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術繪圖 | 美術設計 | 熱門標籤 | 首選 | 首頁宣傳 | 近期作品 論壇: 發表 | 美術工作 | 美術比賽 | 展覽活動 | 美術相關 | 一般討論 | 美術同好 CG 討論 :: Photoshop | Painter | 3D 行動 | AMP

【 立即註冊 】 : 更改個人資料 : : 登入

會員名稱: 登入密碼: 保持登入

美術新聞/美術繪畫新聞/美術設計新聞 2009/09/12~2009/09/14

發表新主題 回覆主題 美術藝文新聞:美術新聞、展覽與藝文新聞

| 2頁, 共3 前往頁面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人氣點閱:16527 發表人
台灣生態之美彰縣推黃國士攝影展 2009-09-16 23:51
分類: ✔️攝影 ✔️展覽 ✔️a52a2a
個人: ✔️攝影 ✔️展覽 ✔️a52a2a
/ / /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913/128/1qzxc.html

#a52a2a">台灣生態之美彰縣推黃國士攝影展





彰化縣文化局即日起至九月二十日,在文化局二樓文物陳列室,辦理彰化縣美術家接力展第四十八棒「自然生態忙碌的一天」黃國士攝影展。文化局昨(十二)日表示,黃國士為了拍攝鳥類生態,更時常帶著偽裝帳,在彰濱沿海、福寶溼地、漢寶鷺鷥林等整日守候,為的就是一張有感情的作品。

彰化縣美術家接力展第四十八棒黃國士,他於民國七十一年,到墾丁度蜜月時,因首次使用單眼相機,不諳操作方式,以致在嬌妻面前顯露尷尬。黃國士之後報名救國團社教館攝影初級班,從基礎學起。他猶記得第一次戶外實習拍照,在賴要三老師帶領下,到員林百果山拍攝昆蟲生態,在近攝鏡頭裡,尖頭蚱蜢、蜘蛛、蝗蟲的微觀形象,震撼了他的心,自此踏入攝影天地,開始追著昆蟲跑。

文化局長林田富表示,黃國士現任溪湖社區大學攝影班講師,並曾任彰化縣攝影學會影展主席等。他為了拍攝昆蟲羽化破繭的瞬間,他可以廢寢忘食,苦守整晚,本次展出,都是他在台灣本島所拍攝,希望藉此讓更多人了解台灣生態之美。


[/list]
leox123456



繪圖畫廊設計藝廊
攝影相簿留言板
最愛收藏分類標籤
暱稱: leox
註冊: 2008-06-15
發表: 5855

V幣: 85253
「狗仔」祖師爺 相機貴逾透天厝 2009-09-16 23:51
分類: ✔️攝影 ✔️介紹
個人: ✔️攝影 ✔️介紹
/ / /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913/4/1r04m.html

#a52a2a">「狗仔」祖師爺 相機貴逾透天厝





中國時報【謝錦芳、高有智/台北報導】

對一個攝影家而言,照相機是他的眼睛。鄧南光是萊卡相機的愛用者,這是攝影界的高檔貨,當時每部價值都超過一棟商業區透天厝的行情,鮮為人知的,他還收藏德國間諜相機與日製迷你相機,只有打火機與火柴盒一般大小,用以捕捉人生百態與庶民活動,堪稱是最早的「狗仔」。

除了珍藏相機,鄧南光還有一項嗜好就是收藏骨董,包括造型奇特鼻菸壺,有象牙製的,也有琺瑯製的,大大小小多達數百個,連長子鄧世光都笑說,父親確實染有「富家子弟」的氣息,不太在乎金錢。

「這兩部萊卡都八十歲了!」鄧世光拿出父親生前最鍾愛的兩部萊卡相機,迄今仍保存很好,依舊閃閃發亮,他說,父親在日本留學的時候,不惜動用到太太的嫁妝私房錢,才買下第一部中古的萊卡(Leica A),他非常高興,每天在書包帶著萊卡上學拍照,一方面珍愛,又怕遭偷竊,晚上甚至與萊卡睡在一起。

「這一部是德國Minox間諜相機,銀白色長條形有如打火機,一般人看不出來。」鄧南光以間諜相機拍下的照片,有吞雲吐霧的酒店小姐,有跳著西班牙舞的熱情姑娘,還有坐在公園裡氣質端莊的少女。在當時保守的民風下,這些照片已經很前衛。

