
wm 首頁
繪圖畫廊
設計藝廊
攝影相簿
▶️ 留言板
最愛收藏
分類標籤
.*(ॐ)宇宙的聲音 *.(wm) 的個人留言板

💬 撰寫新留言 前往頁面 ←上一頁  1 ... 862 863 864 865 866 867 868 869 870 871 872 873 874 875 876 ... 975  下一頁→ (第870頁, 共975頁)
來自 主題
#11874

.*(ॐ)宇宙的聲音 *.(WM)

INTERVENTION

2010-10-08 23:02 回應留言 💬 | |


Gundam 00 OST III Track 18 "Innovator"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cufqjuOsYE&feature=related
Gundam 00 theme-INTERVENTIO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V3iK7VethI
下午 10:57 2010/10/8

#11872

.*(ॐ)宇宙的聲音 *.(WM)

佛學心法篇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讀後解」& 語釋

2010-10-07 22:26 回應留言 💬 | |


http://www.goon-herng.tw/book-d.htm#1-2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讀後解」

觀自在摩訶薩悲憫慈示 往昔劫為成就菩提解脫
深受持般若行波羅密多 乃悟見這五蘊空性所生
明此理興覺照迷執離卻 無煩惱無塵勞苦厄度脫
舍利子這真理不執兩端 性是體心是用空有不二
是以故不著有色不離空 是以故不著空空不離色
心之用能返體空即是色 性之體能起用色即是空
色如是餘亦然受想行識 真如性實乃是諸法空相
無生滅無垢淨不增不減 是真空無名相不含一法
無色蘊亦無那受想行識 無六根無六塵無十八界
無有那四聖諦十二因緣 無智得無慧得無法可得
職是故至清虛覺悟生發 不迷境不昧理智慧展現
不迷境則無妄心中無罣 不昧理則無執心中無礙
既無執得失無便無恐怖 既無妄貪瞋無便無夢想
若如是不著境便無顛倒 若如是無生滅究竟涅槃
三世佛依般若波羅密多 勤行持而証入正等正覺
般若波羅密法總攝一切 常靜寂真自在無上神通
常慧照真解脫無等光明 能除卻一切苦實非虛言
今稱念今讚頌無上佛道 共正等共正覺同登法船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語釋
http://zensoul.org/index/ReadNews.asp?NewsID=4952
有一位菩薩,名字叫做觀自在。當他從內心深處運用起解脫智慧的時候,漸漸
地發現,原來組成我們身心的五蘊等一切法都是幻化不實的。從而證知整日困擾我
們的生、老、病、死等一切苦惱,乃至種種不幸都因其幻化不實而了無蹤影。

於是他感慨地告訴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說:“舍利弗啊,原來一切
物質存在與虛空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兩樣,虛空與物質本來就毫無差別。換句話說,
物質即是虛空,虛空既是物質。甚至於我們的受、想、行、識等內心活動也是一樣,
與虛空完全平等,毫無差別,本來就是一體的。

舍利弗,我們不妨把這個五蘊,也就是色、受、想、行、識,與虛空平等共有的本
質叫做諸法空相,這個名字已經明確告訴我們,一切法,也就是一切存在,它的本
來面目是無自性的空相。通過深入的解脫智慧的觀照,我們可以發現,這個諸法空
相不曾產生,也不會消亡;它不可能被染汙,也談不上清淨;任何情況下它也不會
增長,更不會減少。於是我們可以毫不懷疑地說,從本質上來講,這個虛空當中從
來就不曾有過我們把它叫做色的那些物質;也從來就不曾有過我們把它叫做受、想、
行、識的一切心理活動。

進一步來講,我們身體的五根和我們的思維心從來就不曾有過;我們眼睛所觀看到
的形狀、色彩和光線不曾有過;我們耳朵所聽聞到的聲音不曾有過;我們鼻子所嗅
到的氣味不曾有過;我們舌頭所品嘗到的味道不曾有過;我們皮膚所感觸到的冷、
暖、澀、滑不曾有過;乃至於我們意識當中所憶念、思考以及計劃的一切都不曾有
過。於是,所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以及意識從來就不曾產生,它們不
過是一種幻覺而已,我們怎麼能夠把幻覺當做真實的存在呢?由此可知,整個世間
法,包括一切物質和一切心靈,都只不過是一種猶如夢中的虛假存在而已。

在這個虛假的生死輪回當中,縱然我們努力地觀照十二因緣,可我們無論如何
也找不到一個叫做“無明”的傢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那個無始以來生死輪回的根
本迷惑;更何況由無明而生起的“行”,也就是過去世我們因無明故身心遷流造做
所形成的業;由行業的驅使而被迫前往投胎的“識”心;以及投胎之時,識心與父
精母血相結合所形成的生命種子“名色”;名色在母胎當中逐漸生長發育成熟之後,
形成的胎兒所具備的六根“六入”;胎兒出生之後,六根對外界的直接感受“觸”;
有了接觸就必然會導致身心的感知——“受”;有了深刻的感受之後,就會產生
“愛”的憎愛分別之心;有了貪愛就必然會採取種種方法去“取”得所愛的事物;
這個取的過程則又造下了今生的業,即“有”;既然造下了今生的業,則必然導致
來生的重新投胎“生”;乃至後世的生必將導致後世“老死”的結局。所有的這十
二因緣都不過是一個假設而已,它們根本就不曾在在。當然,我們也根本不必要去
通過什麼修行把它們斷盡。

同理,在這個虛幻的世界和生死輪回當中,我們也不必去瞭解什麼“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因為一切出世間的佛法都是為了幫助我們從生死輪回當中解脫而虛設的。既然已知生死輪回的虛幻,這些假設還有什麼實際意義呢?

這個時候,我們不必再去運用什麼“般若波羅密”的解脫智慧,因為我們已經解脫,我們本來解脫!在解脫的人看來,所謂智慧,只是一個美妙的虛名;面對這
個虛幻的世界,沒有什麼東西值得我們竭力追求乃至擁有,因為所謂得失都只是一種假相而已。

正因為我們已經沒有得失之心,所以我們才得以超越現世物相而達成自己的覺
悟;同時,我們也才具備了幫助眾生覺悟的能力,以及不求回報的大慈大悲之心。這樣的人,我們把他叫做菩提薩多,譯為“自覺覺他的人”或“大心眾生”,簡稱為“菩薩”。

也正是因為我們對於“般若波羅密多”這種解脫智慧已經運用純熟的緣故,我
們才深刻地認識到一切法的空相本質,從而對它們了無牽掛之心。這個無牽掛指的是我們既不貪戀一切,也不厭惡一切。徹底沒有了牽掛的緣故,我們不再因為失去任何東西而恐怖,甚至包括我們的身體、思想和生命。對這些現象過於認真與執著之情可以統稱為顛倒夢想,而沒有了牽掛與恐怖之後,我們也就徹底遠離了這種顛倒夢想,於是我們便成就了究竟自在與解脫的大般涅槃,漢譯為“大滅度”,滅一切煩惱,度一切苦厄。這時我們已經超越了身體、思想和生命,我們不是一無所有的虛空,但我們與虛空一樣灑脫自在。

