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術繪圖 | 美術設計 | 熱門標籤 | 首選 | 首頁宣傳 | 近期作品 論壇: 發表 | 美術工作 | 美術比賽 | 展覽活動 | 美術相關 | 一般討論 | 美術同好 CG 討論 :: Photoshop | Painter | 3D 行動 | AMP

【 立即註冊 】 : 更改個人資料 : : 登入

會員名稱: 登入密碼: 保持登入
turnofeye(真實之眼) 所有的發表文章



「廢棄的價值-Iam what I am 」北藝大校際研究生跨域學術論壇 / 文W.H.R.G

「跨領域」的課題在當今的造型藝術發展中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包含了對多元之形式(form)、媒材(media)與類型(genre)的接納,還有對各種非藝術學科和領域的開放等等。其中一項受到高度關注的跨領域問題便是「藝術與社會」或「藝術與生活」的課題。

從現代主義以來,許多藝術家試著以「跨領域」來打破藝術這個學科從文藝復興以降孤立於社會的狀態,但這些前衛運動卻在過度強調形式化、個人主義與被資本主義收編的危機當中使改革社會的企圖被宣告失敗。然而,現今的藝術家或許不再自信地高喊著他們改變社會的決心,但藝術與社會的關係仍然是他們關心的問題,並且在這個議題上有著更多元的形式與內容,以更貼切、更考慮個體性與脈絡化的姿態來思考和處理藝術與社會的關係。

面對社會環境下從政治到經濟包含了文化面下對藝術領域的方向不明,策略混沌產生的不安氛圍下對未來陷入藝術無用論、哲學無用論、學歷無用論等各種情緒性惶恐,每天面臨不同形式剝削與壓榨的生活環境,如何把受體制桎梏的藝術和文學之感受性去干擾、撼動,而不光是見證、再現它。這應該是目前藝術家或研究者所需要深思且實踐的問題。

我們嘗試換一個角度思考關於藝術與社會的關鍵:設計與剩餘,設計使得某些東西被指定為「好」,作為相對應面的對象--不被需要又沒理由存在的東西變成為「廢棄」,為了符合這一套設計的競爭邏輯,於是我們透過各種努力讓自己不要變成廢棄人的方法就是:讓別人成為剩餘。被指定為廢棄的、剩餘的對象,變成了如何言說都無法自證有值的命運。

「廢棄的價值-Iam what I am 」北藝大校際研究生跨域學術論壇正是由此問題展開,集結了臺灣藝術圈近年來常常討論的一些社會議題,邀請了關注這些議題,甚至是身為其中一份子的同學,發表他們的藝術創作與計畫、文化行動、論文、策展論述或展覽內容。這三個議題分別是:討論關於性/別與身體的「肉體盛宴/性(別)與其不豫」、討論關於都市更新與居住空間的「關於抵抗,「地方」的形式、脈絡與本位」與討論邊緣/族裔/弱勢族群的「無有的掙扎:游離者與剩餘人的策略」。

時間:民國100年12月10日(六)
地點:台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院F306
聯絡信箱:whrg1210@gmail.com
聯絡人:李聰慧、楊雅翔
主辦單位: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
協辦單位:藝術跨域研究所
執行單位:W.H.R.G (廢棄回收小隊wasted human recovery group)
媒體合作:觀察者-藝術生態觀察站http://artobserverfield.com.tw/(2011-11-27 01:43)

敬邀《出社會︰1990年代之後的台灣批判寫實攝影》聯展 中壢場策展座談會
中壢場策展座談會自由參加,歡迎各位的迄臨。

主題︱當代攝影藝術與台灣社會的關聯性
對談︱現今台灣的社會運動觀察 & 性別議題在藝術運動中的缺席
時間︱100年7月16日 (六) 14︰00p.m
地點︱桃園縣立文化局 中壢藝術館 第一展覽室
地址︱桃園縣中壢市中美路16號