「間諜相機拍出來的畫質可不輸給大相機!」鄧世光看著舊盒子裡裝著父親的心血,內心感佩萬分,很難想像這都是間諜相機拍出來的照片,底片甚至比郵票還小,鄧南光一一放大後製作成明信片大小的照片,排列編號整齊收集成冊,背面仔細記錄拍攝時間、地點、光圈快門資料,斑駁字跡滿是攝影人認真細心的專業風範。

leox123456



繪圖畫廊設計藝廊
攝影相簿留言板
最愛收藏分類標籤
暱稱: leox
註冊: 2008-06-15
發表: 5855

V幣: 85253
族人畫像 透露漢化蛛絲馬跡 2009-09-16 23:52
分類: ✔️繪畫 ✔️介紹
個人: ✔️繪畫 ✔️介紹
/ / /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913/4/1r035.html

#a52a2a">族人畫像 透露漢化蛛絲馬跡





中國時報【吳垠慧/台北報導】

平埔族在清代被納入官方管轄、與漢人互動頻繁之後,生活樣態與風俗習慣便逐漸漢化,在「采田福地」展出的幾幅平埔族人畫像,就可看到漢文化的影響。其中,巴則海族岸裡社頭目潘敦仔還被清廷賞賜六品官職。

潘敦仔是岸裡社第三代頭目,康熙六○年(一七二一年)的朱一貴之役,敦仔協助官兵擔任嚮導,清廷賞賜六品功職。雍正年間,大甲西社事件爆發,敦仔再度為朝廷效力,事平之後,清政府加封土地,岸裡社領域擴張,潘敦仔個人勢力大起,成為第一位原住民總通事。這次展出一幅他身著朝服的官儀像,方面大耳,據傳乾隆三十五年(一七七○年)賜「率類知方」匾額時所繪,耳垂上的耳洞猶存傳統上戴竹管耳飾的訊息。

另一幅也同樣以他為主角的《忠義統轄九社岸裡大社主敦翁行樂圖》,潘敦仔袒胸露背,在溪邊如老爺般抽煙斗,一旁有人伺候著,畫中男子都已蓄留清朝男子的長髮辮,其中一人挑扁擔過橋,有別於平埔族背竹簍載物的傳統,這些蛛絲馬跡都看到漢化的影響。

leox123456



繪圖畫廊設計藝廊
攝影相簿留言板
最愛收藏分類標籤
暱稱: leox
註冊: 2008-06-15
發表: 5855

V幣: 85253
李小可展出7米鉅作「水墨家園」 2009-09-16 23:52
分類: ✔️繪畫 ✔️展覽
個人: ✔️繪畫 ✔️展覽
/ / /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913/4/1r00o.html

#a52a2a">李小可展出7米鉅作「水墨家園」





中國時報【邱祖胤/台北報導】

現代水墨大師李可染之子李小可,十二日起在國父紀念館舉辦在台首次個展,多達七十幅水墨畫作,生動捕捉黃山煙雲及西藏風情,其中長達六.九公尺的作品《水墨家園》,虛構即將消逝的老北京風貌。

現年六十五歲的李小可畢業於中國中央美術學院,六○年代曾在工廠當了十年工人,廿九歲回鄉才重拾畫筆,跟隨父親李可染學習水墨畫。

李小可表示,在父親身邊學畫並非像師父教徒弟那樣亦步亦趨,其實多半是一些藝術觀念的影響,「父親曾對我說,藝術家風格的建立,是要看個人準備條件是否足夠。」

李小可在繪畫思想上承襲父親,技術上師法的是自然的路,「身為現代水墨畫家,一定要去思考如何從生活中找到適合水墨畫表現的題材。」

李小可在八○年代以後曾走踏長江、黃河源頭廿多次,近年更遠赴西藏、青海等地,拍攝超過一萬張照片,以此成就胸中畫布,「我在拍照的同時,已經把想要畫的構圖拍進去,這樣的旅行攝影成為一種視覺記憶的訓練。」

面對現代的北京,李小可有許多不捨,於是他將老北京的印象構成《水墨家園》,將消逝的四合院、胡同巷弄、宮牆楊柳、老槐林蔭,一一入畫。

leox123456



繪圖畫廊設計藝廊
攝影相簿留言板
最愛收藏分類標籤
暱稱: leox
註冊: 2008-06-15
發表: 5855

V幣: 85253
改行勸不了 妻支持圓夢 2009-09-16 23:53
分類: ✔️工藝 ✔️介紹
個人: ✔️工藝 ✔️介紹
/ / /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sep/13/today-taipei4-2.htm