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佛,都是由於修習並通達般若波羅密多這個解脫智慧
法門的緣故,才得以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佛果,漢譯為“無上正等正覺。修證已經圓滿名為“無上”;泯滅了人、我、物的差別情執名為“正等”;明瞭一切而沒有能明之心與所明之境的對待名為“正覺”。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般若波羅密多”這個法門實在是一個非常神妙的咒語,
是一個具備廣大智慧光明的咒語,更是一個最神聖乃至於無與倫比的咒語。這個
“咒” 的意思是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這個“般若波羅密多”法門的確能夠幫助我們泯滅一切苦惱與苦難,雖然它的本質也是“諸法空相”,了不可得,可是它幫助我們解脫的這個作用卻是真實不虛的。因此我要告訴大家如何來持誦這個般若波羅密多咒,大家應該如下誦念:“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這個咒語不需要翻譯,否則即失去了它的秘密功用。另外,真正實踐“般若波
羅密多”法門,不僅僅是持誦這最後一句咒語,正確的方法是,在沒有外緣雜務牽掛和干擾的前提下,靜心誦持整卷《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可以適當思維和觀想經文中的義理,也就是“隨文入觀”,但必須准備隨時放棄這種思維和觀想。當誦持和觀想的功夫純熟之後,終有一刻,我們心中的種種情執將冰銷瓦解,我們也將從此踏上遠離顛倒夢想的涅槃之路。

#11871

.*(ॐ)宇宙的聲音 *.(WM)

「喜捨名為勢至,慈悲就是觀音」阿彌陀」就是無量平等

2010-10-07 12:15 回應留言 💬 | |


學佛之道 - 慈悲心,喜捨行
文:編輯部 / 出處:佛研院園地 /期數:240期 2009年9月刊
我們可以成佛嗎?當佛陀修行,到達最高的悟境時,他發現每一個人都擁有本具的光明佛性。
文/佛劍分說

我們可以成佛嗎?當佛陀修行,到達最高的悟境時,他發現每一個人都擁有本具的光明佛性,驚歎地說:「奇哉!奇哉!我今普見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華嚴經》中佛陀肯定告訴我們,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可以明白宇宙萬物之真相,與諸佛同一解脫,本無差別,只因為無明,所以對事理產生妄想、顛倒、執著,由執著而生煩惱,因煩惱而遮障了原有的佛性,致佛性無法充分顯露。若離妄想、執著,則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皆得現前。從世尊的成正覺,可知佛教是「人成即佛成」之教化,而且三世諸佛皆於人間成佛,由此得知,我們都可以成佛!

佛陀一生的教育目的,全在於斷除我們的無明和對錯誤觀念的執著,使佛性顯現,證得同佛一般之妙智。如《如來藏經》說:「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跏趺坐,儼然不動。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備足,如我無異。」這確實給我們無比的希望與信心,原來二千五百多年前誕生於印度迦毘羅衛國的悉達多太子,可以經過修道而廓然大悟,成就正覺,為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我們也可以信佛所言、學佛所行、成佛所證。

學佛,要學習佛菩薩的慈悲為懷。我們在人群中生活,如果每天都能像佛菩薩一樣具有慈悲的心量,佛經有句話:「慈悲就是觀音」,今天你若表現出慈悲的形態,今天你就是觀世音菩薩。

還有一句話說:「喜捨名為勢至」。眾生需要什麼,我們能付出多少的力量,就盡量付出;我們能付出,而眾生能接受,這就是學習大勢至菩薩的精神。「大勢至」是勇猛的意思,擁有一分大勢至,有勇猛的毅力,才會有喜捨的善行。

能發大願、割捨物質的人,就如大勢至菩薩:能產生「勢至」的力量,亦即是大勢願力。所以說:「喜捨名為勢至,慈悲就是觀音」,有一分慈悲心、能幫助別人,就是觀世音菩薩;有一分勇氣,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人生、為人群而付出力量、發揮願力,就是大勢至菩薩。

所以,每天我們都能成菩薩、時時刻刻都能成佛。有句話說:「寧靜即釋迦」,我們的心若能常清淨,沒有貪、瞋、癡,遇到什麼境界都不受影響--不論外在的利誘,或是險惡的威脅,內心都不受其影響,這就叫做寧靜。

釋迦牟尼佛來到人間,藉著修行而獲得這份寧靜寂定的心境。五濁惡世動亂不定,佛陀教化世人,就抱持以寂靜仁愛的心來度一切眾生,不受五濁惡世所污染。我們若能修養寂靜安忍,不論在多惡劣、複雜的環境中,都能保持清淨的心境;那麼當下,我們就是釋迦牟尼佛了。

如果我們有一分平常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就是無量平等、三根普被,只要虔誠念佛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即得阿彌陀佛接引至極樂世界,所以淨土宗提倡念佛。智慧高超的人,一心不亂,虔誠念阿彌陀佛,那麼,心淨則土淨;即使是一個根機愚劣的人念阿彌陀佛,心境也能平靜,得到依靠。所以「阿彌陀」代表平常心、平等心和無量的光明。

平時我們若能多培養慈悲心、喜捨心、寧靜心、平常心,則在日常生活中,哪一個時候不是佛?哪一個時刻不是菩薩呢?因此,我們要多多向佛菩薩看齊,抱持慈悲、喜捨之心,多多感恩,用深刻仔細的心思來觀察一切,日長月久,不斷累積智慧,就有成就佛菩薩的一天。

#11870

.*(ॐ)宇宙的聲音 *.(WM)

即心是佛

2010-10-07 11:49 回應留言 💬 | |


即心是佛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心即是佛,不假外求,靈山不遠,在汝心中。佛是自心作得,因何離此心外覓佛?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

佛陀教導人們如何在行住坐臥中,觀察自己每一個起心動念的源頭,心要內攝不要放逸,讓自己明白清楚,這樣的精進練習就會開啟『心』的覺醒。二六時中心與佛相印,任何偏離佛本心之念,即會被智慧光所照見,逃不出如來本心法眼。

六祖惠能大師說過:『心若未明,學法無益』,所以要開佛的知見,也就是《壇經》裏的『頓悟』。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心即佛,佛即心;心即法,法即心。心即是佛,一切諸度門中,佛心第一。

《華嚴經》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即心是佛,不僅是佛菩薩或智者的事,這是人人分內的事。不明白這道理,佛法不成為自己的東西。如果徹底了解這意義,則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我們的所有物。佛法大事是存於即心是佛,徹底信仰心是佛時,以無生死無煩惱向佛,那麼身心自然得到生死解脫。

上午 11:46 2010/10/7

#11867

.*(ॐ)宇宙的聲音 *.(WM)

