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繪圖設計 工作閒聊 比賽活動 美術討論 標籤 圖片
美術新聞/美術繪畫新聞/美術設計新聞2012/02/02~2012/02/08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16:57 (Since 2012/2/8 16:55)
http://www2.cna.com.tw/postwrite/cvpread.aspx?ID=99053




體驗參與創作 散播藝術種子
「看見南港未來之光—希望種子蔓延計畫」公共藝術設置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承辦製作之南港國小公共藝術建置作品《未來之光》。


體驗參與創作 散播藝術種子 「看見南港未來之光—希望種子蔓延計畫」公共藝術設置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20208 12:02:05)歷時逾半年之籌劃製作,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承辦之臺北市南港國小新建校舍計地下停車場工程公共藝術設置案「看見南港未來之光—希望種子蔓延計畫」於2012年1月圓滿執行完成,也讓南港國小師生們與當地社區民眾藉此機會,透過各項活動設計參與,一同加入創作行列,品味與感受藝術創作的多樣風貌。

這項計畫主要由北藝大美術學院專業教師與具有相關專長背景的校友們,帶領學弟妹們共同投入設計創作,除了3件公共藝術設置—張乃文的《未來之光》、楊尊智的《在轉角處相遇》,與李昀珊的《向陽組曲》等作品,也藉此機會辦理了一系列的駐校藝術家教學計畫、公共藝術講座等相關活動課程。

結合社區民眾一同投入參與 讓藝術教育落地扎根
為整體呈現南港國小新校區的環境品質,並提高該校師生與週邊居民的藝術文化參與,在「看見南港未來之光—希望種子蔓延計畫」展開之前,舉辦了公開說明會,讓師生、家長、社區民眾等代表們可以充分瞭解相關執行構想與方向,有效促進大眾對於創作意涵的瞭解。

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的公共藝術設置計畫中,將該校校史、傳統價值與現代趨勢融入到藝術創造中,從參與、對話、研討及觀摩學習,來提升南港國小師生及當地居民對藝術教育及公共藝術的認知與重視。

形塑全新的校園地標 多樣媒材的創意呈現
為了對應南港國小的人文脈絡及建築特色,重新闡述公共藝術的內涵,形塑全新的校園空間與地標,這次的公共藝術品創作內容與設置地點之決定,經過了多次的商討與研議,以創作陳設出讓師生與社區民眾皆能認同與接受的作品。

此外,為讓創作媒材最終能回歸自然,優先考量使用自然素材,如陶土、石材等元素,並配合周圍景觀及四季光影之變化,讓整體視覺能呈現出豐富、多變的樣貌,讓行經路過的人們,不時能感受到藝術創作的奧妙與驚奇。

駐校計畫種子研習 共同許下未來美好願景
這次北藝大的製作團隊在過程中也舉辦種子研習營,透過創作、組裝、公共藝術講座,與成果展示等各種課程活動,來與南港國小師生(一至六年級),及社區居民有所互動,期引發集體的經驗,創造出藝術創作新的價值,並深化大夥們對公共藝術的認同。另一方面,也能藉此機會散播出更多的藝術種子,讓他們從小萌芽,一天天的成長與茁壯。

舉例來說,其中的「Buling Buling種子散播計畫」,即邀請到該校四至六年級的同學與社區民眾們,將孩童時所收集的小物件,經過5種不同模具與環氧樹酯灌製成作品,猶如將過往記憶與場景結晶重現,一同吊掛上公共藝術作品《未來之光-智慧樹》上,象徵著共同創造未來美麗的願景。

如今,南港國小學校穿堂上滿載著師生們回憶與期許的《未來之光》,智慧樹不斷地閃閃發光,折射出七彩的光芒,同時也隱喻著教育成果晶瑩剔透的純粹本質;而利用瓷磚彩印與花崗岩的拼貼,每一層樓,階梯的轉角處,一幅幅充滿童真的圖案即映入眼簾,《在轉角處相遇》回應了真實世界中,這些孩童們心中無法設限、快樂的世界;由不銹鋼、陶瓷馬賽克等素材製作,以樹苗成長之意象,座落向陽樓前的《向陽組曲》,將種子、陽光和空氣的對話,創造出一個校園的全新地標。

訊息來源: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16:56
http://www.ntdtv.com/xtr/b5/2012/02/05/a655026.html.-%E8%B2%9D%E6%AE%BC%E9%91%B2%E5%B5%8C%E8%97%9D%E8%A1%93-%E8%9E%BA%E9%88%BF%E6%95%85%E9%84%89%E5%9C%A8%E6%96%B0%E7%AB%B9.html



貝殼鑲嵌藝術 螺鈿故鄉在新竹






新唐人電視 www.ntdtv.com 2012-2-5 21:32



【新唐人2012年2月5日訊】社區廣角鏡(227)在台灣新竹,有一位螺鈿工藝大師--陳甫強。陳師傅不僅以刀當筆,一雙妙手創作出一個個藝術佳品,還細心培育下一代承傳技藝。





這些色澤熠熠,色彩斑斕的孔雀,鳥獸、花草都是以貝殼為材料,運用螺鈿工藝精製而成。

螺鈿工藝大師陳甫強: 「我們用的貝殼的種類主要的是珍珠貝,它是屬於天然的顏色,經過了很久很久都不會變,它有一種七彩、有一種光澤,很炫,像珍珠一樣很漂亮。」

螺鈿是中國傳統的手工技法,一般俗稱為「貝殼鑲嵌」,以美學為基礎,將貝殼內層經裁切後貼於器物表面做裝飾,經磨光後使其透出貝殼的自然色澤,再依設計圖稿進行刻貝,最後上漆,經過多道繁瑣過程才得以完成。

螺鈿工藝大師陳甫強:「做我們螺鈿工藝不是說我手藝好就好,你還要有美術的底子,你要有工藝的底子。拉線(刻貝)的時候你美術底子不好,你就是拉不好。你底子好的話呢,你可以把刀子當作筆,它就可以刻出來,像毛筆字寫毛筆一樣,那線條就會有該粗就粗,該細就細。」

螺鈿工藝在新竹盛極一時,因為製作過程耗費工時,已日益凋零。為了不讓這項藝術就此沒落,陳甫強退而不休,和社區發展協會以及學校做結合,開班授課。

新竹市振興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呂賢輝:「藝術品如果只侷限在一個所謂藝術價值的話,那當然在傳承上是非常不容易的。為了傳承這個螺鈿藝術,我們在第一個就是在從小札根,我們就開了一個螺鈿藝術的傳承的一個班,希望把它生活化,東西生活化就容易讓大家了解,讓大家知道。」

秉持著工藝至善至美的精神,陳甫強見證螺鈿工藝的興盛與衰敗,仍然堅信好的作品足以傳世,繼續為台灣的螺鈿工藝承傳努力。

新唐人亞太電視黃定國、林秋霞台灣新竹採訪報導。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17:04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21&docid=101810847


台灣/北美館將舉辦《行過江南-陳澄波藝術探索歷程》展覽


http://www.cdnews.com.tw 2012-02-08 16:03:23

陳恆光/報導

 陳澄波(1895-1947)嘉義人,為第一位入選日本帝展的台灣畫家,也是台灣近代美術發展先驅。陳澄波在旅居台灣、日本、大陸等地的經驗裡,面對許多人生與創作的考驗之中,累積豐富的藝術創作體悟與能量,提煉出令人感動的作品。近期台灣藝壇陸續舉辦陳澄波相關之展覽及活動,北美館以此展聚焦陳澄波旅居上海時期(1929-1933),畫遍中國江南美景的風格變化關鍵期為中心,以學術性的角度,深入探討陳澄波在中國江南地區活動的藝術概貌,並藉此探索其創作發展的重要特色與畫風變化歷程。

 本展預計展出內容包括人物、裸女、風景等油畫與淡彩素描等,以及其在上海交遊的友人所贈墨寶與相關文件,展件中有多件首次公開之作品。同時北美館典藏之「夏日街景」、「蘇州」及「新樓」等三件分別代表藝術家於日本時期、上海時期以及返台時期的精要之作,皆在展出作品之列。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17:20
http://www.cnyes.com/fashion/Content/20120203/kfiht70ic0r9u.shtml


[H1]2011關鍵事—莫為「特展」出賣美術館[/H1]

February 3, 2012





台北市立美術館特展排隊現場。

文/王嘉驥‧圖/台北市立美術館


回顧2011年,台北市立美術館「特展」風波,無疑是台灣藝術界的年度最大醜聞。此一事件的官方要角,包括時任展覽組組長的吳昭瑩、館長吳光庭、文化局長謝小韞,早已相繼去職。但是,事件並未因此落幕,而仍餘波蕩漾。截至年前,還有新聞媒體持續揭露與北美館合作「高更:永遠的他鄉」和「莫內花園」兩檔「特展」的環球策展公司,迄今仍拒不付款,導致許多協力廠商無法順利取款,總金額高達3,000多萬。北美館難辭其咎的是,許多廠商都是因為北美館居間引進,基於信任北美館的緣故,才與原本名不見經傳的環策公司簽約。不但如此,寫有謝小韞女兒名字及其任職頭銜的名片—「環球策展股份有限公司/藝術總監王蘭兮」—也被公諸於世。到目前為止,這些事情似乎都還沒有看到台北市政府提出具體的回應;即使是當事人謝小韞及其女兒,也都沒有出面反駁。

平心而論,藝術界多數人士並不反對官方美術館辦理「特展」一事。真正引起反對的是,謝小韞主持北美館和文化局期間,他們思考和運作「特展」的模式,是把「展覽」商品化,美術館成了出資廠商的「商場」。以北美館的特展模式為例,引進出資的金主暨廠商,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增加館方策劃展覽的經費籌碼。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為了回饋廠商提供資金的恩惠,美術館的專業行政,乃至於研究人員,變相成為廠商的傭兵,任其予取予求。這樣的關係模式,不無飲鴆止渴之嫌,美術館更有喪失主權和主體性的疑慮。

來到知識經濟的時代,藝術展覽講究創意,尤須融入獨到的見解和研究心得,不應該只是用資本主義商品行銷的邏輯作為推動展覽的動力。實際上,北美館接連密集引進「費城美術館經典展」、「高更:永遠的他鄉」和「莫內花園」特展,都不具有實質的美學和知識生產的意義。從文化生產的觀點來看,台灣已見的這些以歐美藝術史上的名家名作為口號的展覽,無一不是過度包裝,而且嚴重灌水。由於館方和出資的廠商在商言商,無法負擔真正名作的高額保險費用,因此,來展的內容往往都是名家的次級品或微不足道之作,有時甚至濫竽充數。不知不覺之間,北美館不但失去了自己的主體性,同時,也令人遺憾地成了一個只能展出名家次級品的商業化場館—這真是得不償失的名譽損傷。

多年來,台灣引進特展的思惟,幾乎清一色地以歐美百年以前的名家作品做為訴求。如果不是莫內(Claude Momet)、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就是印象派、後印象派,或是巴黎畫派,反反覆覆,來來去去,台灣觀眾永遠被迫拘留在百年多前的現代藝術。不學無術的藝術策展或經紀掮客公司的商業邏輯,也永遠繞不出這個迴圈,更不管是否早已歹戲拖棚。

以去年此時正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高更:永遠的他鄉」特展為例,雖有美術館展覽組長吳昭瑩一手戮力策劃與奔走,然而,不幸的是,北美館的展期正好與英國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於2010年9月底至2011年1月的高更大展衝檔,使得北美館洽借作品不易,尤其是較具代表性與經典意義的作品。

也的確如此,觀眾實際看到的「高更:永遠的他鄉」特展,並無公認的任何階段的代表作。展中的高更作品,主要落在他30至40歲期間,個人面貌仍不顯著,且仍在發展的時期。大溪地時期的作品,僅有零星幾件油畫,其餘以複製性的版畫和重製的雕塑居多。為了怕高更個人的作品太單薄,展覽當中特別搭配了以高更為首的「阿凡橋」畫派,總計約30幅左右的作品,但多數作品也都稱不上精彩。觀者看到的展品,有很大的比例都不十分成熟,而且屬於次流的作品。反諷的是,這些作品反而讓我們認清一個事實—原來藝術史上不少名家的早期作品未必傑出。

緊接在「高更展」之後的「莫內花園」特展,幾乎全數從法國巴黎的馬摩丹美術館(Musée Marmottan)輸入。在選件的思考和素質上,比起「高更展」明顯整齊且好上許多,普遍觀眾的反映也多屬正面。該展以莫內晚年,尤其是1910年以後的作品為主。來展的作品當中,紀年最早的是1873年,但在總數上,1890年之前的作品,卻寥寥可數。儘管如此,由於作品的質地較為整齊,仍可看出莫內晚年的力道,給人的印象不惡。

無論是「高更展」或「莫內展」,雖然都不是精彩一流的展覽,倒也還沒有到完全乏善可陳的地步。然而,從專業人士的角度來看,這兩項展覽都是為了配合「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而舉辦的展覽,是藝術服務政策的活動,更是政策凌駕藝術專業的表現,這也是北美館「特展」引發藝術界眾怒和批判的主因之一。

總而言之,在「特展」事件當中,北美館本身成了損失最為慘重的輸家,不但政治力介入館務運作,專業的主體性和信用度嚴重斲喪,館內專業人員更因「特展」事件的政治化而人心惶惶。如今,「高更展」和「莫內展」早已結束超過半年之久,環策公司卻仍拖延,遲遲未與北美館「結案」;而且,該公司在館外倒帳的糾紛,也尚未平息。令人不解的還在於,即使新任文化局長鄭美華已於8月上任,卻還不給美術館一個正式的館長,而讓文獻委員會的主秘翁誌聰兼任代理,任憑館內欠缺美術專業的領導中心。這難道不是口口聲聲「以文化治國」和「文化使城市偉大」的國民黨政府之恥—尤其是郝龍斌市長當權的台北市政府之恥?