#a52a2a">改行勸不了 妻支持圓夢



記者盧賢秀/專題報導

吳博文妻子蘇彩雲說,他早期還常到泰國、東南亞的廟裡做剪粘,也參與龍山寺古蹟整修工作,但手工剪粘被大量模製品所取代,這項傳統技藝逐漸凋零,她也曾勸吳博文改行,卻拗不過他的執著,只有支持他圓夢。

吳博文的妻子蘇彩雲是位美髮師,自己有間工作室。她說,嫁給吳博文之前他就已經在廟宇做剪粘了,知道他工作的性質。

結婚之後,吳博文也是南來北往,一做就是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金門、泰國和新加坡都去過,她還曾經到泰國去看他。前幾年做龍山寺修復工程,也做了好幾年。

蘇彩雲說,這幾年工作少了,吳博文也沒閒過,經常在工作室裡做他的剪粘或交趾陶,一做就半天到10幾個小時,只要有靈感,就做得忘記吃飯睡覺,怕一休息靈感就會飛走了。

一件作品少則4個月,多則半年,整天只有玻璃紙、瓷片,要耐得住性子和寂寞,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很多人做不到1個小時就受不了。

蘇彩雲說,這幾年吳博文很少外出工作,蘇彩雲也曾經勸他改行,但他卻很執著,走到那想的只有剪粘,見他如此,蘇彩雲只有支持他,讓他沒有後顧之憂。
leox123456



繪圖畫廊設計藝廊
攝影相簿留言板
最愛收藏分類標籤
暱稱: leox
註冊: 2008-06-15
發表: 5855

V幣: 85253
剪粘師傅 就愛老手藝 2009-09-16 23:55
分類: ✔️工藝 ✔️介紹
個人: ✔️工藝 ✔️介紹
/ / /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sep/13/today-taipei4.htm

#a52a2a">剪粘師傅 就愛老手藝


吳博文的雙龍戲水很有立體感。
(記者盧賢秀攝)



玻璃片剪成細片粘在水泥上組合成花木。
(記者盧賢秀攝)



剪粘工後細緻,必須耐心剪裁。
(記者盧賢秀攝)



吳博文做剪粘30多年仍堅持這項傳統技藝。
(記者盧賢秀攝)


記者盧賢秀/專題報導

剪刀將瓷片、玻璃片剪出細細的長條形,黏在未乾的水泥上,組合成一朵花或松樹;或是剪成一片片鱗片,黏貼成飛龍,這些精巧細緻的作品,全都出自於剪粘師傅吳博文之手。現在很少人看過剪粘這項民間藝術,用途也越來越少,吳博文仍然每天埋首在這項傳統技藝創作,只希望不要失傳了才好。

在廟宇屋脊上可以看到有些民間神話故事的人物,或是些奇珍異獸花鳥,都是老師傅以灰泥塑造形體,再將陶瓦或瓷碗敲破剪裁,黏在灰泥上面,拼貼成栩栩如生的人物與珍禽,這些都要靠手藝的。

吳博文從小就喜歡畫畫,16歲就跟著師父陳義雄到廟裡屋頂做「尪仔」、飛龍、鳳凰及花鳥,這一做就上了癮,31年了,他用長滿粗繭的雙手,剪粘出細緻生動的作品。

吳博文說,剛開始跟著師父的經驗做,還經常接觸、觀察各種生物的作息,花怎麼開、鳥覓食或求偶的姿態等,揣摩牠們的神韻,才能做出生動的作品。

吳博文說,作品完成後,他會經常去看,剛開始很滿意,過一段時間再看時,就有不同的感受,就這樣一直改進嘗試。

以前做剪粘可不容易,陶瓦瓷碟敲破之後,根據它的形體、弧度和彩繪顏色,黏貼出各種作品,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或是水裡游的,全都栩栩如生,吳博文說,好像有了新生命一樣。

那裡蓋廟、修廟,他就在屋脊上建構他的剪粘藝術,他說,時機好時,常赴泰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工作。