太乙金華宗旨

2010-10-06 22:52 回應留言 💬 | |


太乙金華宗旨 (節文)
煉盡陰魄,即為純陽。

《心印經》雲:“回風混合,百曰功靈。”總之立基百日,方有真光。如子輩尚是目光,非神火也,非性光也

,非慧智炬燭也。回之百日,則精氣自足,真陽自生,水中自有真火。以此持行,自然交媾,自然結胎,吾方

在不識不知之天,而嬰兒已成矣。若略作意,便是外道。

今不墮識回光,則用根中之元性。落識而回光,則用根中之識性。毫釐之辨,乃在此也。

用心即為識光,放下乃為性光。毫釐千裡,不可不辨。識不斷,則神不生;心不空,則丹不結。
心靜則丹,心空即藥。不著一物,是名心靜。不留一物,是名心空。空見為空,空猶未空。空忘其空,斯為真

空。

第十一章 坎離交媾
  凡漏泄精神,動而交物者,皆離也。凡收轉神識,靜而中涵者,皆坎也。七竅之外走者為離,七竅之內返

者為坎。一陰主於逐色隨聲,一陽主於返聞收見。坎離即陰陽,陰陽即性命,性命即身心,身心即神氣。一自

斂息,精神不為境緣流轉,即是真交。而沉默趺坐時,又無論矣。

第十二章 周天
藥非有形之物,此性光也。而即先天之真氣,然必於大定後方見,並無采法,言采者大謬矣。見之既久,心地

光明。自然心空漏盡,解脫塵海。若今日龍虎,明日水火,終成妄想。吾昔受火龍真人口訣如是,不知丹書所

說,更何如也。

一日有一周天,一刻有一周天。坎離交處,便是一周。我之交,即天之回旋也。未能當下休歇,所以有交之時

,即有不交之時。然天之回旋,未嘗少息。果能陰陽交泰,大地陽和,我之中宮正位,萬物一時暢遂,即丹經

沐浴法也,非大周天而何 ? 此中火候,實實有大小不同,究竟無大小可別。到得功夫自然,不知坎離為何物

,天地為何等,孰為交,孰為一周、兩周,何處覓大小之分別耶?
總之,一身旋運難真。不真,見得極大亦小;真則一回旋,天地萬物,悉與之回旋,即在方寸處,極小亦為極

大。故金丹火候,全要行歸自然。不自然,天地自還天地,萬物各歸萬物。若欲強之使合,終不能合。即如天

時亢旱,陰陽不和。乾坤未嘗一日不周,然終見得有多少不自然處。我能轉運陰陽,調攝自然,一時雲蒸雨降

,草木酣適,山河流暢,縱有乖戾,亦覺頓釋,此即大周天也。


(全文)
http://www.danxin.net/jingdian/d5.asp
太 乙 金 華 宗 旨
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呂祖著
第一章 天心
天心者,三才同稟之心,丹書所謂玄竅是也,人人具有。賢哲啟之,愚迷閉之。啟則長生,閉則短折。
委之命數者,凡夫之見也。無人不願求生,而無不尋死。夫豈別有肺腸哉?六根以引之,六塵以擾之,骎骎年

少,轉眼頹歿。至人憫之,授以至道。誨者諄諄,聽者渺渺。其故何哉?蓋不明大道體用,而互相戕賊。如是

求生,猶南轅而北轍也。夫豈知大道以虛無為體,以隱現為用?故須不住於有,不住於無,而氣機流通。
吾輩功法,惟當以太一為本,金華為末,則本末相資,長生不死矣。斯道也,古來仙真,心心相印,傳一得一

。自太上化現,遞傳東華,以及南北二宗。
道本無隱,而心傳極秘。非秘也,非心授心受,不能授受也。口傳固妙,而領會難一,況筆示乎?是以太上大

道,貴乎心傳。而授受於烏睹之中,豁然而開,師不得期授於弟,弟不得期受於師。真信純純,一旦機合神融

,洞然豁然。或相視一笑,或涕泣承當。入道悟道,均有同然者。第或由悟而入者有諸,由入而悟者有諸,未

有不由心一、心信而入而得者。不一則散,不信則浮。散則光不聚,浮則光不凝。不能自見其心,又何能合太

上所傳之心?
故儒崇內省,道崇內觀。佛氏《四十二章經》亦雲:“置心一處,何事不辦?”蓋以無上大道,只完得一心全

體焉耳。全體惟何?虛淨無雜焉耳。宗旨妙用,亦惟在置心一處也。內觀即是置心一處之訣,即是心傳秘旨。

非徒可以心領,且可以口授。非徒可以口授,且可以筆示。
至於功造其極,心空漏盡之時,然後恍然洞徹玄妙之旨,非筆之所得而示,亦非口之所得而傳。真虛真寂,真

淨真無,一顆玄珠,心心相印,極秘也。至得悟得入之後,而仍極顯矣。此無他,天心洞啟故耳。
今之求道者若涉大水,其無津涯,已到彼岸,則如筏喻者,法尚應舍,若不知所從者,可不示之以筏乎?吾今

叨為度師,先當明示以筏。然天心一竅,不在身中,不在身外,不可摸索而開,只可默存以俟。欲識其存,不

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丹書所謂是那麼,非那麼,非那麼,卻那麼。才是如如,一開永開也。而功法在於“

