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感激泰普爺留言😃
這實在是太艱深ㄌ
小的我也只是發表嵯見..希望不會傷ㄌ大家的眼睛....
畫家如何達到單純性的追求?
畫家再初期的時候都是經由一股對繪畫的熱忱來研習對畫面的執著,初期在技術而言都很難避免粗造的筆觸、不精緻構圖等等,而經由日積月累的經驗以及挫折,最後遇到瓶頸,才知道需要自我成長必需要體會到要如何讓自己的畫面呈現出想要的東西來,會慢慢開始捨去掉不需要的線條、不需要的顏色、甚至不需要出現在畫面上的構圖,在經過這種過程後,就會讓畫面有更充分的說出想要表達的意境,因為會影響視覺的畫面都會漸漸消失,皆以最單純需要說明主題的物件來表達主題,所以說我覺得畫家要如何達到單純性的追求也就只有努力追求畫面的精緻度(包函構圖、所繪物件的表達、顏色的呈現等等)
AN(AN) 2003/11/2 19:29
完形理論有許多群化法則,們在構圖時可能需要考量哪些項目?
構圖時將物件規劃成一群一群,在視覺中就會把接近的物件成一類,近而達到單純。物體造型的相似或是色彩的相似都可以在構圖中集中視覺得焦點。連續的物體或是時空的連續也可以在畫面中帶出張力和注視的焦點。方向性的統一也是能將複雜的構圖統一的法則之一。如何達到簡單且單純統一則是構圖的關鍵,當一個單位造型越一置就越能將其從背景中分離出來。
AN(AN) 2003/11/2 19:36
附錄 群化法則
Rock & Palmer(1990)「整體是有別於其中間個部分的整合」是完形理論的中心要義;更提出「類質同像」(isomorphism)理論來連接經驗與生理學。他們指出大腦並不只是為感覺與運動的連接器,而是一個複雜的電場。行為場中的結構關係會在這個腦中產生同型的腦場,強調行為場與腦場之間在功能上是同型的,刺激產生的電場交互作用,並傾向能量最小的狀態,以高能量處流向低能量處,藉以達成平衡狀態。而較「好」的形就是位於能量最小的平衡狀態,而這「好」的定義在於規則、對稱、包含較少的訊息、易於被組合、記憶、形容等。因此,當視覺刺激曖昧模糊時,視覺系統採用大量的周圍訊息來作為認知上的標準,甚至用於定義自身的狀態,以尋找出最為基礎、最好的組織,使人們仍然可以知覺到完整的一般情形。將這種群化的傾向整理為法則如下所列:
接近性、相似性、連續性、閉合性、同向移動性
轉錄自.....以前上課講義 😅
amatiz(蚩尤) 2003/11/3 00:54
等級提升~~
(3,849 views)
© Vovo2000.com Mobile Version 小哈手機版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