10幾年前和師父陳義雄一起參與龍山寺的古蹟整修工程,但是這幾年來,手工剪粘被大量的模製品所取代,傳統技藝逐漸凋零,年輕一輩已經少有機會再看到「剪粘」技藝了。

吳博文不在廟宇屋脊上做剪粘,改在家裡工作室做,材料從陶瓷瓦片變成了玻璃片,往往一件作品要花上半年時間,也不以為苦。2000年做的一幅雙龍戲水,很有立體感,從45度仰視,可以清楚看到雙龍的眼睛正盯著你瞧,令人驚艷。

雖然市場緊縮,吳博文還是不停地創作,他也希望在廟宇免費教學,只希望這項廟宇傳統技術一直傳下去。


leox123456



繪圖畫廊設計藝廊
攝影相簿留言板
最愛收藏分類標籤
暱稱: leox
註冊: 2008-06-15
發表: 5855

V幣: 85253
剪粘小檔案 2009-09-16 23:56
分類: ✔️工藝 ✔️介紹
個人: ✔️工藝 ✔️介紹
/ / /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sep/13/today-taipei4-3.htm

#a52a2a">剪粘小檔案



剪粘,很多人不曉得是什麼,就是瓦片或玻璃片經過適當的剪裁,再黏貼的作品,台語俗稱「揀角」,也稱「剪花」,是我國南方特有的鑲嵌藝術的工藝品,同時也是非常重要的廟宇屋脊裝飾。

「剪粘」主要材料是瓷碗片,將瓷碗敲破剪裁,利用碗的弧度及彩繪,黏貼成龍、鳳凰、魚、鳥、花、人、各種動物或任何想要做的物品。

剪粘的作品以山巒樹林、花鳥蟲魚;或是取材自中國神話、民間傳說或歷史演義的人物,像是八仙過海、封神榜等,表情及動作豐富。龍、鳳是廟宇內最常見的剪粘裝飾,有趨吉避凶、祈望教化的價值觀。(記者盧賢秀)
leox123456



繪圖畫廊設計藝廊
攝影相簿留言板
最愛收藏分類標籤
暱稱: leox
註冊: 2008-06-15
發表: 5855

V幣: 85253
原民工藝師返鄉織布創作 帶動部落產業 2009-09-16 23:57
分類: ✔️工藝 ✔️介紹
個人: ✔️工藝 ✔️介紹
/ / /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913/5/1r0kd.html

#a52a2a">原民工藝師返鄉織布創作 帶動部落產業



(中央社記者劉嘉泰花蓮縣13日電)

「終於回到家的感覺真好」!花蓮太魯閣族的「原住民族工藝師」連美惠投入傳統織布創作,在外闖蕩20多年後,返鄉發揮原創力繼續創作,積極帶動原住民工藝產業發展。

連美惠(YULI.TAKI)於20多年前離開出生地花蓮縣秀林鄉到北部打拚,一開始經營原住民工藝品貿易,但在遇到多次激烈競爭的影響下,發現品牌在市場機制下的重要性,因而在民國93年初創立自有品牌「YULI.YAKI」。

連美惠結合太魯閣族傳統手工織紋布技術,使用天然苧麻材質經防水處理,推出系列量產的織布產品,她並應用太魯閣族傳統圖騰創作織布包,在台北、台中、嘉義、桃園國際機場等銷售據點打入市場獲得好評,充分展現原住民工藝品的商品價值。

織布系列商品在市場踏出成功的第一步後,連美惠把事業觸角延伸到時下流行的公仔創作。連美惠利用原住民傳統元素,創作出原住民軟陶公仔,她希望「原住民公仔的可愛形象,能讓更多台灣民眾瞭解原住民的衣著和文化特色」。

連美惠創作的原住民軟陶公仔精細考究,公仔的服飾、配件都經過詳細的考證,並透過精緻的彩繪融入太魯閣族文化風格,帶動原住民工藝產業邁向市場區隔性強烈的品牌化潮流。

連美惠研發創作的作品精緻獨特,且充滿太魯閣族的文化特色,獲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的肯定,頒予「台灣原住民族工藝品認證標章證書」,她並獲得原民會認證成為「原住民族工藝師」。

在外漂泊20多年雖然事業有成,但連美惠不諱言,「返鄉回家是心中最渴望的一件事情,我很希望和族人一起分享創業心得和經驗,並協助提升太魯閣族的工藝水準」。

連美惠4年多前開始進行返鄉的準備,2年前終於回鄉創立工作室,並於今年2月底正式開幕,在她的工作室中,映入眼簾的大多都是菱形的圖案,她很驕傲地說,「這是祖靈的眼睛」。