存誠”兩字。
諸子存誠妙用,尚有訣中捷訣。乃於萬緣放下之時,惟用梵天伊字。(即日月天罡,在人身即是左目、右目與

眉心,先天神人皆具三目,如鬥母雷祖是也。人知修煉,眉心即開,所開之目,名曰天目是也。)以伊字中點

存儲眉心,以左點存左目,右點寸右目,則人兩目神光,自得會眉心。眉心即天目,乃為三光會歸出入之總戶

(丹書所謂日月合壁之處)。人能用三目如梵伊字然,微以意運如磨鏡,三光立聚眉心,光耀如日現前,即以

意引臨心後關前(關即雙關也)。此一處也,按即玄牝之門。以意引之,光立隨臨,而毋忘若如二字玄義,天

心必自洞啟。以後玄用,再為細示。所切囑者,終始弗為元引耳。(元者,氣機之所變幻,皆非真實玄況。若

為引動,便墮魔窟。)
諸子遵循行去,別無求進之法,只在純想於此。《楞嚴經》雲:“純想即飛,必生天上。”天非蒼蒼之天,即

生身於乾宮是也。久之,自然得有身外天。
蓋身猶國土,而一乃主君,光即主君心意。又如君主敕旨,故一回光,則周身之氣皆上朝。如聖主定都立極,

執玉帛者萬國。又如主佐同心,臣庶自然奉命,各司其事。諸子只去專一回光,便是無上妙諦。回之既久,此

光凝結,即成自然法身。廓而充之,吾宗所謂鄞鄂,西教所謂法王城是也。主君得輔,精氣日生,而神愈旺。

一旦身心融化,豈僅天外有天,身外有身已哉?
  然則金華即金丹,神明變化,各師於心。此中妙訣,雖不差毫末,然而甚活。全要聰明,又須沉靜。非極

聰明人行不得,非極沉靜人守不得。
第二章 元神、識神

  天地視人如蜉蝣,大道視天地亦泡影。惟元神真性,則超元會而上之,其精氣則隨天地而敗壞矣。然有元

神在,即無極也,生天生地,皆由此矣。學人但能守護元神,則超生陰陽外,不在三界中。此見性方可,所謂

本來面目也。凡人投胎時,元神居方寸,而識神則居下心。下面血肉心,形如大桃。有肺以覆翼之,肝以佐之

,大小腸承之。假如一日不食,心上便大不自在。以致聞驚則跳,聞怒則悶,見死亡則悲,見美色則眩,頭上

何嘗微微有些兒動?(問方寸不能動乎 ?) 方寸中之真意,如何能動?到動時,便不妙,然亦最妙。凡人死

時方動,此為不妙 。最妙者,光已凝結為法身,漸漸靈通欲動矣。此千古不傳之秘也。

  下識心,如強藩悍將,欺天君孤立,便遙執紀綱,久之太阿倒置矣。今擬光照元宮,如英明主有伊周佐之

,日日回光,如左右臣工盡心輔弼。內政既肅,自然一切奸邪,無不倒戈乞命矣。
  丹道以精水、神火、意土三者,為無上之寶。精水雲何 ? 乃先天真一之氣,神火即光也,意土即中宮天

心也。以神火為用,意土為體,精水為基。凡人以意生身,身不止七尺者為身也。蓋身有魄焉,魄附識而用,

識依魄而生。魄陰也,識之體也。識不斷,則生生世世,魄之變形易舍無已也。惟有魂者,神之所藏也。魂晝

寓於目,夜舍於肝。寓目而視,舍肝而夢。夢者,神游也。九天九地,剎那歷遍,覺則冥冥焉。拘於形也,即

拘於魄也。故回光即所以煉魂,即所以保神,即所以制魄,即所以斷識。古人出世法,煉盡陰滓,以返純乾,

不過消魄全魂耳。回光者,消陰制魄之訣也。無返乾之功,只有回光之訣。光即乾也,回之即返之也。只守此

法,自然精足,神火發生,意土凝定,而聖胎可結矣。蜣螂轉丸,而丸中生白,神注之純功也。糞丸中尚可生

胎離殼,而吾天心休息處,注神於此,安得不生身乎?

  一靈真性,既落乾宮,便分魂魄。魂在天心,陽也,輕清之氣也,此自太虛得來,與元始同形。魄,陰也

,沉濁之氣也,附於有形之凡體。魂好生,魄望死。一切好色動氣,皆魄之所為,即識神也。死後享血食,活

則大苦,陰返陰也,以類聚也。學人煉盡陰魄,即為純陽。

第三章 回光守中
  回光之名何昉乎?昉之自文始真人也(即關尹子)。回光,則天地陰陽之氣無不凝。所謂精思者此也,純

氣者此也,純想者此也。初行之訣,是有中似無。久之功成,身外有身,乃無中生有。百日專功,光才真,方

為神火。百日後,光自然聚。一點真陽,忽生黍珠,如夫婦交合有胎,便當靜以待之。光之回,即火候也。
  夫元化之中,有陽光為主宰。有形者為日,在人為目。走漏神識,莫此甚順。故金華之道,全用逆法。回

光者,非回一身之精華,直回造化之真氣。非止一時之妄想,直空千劫之輪回。故一息當一年,人間時刻也;

一息當百年,九途長夜也。凡人自哬的一聲之後,逐境順生,至老未嘗逆視。陽氣衰滅,便是九幽之界。故《

楞嚴經》雲:“純想即飛,純情即墮”。學人想少情多,沉淪下道。惟諦觀息靜,便成正覺,用逆法也。《陰

符經》雲:“機在目”,《黃帝素問》雲:“人身精華,皆上注於空竅”,是也。得此一節,長生者在茲,超

升者亦在茲矣。此貫徹三教工夫也。
  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山河大地,日月照臨,無非此光,故不獨在身中。聰明智慧,一切運轉,亦無

非此光,所以亦不在身外。天地之光華,布滿大千。一身之光華,亦自漫天蓋地。所以一回光,天地山河,一

切皆回矣。人之精華,上注於目,此人身之大關鍵也。子輩思之:一日不靜坐,此光流轉,何所底止?若一刻

能靜坐,萬劫千生,從此了徹。萬法歸於靜,真不可思議!此妙諦也。然工夫下手,由淺入深,由粗入細,總

以不間斷為妙。工夫始終則一,但其間冷暖自知。要歸於天空海闊,萬法如如,方為得手。
  聖聖相傳,不離返照。孔雲“知止”,釋號“觀心”,老雲“內觀”,皆此法也。但返照二字,人人能言

,不能得手,未識二字之義耳。返者,自知覺之心,返乎形神末兆之初,即吾六尺之中,返求個天地末生之體

。今人但一二時閑坐,反顧其私,便雲返照,安得到頭?
佛道二祖,教人看鼻尖者,非謂著念於鼻端也,亦非謂眼觀鼻端,而念又注中黃也。眼之所至,心亦至焉;心

之所至,氣亦至焉。何能一上而一下也?又何能忽上而忽下也?此皆認指為月。畢竟如何?曰,鼻端二字最妙

,只是借鼻以為眼之准耳。初不在鼻上,蓋以太開眼,則視遠,而不見鼻矣;太閉眼,則眼合,亦不見鼻矣。

太開,失之外走,易於散亂;太閉,失之內馳,易於昏沉。惟垂簾得中,恰好望見鼻端,故取以為准。只是垂

簾恰好去處,彼光自然透入,不勞爾注射與不注射也。
(閔一得按:蓋以中黃,在人身地天之正中,即易之黃中,釋氏所謂緣中,吾宗名曰玄牝之門,乃是生天、生

地、生人、生物之玄竅。修真成道之基,基於此者。)
  看鼻端,只於最初入靜處,舉眼一視,定個准則,便放下。如泥水匠人用線一般,彼只起手一掛,便依了

做去,不只管把線看也。
  止觀是佛法,原不秘的。以兩目諦觀鼻端,正身安坐,系心緣中。道言中黃,佛言緣中,一也。不必言頭

中,初學但於兩目中間,齊平處系念便了。光是活潑潑的東西,系念眼之齊平處,光自然透入,不必著一念於

中黃也。此數語,已括盡要旨。其余入靜出靜前後,以《小止觀》書,印證可也。
  緣中二字妙極。中無不在,遍大千皆在裡許。聊指造化之機,緣此入門耳。緣此為端倪,非有定著也。此

二字之義,活甚妙甚。
  止觀二字,原離不得,即定慧也。以後凡念起時,不要仍舊兀坐,當究此念在何處,從何起,從何滅,反

復推究,了不可得,即見此念起處也。不要又討過起處,所謂覓心了不可得,吾與汝安心竟。此是正觀,反此

者,名為邪觀。如是不可得已。即仍舊綿綿去,止而繼之以觀,觀而繼之以止,是定慧雙修法,此為回光。回

者,止也;光者,觀也。止而不觀,名為有回而無光;觀而不止,名為有光而無回。志之。
第四章 回光調息
宗旨只要純心行去,不求驗而驗自至。大約初機病痛,昏沉散亂,二種盡之。卻此機竅,無過寄心於息。息者