(典藏今藝術 2012年 2月號/台灣)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17:21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51944



發揚真善美 行天宮、鎮瀾宮徵藝術創作




2012/2/8

【記者郭書宏台北報導】行之有年的「行天宮人文獎」書法與美術創作比賽,十三日起開始收件,今年在傳統類部分亦設有長青組,鼓勵六十歲以上長者踴躍參加優質的社會藝文活動;另外,大甲鎮瀾宮為發揚媽祖慈悲精神,特舉辦的「第二屆媽祖杯全國書法比賽」即日起收件,期以藝文活動營造一個祥和、好禮的社會。

行天宮文教發展促進基金會表示,「行天宮人文獎」自二○○一年舉行,已舉辦插畫、書法、攝影比賽,參賽作品水準直追過去台灣省省賽。

今年「行天宮人文獎」比賽主題為「人間真善美」,分成少年、青少年、成人三組,書法創作比賽分傳統及創意(限成人組參加)二類,並增設長青組,美術創作比賽依媒材分水墨畫及西畫二類。

「行天宮人文獎」書法創作比賽收件自十三日至二十四日止,美術創作比賽收件日期為四月十六至二十七日,比賽簡章與報名表請至行天宮網站查詢,網址: http://www.ht.org.tw/

另,大甲鎮瀾宮今年舉辦第二屆「媽祖杯全國書法比賽」,比賽分大專、社會組(含長青)與高中組,參賽題目內容以倫理道德、敦品勵學、心靈改革等有關銘言佳句,限以對聯形式且需落款、用印,比賽規則詳見大甲鎮瀾宮網站,網址: http://www.dajiamazu.org.tw/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17:22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22012020400493.html



藝文館-雕塑傳承蒲添生家族藝無止境




2012-02-04 02:17 工商時報 【李麗滿】
 從早期「國父銅像」等官方人物雕塑,80年代女體系列獲各大美術館收藏的雕塑家,到辭世前最後遺作「林靖娟老師紀念銅像」,台灣雕塑大師蒲添生一生懸命雕塑創作,難得的是,藝術基因傳承至二代、三代,長子蒲浩明與孫女蒲宜君亦相繼入選法國沙龍雕塑家,成為台灣首見三代皆入選法國沙龍的雕塑世家。

 「藝。無止境~蒲添生家族故事展」即日起至2月14日於新光三越台北南西店一館9樓文化館首站登場,此次展覽是蒲添生三代入選法國沙龍之作品首度聚首,展場分為3大主題區:「蒲添生作品區」-主要展出《春之光》、《詩人》、《運動系列》等蒲添生藝術創作時期之作品,計42件雕塑品;「蒲浩明、蒲宜君作品區」-主要展出蒲浩明5件經典作品,其中備受矚目為受外公陳澄波油畫筆觸影響之作品《泥塑陳澄波》,以及蒲宜君入選法國沙龍之作品《小舞者系列》、《旅人系列》共6件雕像;以及「大師手作教室」。

 蒲添生自幼即對美術有濃厚興趣,23歲時旅日求學,入日本著名雕塑大師朝倉文夫門下前後共10年,1939年返台與前輩油畫家陳澄波之長女陳紫薇結婚,即致力開拓台灣雕塑界的遠景,一生沉浸雕塑藝術,扎實的功力不但奠定了在台灣早期雕塑界的典範地位,他的女體系列在80年代屢獲國際大獎並被各大美術館典藏。

 蒲添生的創作與生命歷程,正處於權力枷鎖與自由奔放的年代,及尋求生機與能量出口的過程。歷經日據的高壓統治、民國的動盪時代與台灣政黨輪替的民主過程,他總是能在逆境中以創作為職志,抒發潛藏於心中的自由、自然與美,將生命奉獻給藝術。綜觀其一生的創作琳瑯滿目,從早期《國父銅像》等官方人物雕塑,至中期打破體制、突破自我創造力,創作《春之光》、《陽光》等裸體雕塑,到晚期《運動系列》等純藝術自由創作,作品高達數百件,不但堅持古典的創作理念,其勇於挑戰多樣性的風格更令人嘆為觀止。

 令人感動的是,不僅蒲添生以雕塑做為終身職志,為台灣雕塑界留下無數作品,更傳承至長子蒲浩明與孫女蒲宜君。1983年蒲添生早期作品《詩人》和長子蒲浩明的作品《情深深》同時入選法國春季藝術家沙龍;2010年孫女蒲宜君亦以作品《小舞者》入選法國秋季沙龍,成為台灣第一個三代皆入選法國沙龍的藝術家庭,是今年新光三越「大師系列」展覽要與台灣人分享的原創藝術精神。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17:23
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content.asp?Serial_NO=77069




拼貼彩繪水墨畫 雲林學童玩藝術


(2012/2/8)




張彩鳳/雲林報導

 趣味拼貼、裝置藝術……雲林縣雲林國小學童在學校規畫的「美哉雲林──兒童美術英語育樂營」中,接觸各式各樣的藝術創作。

 在為期三天的營隊中,多名有美術專長的教師,設計一系列的美術體驗,低年級小朋友學習凸版刮畫、水洗樂、認識大師、吹線之美、趣味拼貼等;中年級小朋友是彩繪天地、水墨創作、摺紙、作品賞析、美勞創作;高年級小朋友則有機會學習裝置藝術、彩繪技法等課程。三天課程中,還融入英語教學,由美籍教師指導相關的英語字彙及會話。

 一年級的李心說:「我對凸版刮畫印象最深刻,沒想到用刮的方式,也可以創作出美麗的作品。」五年級的謝秉臻對裝置藝術特別感興趣,她表示,只要發揮巧思,運用身邊不同的材料,就可以呈現獨特的作品。

 四年級的詹子誼更大聲的說:「美術營好好玩,希望學校下學期再辦。」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17:24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21&docid=101807085



台灣/北美館全館即日起至2/17展出與活動免票參觀



http://www.cdnews.com.tw 2012-02-04 12:54:17








北美館外觀景







老師為孩童導覽講解《2011臺北美術獎》林玉婷作品


蘇松濤/報導

 開放時間:每週二至週日09: 30-17: 30。週六延長開放至夜間20: 30
 北美館網站www.tfam.museum

 台北市立美術館自即日起至02月17日(週五),因一、二樓展間進行佈展作業,為不致影響觀眾購票參觀權益,此段時間特別開放觀眾可一律免票入館參觀各項展覽及活動,歡迎各界善加利用閒暇之餘,走一趟北美館感受藝術之美。

 佈展期間美術館開放觀眾免票參觀,地下樓圖書館、書店、餐廳等亦照常營業不受影響,此期間展覽包括三樓主題策劃展《走進公眾.美化臺灣-顏水龍》,將顏水龍在眾多領域的成就與作品,如繪畫,工藝設計、商業設計、馬賽克壁畫以及都市環境規劃等,進行全面性的完整呈現。同時在地下樓展出的當代藝術競賽展《2011臺北美術獎》,旨在呈現台灣當代藝術新貌,獎勵獨特藝術風格與當代精神之創作,本屆選出15位新生代的年輕創作者,使用多種媒材來表達其藝術意念,創作形式涵蓋攝影、繪畫、機械裝置、聲音、錄像等,詮釋主題多元豐富。

 教育活動方面,每週六早上10: 30-12: 00以及下午13: 30-17: 00的不分齡創作活動「馬賽克,集合!」,現場提供各尺寸、顏色的馬賽克材料,歡迎民眾動手拼貼屬於自己的小型馬賽克。親子觀眾歡迎於每週六、日參加「生活美學家.顏水龍」親子導覽活動,每日各三場(10: 30、13: 30、15: 30),以上活動皆無需預約,現場報名,希望鼓勵觀眾在互動的學習過程中累積藝術經驗。

 北美館刻正進行佈展作業,將在02月18日起展出《台灣當代.玩古喻今》,呈現台灣當代藝術家如何挪用自身視覺經驗與傳統文化典故,以水墨、油畫、複合媒材等再創具個人風格之各類藝術型式。同時《行過江南-陳澄波藝術探索歷程》展覽將以學術角度探討台灣近代美術發展先驅陳澄波於上海時期的藝術發展與畫風特色。各項展覽與活動訊息請參閱網站: www.tfam.museum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17:26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6873287.shtml



看她們「口墨痕飛」 嘲諷文明





【聯合報╱記者胡蓬生/苗栗報導】


2012.02.02 03:15 am





苗栗高中美術班校友彭韾瑩(左起)、柳萱、傅聖棻在大學畢業前,返鄉合辦「口墨痕飛」聯展,展現3人不同的創作特色。
記者胡蓬生/攝影


國立苗栗高中美術班校友傅聖棻、彭韾瑩、柳萱3名高中同班同學,進大學後都研習美術專業,她們在大學畢業前,攜手返回苗栗辦「口墨痕飛」聯展,展現她們不同的創作風格,也把最值得紀念的首次3人聯展獻給鄉親,今天起在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中興畫廊展至22日。
傅聖棻、柳萱都是華梵大學美術系四年級學生,彭韾瑩就讀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設計系,3人都學有專精;這次展覽主題的「墨痕」,代表她們創作過程中遭遇無數次挫敗留下的墨跡,在不斷自我挑戰的過程中,也經歷與他人「口沫橫飛」的論戰,聯展主題也因此取諧音命名為「口墨痕飛」。

她們展出的作品展現不同風格,傅聖棻有版畫、壓克力畫及水墨,柳萱有一系列水墨、油畫創作、油畫;彭韾瑩則以水墨山水國畫為主。

這3名年輕美術工作者以不同技法傳達創作理念,傅聖棻的「過敏」主題、柳萱的「藥物」系列,都嘲諷現代科技文明下,人們越害怕死亡,卻越運用過多的藥物苟延殘喘地維持生命,這些產物造成的疾病越多,人類承載的痛苦也就越大。

彭馨瑩則是以四季的山水畫作,抒發對大自然的情感,藉由親近山水與大自然為友,同時傾聽內心的聲音,忘記庸俗雜事。

傅聖棻是公館人,柳萱和彭馨瑩是後龍人,她們表示,以前只參加過高中美術班的畢業聯展,這次在大學畢業前回鄉辦聯展,是難忘的第一次經驗,希望鄉親能喜愛她們的畫作,給予鼓勵和支持。



全文網址: 看她們「口墨痕飛」 嘲諷文明 | 訊息藝開罐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ixzz1lmTFqi1N">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6873287.shtml#ixzz1lmTFqi1N
Power By udn.com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17:27
http://www.nownews.com/2012/02/02/91-2781336.htm




承先啟後陳澄波日  共創畫都生命力





2012年2月2日 23:25


承先啟後陳澄波日  共創畫都生命力 .記者孫慶璋/嘉義報導


陳澄波紀念日是2月2日,當天上午,於嘉義市文化局廣場的陳澄波銅像前,舉行「再創畫都生命力」活動開幕式,黃市長並以音樂劇中「有勇氣才能自由、有藝術才贏得過千秋」台詞,期勉現代藝家們承先啟後,共創畫都生命力。

率先由宏仁女中百人合唱團演唱《我是油彩的化身》歌聲中,共同緬懷陳澄波大師,短暫卻絢麗悲壯的人生。黃市長表示,是藝術家們日積月累的成績,從籌製陳澄波音樂劇,讓社會大眾更了解陳澄波大師對藝術的熱情、對土地的熱愛,這樣的情操是嘉義市所要建立的核心價值之一。

這場活動,有陳澄波家族、林玉山、蒲添生、李澤藩、廖德政、李梅樹、郭柏川等藝術家後代、在地藝術家、團體、立委李俊俋、市議員郭明賓、吳上明、陳文齡、傅大偉、張秀華、蔡文旭等貴賓共襄盛舉,場面溫馨。

嘉義市畫都的美名非浪得虛名,黃市長、李副市長與陳澄波大師長子陳重光先生、次子陳前民先生共同為陳澄波大師第58幅戶外畫架「貯木場」揭幕,但原本相當期待今天能夠出席的陳澄波大師三女陳白梅女士,昨天不幸去世,陳白梅女士的夫婿洪木先生及孫子洪煒翔帶來80多年前由陳澄波大師所畫的「白梅素描身影」,來與「油彩的化身的爸爸」見面,場面哀戚感人,也顯出人生的悲喜交加。

嘉義市文化局表示,陳澄波大師出身於嘉義市,30歲時負笈東洋學藝,是臺灣第一位入選日本美術最高競賽「帝展」的臺灣畫家,對於臺灣美術發展歷史具有極大貢獻與影響,因此嘉義市府在去年11月6日特別將2月2日這一天訂為「陳澄波日」。

今年也特別規劃了一系列的藝術推廣活動,包括於市立博物館3樓展出至2月28的「嘉邑行蹤─陳澄波與嘉義意象資料特展」、今日下午的「陳澄波的油彩畫境藝術座談會」、2月4日晚間7時於文化公園的《我是油彩的化身》音樂劇戶外播映會,將邀請飾演 陳澄波 夫人「 張捷 女士」的女主角高慧君小姐及留學英國音樂學人與飾演故事串場人「阿慶」的胡與之先生參與、及多場於嘉義公園、中正公園的畫架藝遊等,邀請市民共同探尋畫家的足跡,活動詳情可於文化局網站或文化局1樓服務台查詢。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17:28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1/6883008.shtml