「小時候陪著祖母織布時,祖母邊織布邊講故事,指著布面的圖案說,這是山、這是樹、這是天空,這是祖靈的眼睛」,連美惠回憶當時的情景,「小時候不懂是什麼意思,但是長大學會織布後,終於慢慢體會出祖母的心意」。

連美惠現在不僅持續研發創作太魯閣族工藝品,還抽出時間到各部落和老人家聊天,甚至教老人家製作簡單的手鍊、幸運帶等飾品,她覺得,「與部落老人家聊天,可以多瞭解一些族裡的傳統文化和故事,不僅記錄可能失落的傳統,也能為創作增添靈感」。

「終於回到家的感覺真好,能夠在生長的地方創作,不僅傳承太魯閣族的文化與工藝,也能更貼近傳統的精神,並為族人開創部落產業的契機」,連美惠立志「以提升原住民工藝水準為終生職志」。

「我是太魯閣族的女子,傳承了PAYI(祖母)的技藝,未來我可以走過彩虹橋,進入祖靈的懷抱」,連美惠說,織布象徵著祖靈的庇佑,「我把太魯閣族的織布技藝成功推廣出去,也創作出具有太魯閣族文化特色的公仔,現在返鄉後,要盡更大的力量,為族人和部族帶動部落產業的發展」。
leox123456



繪圖畫廊設計藝廊
攝影相簿留言板
最愛收藏分類標籤
暱稱: leox
註冊: 2008-06-15
發表: 5855

V幣: 85253
非洲木雕之美與深刻涵義 林園帶您一探究竟 2009-09-16 23:58
分類: ✔️藝術 ✔️活動
個人: ✔️藝術 ✔️活動
/ / /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913/5/1r0uj.html

#a52a2a">非洲木雕之美與深刻涵義 林園帶您一探究竟


收藏者楊天晞先生為與會貴賓與民眾導覽解說木雕作品


林園傳統典雅木雕一直以來廣受好評,為拓展國際視野,此次特別商請曾任職於經濟部駐象牙海岸辦事處主任的楊天晞先生,提供其精心收藏的18件木雕、6件畫作、2個非洲鼓,讓民眾品味不同於林園木雕之精緻,西非木雕旺盛生命力粗獷之美。

茶會中首先由楊天晞、劉邦漢、黃振銘、廖景淵四人分別分析木雕的重要性,與設計的關聯性與結合,省思古績保存的責任,以及台灣林業發展,引導出現場對樹木的情感,接著再由楊天晞先生帶領與會的貴賓與民眾,一一欣賞並解說作品所隱含的意義、收藏的過程與心得,讓大家有更深的認識。楊天晞表示,遼闊土地與悠久歷史,造就出非洲獨特的文化與藝術、深遠的影響力,他初次看到非洲木雕,便被那線條明顯、原始生動的姿態,深深震懾吸引住,而開始收藏之旅。木雕藝術家劉邦漢也贊同地表示,非洲木雕那隨心所欲的美感,所呈現的強韌生命力,每每讓人回味無窮、印象深刻。

林本源園邸園長徐一仁表示,基於拓展藝術領域觸角,落實藝術融於生活中的理念,此次展出的非洲木雕,大部分皆屬實用傢俬,同時也可和林園傳統建築中的細膩木雕相互映照,迸擊出不同木雕藝術的火花,誠摯邀請大家前來體會觀賞。

資料詳洽:林本源園邸園長徐一仁29653061轉11/0932054227新聞聯絡人王璽雯 29653061轉15/0972316193


leox123456



繪圖畫廊設計藝廊
攝影相簿留言板
最愛收藏分類標籤
暱稱: leox
註冊: 2008-06-15
發表: 5855

V幣: 85253
中縣/港區美術大展 第8屆全國百號油畫展13日開幕 2009-09-16 23:58
分類: ✔️繪畫 ✔️展覽
個人: ✔️繪畫 ✔️展覽
/ / /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913/17/1r0vi.html