,自心也,自心為息。心一動,而即有氣,氣本心之所化也。吾人動念至速,霎頃起一妄念,即一呼吸應之。

故內呼吸與外呼吸,如聲響之相應。一日有幾萬息,即有幾萬妄念。神明漏盡,如木槁灰死矣。然則欲無念乎

?不能無念也。欲無息乎?不能無息也。莫若即其病而為藥,則心息相依是已。
故回光必兼之調息,此法全用耳光。一是目光,一是耳光。目光者,外日月交光也;耳光者,內日月交精也。

然精即光之凝定處,同出而異名也,故聰明總一靈光而已。坐時用目垂簾後,定個准則,便放下。然竟放,又

恐不能,即存心於聽息。息之出入,不可使耳聞。聽惟聽其無聲,一有聲,即粗浮而不入細。當耐心,輕輕微

微,愈放愈微,愈微愈靜,久之,忽然微者遽斷,此則真息現前,而心體可識矣。蓋心細則息細,心一則動氣

也。息細則心細,氣一則動心也。定心必先之養氣者,亦以心無處入手,故緣氣為之端倪,所謂純氣之守也。
  子輩不明動字,動者,以線索牽動言,即掣之別名也。既可以奔馳使之動,獨不可以純靜使之寧乎?此大

聖人,視心氣之交,而善立方便,以惠後人也。丹書雲:“雞能抱卵心常聽”,此要妙訣也。蓋雞之所以能生

卵者,以暖氣也。暖氣止能暖其殼,不能入其中,則以心引氣入。其聽也,一心注焉,心入則氣入,得暖氣而

生矣。故母雞雖有時出外,而常作側耳勢,其神之所注,未嘗少間,即暖氣亦晝夜無間,而神活矣。神活者,

由其心之先死也。人能死心,元神即活。死心非枯槁之謂,乃專一不二之謂也。佛雲:“置心一處,無事不辦

。”心易走,即以氣純之;氣易粗,即以心細之。如此而心焉有不定者乎?
  大約昏沉、散亂二病,只要靜功日日無間,自有大休歇處。若不靜坐時,雖有散亂,亦不自知。既知散亂

,即是卻散亂之機也。昏沉而不知,與昏沉而知,相去奚啻千裡!不知之昏沉,真昏沉也。知之昏沉,非全昏

沉也,清明在是矣。
散亂者,神馳也;昏沉者,神未清也。散亂易治,而昏沉難醫。譬之病焉,有痛有癢者,藥之可也,昏沉則麻

木不仁之症也。散者可以收之,亂者可以整之。若昏沉,則蠢蠢焉,冥冥焉。散亂尚有方所,至昏沉,全是魄

用事也。散亂尚有魂在,至昏沉,則純陰為主矣。
靜坐時欲睡去,便是昏沉。卻昏沉,只在調息。息即口鼻出入之息,雖非真息,而真息之出入,亦於此寄焉。

凡坐須要靜心純氣,心何以靜?用在息上。息之出入,惟心自知,不可使耳聞。不聞則細,細則清;聞則粗,

粗則濁。濁則昏沉而欲睡,自然之理也。雖然,心用在息上,又要善會,亦是不用之用,只要微微照聽可耳。
此句有微義。何謂照 ? 即眼光自照,目惟內視而不外視。不外視而惺然者,即內視也,非實有內視。何謂聽

? 即耳光自聽,耳惟內聽而不外聽。不外聽而惺然者,即內聽也,非實有內聽。聽者,聽其無聲;視者,視其

無形。目不外視,耳不外聽,則閉而欲內馳。惟內視內聽,則既不外走,又不內馳,而中不昏沉矣。此即日月

交精交光者也。
(目不外視而心有微覺,是為真正內視;心寄於息而不著意,是為真正內聽。昏沉之病,病在心不覺。以心照

臨,則提綱挈領,昏沉可除。丹家功夫運用之妙,全在一個“中”字。)
  昏沉欲睡,即起散步,神清再坐。清晨有暇,坐一柱香為妙。過午人事多擾,易落昏沉。然亦不必限定一

柱香,只要諸緣放下,靜坐片時,久久便有入頭,不落昏睡矣。
第五章 回光差謬
諸子工夫,漸漸純熟。然枯木岩前錯落多,正要細細開示。此中消息,身到方知。吾今則可以言矣。吾宗與禪

學不同,有一步一步證驗。請先言其差別處,然後再言證驗。宗旨將行之際,預作方便,勿多用心,放教活潑

潑地,令氣和心適,然後入靜。
靜時正要得機得竅,不可坐在無事甲裡(所謂無記空也)。萬緣放下之中,惺惺自若也;又不可著意承當。凡

太認真,即易有此。非言不宜認真,但真消息,在若存若亡之間,以有意無意得之可也。惺惺不昧之中,放下

自若也;又不可墮於蘊界。
所謂蘊界者,乃五陰魔用事。如一般入定,而槁木死灰之意多,大地陽春之意少。此則落於陰界,其氣冷,其

息沉,且有許多寒衰景像,久之便墮木石。又不可隨於萬緣,如一入靜,而無端眾緒忽至,欲卻之不能,隨之

反覺順適,此名主為奴役,久之落於色欲界。上者生天,下者生狸奴中,若狐仙是也。彼在名山中,亦自受用

風月花果,琪樹瑤草。三五百年受用去,多至數千歲,然報盡還生諸趣中。
此數者,皆差路也。差路既知,然後可求證驗。
第六章 回光證驗
證驗亦多,不可以小根小器承當,必思度盡眾生。不可以輕心慢心承當,必須清事斯語。
靜中綿綿無間,神情悅豫,如醉如浴。此為遍體陽和,金華乍吐也。既而萬類俱寂,皓月中天,覺大地俱是光

明境界。此為心體開明,金華正放也。既而遍體充實,不畏風霜,人當之興味索然者,我遇之精神更旺。黃金

起屋,白玉為台;世間腐朽之物,我以真氣呵之立生;紅血為乳,七尺肉團,無非金寶。此則金華大凝也。
第一段,是應《觀無量壽經》雲:“日落大水,行樹法像。”日落者,從混沌立基,無極也。上善若水,清而

無暇。此即太極主宰,出震之帝也。震為木,故以行樹像焉。七重行樹,七竅光明也。(西北乾方,移一位為

坎,日落大水,乾坎之像也。坎為子方,冬至雷在地中,隱隱隆隆,至震而陽出地上矣,行樹之像也。余可類

推矣。)
第二段,即肇基於此:大地為冰;琉璃寶地,光明漸漸凝矣;所以有蓮台,而繼之佛現也。金性即現,非佛而

何?佛者,大覺金仙也。此大段證驗耳。
  現在可考證者有三:一則坐去,神入谷中,聞人說話,如隔裡許,一一明了;而聲入皆如谷中答響,未嘗

不聞;我未嘗一聞。此為神在谷中,隨時可以自驗。
  一則靜中,目光騰騰,滿前皆白,如在雲中;開眼覓身,無從覓視。此為虛室生白,內外通明,吉祥止止

也。
  一則靜中,肉身氤氳,如綿如玉;坐中若留不住,而騰騰上浮。此為神歸頂天,久之,上升可以立待。
  此三者,皆現在可驗者也。然亦說不盡的,隨人根器,各現殊勝。如《摩訶止觀》中所雲:“善根發相是