國軍文藝金像獎今年新增多媒體類



【聯合報╱記者許紹軒/即時報導】


2012.02.06 07:45 pm

軍方表示,國軍第46屆文藝金像獎自今年4月起將陸續展開徵選作品收件,較去年美術、文字、音樂類別中,今年新增多媒體類的創意短片、Flash動畫等2項目,歡迎國軍官兵、眷屬、軍校學生、聘雇人員與後備軍人踴躍參加。

國防部表示,為紀念「盧溝橋事變75週年」,本屆國軍文藝金像獎以傳承國軍光榮歷史、彰顯抗戰不朽精神、呈現國防現代化建設成果及建立全民國防共識為主軸,希望透過優質的甄選作品,響應政府文化政策及培育國軍文藝創作人才,進而塑建國軍優質形象,凝聚國人愛國意識。

國防部指出,今年甄選的主題分別為「闡揚『盧溝橋事變』國軍守土有責、奮勇抗敵之史實,期許官兵繼志承烈,效法先烈先賢愛國精神」、「國防轉型、募兵推動:國軍致力打造『小而精、小而強、小而巧』精銳勁旅之現代化建軍成果」、「國軍主動執行救災工作,深化軍民情誼,展現大愛之精神」、「建立憂患意識,凝聚共識共行,堅定『全民國防』理念」及「傳揚我國固有文化之美,彰顯國軍『戰鬥文藝』創作精神」等5項。

此次甄選作品區分4類14項,其中美術類包括國畫、書法、油畫、水彩、漫畫、攝影等6項;文字類則有新詩、散文、軍聞報導、短篇小說等4項;音樂類包括作詞、作曲兩項,並增加多媒體類為Flash動畫、創意短片等兩項。各項作品將評選出金、銀、銅像獎各1名,優選3名,可獲頒證書、獎座(優選除外)及獎金。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17:31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3/6873023.shtml



陳重夫書畫回顧展明起雲科大展出




【聯合報╱記者陳信利/即時報導】


2012.02.01 09:00 pm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明天(2月2日)起,在學校藝術中心舉辦「陳重夫書畫回顧展-與筆共舞」,展期至3月8日止,歡迎免費參觀。

雲科大表示,陳重夫是色盲藝術家,雲林縣古坑人,因先天罹患赤綠色盲,就讀藝術學校之夢破滅後,雖一度萬念俱灰,但仍不放棄對藝術創作的執著,經不斷學習努力奮鬥,克服先天視覺障礙,將紅綠兩種顏色分開著色,畫風獨樹一格。

作品曾多次榮獲全國美展、公教美展、青溪新文藝美展、國際美術協會藝術展等競賽優勝佳績,其奮鬥過程,堪為學子典範。

陳重夫一生與筆共舞,中西藝術造詣令人讚賞,畫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並在古坑家鄉規劃「璞園藝術村」,作為藝術交流平台。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17:32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6878194.shtml



版畫模範生陳永欽 教你拓印DIY



【聯合報╱記者胡蓬生/苗栗報導】


2012.02.04 03:20 am



版畫家陳永欽在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推出個展,展出的創作相當多元。
記者胡蓬生/攝影



版畫家陳永欽應邀在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推出個展,共60件版畫、年畫展出,呈現多元風格,他明天上午還將在展場辦「版印年畫拓印」DIY,歡迎大家來嘗試。

文化觀光局「苗栗縣美術家邀請展」即日起在第一展覽室推出陳永欽版畫展,展至2月底,5日上午9時30分至11時30分並有DIY活動。

文觀局展演藝術科表示,陳永欽是苑裡人,浸淫版畫創作多年,是國內著名版畫家,文建會辦的全國版印年畫比賽,他幾乎年年得獎,其中有4屆獲首獎,被譽為版印年畫的「模範生」、「常勝軍」,得獎作品都獲國立美術館典藏,不僅是他個人榮耀,也是苗栗之光。

苗栗縣美術家邀請展檔期,今年僅安排2位藝術工作者展出,陳永欽是其中之一,他其實並非專職藝術工作者,大專時攻讀化工,目前是台灣鑽石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新竹區經理,平常都利用工作之餘創作,常受邀至各文化及社教機構、大學院校演講、教學,推廣版畫藝術。

陳永欽說,他從小就喜歡繪畫,學生時代還和同學辦美術社團,當兵時自己玩紙雕,出社會工作穩定後,他向朱錦城習工筆國畫,在朱老師引領下,又進入版印年畫領域,18年前開始創作。

這次展出的60件版畫,有木刻版、絹版、銅版、壓克力版,展現各種版畫技法;他的創作用色濃厚、對比強烈,木刻版作品,線條時而細膩,時而粗獷,不但刀味十足,套色也匠心獨具,深具個人特色,且題材有一大部分以早期農村生活、寺廟、田野風景為主,洋溢對鄉土的愛戀之情。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17:33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9/6877566.shtml



高美館闖關DIY 送酒標手提袋



【聯合報╱記者徐如宜/即時報導】


2012.02.03 07:15 pm



高雄市美術館舉辦「新式幸福風:時尚酩品美學展」闖關DIY活動,即日起至2月18日的開館日,於服務台現場排隊領取闖關卡,後至3樓展場尋找答案,再到美術資源教室答題,通過者可獲印製美術館獨家紀念版酒標手提袋1只,每場次限額36人,周六下午場66人,限量送完即止,每人限參加一次。詳細辦法可上高美館網頁http://www.kmfa.gov.tw查詢,電話07-5550331。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17:36
http://n.yam.com/ttn/garden/201202/20120208261511.html



桃畫藝園展 珍選典藏複製畫



大台灣旅遊網╱孫志銓 2012-02-08 14:49 討論 (+) 調整字級: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典藏複製畫展為推廣視覺藝術欣賞,豐富生活的內涵,增加對藝術的欣賞、辨別和選擇的能力的提升,特別精選典藏複製畫作品展出。


雖然為複製畫作,但不乏知名藝術家作品,如許深洲、邱創乾等人,透過經典的美術作品,提供美感訓練素材,視覺美感就會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也將於2012年3月1日至5月31日,早上8點起至晚上5點止在中路派出所展出一系列的精選典藏複製畫作,時間共為3個月。





這次盛大的展覽不但讓大桃園提升整體的藝術氣息,更讓大桃園成為人人稱羨的世外桃源,歡迎大桃園的朋友與愛畫的民眾利用休閒之餘踴躍前往觀賞複製畫。(圖/桃園縣文化局提供)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17:38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4/6874609.shtml



黃光男 用不完的創意被封藝壇怪傑




【聯合晚報╱記者邱瓊平/特稿】


2012.02.02 03:51 pm


前台灣藝術大學校長黃光男將出任政務委員,68歲的他擁有完整的教育和文化資歷,且富有創意和魄力,曾擔任北美館、歷史博物館館長,工作之餘也寫作、畫畫。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擔任史博館館長期間引進兵馬俑展,吸引百萬人看展,贏得「百萬館長」封號。他也是文創產業先鋒,成功打造史博館品牌。

在外界眼中,黃光男身段柔軟、個性坦率,有許多創新的想法和用不完的精力。這樣的處事態度和他的成長過程有關,出生在高雄鳥松貧苦佃農,黃光男從小就幫農忙的父母分擔家務,他當過國小、國中老師,中年重返校園取得文學博士學位。

黃光男還有「藝壇多媒體怪傑」稱號,是藝術家,也是特考及格的文化行政人才,擔任北美館第一任正式館長時,他以經營自己的家來經營美術館,並以現代世界潮流走向為主題推廣美術教育,每次展覽總吸引家長帶著小孩前往欣賞。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17:40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6881181.shtml



寶島美景融意境 謝榮源開展





【聯合報╱記者盧禮賓/新莊報導】


2012.02.06 03:30 am

從事水墨畫創作長達45年的知名畫家謝榮源教授,走遍台灣各地寫生,昨天他在「新莊客旅」人文藝術館舉辦「寶島風華」水墨展,展出近一年來的創作。

財團法人劉戀文化基金會邀請謝榮源舉辦「寶島風華」個展,5日起展至3月4日,展出38件作品,以台灣山川水墨畫為主,如塔塔加遠眺、十分寮大瀑布、遠望碧湖、枋山巨岩、國姓所見、日月潭之秋、姐妹潭等,還有工筆花卉小品。

63歲的謝榮源教授出生彰化田尾農家,從小喜歡繪畫,國立藝專(台藝大前身)美術科及國立台灣師大美術研究所畢業,從事教職30餘年,2003年自台北科技大學專任教授退休,走遍台灣與世界各地寫生創作,舉辦過30多次個展。

謝榮源在昨天開幕茶會中回顧學畫過程表示,對他影響深遠的有在師大遇到92歲高齡知名畫家黃君璧,叫學生要注重基本功,要他們重新把古畫臨摹過。之後遇到林玉山老師,叮嚀學生「畫寫意畫,要有寫生的基礎」,他近三年來用工筆方式寫生,訓練自己「耐煩」,畫好之後要揣摩到滿意為止。

謝榮源將西畫的光影概念融入水墨畫,以寶島山水景物為創作題材,經常一個人置身大自然寫生,他說,每個時期的感受不一樣,「每幅畫也代表那時候的感動」。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17:41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09/112012020700345.html



3個大四生 返鄉開畫展



2012-02-07 01:49 中國時報 【黎薇/苗栗報導】
 三名就讀大學美術科系四年級的彭馨瑩、傅聖棻和柳萱,目前在苗栗縣文化局中興畫廊舉辦首次聯合畫展「口墨痕飛」,年輕畫家們選在畢業前夕,藉此次展覽為人生留下回憶。

 沒有正式的開幕茶會,擺脫看展覽的安靜氣氛,從遠處就能聽到會場裡的歡笑聲,三位廿二歲的參展者為苗栗高中美術班同窗,從場地申請、現場佈置到招待參觀者,都一手包辦。

 從小患有過敏體質的傅聖棻,以海葵的觸角比擬過敏的不適,創作過敏系列版畫作品;彭馨瑩選擇從小喜愛的水墨畫參展,她說,在水墨世界中可盡情揮灑自我;柳萱創作一系列《骨頭》,以金魚草、蘭花、藍莓和玫瑰,象徵人死後骨頭可給週遭植物當養分,生生不息。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17:42


http://newtalk.tw/event.php?oid=4464



裕隆木雕創新獎得獎作品展高雄美麗島捷運站隆重展出



活動單位:裕隆汽車

活動地點:高雄美麗島捷運站

活動時間:2012-02-06 06:00:00 ~ 2012-02-12 23:55:00

活動網址:www.yulon-woodsculpture.com.tw

活動內容:
「第十五屆裕隆木雕創新獎」日前公佈本屆六位得獎者名單,分別是金質獎—黃品彤「快快長大-小柿子的成長與夢想」,獲得獎金80萬元、銀質獎—貝馬丁(Martyn Barratt)「自然界的平衡」,獎金50萬元、銅質獎—林國瑋「我的巨臂玩具」,獎金30萬元、薪傳工藝獎—丁宗華「拋,行」,獎金15萬元、校園新銳獎—邱懷萱「ㄎ一,ㄌ一,ㄎㄡ,ㄌㄡ」,獎金15萬元、網路人氣獎—潘力瑋「重聲」,獎金5萬元。本屆金質獎得主黃品彤亦為上一屆的金質獎得主,這是裕隆木雕創新獎舉辦十五年來首次金質獎得主連莊,可說相當難得。

本屆裕隆創新木雕獎適逢十五週年,徵件主題訂為「回首V.S.前瞻」,來自各地的木雕創作者皆以獨特的觀點來詮釋這個主題,讓本屆參賽作品風格格外多樣。獲得金質獎的得獎作品「快快長大-小柿子的成長與夢想」,以簡潔有力的技法生動刻畫出小小孩偷穿母親高跟鞋的可愛模樣,回眸展露稚氣笑容的同時,傳達出小孩急欲長大的心理,將主題「回首V.S.前瞻」的意涵巧妙融入其中。創作者黃品彤年僅24歲,對於蟬連兩屆金質獎的榮耀,黃品彤對於評審的厚愛深表感謝,也表示未來將繼續從事她最喜愛的木雕創作,努力精進木雕技藝。

本屆獲得銀質獎的貝馬丁(Martyn Barratt)來自英國皇家雕刻家協會,曾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任教多年,其作品在觀念和形體上相當現代,但技法上卻展現十足傳統的美感,得獎作品「自然界的平衡」無論內在與外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都呈現巧妙的平衡,相當具有深度。銅質獎得獎作品「我的巨臂玩具」看似粗獷,但雕工細膩,創作者林國瑋目前仍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就讀,去年首次參加「裕隆木雕創新獎」就贏得「校園新銳獎」,今年再度參賽成績更上層樓,一舉奪下銅質獎的榮譽。

裕隆汽車為了讓南部民眾也能一睹這些充滿創意的美麗作品,特別自2月6日起至2月12日止於高雄捷運美麗島站—光之穹頂展出,除了五件本屆的得獎作品外,特別精選了數件歷屆得獎作品同台展出,分別為第六屆金質獎—施振木「鄉趣」、第八屆金質獎—戴堯曛「恬靜中的幸福」、第九屆金質獎—黃瑞元「江山」、第十二屆金質獎—劉彥均「花朝」、第八屆銅質獎—劉如權「天地有情」。這是「裕隆木雕創新獎」得獎作品首次在南部展出,現場同時還陳列了裕隆木雕創新獎十五週年文創紀念商品,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前往欣賞。

裕隆木雕創新獎十五週年文創紀念商品目前在台北當代藝術館位於中山地下街的藝術商店--「甘阿耐店」、楊英風美術館、及永和「小小書房」、永康街「繭裹子」等文創通路販售;未來,裕隆汽車計劃將木雕文創紀念商品的販售利潤所得全數捐給苗栗縣三義國中「木雕技藝班」,作為其培育木雕創作新生代的教育基金,希望讓木雕創作的養成教育深耕校園,也讓台灣的木雕藝術永續傳承。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17:43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3/6875635.shtml




謝榮源水墨畫展5日新北市登場





財團法人劉戀文化基金會2月5日至3月4日,邀請水墨名家謝榮源在新莊客旅人文藝術館舉辦「寶島風華」個展,5日下午3時舉行開幕茶會。謝榮源1948年出生於彰化田尾,國立藝專(台藝大前身)美術科和國立台灣師大美術研究所畢業,從事教職卅餘年,曾舉辦卅多次個展。地址:新北市新莊區中華路一段101號,電話:(02)22776599。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22:01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20208/KFIIVK84BWQZ2.shtml



成都雙年展屬於所有觀眾卻不屬於所有藝術家?