#a52a2a">中縣/港區美術大展 第8屆全國百號油畫展13日開幕



「臺中港區美術大展—第八屆全國百號油畫展」13日正式開幕,展出近百幅油畫作品,縣長黃仲生頒發獎金及獎狀給得獎者,並表示,此屆作品不論是寫實或抽象,都可以看出作者創作的巧思,水準相當高,歡迎有興趣的鄉親前往欣賞。  
「臺中港區美術大展—第八屆全國百號油畫展」有邀請展及徵件展,邀請展部分廣邀46位國內油畫領域的大師及專家學者共襄盛舉,共96件作品聯合展出,並辦理徵件展,來至全國各地145件作品踴躍參加,經激烈評選出前三名作品,優選 9名及入選38名等50件作品。
  黃縣長表示,全國百號油畫展逐漸樹立起它的獨特與口碑,長期累積的藝術能量,已具全國知名度,並受到藝術界的肯定,亦讓臺中縣得以在臺灣美術發展史畫上輝煌且深刻的一頁。
  港區藝術中心指出,此次徵件展榮獲第一名,抱走二十萬元高額獎金的是去年甫自臺北介壽國中退休的國文老師李碧華,得獎作品「戲與人生」,充分表露現今社會普遍現象,其曾獲中部美展第二名、臺陽美展銅牌、聯邦印象派大展優選、高雄美展佳作等殊榮,本次獲獎是創作七年來獲得的最高榮譽。第二、三名得獎者分別為林浩白的「對談」、陳偉銘的「都市‧意象」。
  李碧華說,最初接觸油畫,只是學校同事邀約一起參加社區的油畫研習,沒想到,從此投入油畫的創作世界,此次作品「戲與人生」將真實的虛化,虛幻的實化、美化,這一場交織的矛盾或許透露著,舞臺上的虛擬才是真正自我美麗的昇華。
  港區藝術中心表示,臺中縣是油畫的故鄉,許多臺灣知名畫家廖繼春、葉火城、顏水龍原等都出自臺中縣,資深藝術家的精湛技藝,讓新生代的創作有了可依循的脈絡追隨,年輕一輩的加入,更顯現臺灣油畫界人才輩出及文化傳承精神,全國百號油畫展活動讓藝術新秀有自我突破的舞臺,八年來參展作品質與量都不斷提昇。
leox123456



繪圖畫廊設計藝廊
攝影相簿留言板
最愛收藏分類標籤
暱稱: leox
註冊: 2008-06-15
發表: 5855

V幣: 85253
南縣/南鯤鯓代天府大鯤園 王敏雄蚵殼創作展 2009-09-16 23:59
分類: ✔️創作 ✔️展覽
個人: ✔️創作 ✔️展覽
/ / /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913/17/1r0rg.html

#a52a2a">南縣/南鯤鯓代天府大鯤園 王敏雄蚵殼創作展





南鯤鯓代天府總幹事侯賢遜指出,位在代天府的大鯤園2F特展室下一期展覽活動將於9/18~10/19舉辦王敏雄蚵學傳奇~蚵殼創作展。

王敏雄,台灣省台南縣人,1986年僑膺貿易公司業務專員,1988年 祝揚貿易公司業務專員,1990年 其美精密公司光電工程師、光電課長,1994~1997年北門鄉鄉公所代理村幹事。1997~2003年紡紗代工,2004年起出任北門鄉農會農事指導員。

1981年甲種電匠檢定合格,1997年當選台南縣社會優秀青年2004~2005年北門國小玉湖分校家長會長,2006年起擔任玉湖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1962年出生於北門鄉偏僻農漁村的王敏雄,每天踩踏著故鄉的土地,縱使離鄉背景出外求學與工作,還是他懷念故鄉土地的芬芳。

1993 年,因家庭因素,毅然回到玉湖老家,1994年進入公所擔任代理村幹事,有機會接觸鄉內各項事務,1996年於閒暇之餘閱覽了地方民俗工作者黃文博校長著作「尋找北門嶼」,終於了解出生地「灰磘港」地名和蚵灰產業密不可分的關係,當時對如何將蚵殼燒製成蚵灰完全不得其解,只因昔日興盛時期十幾座蚵灰磘,現在連一座廢墟也蕩然無存。

2004年在在農會總幹事蔡良洋邀請下進入北門鄉農會服務,剛好接手承辦「整合鄉村社區組織計畫」,年底續提 2005年計畫便把自己構思化成計畫書以「尋找失落的灰磘文化」為主題,到2006年「重建失落的灰磘文化」,2007年「推廣失落的灰磘文化」,2008年「行銷推廣蚵灰磘文化」,年年有驚奇,卻也年年社區競賽得獎,2008年更是農委會社區營造南區示範點,使得沒落地方產業文化穫得肯定。