也。”此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須自己信得過方真。
  先天一氣,即在現前。證驗中自討,一氣若得,丹亦立成。此一粒真黍珠也。一粒復一粒,從微而至著。

有時時之先天,一粒是也;有統體之先天,一粒乃至無量是也。一粒有一粒之力量,此要自家願大,為第一義


第七章 回光活法
  回光循循然行去,不要廢棄正業。古人雲:“事來要應過,物來要識過。”子以正念治事,即光不為物轉

。當境即回,此時時無相之回光也。
日用間,能刻刻隨事返照,不著一毫人我相,便是隨地回光。此第一妙用。清晨,能遣盡諸緣,靜坐一、二時

,最妙。凡應事接物,只用返照法,便無一刻間斷。如此行之,三月、兩月,天上諸真,必來印證矣。
(紫陽真人雲:修行混俗且和光,圓即圓兮方即方。顯微逆從人莫測,教人怎得見行藏?)
第八章 逍遙訣
玉清留下逍遙訣,四字凝神入氣穴。
六月俄看白雪飛,三更又見日輪赫。
水中吹起藉巽風,天上游歸食坤德。
更有一句玄中玄,無何有鄉是真宅。
律詩一首,玄奧已盡。大道之要,不外“無為而為”四宇。惟無為,故不滯方所形像,惟無為而為,故不墮頑

空死虛。作用不外一中,而樞機全在二目。二目者,鬥柄也,斡旋造化,轉運陰陽。其大藥,則始終一水中金

,即水鄉鉛而已。


前言回光,乃指點初機,從外以制內,即輔以得主。此為中、下之士,修下二關,以透上一關者也。今路頭漸

明,機括漸熟,天不愛道,直泄無上宗旨。諸子秘之秘之,勉之勉之!


(閔一得注:放光妙用,在知廓其氣機,欲廓氣機在知氣透九霄,欲行上透須知下達。下達作用,須先目光采

於乾宮,光足則下達中下,乃穿閭後透,透頂而上。此功法,究其入手,以回光聚天地,是由泥丸外宮,懸於

天目,有如自然,以意引由絳闕,存照中黃,透入玄竅,乃達神室,既則牽降識神,下達下田,其時必有津液

護識神而就冶煉者也。)
夫回光,其總名耳。工夫進一層,則光華盛一番,回法更妙一番。前者由外制內,今則居中御外。前者即輔相

主,今則奉主宣猷,面目一大顛倒矣。
法子欲入靜,先調攝身心,自在安和。放下萬緣,一絲不掛。天心正位乎中,然後兩目垂簾,如奉聖旨以召大

臣,孰敢不至?次以兩目內照坎宮,光華所到,真陽即出以應之。

離,外陽而內陰,乾體也。一陰入內而為主,隨物生心,順出流轉。今回光內照,不隨物生,陰氣即住,而光

華注照,則純陽也。同類必親,故坎陽上騰。非坎陽也,仍是乾陽應乾陽耳。二物一遇,便紐結不散,氤氳活

動,倏來倏往,倏浮倏沉。自己元宮中,恍若太虛無量,遍身輕妙欲騰,所謂雲滿千山也。次則來往無蹤,浮

沉無辨,脈住氣停,此則真交媾矣,所謂月涵萬水也。俟其冥冥中,忽然天心一動,此則一陽來復,活子時也

。然而此中消息要細說。

凡人一視一聽,耳目逐物而動,物去則已。此之動靜,全是民庶,而天君反隨之役,是常與鬼居矣。今則一動

一靜,皆與人俱。人乃真人,即身中天君也。彼動則與之俱動,動則天根也; 彼靜則與之俱靜,靜則月窟也;

動靜無端,亦與之為動靜無端; 休息上下,亦與之為休息上下。所謂“天根月窟閑來往”也。

天心鎮靜,動違其時,則失之嫩; 天心已動,而後動以應之,則失之老; 天心一動,即以真意上升乾宮,而神

光視頂,為導引焉,此動而應時者也。天心既升乾頂,游揚自得,忽而欲寂,急以真意引入黃庭,而目光視中

黃神室焉。既而欲寂者,一念不生矣;視內者,忽忘其視矣。爾時身心,便當一場大放,萬緣泯跡,即我之神

室鼎爐,亦不知在何所。欲覓己身,了不可得。此為天入地中,眾妙歸根之時也,即此便是“凝神入氣穴”。
夫一回光也,始而散者欲斂,六用不行,此為“涵養本原,添油接命”也。既而斂者,自然優游,不費纖毫之

力,此為“安神祖竅,翕聚先天”也。既而影響俱滅,寂然大定,此為“蟄藏氣穴,眾妙歸根”也。一節中具

有三節,一節中具有九節,且待後日發揮。
今以一節中具有三節言之:當其涵養而初靜也,翕聚亦為涵養,蟄藏亦為涵養,至後而涵養皆蟄藏矣。中一層

可類推,不易處而處分矣。此為無形之竅,千處萬處一處也。不易時而時分焉,此為無候之時,元會運世一刻

也。
凡心非靜極則不能動,動動忘動,非本體之動也。故曰,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若不感於物而動,即天地之