策展人|張美陵
>攝影藝術家、策展人、研究學者。
>台灣少數女性攝影藝術家,關心台灣社會與攝影學術發展,多次發表關於數位影像、台灣攝影研究等相關論文。作品曾受邀至台北巿立美術館、當代藝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韓國漢城Total 美術館與平遙國際攝影節等展覽,著有《重訪已未一八九五》、《檳榔豬十八招》等作品集。多次擔任北美館、國美館、高美館的國內外攝影展覽座談學者。
>現為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系兼任助理教授。

與談人|鄭揚宜
文化評論者、研究學者
>台灣藝術學院畢業,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曾任教於永和社區大學及多所大專院校。撰寫地方志多年,出版《新店市志》、《金峰鄉志》及《蘆洲市志》等多部志書。長期參與台灣司法人權、勞工、性別等弱勢族群之社會運動,關心人與社會之互動過程。曾於國際會議發表多篇有關社會研究之論文,多次受邀至學術單位及影像展覽擔任演講與引言。社會評論之雜文散見於公視議題中心及其他電子媒體。
>現為清華大學清華學院專任導師,並為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與談人|芮筆忒
性別社運者、獨立創作者。
>不男不女的娘娘腔,當大家總是在分辨的時候不疑惑對應在性/別之中有誰是真正符合「男」與「女」,故提倡不男不女好處多,用身體來鬆動刻板男女的印象。曾任中央大學酷兒與女性文化研究社社長、中央攝影社成員、輔大黑水溝成員,多年來熱心參與關於性別議題的公共事務與行動,戰鬥力十足。多次應邀至校園進行「跨性別」演講與行動,於今年曾撰文聲援邱智彥事件。
>現為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人民老大開開團老大、台灣TG蝶園成員。(2011-07-15 02:15)

《出社會:1990年之後的台灣批判寫實攝影》聯展
Into Society:Critical Realism in Taiwanese Photography since 1990

本展是對於1990年代之後社會寫實攝影的一個回顧。這二十年來,面對許多迫切社會問題,許多台灣藝術家不但持續關心社會問題,也不斷反省攝影作為社會寫實的侷限性,並且以自我省思的同理心,對待拍攝的對象。更異於1980年代,不再依賴社會事件本身的真實性,而是強調藝術家個人的藝術觀念與文化詮釋。
參展藝術家長期的社會專題攝影、關心特定的社會現象與探討特定議題,各有不同理念,不同題材,不同方法,討論的社會問題更多樣化,例如生態、性別、族群、階級、國家等等相關議題,其作品結合了批判論述、記錄攝影、觀念藝術的當代攝影藝術,顯示了藝術家對於當代藝術語彙的掌握,亦即是反應了1990年代解嚴後台灣社會異質駁雜的文化發展。

開幕/導覽/座談︱ 100年7月16日 (六) 14︰00p.m
展覽期間︱ 7月13(三) – 7月31日(日)
展覽地點︱ 桃園縣立文化局 中壢藝術館 第一展覽室
開放時間︱ 週三至週日 09︰00~12︰00 13︰00~17︰00(中午休息,週一及週二休館)
參展藝術家︱江思賢、何經泰、李旭彬、李國民與陳幸均、沈昭良、杜韻飛、吳 政璋、邱垂龍、周慶輝、姚瑞中、高政全、陳伯義、陳敬寶、陳逸宏、曾文鵬、黃子明、黃建亮、游本寬、楊哲一、楊順發與紅毛港團隊、張蒼松、盧昱瑞、鐘順龍

《出社會》臉書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intosociety

地點︱中壢藝術館第一展覽室(請參閱附檔)
地址︱桃園縣中壢市中美路16號
電話︱(03)425-8804
交通︱(步行)自中壢火車站前站出站後走元化路至中美路,約七、八分鐘。
車位︱館方地下停車場(60個車位),館前有機車停車格可多加利用。

策展人︱張美陵
策展執行︱楊雅翔
展覽協力︱吳思賢、陳威亘、陳冠錚、楊立維
協辦單位︱台灣攝影藝術學會、海馬迴光畫館
贊助單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11-07-15 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