常和居民談起,十年前社區如開始營造,社區文史會更豐富,現在不做,十年後將無跡可循,王敏雄常說他是蚵灰磘的煽風點火者,期待這把磘火延續北門地方文化,更希望爆出更多火花

leox123456



繪圖畫廊設計藝廊
攝影相簿留言板
最愛收藏分類標籤
暱稱: leox
註冊: 2008-06-15
發表: 5855

V幣: 85253
桐花照片徵選 百件作品「爭奇鬥豔」 2009-09-17 00:01
分類: ✔️攝影 ✔️介紹
個人: ✔️攝影 ✔️介紹
/ / /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913/90/1r11t.html

#a52a2a">桐花照片徵選 百件作品「爭奇鬥豔」





【吳怡君 徐宏智/台北】

客家桐花祭對許多民眾來說,最難忘的莫過是桐花的美麗景緻,因此客委會今年也同樣舉辦了,攝影照片徵選活動,這次共吸引515位攝影的愛好者,投稿件數更達到1321張,下午舉行了頒獎比賽,透過選出來的100件優秀作品,要讓民眾感受客家桐花的獨特魅力。

孩子們在美麗的桐花步道上,歡喜唱著優美的客家童謠,天真無邪的表情,表現出活潑的生命力,另外桐花掉落池水中,透過獨特的攝影角度,橫臥的佛陀,彷彿戴著一頂桐花花冠般,而這就是今年獲得,金牌和銀牌獎的優秀作品。

金牌獎得主 張家偉:「尤其是像小朋友這麼天真可愛,剛好是在一個比較有意義的地方,因為它是一個步道,五月雪的一個步道,那就是呈現一個快樂活潑的感覺。」

銀牌獎得主 李志鋒:「其實桐花的美,是在它大而美的感覺,就是它滿山遍野,掉落在地上,掉落在水裡,那種感覺是很美的。」

在這次攝影比賽中,共選出了100件優秀作品,其中還包含年輕學子,以及許多非客籍的攝影愛好者,展現了客家文化的多元魅力。

客委會主委 黃玉振:「走入客家庄,大家一定可以體會,因為桐花,大家可能認識了客家,不管是客家的美食,客家的生活 客家的文化,我相信這個桐花祭,已經讓全台灣的各個族群,已經連結在一起。」

透過每一個攝影鏡頭,表現出獨一無二的桐花姿態,不同的表現空間,展現五月雪之美,而這100件優秀作品,將會展示在客委會的,桐花主題網站中,讓這些珍貴的回憶永久保存。

leox123456



繪圖畫廊設計藝廊
攝影相簿留言板
最愛收藏分類標籤
暱稱: leox
註冊: 2008-06-15
發表: 5855

V幣: 85253
原客文化互融合 畫家筆下見真章 2009-09-17 00:01
分類: ✔️繪畫 ✔️介紹
個人: ✔️繪畫 ✔️介紹
/ / /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912/90/1qzo1.html

#a52a2a">原客文化互融合 畫家筆下見真章





【黃小琪 彭晉祿/台北】

當客家遇上原住民,會激盪出什麼樣的文化火花呢,長期在原客混居的苗栗南庄生活,客籍畫家黃鉅太將他所感受到,兩族群不同的圖騰文化,用畫筆細膩紀錄出來,畫展一舉辦,吸引原客兩路人馬,看到那些熟悉又親切的畫面,無論是誰都感動不已。

一張張都是老人的笑臉特寫,原客兩族不同的文化圖騰,細膩的藏在裡面吃飽沒,好客的客家阿婆,端著藍瓷碗,像是在招呼你一起吃傳統的花布裹著酣睡的嬰兒,缺牙的阿婆笑得靦腆,讓人想起過去客庄農忙時節,都是阿婆幫忙照料孫子的情景兩頰繪著藍色或黑色圖案的,泰雅族紋面老人,一頭自在的散髮,展現不同於樸實客家阿婆的,奔放和自信,則讓泰雅族的朋友看了懷念不已。