動也。不以天之動,對天之性句,落下說個欲字,欲在有物也。此為出位之思,動而有動矣。一念不起,則正

念乃生,此為真意。寂然大定中,而天機忽動,非無意之動乎?無為而為,即此意也。詩首二句,全括金華作

用。次二句是日月互體意。六月,即離火也。白雪飛,即離中真陰,將返乎坤也。三更,即坎水也。日輪,即

坎中一陽,將赫然而返乎乾也。取坎填離,即在其中。次二句,說鬥柄作用,升降全機。水中非坎乎?目為巽

風,目光照入坎宮,攝召太陽之精是也。天上即乾宮。游歸食坤德,即神入氣中,天入地中,養火也。末二句

,是指出訣中之訣。訣中之訣,始終離不得所謂“洗心滌慮為沐浴”也。聖學以知止始,以止至善終,始乎無

極,歸乎無極。

佛以無住而生心,為一大藏教旨。吾道以“致虛”二字,完性命全功。總之三教,不過一句,為出死護生之神

丹。“神丹”為何 ? 曰,一切處無心而已。吾道最秘者沐浴,如此一部全功,不過“心空”二字,足以了之

。今一言指破,省卻數十年參訪矣。

子輩不明一節中具有三節,我以佛家“空、假、中”三觀為喻。三觀先空,看一切物皆空; 次假,雖知其空,

然不毀萬物,仍於空中建立一切事; 既不毀萬物,而又不著萬物,此為中觀。當其修空觀時,亦知萬物不可毀

,而又不著,此兼三觀也,然畢竟以看得空為得力。故修空觀,則空固空,假亦空,中亦空。修假觀,是用上

得力居多,則假固假,空亦假,中亦假。中道時亦作空想,然不名為空,而名為中矣。亦作假觀,然不名為假

,而名為中矣。至於中,則不必言矣。
吾雖有時單言離,有時兼說坎,究竟不曾移動一句。開口提雲:樞機全在二目。所謂樞機者,用也。用此斡旋

造化,非言造化止此也。六根七竅,悉是光明藏,豈取二目而他概不問乎?用坎陽,仍用離光照攝,即此便明

。朱子(雲陽,諱元育,北宗派)嘗雲:“瞎子不好修道,聾子不妨。”與吾言何異?特表其主輔輕重耳。
  
日月原是一物。日中含真陰,是真月之精。月窟不在月而在日,所謂月之窟也。不然只言月足矣。月中翕

真陽,是真日之光。日光反在月中,所謂天之根也。不然,只言天足矣。一日一月,分開止是半個,合來方成

一個全體。如一夫一婦,獨居不成室家。有夫有婦,方算得一家完全。然而物難喻道,夫婦分開,不失為兩人

。日月分開,不成全體矣。知此則耳目猶是也。吾謂瞎子已無耳,聾子已無目,如此看來,說甚一物,說甚兩

物,說甚六恨,六根一根也。說甚七竅,七竅一竅也。吾言只透露其相通處,所以不見有兩。子輩專執其隔處

,所以隨處換卻眼睛。

第九章 百曰築基

《心印經》雲:“回風混合,百曰功靈。”總之立基百日,方有真光。如子輩尚是目光,非神火也,非性光也

,非慧智炬燭也。回之百日,則精氣自足,真陽自生,水中自有真火。以此持行,自然交媾,自然結胎,吾方

在不識不知之天,而嬰兒已成矣。若略作意,便是外道。

百日立基,非百日也。一日立基,非一日也。一息立基,非呼吸之謂也。息者,自心也,自心為息。元神也,

元氣也,元精也。升降離合,悉從心起。有無虛實,鹹在念中。一息一生持,何止百日?然百日亦一息也。
百曰只在得力,晝間得力,夜中受用;夜中得力,晝間受用。
百日立基,玉旨耳。上真言語,無不與人身應。真師言語,無不與學人應。此是玄中玄,不可解者也。見性乃

知,所以學人必求真師授記,任性發出,一一皆驗。

第十章 性光識光
  回光之法,原通行住坐臥,只要自得機竅。吾前開示雲,“虛室生白”,光非白耶?但有一說,初未見光

時,此為效驗。若見為光,而有意著之,即落意識,非性光也。子不管他有光無光,只要無念生念。何謂無念

?千休千處得;何謂生念?一念一生持。此念乃正念,與平日念不同。今心為念,念者,現在心也,此心即光

即藥。凡人視物,任眼一照去,不及分別,此為性光。如鏡之無心而照也,如水之無心而鑒也。少頃,即為“

識光”,以其分別也。鏡有影,已無鏡矣;水有像,已非水矣。光有識,尚何光哉?
子輩初則性光,轉念則識,識起而光杳不可覓。非無光也,光已為識矣。黃帝曰:“聲動不生聲而生響”,即

此義也。《楞嚴推勘入門》曰:“不在塵,不在識,惟還根”,此則何意?塵是外物,所謂器界也,與吾了不

相涉。逐物則認物為己。物必有還,通還戶牖,明還日月。將他為自,終非吾有。至於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明還日月,見日月之明無還也。天有無日月之時,人無有無見日月之性。若然,則分別日月者,還可與為吾有

耶?不知因明暗而分別者,當明暗兩忘之時,分別何在?故亦有還,此為內塵也。
惟見性無還,見性之時,見非是見,則見性亦還矣。還者,還其識念流轉之性,即阿難使汝流轉心目為咎也。

初言八還,上七者,皆明其一一有還。姑留見性,以為阿難拄杖。究竟見性既帶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

識、身識、意識、傳送識、阿賴耶識),非真不還也。最後並此一破,方為真見性,真不還矣。
子輩回光,正回其最初不還之光,故一毫識念用不著。使汝流轉者,惟此六根。使汝成菩提者,亦惟此六根。

而塵與識皆不用。非用根也,用其根中之性耳。今不墮識回光,則用根中之元性。落識而回光,則用根中之識

性。毫釐之辨,乃在此也。
用心即為識光,放下乃為性光。毫釐千裡,不可不辨。識不斷,則神不生;心不空,則丹不結。
心靜則丹,心空即藥。不著一物,是名心靜。不留一物,是名心空。空見為空,空猶未空。空忘其空,斯為真