一座城市的藝術盛會屬於所有觀眾卻不屬於所有藝術家?
2012年的藝術界,嗅覺敏銳的人們或許已經聞到一絲與以往不同的氣息:1月5日,由空港10號藝術機構舉辦的“墨道”藝術提名展正式結束。這場為期不到一月的展覽,展出了彭先誠、劉樸、吳緒經、張修竹、秦天柱、王川、葉瑞琨、梁時民、李青稞等16位著名四川國畫家的50余幅水墨作品。畫廊空間的另一側則同時展出機構自己的藏品和一批特邀當代藝術名家的作品,形成“對話”之勢。

無獨有偶,1月8日,成都A4當代藝術空間的新年首展“山水”邀請了來自杭州的兩位當代藝術家,展出的作品都是以紙上木炭的技法,描繪出極富傳統色彩的山水圖式;同樣走“當代路線”為主的千高原藝術空間,也將於今年5月與川大藝術學院聯手,為成都實力國畫家段七丁舉辦個展……

在2011成都雙年展的主題向傳統“尋根”之余,成都的當代藝術機構也不約而同向傳統國畫敞開了懷抱,同時表達自己的主張。這一現象如同一粒粒投向湖面的石子,迅速在成都藝術圈產生漣漪———當代與傳統,這兩個時有交集的圈子,是否將在新的文化繁榮背景下,開始某種新的交流與融合?成都商報記者自2011成都雙年展結束后至今,經過歷時近三個月的深入采訪、調查,為讀者帶來有關“傳統與當代”這個藝術焦點話題的碰撞與爭鳴。

問道 2012藝術界新氣息

當代藝術開始向傳統“尋根”……

“墨道”的策展人陳默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就藝術本身而言,“沒有落后的材料和語言方式,只有落后的觀念和圖像,水墨、國畫這種材質和方式本身不應該成為傳統、保守的代名詞。”他也透露,因為平時做當代的展覽較多,所以邀請有些畫家參展時,“他們剛開始還有些驚訝,最後都選擇了積極參與”。

陳默告訴記者,其實自己一直都在持續關注傳統水墨,和很多這個圈子里的畫家是朋友。“四川的水墨有很深的文化底蘊,而這次展覽的16位畫家,幾乎是將主要的代表人物一網打盡”,他驕傲地說。

陳默對參展畫家提出了一些“當代范兒”的要求———希望畫家拿出“實驗性強一點”的東西,“不要太寄情於傳統”。在裝裱方式上,不要掛軸,而要像油畫一樣裝框。“不是說卷軸不好,只是在這個空間里,呈現方式應有一定的反差。”不過,陳默在展覽海報的排名上也作出了讓步。“當代藝術的參展藝術家排名主要是按姓氏拼音排序,或者是姓的筆畫多少。傳統這邊多是按年齡(也就是資歷)排序,我最後讓步了。”

同時,陳默也設法邀請到了王川這樣當代氣質較強的藝術家———他當年的《再見吧!小路》與何多苓的《青春》被共同視為傷痕美術中的代表作。“我希望通過這場展覽,促進這些藝術家交流思想,在創作方式、創作觀念等方面更加開放;希望成都的水墨生態更面向社會、面向當代,具備更強的社會感染力和批判性。”

自從2007年正式成立,“墨道”是空港10號藝術機構四年多來第一次大規模邀請國畫家參展。畫廊老板趙義海表示,他只是希望能把畫廊的經營面拓寬一些,“我們面向所有的好的藝術樣式,和所有有價值的藝術思想。”

仿佛是為了強調這一點,此次展覽特設了“對話”———展出藝術機構自身的收藏,并特邀部分藏家作品“列席”展覽,在空間的另一側亮相,包括阿鴿、徐匡、李煥民等版畫名家的作品。周春芽、何多苓、劉慶和、李津等當代藝術家的油畫和實驗水墨也都有展出。

相比較而言,參展藝術家們都淡然以對,成都畫院副院長葉瑞琨說:“對於我來說,這就是一場常規的展覽。策展人可能想做出嘗試,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要求,實際上中國的藝術家們都在不停探索,各自有各自的認識,藝術家和策展人看待問題的角度是不一樣的。”但雙方都高度認同這一點:交流有益,配合展覽。

回望 2011成都雙年展

家門口的藝術盛會有本土畫家不聞不問?

其實,2011成都雙年展甫一結束,關於傳統藝術和當代藝術兩個圈子的爭鳴和討論就曾在圈子中出現。去年11月10日晚,總策展人呂澎微博發文質疑:“2011成都雙年展本為一次與本地藝術家的交流機會,但最近聽說一些本地有名氣的畫家和重要藝術機構的領導,在長達30多天的展期里自始至終沒來看過一次,不知是什么原因?他們對這場發生在家門口的藝術盛會不聞不問,表明了一種自以為是、不求進取的狀態,這樣的藝術家能為成都城市文化的建設有什么貢獻?”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22:02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20208/KFIIVKBCL8YOM.shtml?c=detail



看漲看跌:當代書畫市場的價值區別



新年伊始,藝術市場的趨勢預測又是一片熱鬧。通常的言論是各個板塊一片“漲”聲,不知是專家們對藝術市場的大勢果然樂觀,還是要制造這樣一種氛圍來恭維各個板塊的莊家;看“跌”的聲音也振聾發聵,但少見具體的數據和論點支撐,多是“資本主義”操縱市場的意識形態斗爭,或者老板暴發戶的盲目叫板,要么就是“假拍拍假”的市場陰謀。筆者無意做某一板塊的具體趨勢預測,這原本就是一個多重因素形成的市場經濟,好的作品和良性的運作當然看漲,但其中不利的因素更要提醒讀者,特別是新入場的投資者注意。

1 作品的創作度和創作量

中國當代書畫通常是指建國后出生,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藝術家創作的作品。他們現在都年富力強、甚至是初出茅廬,未來的創作數量、創作高度和發展潛力都有些變數,不是所有的人都會成為大師。因為高端藝術領域的小眾性和原創性,大批人無法登及頂峰,面對藝術或生活、成功或賺錢必須做出選擇。這時對藝術家和其作品的選擇就是一種“押寶”,調查好了、分析透了、預測準了才是真正的贏家。

眾所周知,文玩市場的商業畫家和生產基地的行畫槍手的技法非常熟練,單看一件作品真會驚訝筆墨的純熟。如果再看看他的其它作品,就會發現同一作品有厚厚一沓,經營者也會告訴你還可以大量批發,畫家很快就可以趕出更多的作品。經過這樣簡單的調查,就會發現作品的創作度可憐至極,開始的敬佩也變成了一種惋惜。

在追求精神功利性和作品趣味性、原創性的藝術價值判斷中,創作度層面的衡量變得終極且挑剔,如此就被當做藝術品,具備增值性;否則就是商品,只有消費性。在此基礎上的作品創作數量判斷才有意義,如果沒有歸屬到藝術品序列,那么他的作品數量再多,流水線的速度再快也只是一種生產。這需要對藝術市場的廣泛了解加上真誠的眼睛和心靈,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理性判斷,不摻雜任何情感因素。

2 運作機構的類型和機制

藝術市場上有一種理論預設:一件藝術品可能以任何價格被任何人收藏,反之亦然。關鍵是收藏者的實力和對作品的認可度決定了其價格,對作品的解讀能力和溝通技巧是銷售行為成敗與否的關鍵。從此意義上說,好的藝術機構當然有更成熟、更深入且合理的運作團隊,與此同時也擁有數量更為龐大、資財更雄厚的收藏家群體,這樣的推廣(推銷)自然會使作品的價格更高。

更成熟的拍賣機構也是如此,他們從更高質量的藝術機構、收藏家或藝術家那里征集優秀作品,依靠更深入的作品解讀,更有效的宣傳推廣,引起更高質量的收藏群體的競爭,從而拍出更高的價格。適當的持有年限和市場契機之時再說服藏家出手,引起新一輪的市場競爭。在這個過程中積累品牌經驗,打造品牌信譽,從而推動新的作品進入市場。

但有一種機制是“終極收藏”,通常會放在博物館或企業機構里成為文化資財,不到諸如破產或被盜等情況很難再進入藝術市場的流通領域;還有一種情況是莊家做局,使作品“膨脹”到一個高位價格時誘引他人接盤,這樣的作品在很長時間內也很難在藝術市場上再次露面;更有一種情況是作為“禮品”進入灰色領域,其流通也是在“被查沒”或者“被變現”時才會出現。其中孰真孰假,明眼自知。

3 作品的價值挖掘和文化梳理

作品一旦進入到穩定的市場機制,不是作為偶然的炒作對象或者禮品對象時,其中的價值挖掘和文化梳理就變得有意義,這對“還在成長”的當代藝術家和當代藝術操手是非常重要的命題。這首先是結合對縱向藝術史的了解和橫向藝術維度的把握對某一藝術家的某件作品進行價值預測,而隨著歷史的發展和藝術家的成長,當時的作品成了藝術家個人歷程或時代文化的重要記錄,其藝術語言和藝術精神也成了藝術史和文明史的重要階段,這種價值判斷就成功了。

比較中國書畫市場上已經穩定的作品類型,無論是古代還是近現代,藝術家多具有深厚的文化涵養,對藝術語言的發揮和發展都有獨特的地位;如果不屬此列的作品,要么是因為歷史的偶然性,要么是因為背后的傳奇性,不在理性判斷的序列。那么當代書畫作品孰漲孰跌,自然有了可以參考和預測的維度。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22:10


http://news.gpwb.gov.tw/news.aspx?ydn=026dTHGgTRNpmRFEgxcbfbjKsCva%2FLwCh0gk73GFCuZyjVm5nDHkeksRV9CHRAxfCjJ%2FV8G4uds4LyQIpJObxV5fm8O%2FqpBR4tOkeDepU8A%3D



元宵燈會 竹光盛宴 大嬸婆迎祥龍點睛






新竹縣長邱鏡淳與新埔鎮長賴江海等地方人士,宣告元宵燈會活動熱鬧展開,歡迎來做客。 (記者王培馨攝)
記者王培馨/竹縣報導

 新竹縣元宵燈會今年移師全國宗祠家廟密度最高的新埔鎮舉行,縣長邱鏡淳昨日與新埔鎮長賴江海等人,為「大嬸婆迎祥龍」主燈開燈,並主持「畫龍點睛」儀式,正式宣告燈會活動熱鬧展開,即日起至12日到新埔鎮,不但可以觀賞到美麗的燈海隧道與花燈展覽,還可以盡情欣賞各種精采表演、暢遊新春市集。台灣光復前後極盛一時的新埔花燈,在邁入60年代後吹了「熄燈號」,停辦40年之後,新埔鎮公所去年以新埔國小為據點舉辦花燈和踩街活動,獲得廣大回響,今年再接再厲,承辦新竹縣的元宵花燈活動。鎮長賴江海說,用最少的經費辦最盛大的活動,加上關係新埔百年發展大計的田新都市計畫區段徵收已於日前動土,讓今年的元宵燈會活動更具有意義。

  5日晚間6時開始的元宵晚會,民眾不但可領取DIY吉祥龍提燈,還有包含三陽X-PRO高手機車等豐富獎項的龍年見囍大摸彩。另外,金曲歌后謝金燕、新生代偶像歌手嚴爵等強檔藝人卡司也將登場。

  昨日在三級古蹟新埔鎮劉氏家廟舉辦的燈會記者會中,不但有化蛹舞蹈工作室帶來的舞蹈「龍年鼓樂慶元宵」,還有紙糊藝術大師劉興星製作的「大嬸婆迎祥龍」主題燈,以及象徵成熟、活力的「發財龍」龍頭展現。縣長邱鏡淳、秘書長徐柑妹、新埔鎮長賴江海、多位縣議員及新埔鎮代會主席王增基等多人共同為「發財龍」點睛,宣告「竹光盛宴˙新新向龍」的101年新竹縣元宵燈會正式啟動。

  今年新竹縣的元宵燈會系列活動,除固定的賞燈區,還有包含客家文化、柿染、紙糊藝術、農業旅遊四個主軸的主題展館、元宵市集可以觀賞遊玩;即日起至12日在竹北夜市廣場也有「龍躍竹北.福臨門」竹北燈會可以觀賞;10日天穿日竹東山歌比賽、11日「新埔花燈迎天穿」千人踩街與搓湯圓活動,搭配新埔茶花季,讓民眾來到新竹縣絕對是有吃有玩,大呼過癮。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22:12
http://tw.tranews.com/Show/Style1/News/c1_News.asp?SItemId=0271030&ProgramNo=A000001000001&SubjectNo=3263449