畫出這些傑作的是他黃鉅太,當過多年的電視導播,讓他擅長捕捉人的細部表情,從師大美術系畢業的他,又有純熟的繪畫技法,從小在苗栗南庄長大,當地原客混居的特殊民情,則培養出他對族群文化的,深刻體會。無論是泰雅的紋面,還是客家的藍衫,族群文化之美多元豐富,黃鉅太用油畫感性記錄,他說他未來要走訪各客庄,尋找更多令人動容的客家老人,一筆一筆的,將這些稍縱即逝的耆老生命力,永恆保留下來。

leox123456



繪圖畫廊設計藝廊
攝影相簿留言板
最愛收藏分類標籤
暱稱: leox
註冊: 2008-06-15
發表: 5855

V幣: 85253
揮發創意巧思 湯匙創作栩栩如生 2009-09-17 00:01
分類: ✔️藝術 ✔️介紹
個人: ✔️藝術 ✔️介紹
/ / /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911/90/1qxtq.html

#a52a2a">揮發創意巧思 湯匙創作栩栩如生





【徐慧玲 林敬祐/台北】

你能想像,生活中每天使用的湯匙,竟然也能做成青蛙 獨角仙,及美麗的花朵,來自新竹關西的創作者陳世騏,因為特別喜歡湯匙的弧度,所以用湯匙做為創作主要的素材,冰冷剛硬的不銹鋼湯匙交到他手裡,就會轉化為具生命力的創作。

栩栩如生的獨角仙和鍬形蟲,在荷葉上休憩的青蛙,你看得出來這是用湯匙創作而成的嗎,藝術家陳世騏表示:「這個盾牌,是我們舀湯用的大勺子。」這個看起來,很像變形金剛的湯匙武士,是由40個大小不一或圓或略尖的湯匙組成,而這個旋風作品,則是陳世騏的心情寫照,陳世騏原本是從事IT產業,因為覺得忙碌的生活,壓得他喘不過氣,所以3年前,開始走上藝術創作這條路。

一開始會用湯匙來創作,是因為覺得湯匙的弧度很美,只要稍加雕塑,冰冷剛硬的不銹鋼湯匙,就會轉化為具生命力的創作,即日起至9月18日陳世騏的湯匙創作展,在台北展出要讓大家發現,只要花些巧思,身旁普通簡單的東西,

也可以成為獨特的藝術品。

leox123456



繪圖畫廊設計藝廊
攝影相簿留言板
最愛收藏分類標籤
暱稱: leox
註冊: 2008-06-15
發表: 5855

V幣: 85253
陳文寬 陳振芳漆藝聯展 締造貼付技法之美 2009-09-17 00:03
分類: ✔️藝術 ✔️展覽
個人: ✔️藝術 ✔️展覽
/ / /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sep/14/today-art8.htm

#a52a2a">陳文寬 陳振芳漆藝聯展 締造貼付技法之美


陳文寬〈蝶戀花系列〉,採用「貼付技法」展現令人驚艷的白花之美。
(記者張瑞楨攝)


記者張瑞楨/中縣報導

天然漆無法調成純白色,如何在漆器中展現桐花、白雲之美呢?漆藝家陳文寬、陳振芳即日起於台中縣豐原市立漆藝館舉辦的聯展,就展現「貼付技法」精髓,用蛋殼鑲貼呈現燦爛桐花、飛翔野鶴等白色之美。

用蛋殼呈現白色的技術,稱為「卵殼貼付技法」,十九世紀法國殖民時期的越南,大量運用此技法於傢俱裝飾與漆畫,日本、韓國等國家也曾廣泛運用,惟台灣較為少見。

而在此次聯展中,觀者將可一窺「卵殼貼付技法」之美,例如陳文寬作品〈桐花雪〉、〈蝶戀花系列〉,即展現令人驚艷的「白花」嬌姿。

貼付還延伸到俗稱「貼貝殼」的鑲嵌技法,例如「螺鈿鑲嵌」,是把磨成薄片的螺蚌殼鑲在漆器上,依貝殼與鑲嵌手法不同,再細分成「襯色螺鈿」等技法,甚至還有把鮑魚貝、夜光螺磨成薄如蟬翼的螺片,點綴於漆器上的「點螺」,陳振芳的作品即大量採用這些技巧,展期至10月29日止。
leox123456



繪圖畫廊設計藝廊
攝影相簿留言板
最愛收藏分類標籤
暱稱: leox
註冊: 2008-06-15
發表: 5855

V幣: 85253




前往頁面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畫展,作品展,畢業展,設計展,美術展,聯展,個人展
發表新主題 回覆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