空。
第十一章 坎離交媾
  凡漏泄精神,動而交物者,皆離也。凡收轉神識,靜而中涵者,皆坎也。七竅之外走者為離,七竅之內返

者為坎。一陰主於逐色隨聲,一陽主於返聞收見。坎離即陰陽,陰陽即性命,性命即身心,身心即神氣。一自

斂息,精神不為境緣流轉,即是真交。而沉默趺坐時,又無論矣。

第十二章 周天
  周天非以氣作主,以心到為妙訣。若畢竟如何周天,是助長也。無心而守,無意而行。仰觀乎天,三百六

十五度,刻刻變遷,而鬥樞終古不移。吾心亦猶是也。心即鬥樞,氣即群星。吾身之氣,四肢百骸,原是貫通

。不要十分著力,於此鍛煉識神,斷除妄見,然後藥生。藥非有形之物,此性光也。而即先天之真氣,然必於

大定後方見,並無采法,言采者大謬矣。見之既久,心地光明。自然心空漏盡,解脫塵海。若今日龍虎,明日

水火,終成妄想。吾昔受火龍真人口訣如是,不知丹書所說,更何如也。

一日有一周天,一刻有一周天。坎離交處,便是一周。我之交,即天之回旋也。未能當下休歇,所以有交之時

,即有不交之時。然天之回旋,未嘗少息。果能陰陽交泰,大地陽和,我之中宮正位,萬物一時暢遂,即丹經

沐浴法也,非大周天而何 ? 此中火候,實實有大小不同,究竟無大小可別。到得功夫自然,不知坎離為何物

,天地為何等,孰為交,孰為一周、兩周,何處覓大小之分別耶?
總之,一身旋運難真。不真,見得極大亦小;真則一回旋,天地萬物,悉與之回旋,即在方寸處,極小亦為極

大。故金丹火候,全要行歸自然。不自然,天地自還天地,萬物各歸萬物。若欲強之使合,終不能合。即如天

時亢旱,陰陽不和。乾坤未嘗一日不周,然終見得有多少不自然處。我能轉運陰陽,調攝自然,一時雲蒸雨降

,草木酣適,山河流暢,縱有乖戾,亦覺頓釋,此即大周天也。
  問活子時甚妙,必認定正子時,似著相?不著相,不指明正子時,何從而識活子時?既識得活子時,確然

又有正子時。是一是二,非正非活,總要人看得真。一真則無不正,無不活矣。見不得真,何者為活,何者為

正耶?即如活子時,是時時見得的。畢竟到正子時,志氣清明,活子時愈覺發現。若未識得活的,且向正的時

候驗取,則正者現前,活者無不神妙矣。

第十三章 勸世歌
吾因度世丹衷熱,不惜婆心並饒舌。
世尊亦為大因緣,直指生死真可惜。
老君也患有吾身,傳示谷神人不識。
吾今略說尋真路,黃中通理載大易。
正位居體是玄關,子午中間堪定息。
光回祖竅萬神安,藥產川源一氣出。
透幕變化有金光,一輪紅日常赫赫。
世人錯認坎離精,搬運心腎成間隔。
如何人道合天心,天若符兮道自合。
放下萬緣毫不起,此是先天真無極。
太虛穆穆朕兆捐,性命關頭忘意識。
意識忘後見本真,水清珠現玄難測。
無始煩障一旦空,玉清降下九龍冊。
步霄漢兮登天闕,掌風霆兮驅霹靂。
凝神定息是初機,退藏密地為常寂。
  吾昔度張珍奴二詞,會有宗旨。子後午前非時也,坎離耳。定息者,息息歸根,中黃也。坐者,心不動也

。夾脊者,非背上輪子,乃直透玉清大路也。雙關者,此處有難言意。忘神守,而貴虛寂與無。所守,守此義

也。液於是化,血於是成,而後天於是返先天。氣於是返神,神於是還虛,虛於是合道,道於是圓志,志於是

滿願。訣不勝述,此處是也。至於“地雷震動山頭雨”者,真氣生也。黃芽出土者,真藥生也。小小二段,已

盡修行大路,明此可不惑於人言。
  昔夫子與顏子登泰山頂,望吳門白馬,顏子見為匹練,太用眼力,神光走落,故致早死,回光可不勉哉!
回光在純心行走,只待真息凝照於中宮,久之自然通靈達變也。總是心靜氣定為基,心忘氣凝為效,氣息心空

為丹成,心氣渾一為溫養,明心見性為了道。子輩各宜勉力行去,錯過光陰可惜也。一日不行,一日即鬼也。

一息行此,一息真仙也。參贊化育,其基於此,七子勉之!
備注:張珍奴,為宋代吳興歌妓。曾贈呂祖一詞,詞牌為“悶損我”,原詞為:《悶損我——望師不至》逢師

許多個,不說些兒個。安得仍前相對生?懊惱韶光空自過。直到如今,悶損我!
呂祖度張珍奴二詞,即為贈答之作:
一、《思量我——吳興妓館答張珍奴韻》
道無巧妙,與你方兒一個:子前午後定息生,夾脊雙關昆侖過。這時得氣力,思量我!
二、《步蟾宮——再過珍奴館皆此度之》
坎離震光分子午,須認取自家宗祖。地雷震動山頭雨,待洗濯黃芽出土。捉得金精牢閉固,煉甲庚要生龍虎,

待他問汝甚人傳?但道說先生姓呂。

(《易經》曰:“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肢,發於事業,美之至也。”可見,“黃中

”和“正位”是指守中抱一,真意正念,寂然入定,則身內身外,感而遂通,玄關出現。尹真人曰:“蓋常人

呼吸,皆從咽喉而下,至中脘而回,不能與祖氣相通,所謂眾人之息以喉也。若至人呼吸,直貫明堂而上。蓋

切切然以意守夾脊雙關,自然通於天心一竅,得與元始祖氣相連,如磁吸鐵,而同類相親,即莊子所謂真人之

息以踵也。踵者,深也。即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之義。既潛深淵,則我命在我,而不復為大冶所陶矣。”


(三教行者、龍門弟子、

丹心論壇danxin.net 空靈 恭敬校錄於03年中秋月圓之夜)
下午 10:17 2010/10/6
丹心在線——國學(儒釋道傳統文化)網站
http://www.danxin.net/
下午 10:48 2010/10/6

#11863

.*(ॐ)宇宙的聲音 *.(WM)

「回光法」「止觀」

2010-10-06 21:44 回應留言 💬 | |


還虛訣要_深海的鱼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8e64680100k62z.html

§3.3 丹道的極終︰「還虛合道」
§3.31「元神真性」與「識心」
§3.32 「修真」與「還虛合道」
http://kuanglanfu.myweb.hinet.net/dandou_15.htm

#11861

.*(ॐ)宇宙的聲音 *.(WM)

阿里山特產山葵醬(含運) 90

2010-10-06 19:17 回應留言 💬 | |


山葵?芥末?傻傻分不清楚??
http://www.ns99.com.tw/difference.html

阿里山特產山葵醬(含運) 90
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007081352706
山葵功效的最新研究成果 (上面是日文中文翻譯在下面)
http://wasabicn.com/shownews.asp?id=54

預防下一個「超級細菌」 抗生素使用觀念及藥物回收
http://www.gov.tw/newscenter/pages/detail.aspx?page=4a5e9851-e2fa-42c6-afac-

5dd3e69eb111.aspx&ServiceCode=B&TranslateMenuName=23601_37291_

安那健康網
http://www.annlar.com/
安那健康網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pages/an-na-jian-kang-wang/328517971283?v=wall

亞麻仁油 (功能超群 人類必讀)
http://www.cheeryland.com/m_element/element_detail.asp?ckid=9&cid=177

健康升級 藻油DHA優於魚油的N個理由
http://big5.citygf.com/FD/014001/201006/t20100602_425108.html
下午 02:56 2010/10/6

#11860

.*(ॐ)宇宙的聲音 *.(WM)

亞麻仁油 (功能超群 )

2010-10-06 15:31 回應留言 💬 | |


http://www.cheeryland.com/m_element/element_detail.asp?ckid=9&cid=177

健康升級 藻油DHA優於魚油的N個理由
http://big5.citygf.com/FD/014001/201006/t20100602_425108.html

山葵?芥末?傻傻分不清楚??
http://www.ns99.com.tw/difference.html

阿里山特產山葵醬(含運)
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007081352638
山葵功效的最新研究成果 (上面是日文中文翻譯在下面)
http://wasabicn.com/shownews.asp?id=54

預防下一個「超級細菌」 抗生素使用觀念及藥物回收
http://www.gov.tw/newscenter/pages/detail.aspx?page=4a5e9851-e2fa-42c6-afac-

5dd3e69eb111.aspx&ServiceCode=B&TranslateMenuName=23601_37291_

安那健康網
http://www.annlar.com/
安那健康網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pages/an-na-jian-kang-wang/328517971283?v=wall


下午 02:56 2010/10/6

💬 撰寫新留言 前往頁面 ←上一頁  1 ... 862 863 864 865 866 867 868 869 870 871 872 873 874 875 876 ... 975  下一頁→ (第870頁, 共9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