2012台中燈會 藝術創作燈區金爍奪目





吳冠霖台中市
代表期許台灣今年能向上飛奔、財源滾滾的「金磐龍固新春」。(攝影/吳冠霖)
吳冠霖台中市
  燈籠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對於我們來說,燈籠不只是照明,也是婚喪喜慶的象徵,而在元宵節,家家戶戶逛上燈籠,孩子提著燈籠逛街,從明朱元璋開始,元宵花燈更讓燈籠披上迷人妖媚的衣裳,時至今日,燈籠彩繪及創作,已成了元宵節的慶典主題活動之一,也成了中國文化的獨特藝術。

  已邁入第13屆的台中燈會,一如往年展出耀眼吸睛的創意藝術花燈,今年除了主副燈外,還分成六大創意燈區,當中以龍年為主體,融入台灣多民族文化特色的藝術創作燈區,由五位藝術家團隊,陳高明、林文海、胡竣傑、徐德成教授聯手打造,讓台中市文心路上璀璨的光芒,也讓欣賞燈會的民眾拿起手機不停的拍。

  藝術創作燈區以金木水火土為主題,包含了用台灣產的竹子編織飛舞的「躍龍」,龍身弓起,形成優美的弧度與張力展現,整體姿態造型是力學、美學巧妙之結合;而用剪紙技術製成可愛逗趣的「新春賀喜龍龍來」,成了大家合影留念的要角;而已客家火旁龍為主題的「棒棒龍傳薪火」,以鮮豔大紅大紫的客家花布拼貼而成;還有代表期許台灣今年能向上飛奔、財源滾滾的「金磐龍固新春」;還有以客家土樓為元素的「客家土龍爭光輝」。

  除了讓人目不暇給的藝術創作燈區外,從2月1日至2月12日,天天精彩的台中燈會,也結合了台中夜市、飯店的美食,讓台中燈會不但是市民下班休憩放鬆的好去處,也吸引外地民眾前往欣賞。(攝影/吳冠霖)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22:15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20208/KFIIVK79KRFBU.shtml?c=detail



中國畫是靠筆墨功力和人文精神支撐的






美術理論家王志純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說過這樣一段話:“藝術家的職責是創造藝術在當代的形式,而當代藝術的形式其實跟傳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并且一定是從傳統中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的,這樣的藝術才會具有生命力。”有關傳統的存續或者摒棄是中國社會100多年來縈繞不去的話題,在今天這樣一個技術迅速更新并以商業為主潮的時代,傳統更是時時面臨沖擊。在藝術領域,傳統與現代之爭尤為激烈,歷史上曾出現過多次大規模的爭論。而每次高揚傳統無用甚至主張拋棄傳統的風潮過后,總會出現集體性的反思與回顧。事實證明,傳統無處不在,任何完全拋開傳統的創新都是不存在的,創新要在傳統之上才能夠完成。

中國藝術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國戲曲學院客座教授李曉松是山水畫畫家,他主張畫家應當深入了解中國畫的傳統,以古人為師。山水畫可說是中國畫中最具古風的畫科,對作畫者的傳統文化素養有較高的要求。李曉松將學習和繼承傳統看作開拓個人創作空間的基礎,而不是為自己設立一種規限,不是一味模仿古人的畫作。 1月28日,他在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詳細闡述了“學傳統應該學什么以及怎么學”。他認為,師法前人不是學習前人畫面的面貌,而是要學習前人畫道之精神,學習傳統的神髓,如此才是真正的繼承傳統,才能運用所學創造藝術在當代的形式。

中國畫的一點一墨在宣紙上都會產生出筆痕墨跡的效果,這些都是傳統里面的東西,是靠筆墨功力和人文精神支撐的……筆墨的作用不僅僅局限於技法,更是畫家性情的體現

山水畫的描繪對象是自然景物,但又不僅僅只專注在景物本身,它充分體現了“以形媚道”、“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如果對山水畫的歷史略加了解便不難發現,它的產生、發展和演變始終與儒、道、禪、玄等傳統文化思想密切相關,可以說,山水畫的藝術精髓就生長在傳統之中,不可剝離。

談到中國畫的傳統,一定要提到筆墨。筆墨是中國畫技法的總稱。不夸張地說,沒有筆墨,也就沒有中國畫的存在和發展。不過,隨著時代大環境的改變,同時,外來繪畫形態、繪畫技巧的不斷涌入,中國當代繪畫早已不再由單一的傳統中國畫構成,而是具有了前所未有的豐富樣式。在這樣的背景下,筆墨的價值和地位不斷受到質疑,隨之引發的爭議至今仍在持續。李曉松認為,中國畫是單純的、質樸的、安靜的、民族的,筆墨是中國畫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說:“中國畫的一點一墨在宣紙上都會產生出筆痕墨跡的效果,這些都是傳統里面的東西,是靠筆墨功力和人文精神支撐的,當這種內在的精神到達一定高度時,中國畫的意境、味道就會在特定的環境中產生。”

同時,李曉松認為,“筆墨”的作用不僅僅局限於技法,更是畫家性情的體現,“一幅畫、一幅字或一篇文章都是由‘一筆畫’、‘一筆書’而生,這里的‘一筆’既是畫家長期研習筆墨技巧,不斷練習的結果,也是一幅新的作品的開始。從無到有,由一筆到千萬筆,由簡到繁,由部分到整體,畫家的筆墨性情正是由一幅幅作品的誕生而培養出來的,更為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正像無數條小溪匯聚成河流、大江,最後注入波瀾壯闊的大海,而這無數條溪流、江河、大海之水,經由宇宙之轉換再灑向大地萬物。萬物歸一,又從一開始,引發無數,周而復始。這也是我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又一種理解。以此理貫穿萬事,則萬事皆有其理,即孔子所說的‘吾道一以貫之’。”

離開了筆墨,離開了功力,中國畫將弱不禁風,無以承載……中國畫的創作一定要在筆墨功夫上多下苦功,要深入了解傳統,先以古人為師,再以造物為師

有觀點認為,“筆墨就是功力”。換一種說法就是火候。離開了筆墨,離開了功力,中國畫將弱不禁風,無以承載。李曉松強調,中國畫的創作一定要在筆墨功夫上多下苦功。“要深入了解中國畫的傳統,先以古人為師,再以造物為師。因為中國畫是從自然里創造出來的,筆墨的功夫則要先從古人學起,而筆墨來源於臨摹。學到老,臨到老,先期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夠為以后的創作留下更寬廣的天地。”

李曉松結合自身的經驗介紹了學習古人、學習傳統的重要意義。他的山水畫創作,首先師法宋元。著名學者蔣勛在《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史》一書中用簡練易懂的語言介紹了中國畫的發展歷程,當中提到宋代山水畫時,他寫道:“宋代的‘格物’精神從細小的一只鳥、一朵花開始,最後擴大成為對宇宙自然全面的觀察研究,因此也產生了中國繪畫中最好的山水畫。元代則有4個十分出色的山水畫家,被稱為‘元四大家’,他們是吳鎮、黃公望、倪瓚和王蒙。”宋元在山水畫方面的成就對中國畫未來的發展具有深刻影響,李曉松先從宋元入手,再學石濤、八大山人,近現代歷史上著名的山水畫大師黃賓虹也是他研究的重要對象。

他認為,宋人法度嚴謹,有宏大靜寂之美;元人筆墨性情,有神韻意趣之格;而石濤、八大山人的構圖立意則充滿清奇之象、畫禪之道、寂寥之境;另外,黃賓虹開創了五筆七墨法,集筆墨之道大成,有“莊生化蝶”之喻,并預言:“50年后識真畫!”是自宋元明以來山水畫史上人格與畫風融合的又一巔峰。“各時期的繪畫其時代氣息是不相同的,筆墨風格也是各異的,有丹青金碧者,鐵線勾斫者,醇古奇拙者,兼精眾美者,寫意不工者,金石之鐫者,筆簡意繁者,筆力兼凝者,霸悍莫訓者,生峭幽異者,孤潔自許者,筆情縱恣者,惜墨如金者,畫禪問道者……互不雷同,各有千秋。”

“胸有萬卷書,閱盡前人的優秀作品,再游歷四方,縱覽山川,才能夠下筆。”在李曉松看來,每一名家,必有所長,亦有所短,取其長,補其短,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說,要繼承一切優秀藝術傳統,借古開今。

借古不是模仿,師法不是照搬……畫面的面貌無非就是章法,格局一覽無余……精神才是存在於用筆用墨的微妙變化之間,極其需要認真鉆研、領悟、經營……必須要下一番苦功

不過,借古不是模仿,師法不是照搬。黃賓虹說過,“師今人,師古人,師造化”,“師今人”好比做“蟲”的那個階段,“師古人”就是變成“蛹”的那個階段,而“師造化”就是“飛了”,也就是“化”了。學習古人,繼承傳統,不能亦步亦趨、照貓畫虎,最重要的是領會當中的神髓,將其轉化為自己的理解,然后再創作出具有個性的屬於當代的藝術作品。身為山水畫畫家,李曉松追求具有“古風風格”的“現代性”,他也表示,“師古人不在古人畫面之面貌,而在古人之精神。”

“畫面的面貌無非就是章法。格局一覽無余,但是,精神才是存在於用筆用墨的微妙變化之間,極其需要認真鉆研、領悟、經營。必須要下一番苦功,提高自身的學養才能真正學為己用。”李曉松喜歡細心揣摩經典的作品,然后進行分段摹寫,摹寫過程中默記於心,感悟前人的作畫之道,之后化前人之法為己所用。清代畫家董?雃b《養素居畫學鉤深》中曾這樣說:“臨摹古人,求用筆明各家之法度,論章法知各家之胸臆,用古人之規矩,而抒寫自己之性靈。心神領會,直不知我之為古人,古人之為我。”另一位清代畫家唐岱也在《繪事發微》中說:“凡臨舊畫,須細閱古人名跡,先看山之氣勢,次究格法,以用意古雅,筆精墨妙者為尚也……誠從古畫中多臨多記,飲食寢處與之為一,自然神韻渾化……”董?靬M唐岱各自闡明了臨摹的真意,歷史上的眾多大師級畫家,幾乎每一位都少不了以臨摹為主的師承關係。正是因為臨習古法積累了深厚的筆墨功力,才為他們成就更高境界提供了充分的準備。

李曉松對於當下畫壇存在的肆意模仿但又不得神髓的創作現象提出了批評,“一些畫家‘膽大妄為’,說是畫畫不如說是表演,毛筆像板斧,用筆如刀叉,被功利左右,混跡於畫壇,根本不曾真正理解古人畫道所體現出來的精神,只求形似,而不重神似。要知道,畫的面貌隨時可以改變,但是,畫的精神卻是亙古不變的。”

專家觀點

■師法前人不是學習前人畫面的面貌,而是要學習前人畫道之精神,如此才是真正的繼承傳統,才能運用所學創造藝術在當代的形式。

■學習和繼承傳統是作為開拓個人創作空間的基礎,而不是為自己設立一種規限,不是一味模仿古人的畫作。

■山水畫的描繪對象是自然景物,但又不僅僅只專注在景物本身,它充分體現了“以形媚道”、“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

■要深入了解中國畫的傳統,先以古人為師,再以造物為師,因為中國畫是從自然里創造出來的。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22:16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0205/5742395.html



藝博會盛宴,亞洲“開席”?




第四屆印度藝術博覽會為新年亞洲藝術市場開了好頭

  ⊙記者 唐子韜

  1月29日,第四屆印度藝術博覽會在新德里落幕。來自20個國家和地區的91個畫廊中,印度本土畫廊與國外畫廊約各占一半,有包括印度和來自世界各地超過1000位藝術家參展。印度藝博會已隨著印度藝術市場的升溫而日益受人關注,今年更有諸如白立方、Hauser & Wirth、東京畫廊(BTAP)這樣的全球頂級畫廊參與。畢加索、米羅、達利甚至是達明﹒赫斯特等名家的作品都在展覽會上亮相。據日前主辦方所公布的數據,本屆藝博會上所有作品的總價值在5至7億印度盧比(約合994萬至1400萬美元)之間。

  據悉,今年為了改善形象品質,吸引更有購買力的人前來參展,博覽會改變了舉辦地,這導致參觀人數比去年減少了三分之一。而在去年的第三屆展覽會上,4天的時間吸引了超過12.8萬的觀眾。而一些當地評論家認為,此次博覽會參觀人數和買家的減少,也源於達沃斯峰會的同期舉辦,很多企業家也因為這次會議而缺席藝術展會。

  據了解,印度政府的高稅率也是藝術品交易的一個制約。雖然政府已免除進口關稅徵收,但外國藏家在展會上購買藝術品仍需繳納一定的關稅和12.5%的銷售稅。因此,很多代理商宁願把作品留下而不是賣出去。否則,他們除了交稅還要為成交後藝術品的國際運輸承擔費用。

  儘管如此,據統計,此次博覽會,有80%的畫廊都售出了一件以上的作品,賣得最多的畫廊出售了14件。這樣的成交量,在收藏家相對還比較傳統的印度藝博會來說,也算是一種成功。無論怎樣,業內仍然普遍看好快速增長中的印度藝術市場。正如早前曾拋售中國當代藝術藏品的尤侖斯夫婦所透露的那樣,他們的下一個收藏目標是印度藝術。

  的確,比起連日陰雨的歐元區,亞洲的藝術市場顯得熱鬧很多。

  今年,另一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亞洲藝術博覽會──迪拜藝博會(Art Dubai),將於今年3月下旬在阿聯酋迪拜舉辦。第六屆迪拜藝術博覽會,將有來自31個國家和地區的74家經過嚴格篩選的畫廊展示豐富多元的藝術品。據悉,中國內地的畫廊將有站台中國(Platform China,北京)加入此次博覽會。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22:17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6880075.shtml




玄奘生玩玻璃 跟著「潮琉」走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新竹報導】 2012.02.05 03:18 am





玄奘藝創系學生「玩潮琉」,在新光三越百貨展示作品,充滿朝氣。
記者李青霖/攝影


新竹市玄奘大學藝術與創意設計系去年增設玻璃工坊,研習吹製大型作品,視覺傳達系二年級生林鈺凱發現玻璃好玩,志願降轉到藝創系,跟著玩玻璃,昨天跟同學與老師,在新竹新光三越百貨展出玻璃創作,覺得「很有成就感」。

林鈺凱綽號「蛋頭」,182公分,個頭高、很有想法;他原本讀國際企業系,兩年後發現實在沒興趣,降轉到視覺傳達系,去年又發現玻璃新大陸,再降轉藝創系,再讀一次大二,媽媽常問他:「什麼時候可以升大三?」他說,今年沒問題了。

文創是熱門話題,玄奘大學兩年前新設藝術與創意設計系,校長王鼎銘說,新竹是台灣玻璃原鄉,擁有許多資深玻璃師傅,在地學校應積極扎根,培養人才,發展具特色的文創特色。

正好,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張全成放下身段,向老師傅學吹製玻璃3年3個月,王校長請他在玄奘規畫玻璃工坊,去年9月完成,師生一起跟張教授吹玻璃。

林鈺凱說,玻璃真是千面女郎,千變萬化,愛上它就放不了手;同班的邱哲義、丁右尉等人也覺得,玻璃藝術可發展的空間無限,「大家都很拚」。

命名為「玩潮琉」的手作市集博覽會,有師生的瓶、罐、造形設計,也有項鍊、手飾及版畫作品,在新光三越8樓展到16日,周末假日有藝術體驗:版畫體驗做潮T/4日、5日和11、12日下午1點起;琉璃之美親體驗/4日、5日和11、12日下午3點起,預約電話(03)5151888 轉5805。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22:18
http://www.cnyes.com/fashion/Content/20120203/kfiht9ifxgi06.shtml


宮廷與地方─乾隆時期視覺文化國際研討會




February 3, 2012




堪稱乾隆皇帝代言人的臺大藝史所教授傅申,發現乾隆十一(丙寅)年是乾隆皇帝書畫鑑賞史上的豐收年。

文/鄭又嘉

基於皇家御用、品質保證的強勢商品印象,清宮藝術向來都是亞洲華人地區的收藏主流之一,並在拍賣公司因應市場生存競爭、加以包裝突顯之下蔚為風潮,復因符合中國市場興起後,新興買家於投資獲利與奢華品味的需求與偏好而益加興旺,拍品專案從廣泛宮廷藝術聚焦至皇帝貼身使用之寶座、盔甲、刀劍、璽印、朝珠……

清宮藝術,買家永遠的最愛

香港佳士得和香港蘇富比分別於1996年和2002年開始,推出清代宮廷藝術拍賣,後者更將焦點從康雍乾盛清三代,聚焦在籌碼最多的乾隆朝。此一市場策略的產生背景雖有所不同,前者為尋求勝出競爭對手,後者則想拉抬行情相對較低的工藝品專案,但共通點是尋求明清官窯瓷器之外的市場空間,急起直追的北京各大拍場亦自2008、2009年起紛紛仿效,之後幾乎成為拍賣公司每季必定推出的專場、甚至是夜場的重頭戲。

然而扶搖直上的市場行情,令原本即屬高端市場專案的宮廷藝術品門檻日益提高,沒有港幣或人民幣三、五千萬元的身價且相當級數的拍品者,不敢稱「宮廷」,符合如此條件的拍品數量自是相當有限;於是,清代宮廷藝術拍賣專場便在拍品日益浮濫和價格不斷墊高的熟貨密集出現影響下,而有所式微,直至去年(2011)春拍起高價市場疲軟而暫時畫下休止符。回顧迄今歷時15年之久的清代宮廷藝術拍賣,真正發揮效果者僅前香港佳士得亞洲區總裁林華田、和香港蘇富比亞洲區副主席仇國仕創意推出執行之時,北京拍場則多因拍品強度不夠而效力不彰。去年秋拍市場因經濟動盪行情大幅下滑,市場迴歸基本面,之前強力包裝而體質過虛的清宮藝術專案便率先受到衝擊。儘管如此,在市場宮廷和文人兩大分流的現實情況下,宮廷藝術將永不退流行,也將永遠是買家的最愛之一。

乾隆時期視覺藝術最新研究成果

只是,藏家在追逐以乾隆為首的清代宮廷藝術時,除了加強自己市場的籌碼,享受帝王收藏的尊榮,是否也曾試著去深究這些清朝皇帝,面對歷朝歷代藝術品的角度和觀念?相對於清宮,在已無皇權的現代,不論身處何處的藏家都是位於地方,在面對古代的清宮藝術時,又是否曾試著建立自己現代與地方的收藏態度與精神?是否瞭解這些古代帝王傾全國之力和畢生時間,對藝術文化的投入之精神感召,並起而效尤?為自己的鑑賞豐收年留下怎樣的紀錄?收藏市場上最受歡迎的乾隆皇帝,除了是位偉大的收藏家和勤奮的鑑賞家、書畫家,更為書畫陶瓷等各類藝術立論,並進而影響當朝藝術與工藝創作的實踐,在軍事上完成十全武功,在藝術上同樣建立空前絕後的藝術收藏帝國。正如乾隆皇帝的「代言人」臺大藝史所教授傅申所說,現在正熱的「乾隆學」,就算花費一輩子也窮究不完。清宮藝術的展覽和學術研究不斷呈獻新的研究成果,便提供了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契機。

繼2009年「乾隆宮廷藝術學術研討會」之後,向來緊隨國際學術研究脈動並引領中國藝術史研究方向的臺大藝術史研究所,於去年12月將相關議題延伸擴大至「宮廷與地方──乾隆時期之視覺文化國際研討會」,討論的面向十分豐富,其中「乾隆宮廷文藝的新角度」中的數篇論文與對收藏和鑑賞乾隆宮廷藝術最為相關,讓人易於知其然、而因此更知其所以然。正如其議題宗旨所提到,乾隆朝宮廷聚集文臣,整理與討論中國的各項典籍、文物,是中國文化集大成的時代,隨著清代修國史所彙集的典籍、製作活計所留下的工藝檔案等龐大內廷檔案的公開、皇帝御製詩和刻寫在器物書畫上題銘的研究,加上與藝術品實物相互比對,對於乾隆宮廷藝術文化的認知較過往更加清晰和完整,同時也提供了新的視角。

鑑賞家暨書法家的乾隆皇

在研討會中,傅申以〈乾隆丙寅(十一)年.書畫鑑賞史上的豐收年〉,指出《秘殿珠林》和《石渠寶笈》初編在乾隆丙寅前一、兩年陸續成書,並觀察到乾隆御製詩在丙寅年當年創作量較往年驚人提高、達到696首之多,而76首題畫詩也占全年詩作的九分之一,其受上書房師傅蔡世遠《二希堂文集》影響、而命名的「三希堂」內收藏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和王珣〈伯遠帖〉,其上也充滿乾隆在丙寅年的自題以及宮廷畫家和詞臣的插畫和題跋;此年的《活計檔》中也有如三希堂匣、御筆藏經紙書三希堂匾文和對聯的相關紀錄。而收藏於紫禁城建福宮「靜怡軒」中乾隆眼中的「四美」──顧愷之〈女史箴圖〉、傳李公麟〈九歌圖〉、〈瀟湘圖〉、〈蜀江圖〉上也有乾隆丙寅年的自題和自畫,宮廷畫家和詞臣們也受命在同年於畫作上題跋作畫,或另外作畫。另外,他也提到紫禁城咸福宮「畫禪室」中所藏之〈富春山居〉子明本上乾隆的50則題跋,許多也是作於丙寅年。最後,並條列出多幅具乾隆丙寅年自題的著名古書畫、臣工奉敕於此年創作的許多畫作、乾隆於此年的御筆劃作、《活計檔》中的裱作大多為御筆等等。

而北京故宮副研究員王亦旻則發表〈乾隆皇帝書法學習經歷考〉,帶來許多過去未曾為世人所見的乾隆書法習作與作品,將北京故宮所藏上萬件乾隆墨蹟結合《石渠寶笈》、御製詩文集等文獻記載,對乾隆在書法啟蒙、臨古等進行考證,整理出其一生學習書法的歷程,並討論家庭和收藏等對其學書的影響。乾隆12歲到25歲皇子時期的習作,集中在摹寫顏真卿〈多寶塔碑〉、王羲之〈樂毅論〉、康熙書作和前人詩句的大中小楷書;即位後,便海闊天空地以內府收藏的名家墨蹟和刻帖為臨習對象,字型從楷書擴展到行草、章草、篆隸等各種書體,從一開始臨宋四家和董其昌,到整理、鑑賞內府收藏完成《秘殿珠林》初編、《三希堂法帖》、《墨妙軒法帖》刊刻過程中對歷代名家名作的臨寫,同時也展現其鑑定和考訂的水準。歸結乾隆臨書的特色有三,一是繼承祖父康熙皇帝「學書之道亦非僅操觚染翰之為,其通於學問性情有如是哉」的學書思想,在書法技術問題之上更看重的是原蹟創作時的歷史背景和人文內涵;二為始終遵循董其昌的臨書理論和實踐;三是注重臨書時紙張的選用,不同書家選用不同紙張,尤偏愛古紙。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22:19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3/6875559.shtml




玄奘藝術與創意設計系「玩潮琉」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即時報導】 2012.02.02 09:55 pm


新竹市玄奘大學藝術與創意設計系,3日起在新光三越新竹店,舉辦「玩潮琉」特展,展示學生研習琉璃藝術的成果,展期到16日。

配合展覽,主辦單位在4日、5日及11日、12日兩個周末假日下午3點,分別辦「版畫體驗做潮T」及「琉璃之美親體驗」,親子一起動手作,報名電話(03)5151888轉5805。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22:20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12&docid=101804919



味全拼布藝術交流及課程研習招生




http://www.cdnews.com.tw 2012-02-02 12:04:51
閻光濤/報導

 由財團法人味全文教基金會附設味全家政班舉辦的味全拼布藝術交流及課程研習,即日起辦理招生,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報名。

 味全文教基金會附設味全家政班表示,布料裁成塊狀拼縫所成的圖形,紋路,線條,展現色彩及圖形新生命力;味全文教基金會特聘專業的師資,由西洋及日本引進拼布藝術交流及課程研習;將於101年2月開始,不管您是家庭主婦或是上班族,拼布藝術都可以成為你生活中的一項調劑,更能增進家居的生活情趣!

 體驗課程:開課時間--101年2月17日&2月21日,酌收材料費220元 (皆採用日本進口布料)

 正式課程:開課時間--101年3月2日 週五 下午2:00-4:30 或101年3月6日 周二 晚上6:30-9:00
   
 費  用--學費2400元/6堂;材料費3500元/4件作品(皆採用日本進口布料)

 上課地點:在台北市松江路125號4樓,洽詢電話02-25063564,02-25065001,  

 網址:www.weichuan.org.tw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22:21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3/6877583.shtml



彰化燈會4日在彰化藝術館登場



【聯合報╱記者劉明岩/即時報導】 2012.02.03 07:25 pm


彰化市公所主辦的「2012台灣彰化燈會」,4日起在彰化藝術館登場,4日晚間點亮主燈,將展出全國36個機關學校及團體提供的138件花燈競賽作品,以及國內首創的「人體燈籠」,以及饒富文化氣息的「文學燈牆」,6日元宵晚會表演節目6時30開始,有舞蹈表演及人體燈籠走秀,並邀請藝人張文綺、曾昱嘉、李愛綺、許富凱、豆花妹現場演出,還有猜燈謎、摸彩等活動,同時發放小提燈。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22:23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0208/5783132.html



運用科技元素 讓藝術更寬廣








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不少展覽中,都會將藝術融入科技,除了讓不少作品有了更不同層次的表現方式之外,也讓看展覽多了不少趣味,接下來就帶您一起來看看,目前在高雄正在展出的,這些融入科技元素的展覽。

高雄的老照片展,光是一張張貼在牆上,恐怕很難引起小朋友的注意,但如果相片會變臉,那就有趣得多了,站在木箱上,小朋友得先把臉調整到相片缺口的位置,然後就依賴視訊和傳輸設備,加上一些泛黃的變色效果,小朋友就像坐了時光機,回到幾十年前的高雄。

至於這片以魚為造型的「聲林魚」,您可別心急得想要伸手觸碰,其實這個作品加了感應的科技在裡頭,從下方以不同的方式通過,就可以製造不同的效果。

藝術展品可以融入科技元素,而科技成果更可以讓藝術作品有不同層面的展現,像這種讓人驚艷的全像術,就是以雷射紀錄影像,讓原本平面的相片,可以動了起來。

科技讓生活更便利,但當科技運用在藝術領域時,讓藝術綻放出更寬廣多元的魅力。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22:25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8/6880807.shtml



雨果的冒險 獲藝術指導工會大獎



【聯合報╱記者蘇詠智/即時報導】 2012.02.05 07:25 pm


奧斯卡揭曉之前,各大電影從業人員工會都先開出自己的大獎得主,獲獎影片拿下小金人的機率也更受看好。最新開獎的「藝術指導」工會獎選出「雨果的冒險」、「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Π」與「千禧三部曲Ⅰ:龍紋身的女孩」分獲最佳古裝、奇幻與時裝影片的得主,前兩片都得到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提名,必有一番激戰。

此外,號稱「動畫界奧斯卡」的安妮獎,則是「飆風雷哥」大勝,讓此片拿下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的氣勢也領先其他對手。「雷哥」之前一直與史匹柏執導的「丁丁歷險記」激烈糾纏,「丁丁」意外沒得到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提名,「雷哥」行情看漲。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22:27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4/6884068.shtml




涉吞3000萬贈畫 國父紀念館長被約談




【聯合報╱記者張宏業、薛荷玉、鄭朝陽/台北報導】 2012.02.07 10:27 am



國父紀念館館長曾坤地,被控侵占大陸贈送台灣的畫作。

圖/華夏收藏網






國父紀念館館長曾坤地,被控擔任中正紀念堂管理處長期間,涉嫌將大陸北京贈與台灣、市價約台幣三千萬元的「媽祖護佑中華」畫作占為己有;調查局日前在國父紀念館辦公室搜出該畫作,依貪汙治罪條例之侵占公有財物罪嫌約談到案,檢方複訊後十萬元交保。



2009年八月八日,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大陸三百書畫院為援助台灣,找來知名畫家創作「媽祖護佑中華」畫作贈與台灣,象徵大陸對台灣的情感與祝福。2010年六月十九日,大陸全國道德主題教育組織委員會在北京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舉行「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暨媽祖聖像交接儀式」,由大陸三百書畫院長高運甲將畫作移交給時任中正紀念堂管理處長的台灣代表曾坤地。

曾坤地接受「媽祖護佑中華」畫作後,還頒發收藏證書與感謝信給三百書畫院,但曾未依規定將此畫收藏在中正紀念堂,卻涉嫌據為己有;教育部還控告曾涉嫌侵占。


國父紀念館館長曾坤地。
圖/本報資料照片
曾坤地到案時表示,這幅畫作是大陸官方送他的私人珍藏,他沒有侵占,但市調處未採信他的供詞。

後來曾坤地調任國父紀念館館長;台北地檢署日前指揮市調處搜索,在國父紀念館曾坤地的辦公室搜出「媽祖護佑中華」。

「那幅畫很普通,非名家之作,沒他們說的那個價值。」曾坤地昨晚說,對方表示這幅畫是要送給「台灣人民」,而非中正紀念堂,因此,他請秘書聯絡如鎮瀾宮等道教團體,要找一處地點公開展示這幅畫。

「媽祖護佑中華」是大幅工筆畫,出自大陸藝術家董本義、董科靈集體創作,歷時一年完工,此畫是用黃金、舌尖血等顏料精心繪製,價值六百餘萬元人民幣(約台幣三千萬元)。

舌尖血並非正統繪畫採用的顏料,民國初年與張大千並稱「南張北溥」的國畫大師溥儒,就曾取舌尖血作畫。為了作畫,溥儒提前半年禁食鹽分,每天清晨用針刺舌尖滴血入杯,蘸筆作畫。據說用含鹽量較低的血作畫,顏色呈深紅色且畫質較好,也增加畫作珍稀性。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22:28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1/6881208.shtml



作畫教畫 于溪村百歲不服老



【聯合報╱記者呂開瑞/桃園報導】 2012.02.06 03:31 am





百歲人瑞畫家于溪村,作畫寫字蒼勁有力。
記者呂開瑞/攝影

100歲還能作畫、教畫,能有幾人?桃園縣百歲畫家于溪村堪稱個中代表,他作畫寫字蒼勁有力、工筆細膩,學生稱他是桃園之寶。

民國元年出生的于溪村,是大陸東北籍,個性爽朗、豪放,雖然歷經戰亂的顛沛流離,仍不改豪爽本性,交遊滿天下。

于溪村年少時對繪畫很有興趣,領悟力高,崇拜齊白石、李可染等近代大師的畫風,於是專攻水墨、山水,花鳥蟲魚也很拿手,幾筆勾勒的蝦,可比美齊白石的工筆,于右任的草書體,也是他的看家本領。

于溪村作畫和寫書法時神情專注、嚴肅,全神貫注,心無旁鶩,不受打擾,下筆有力,絕不含糊,即使已百歲,仍手不抖、筆不顫,線條精準、工筆細膩,蝦鬚蟹腳細緻呈現,栩栩如生。

百歲人瑞還能作畫、教畫,是怎麼做到的?于老先生說,他天生樂觀、心境開朗,年輕時就養成健身、飲食清淡、打太極拳習慣,上了80歲每天健走,即使百歲,仍每天上午散步,如今身子骨仍很健朗,精神抖擻,除了在家作畫,還到桃園市三民活動中心教作畫。

他的學生從40歲到80歲都有,他不服老,「爽朗的笑聲,隨時洋溢在迴廊中」,學生們說:「跟他學畫很快樂、沒冷場,能和百歲人瑞學畫,何其難得。」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22:29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N2/6874444.shtml



名畫複製品掛廁所 後人告飯店



【世界日報╱北京2日電】 2012.02.02 02:51 pm


已故國畫大師孫天牧的複製品被掛在北京國際飯店的男衛生間內,後人認為受到侮辱,控告飯店索賠110萬多元。北京東城法院昨天上午開庭審理此案。


孫天牧的子女稱,孫天牧在中國書畫界享有顯赫聲譽,出版有《孫天牧畫集》《孫天牧中國畫作品選》等。京華時報報導,去年6月,家人發現孫先生畫作的複製品被掛在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的兩間男衛生間內。


孫天牧的子女認為,北京國際飯店在孫天牧生前未獲允許,亦未經其子女允許,擅自對七幅繪畫作品複製和隨意截取,擅自複製數量達12幅,構成侵權,並將涉案作品懸掛於男衛生間內,對孫先生的作品構成莫大的侮辱。報導指出,另外,北京國際飯店經常舉辦各種國際國內會議,影響範圍較大,將孫天牧的作品掛在廁所,嚴重誤導公眾的鑑賞標準,並對作者的藝術影響力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亦給後人造成嚴重的精神損害。


孫天牧的家人將北京國際飯店訴至法院,要求對方停止侵權並銷毀複製品,在媒體上公開賠禮道歉,並索賠損失110多萬元。


據報導,北京國際飯店的代理人昨天表示,110多萬的索賠沒有依據。該代理人稱,涉案的裝飾畫是飯店從合法渠道購買的,放在衛生間內沒有詆毀孫天牧的意思,僅僅是為了裝飾,且已從衛生間內撤掉。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22:30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0207/5771678.html


韓畫流──韓國當代繪畫展




台灣立報 (2012-02-07 18:37)






【本報訊】此展引介韓國29位重要藝術家,共56組作品。透過每個時期代表性藝術家不同面貌的表現,得以一覽目前韓國當代繪畫創作風貌。這次參展藝術家年齡層主要位在40歲到70歲間,從他們的作品即能一窺韓國當代繪畫自1970年以後的發展歷程,此展提供重要的藝術史截面,深具意義。

期待藉此次畫展,讓台灣民眾深入體會韓國現代繪畫從1960年代迄今,各階段的發展態樣與作品所呈現的特殊質地,並為國人開啟一扇認識亞洲文化圈窗口,培養更廣闊國際視野。

時間:即日起至4/15

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洽詢電話:04-2372-3552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22:31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4/112012020500241.html



韓國當代繪畫展



2012-02-05 01:19 旺報 【(記者吳靖雯/台北報導)】


 不只是「韓流」襲台,韓國藝術品近年也日益獲得國際重視。國立台灣美術館即日起於4月15日舉行《韓畫流─韓國當代繪畫展》,透過首爾市立美術館策展人鄭有珍,引介韓國29位藝術家共56組件作品。

 她表示參展藝術家年齡層在40到70歲,呈現從韓戰後到1988年舉辦奧運、1990年代經濟蓬勃發展,到2000年後韓國青年藝術家打破傳統藝術束縛,不同時期的繪畫全面展現韓國當代繪畫不同的形式樣貌。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22:33
http://www.bltv.tv/news/?f=content&cid=11150



2012東禪之美寫生比賽 巧筆繪出和諧世界




發表時間:2012-02-02 11:44 字級設定:
記者:人間衛視 馬來西亞報導

由佛光山東禪寺主辦,東方日報協辦的東禪之美寫生比賽,日前圓滿落幕,近60名參賽者透過巧筆,繪畫出東禪美景,也透過繪畫展現慈悲、善美的內心世界。

溫暖的好天氣,近60名寫生比賽參賽者聚集在花壇、藍毗尼園、大雄寶殿等處,透過畫筆和顏料繪出東禪美景;而龍形拱門熱門的作畫題材,依序為主題龍燈、和諧龍舟、三好沙彌、菩薩像以及龍門石窟。

妙豪法師表示,參賽者以耐心、用心以及專注的心繪出東禪美景,更透過繪畫展現慈悲、善美及清靜的內心世界;由佛光山東禪寺主辦,東方日報協辦的東禪之美寫生比賽,一共分為5個組別,吸引小學生、高中生等繪畫愛好者,一起參賽。

參賽者自由發揮想像力,家長們也耐心培養孩童的繪畫天份,讓他們自行發揮創作力,參賽者的觀察入微,繪出禪意處處的山水庭園,吸引旁人圍觀欣賞。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22:34
http://goo.gl/uexSk



丘吉爾油畫首度與摩洛哥畫家同展




【新唐人2012年2月5日訊】社區廣角鏡(227)溫斯頓•丘吉爾是英國二戰時期最傑出的領導人;哈桑•安•格拉維,是受人尊敬的摩洛哥畫家。位於倫敦市中心的萊頓博物館從1月20號開始,為這兩人舉辦名為「相遇在馬拉喀甚」的聯合畫展。



萊頓博物館是頭一次舉辦爲期兩個多月的聯合畫展。這也是丘吉爾的作品第一次和其他藝術家的作品一起對外展出。

丹尼爾•羅賓斯,萊頓博物館館長:「我們這是第一次這樣安排把丘吉爾的作品同另一位藝術家的作品直接對比式的展出。而這樣的安排也就使整個畫展更有特殊的質量而別具一格。作爲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之一,溫斯頓•丘吉爾在文學和藝術上也有很高的造詣。」

西莉亞•桑茨是溫斯頓•丘吉爾的孫女。她除了是一名新聞工作者外還是一位受歡迎的作家。她給我們介紹了她的外祖父的繪畫經歷。

西莉亞•桑茨,溫斯頓•丘吉爾孫女:在大多數人的記憶中我的外祖父是二戰中的領袖。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繪畫是他最喜愛的事之一。

他從1915年他人生的低谷中開始了繪畫。從那時起繪畫就成了他最愛做的事之一。除了在二戰期間,

他到哪裏他的繪畫作品就跟到哪裏。所以很大程度上他的畫就是他旅程的記錄。」「 託麗•安•格拉烏依是摩洛哥著名藝術家哈桑•安•格拉維的女兒。她講述了其父親與溫斯頓•丘吉爾1943年在馬拉喀甚相遇的故事。

託麗•安•格拉維,藝術家哈桑•安•格拉維的女兒:「我要說他(我爸爸)的職業歸功於溫斯頓•丘吉爾。在他年輕時我的祖父「馬拉喀甚的帕夏」是丘吉爾的好朋友。

作爲帕夏的兒子,理當是去從政,而想去從事繪畫則在摩洛哥很少見。所以我祖父不願我父親只去畫畫。

而丘吉爾在看了我父親的畫後想方設法說服了他。他表示我父親很有繪畫才能,並應該去法國進行職業深造。

丘吉爾在1935年第一次去摩洛哥後就熱愛上了這片土地。他先後6次去摩洛哥,總共在那裏呆了6個月的時間。

丘吉爾對馬拉喀甚背後壯觀的阿特拉斯山的秀麗風姿更是情有獨鍾。

1943年他爲了讓美國總統羅斯福也能欣賞這美景,他打亂了嚴格的保安措施,硬是把羅斯福從卡薩布蘭卡會議那兒拖下來帶他去馬拉喀甚看日落。

西莉亞•桑茨,溫斯頓•丘吉爾孫女:「他把羅斯福總統穿過沙漠帶到馬拉喀甚。抵達時正好是太陽落山。爲了讓他的朋友能看到這夕陽下山的美景,他們上了一座塔的頂部。就是在那裏,他感嘆道:這是整個世界上最美妙的地點。

羅斯福總統當時因無法步行,是躺在沙發上給擡上塔頂的。當時發生的確是令人感動的一幕。」

在聯合展的24幅作品中,摩洛哥藝術家哈桑•安•格拉維的15幅作品都是首次在英國展出。
那些用來表現馬拉喀甚的相似的色彩手法,充分體現了這兩位不同身份,不同種族以及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對這座城市的鍾愛。

新唐人記者凌鬆、冠齊英國倫敦報導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22:35


http://www2.cna.com.tw/News/aEDU/201202020300.aspx


鞭炮當畫筆 雷悌自嘲最吵畫家



列印本頁 20:16:00
(中央社記者程啟峰高雄2日電)年輕畫家雷悌有別於傳統作畫,自創的爆竹版畫正在高雄市一家畫廊展出,參觀者莫不嘖嘖稱奇;他今天現身展場述說從玩鞭炮到將之當畫筆的創作歷程,並自嘲為「最吵的畫家」。

雷悌一反傳統拿筆沾墨汁或顏料上色的作畫方式,自創的爆竹版畫可說是「聲光效果俱佳」,先在紙張上描繪出輪廓,再分層貼上隔絕材質,最後鋪上鞭炮並點燃,火藥燃燒跳躍於紙上,產生燃燒烙印的特殊美感。

他說,這種另類作畫方式無法在室內完成,必須到戶外空地進行,每次點燃鞭炮「劈哩啪啦」的強烈聲響,常吸引左鄰右舍好奇圍觀;旁人多數不知情,常以為他還沒長大,愛玩鞭炮;他則自嘲說,「我應該算是很吵的繪畫工作者吧」。

外省第3代、從小住在左營眷村的他說,常看左鄰右舍的叔叔伯伯在過年節慶時放鞭炮,「既害怕又愛看」的童年回憶成了他的創作靈感。

雷悌高中就讀中華藝校美術班、大學讀文化大學廣告設計系,畢業後返鄉專職從事藝術創作,曾參與左營自助新村彩繪。

雷悌創作的爆竹版畫題材取自全球與台灣新聞時事,他的美籍新婚妻子安娜(Anna)也不時提供創作的另類觀點;雷悌表現技法結合中國水墨與西方普普藝術風,卻又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

他以爆竹燃放瀰漫煙硝與火光炮聲啟發的靈感,創作出個人風格強烈獨特的20幅爆竹版畫;其中,中國傳統題材「龍鳳呈祥」,卻有迥然不同的另類詮釋;慈眉善目的彌勒佛卻背著機關槍的強烈反差;左營景點龍虎塔也融入畫作中,充滿在地色彩。

一名觀眾說,華人社會結婚喜慶、祭祀酬神,熱鬧造勢場合都少不了的鞭炮,居然也能成為畫筆,化成一幀幀畫作,令人驚豔。1010202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22:35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20208/KFIIVXDJNUIFM.shtml?c=detail


揭秘世界藝術市場頭號買家卡塔爾王室(圖)




謝耶卡·阿拉-馬亞薩·阿勒薩尼


周四傳出消息說,卡塔爾王室在2011年通過私下交易以創紀錄的2.5億美元買下了塞尚的《牌手》——這是已知的單件藝術品最高價格。這不是阿勒薩尼家族在這些年第一次大手筆購進重要的繪畫作品。事實上他們在現當代藝術市場的瘋狂掃貨已經令《藝術報》在六月刊里稱之為“全球藝術市場頭號買家”,指出過去六年里許多最賺錢的交易都是他們在操作。ARTINFO對這個靠石油和藝術收藏權傾天下的家族進行一次全面的介紹。

誰?

卡塔爾國王的28歲女兒謝耶卡·阿拉-馬亞薩(我們的姐妹刊物《藝術+拍賣》湊巧也把她列在藝術界權力榜第一位)一直被認為是這個小酋長國當代藝術購物行動的主腦。2005年從杜克大學畢業后,她在翠貝卡電影節做了一段時間的實習生(后來該電影節被她介紹到了卡塔爾),而后成為卡塔爾博物館局(QMA)主管,這個機構在她的帶領下用幾年時間為卡塔爾建立了一個世界級的藝術收藏。

但這一切靠的不只是她一個人。2011年,國王試圖買下佳士得未果,QMA轉而將其主席愛德華·多爾曼(Edward Dolman)挖了過來。他現在身為執行總監。在家族藝術收藏方面,他們經常要和一向低調的交易商G.P.S.合作,該團體由Franck Giraud、Lionel Pissarro(畫家畢沙羅的孫子)和Philippe Segalot組成。除了G.P.S.,佳士得印象派和現代藝術前主管Guy Bennett據說也參與了塞尚畫作的交易。

什么?

過去幾年中,世界上許多現當代藝術品的天價交易都跟卡塔爾人有關。有報導稱他們從因麥道夫丑聞被迫變賣藏品的J. Ezra Merkin手中買下了11幅羅斯科;從Sonnabend的遺產拍賣中拿下了價值4億美元的藝術品(其中有昆斯和里希滕斯坦);2007年5月拍到7.28億美元的“洛克菲勒藏羅斯科”;2010年11月在Phillips de Pury以6340萬美元拍下安迪·沃霍爾的《她生命中的男人》。

哪里?

位於阿拉伯半島東南的卡塔爾和波斯灣對面相隔僅200英里的阿布扎比在文化項目上是競爭對手。2008年,卡塔爾建起了有貝聿銘設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2010年有啟用了Mathaf:阿拉伯現代藝術博物館,2014年卡塔爾國立博物館將啟用由建筑師讓·努維爾重新設計的建筑。與此同時,阿布扎比也在興建一批藝術博物館,包括薩蒂亞特島上的盧浮宮和古根漢姆美術館分館——不過這些工程的進度都因為建設過程中的不幸事件而受到了影響。

為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坊間流傳對塞尚畫作的交易感興趣的還有兩個交易商——Acquavella畫廊和拉里·高古軒,據說他們都是在出價上敗給了阿勒薩尼家族。也就是說至少還有兩個藏家(交易商可能是在代表其他客戶進行交易)愿意出差不多的價錢買下此畫。雖然這個價格高的難以置信,說卡塔爾的此次收購是投資行為并非天方夜譚。十年后它也許對某個人來說值3.5億美元。

2.5億美元多這個世界的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一筆大數目——包括多數藏家——跟卡塔爾人在其他領域的投資相比還只是個零頭。卡塔爾已經成為在倫敦置業最多的國家——那個地方的價錢可不便宜。他們的英國房地產投資在過去幾年里據說達到了100億英鎊(合158億美元)。這是塞尚的六十多倍。2010年,國王買下了正在出資興建由倫佐·皮亞諾設計的沙德倫敦橋的卡塔爾投資集團Harrods,有關報導稱交易涉及金額在20億英鎊左右。

怎么做?

這個小國人口不足一百萬(最新的統計結果為85萬人),其中一半住在首都多哈。根據中央情報局的《世界概況手冊》,他們擁有大量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因此成為人均GDP(10萬2700美元)最高、失業率最低(不到0.4%)的國家。

國家如此富裕(就業狀況這么好),卡塔爾王室不會像這個地區的其他國家那樣要應付民眾的不滿。而另一方面,卡塔爾是贊成阿拉伯聯盟向利比亞叛亂勢力提供幫助的主要國家之一,他們還指責敘利亞政府對人民使用暴力。政治穩定,國民富庶,讓卡塔爾政府可以自由自在地畫上2.5億美元買一幅塞尚。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22:36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020200501.html



摹古創新 丁觀鵬《洛神圖》故宮展出




2012-02-02 01:08 中國時報 【吳垠慧/台北報導】
 三國時期文學家曹植的愛情詩篇〈洛神賦〉,描寫他邂逅美麗的水神宓妃並與之相戀,最終卻因人神道殊而分離的悲劇。歷代以此為文本創作的畫卷不計其數,目前存世的畫作中受到學術界重視和討論者共七卷,分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館、北京的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以及大英博物館等國內外機構。其中,故宮院藏的清代宮廷畫家丁觀鵬《摹顧愷之洛神圖》,則是唯一落款、題跋和成畫時間都明確可考的作品。

 丁觀鵬《摹顧愷之洛神圖》細膩的筆法加上豔而不俗的色彩,目前在故宮舉辦的「清丁觀鵬摹顧愷之洛神圖展」展出。《摹顧愷之洛神圖》全幅長五八七.五公分,描繪曹植與宓妃相遇又分離的十個主要場景,像電影般道出〈洛神賦〉故事情節。

 相傳顧愷之也畫過《洛神圖》,這幅《傳顧愷之洛神賦圖》現藏於北京故宮,丁觀鵬的《洛神圖》就是臨摹這幅古畫。情節分成十個場景,從休憩、驚豔、嬉戲、眾靈、徬徨至離去、悵歸等,演繹這段傳說。

 丁觀鵬是順天(今北京)人,確實生辰不可考,只知活動時間是一七二六年至一七七○年間。雍正四年(一七二六年)任職清宮畫院,擅長工筆細緻描繪人物、山水界畫。丁觀鵬師從西洋傳教士畫家郎世寧。乾隆六年(一七四一年),丁觀鵬被擢升為「一等畫畫人」,乾隆曾稱讚他「善臨摹,兼工設色」,這些特長都在《摹顧愷之洛神圖》中充分發揮。

 如畫中最華麗精采的「離別」這一段,魚龍等水生靈物駕豪華的雲車迎接洛神,只見洛水湧起壯闊浪濤,宓妃頻頻回首望向曹植,為離別這一幕增添不少傷感氣氛。

 雖是臨摹古畫,但丁觀鵬融合中西繪畫技巧,利用透視法創造空間深度,寫實精細及金碧山水用色特點,脫離古畫的樸拙趣味,賦予古題材新摹本的時代特性,讓這幅《摹顧愷之洛神圖》成為清代繪畫摹古創新的絕佳範例。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22:38


http://tw.nextmedia.com/realtimenews/article/international/20120202/108397


博物館庫房發現蒙娜麗莎最早複本




2012年02月02日14:45 蘋果即時
西班牙的普拉多博物館(Prado Museum),最近公開了一件作品,是五百多年前義大利藝術家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繪製、全世界最出名的人像油畫《蒙娜麗莎》(Mona Lisa)的複本。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的報導,博物館人員表示,已經幾乎可以確定這幅畫,是達文西的一名門徒在他繪製《蒙娜麗莎》時,在旁一同繪畫的。歷史學家則認為,這幅與原作同時繪畫的畫,將可給後世的人們對這位出現在名畫中的模特兒另一種了解。

其實,這幅畫成為普拉多博物館的收藏已有多年,但直到2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才在被一層黑色的顏料覆蓋住的畫板上發現了這幅畫,經過專家小心的去除表面的塗料後,畫作才得以重見光明。

普拉多博物館計劃,在這幅畫送往法國巴黎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參加達文西展展出前,本月稍晚將先行展示,讓專家和訪客有機會能先睹為快。




左為《蒙娜麗莎》原作,右為新發現的孿生畫。翻攝網路




普拉多博物館將在月內先行展示。翻攝網路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22:38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020800520.html



西班牙抽象藝術家 貧窮藝術先驅 達比埃斯過世






2012-02-08 01:02 中國時報 【吳垠慧/綜合報導】
 西班牙抽象藝術家安東尼.達比埃斯(Antoni Tapies)(見圖,摘自網路)二月六日在巴塞隆納過世,享年八十八歲。達比埃斯崛起於一九五○年代,是歐洲戰後重要代表性藝術家之一。他以拼貼、堆積、塗抹等實驗性手法,讓抽象繪畫帶有雕塑特性,呈現豐厚肌理,開創出新穎的藝術語彙,以此奠定個人風格。他也將生活中看似平淡的老舊破損物體融入創作,被視為「貧窮藝術」先驅。

 達比埃斯一九二三年生於巴塞隆納,父親是律師。一九三六年西班牙內戰爆發,達比埃斯的父親因戰前支持加泰隆尼亞獨立運動,飽受打壓,家庭經濟也日益拮据。在成長過程遭遇不順遂,埋下達比埃斯創作因子,也讓他終其一生對於加泰隆尼亞的政治與文化充滿關懷。

 達比埃斯早年修習法律,一九四六年放棄法律投入藝術。他以自學方式接觸繪畫,臨摹梵谷和畢卡索等人作品,也受到米羅和克利等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影響,一九五○年代初放棄超現實畫風,朝向抽象藝術發展。一九六○年代後,他除了在作品中加入稻草、泥沙等素材,使畫面看似斑駁的歷史感,還喜歡加入象徵性的線條、數字、字母或符號,如十字架等,展現濃厚宗教意味。

 達比埃斯晚年在巴塞隆納成立達比埃斯基金會,致力推廣西班牙現當代藝術,儘管健康情形惡化,他依舊持續創作,直到過世為止。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22:39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5/6875864.shtml



遇見安平藝術家 書寫文化素養




【聯合報╱記者莊宗勳/台南報導】 2012.02.03 03:40 am




安平文教基金會出版「遇見安平藝術家」,介紹多位生於安平或住在安平的藝術家,希望讓大家認識安平藝術及人文素養。
記者莊宗勳/攝影


「安平處處充滿藝術!」安平文教基金會訪問10位與安平有淵源的藝術家,昨天出版新書「遇見安平藝術家」,希望讓大家認識安平的藝術及人文素養。

負責撰稿的安平文教基金會秘書長周芷茹表示,安平是台灣最早發展的地方,但隨著時代演變,很多民眾都不了解安平的歷史及故事。安平文教基金會計畫出版一系列書籍,幫助大家深入認識安平。前年以店家故事為主題,出版了「遇見安平頭家」,頗受好評。今年進一步貼身訪問10位與安平有淵源的藝術家。

10位受訪者分布在各個藝術領域,包括剪黏家葉進祿、陶藝家蘇世雄及徐永旭、雕塑家陳正雄及鄭春雄、攝影家何世統及何世建、公共藝術家曾英棟、繪畫家蔡漁、戲劇家李維睦。

「他們的創作養分都來自於安平」,周芷茹表示,這些藝術家都是生在安平、住在安平或是有作品在安平。希望透過這本書,讓大家了解他們的奮鬥歷程,「在平凡中找到最可貴的故事」。像葉進祿從小就在父親葉鬃的嚴格教導下學習剪黏,一度看到父親就會怕,但他現在每次創作時都會想起父親的身影。

基金會明年還要出版「遇見安平角落」,帶領大家看見安平的美景。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2/2/8 22:42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3/6879615.shtml


學生環保漫畫攝影 展覽到26日



【聯合報╱記者羅緗綸/即時報導】 2012.02.04 10:20 pm


新竹縣「廢棄物循環再利用」創意繪畫、漫畫、攝影得獎作品,正在竹縣文化局美術館B1-B2展覽,到2月26日,歡迎觀賞。

參展的37幅的漫畫、攝影得獎作品,有幼兒創意繪畫、校園創意四格漫畫及攝影等,都是從眾多作品中精選,脫穎而出。
(9,304 views)
[更多討論] 美術藝文新聞:美術新聞、展覽與藝文新聞

"美術新聞/美術繪畫新聞/美術設計新聞2012/02/02~2012/02/08" 傳統頁面(電腦版)

首頁 繪圖設計 工作閒聊 比賽活動 美術討論 標籤 圖片
傳統桌面版 [ 登入/註冊 ]
© Vovo2000.com Mobile Version 小哈手機版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