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auling(滄瀳飄零) 2011/3/13 23:24 (Since 2011/3/13 22:50)
活彈藥 in 主展場@台北當代藝術館
官網:
http://www.mocataipei.org.tw/_chinese/03_exhibition/01_present.asp?ID=2
展出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市 103 長安西路 39 號
展出日期:2011/2/26 - 2011/4/17
展覽資訊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週一休館)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 下午5:30停止售票
票價 :
門票
50元 一般民眾
45元 持魔卡加購門票 9 折
團體票 40元 20人以上,門票8折
免票
1. 未滿六歲並由成人陪同之兒童。
2. 身心障礙者及其監護人或必要之陪伴者一人
3. 持有下列有效證件者: 兒童護照或數位學生證 ( 限台北市小學生 )
觀光局核發之導遊證(旅遊團體適用)
退除役榮民證明
退休公教人員證明
低收入戶證明
敬老證(65歲以上之長者)
國際博物館組織之會員證(ICOM、AAA、AICA Press Card)
北市建成國中師生
志仁高中師生
持有志願服務榮譽卡之義工
持台北市熱心公益卡之義工
公眾服務設施:
1.本館設有哺育室供喜愛藝術的媽咪們使用。
2.為服務行動不便之參觀民眾,亦有無障礙坡道、無障礙廁所及無障礙電梯等設施。
親子日免門票:
開館期間,每週六日及國定假日10:00~12:00,只要是親子同行,就可免門票參觀展覽。
社區日免門票:
開館期間,每週二至週日上午 10 : 00~12 : 00 ,凡大同區居民憑證件〈限本人〉即可免門票參觀展覽。
學校團體日免門票:
開館期間,每週二至週五上午 10 : 00~12 : 00 ,凡公私立學校滿 20 人以上之學生團體, 有教師帶隊之學生團體則不限人數, 憑教師証及學生證即可免門票參觀展覽。 入館後請至服務台辦理登記事宜。
設備租用:
憑身分證或駕照可免費借用 語音導覽、輪椅及嬰兒推車,詳情請洽服務台( 02-2552-3721 分機 301 )。
寄物處:
請多利用本項服務,寄放隨身背包及外套,以便能輕鬆參觀本館。
雨具及長寬大於 A4 、厚度超過 5 公分的包包 (21cm*30cm*5cm) 請務必放置
於寄物處,若有現金及貴重物品,本館提供輕巧手提袋,請洽服務台索取 。
參觀須知
參觀本館時,請您務必遵守以下事項,以維護展覽空間及展出作品之品質與完整性,同時給您自己以及他人一次愉快的觀展經驗:
1. 請勿於展場內高聲談笑、追逐嬉戲、飲食、吸煙及拋棄紙屑、雜物。
2. 請勿於陳列室內使用行動電話。
3. 服裝不整、攜帶寵物者謝絕進入參觀。
4. 本館目前全面開放攝影,為維護現場觀展品質,請勿使用閃光燈、腳架以及錄影,展場值班人員亦不提供攝影服務,不便之處敬請見諒。同時請尊重藝術家之智慧財產權及作品版權所有,台北當代藝術館感謝您的配合。
傳真:02-2559-3874
Email信箱:education@mocataipei.org.tw
洽詢電話: 02-2552-3721轉301
關於本展
《活彈藥》(Live Ammo)展,旨在鋪陳與重探藝術和現實的關連,這包含了藝術進入生活的轉態──藝術是一種生活的方式,也是一種生存的策略和選擇。本展除了顯示,藝術如何介入生活領域,另一方面也反應出,當代藝術的題材和技術,實踐的效果與作用,以及藝術主體化的過程等,正使得藝術與現實的界線越來越模糊。
於此,把當代藝術的展現(performativity)視為社會現實的事件,所牽涉到的是表演性作為一種言說行動的實質力量。這正是情境主義者用於突刺當代幻象性奇觀社會的重點,而植根於社會現實的藝術實踐也可視為一種「反轉模擬論(reverse mimesis)」的操作:日常生活就是藝術實踐。概言之,「活彈藥」展意圖呈現的,並非一些淑世想像的「空包彈」,而是從「虛幻模擬」的現實策略,到「玩真的」的各種藝術實踐。
所謂「真」與「對」的事物,常須在某種「錯誤」之中瞬間顯現,因為從過去藝術和現實疊合的每個情況來看,其結果是發展出了各種不同的再現體制。結合了「另類現實」和「顛覆事實」的特殊美學狀態,不僅有助於消弭藝術本身的類型,同時有利於翻轉藝術既有的規訓與概念。
《活彈藥》展同時處理了真實與現實,把展覽本身視為生活與藝術實踐共處的空間;除了在展場的規劃上,特意點出藝術擾動現實秩序的操作方式;另一面的設想是,提出一種新的當代藝術作品與文件的擺設方式。某方面看來,展覽空間彷彿是一種「know how」的工具箱,展覽的語境強化了作品陳列方式的戰略意義:一種對藝術與現實的「非演習」的想像 。《活彈藥》的「非演練」實即是一種「假演練、真攻擊」,除了點出現實與藝術實踐並存的某些現象,同時也標識其可能帶有的威脅感:一個美學現實與社會現實的交融的特殊狀態。
策展人的話
活彈藥策展論述[i]
活彈藥策展群/ 陳豪毅、陳璽安、林宏璋、蔡家榛、楊雅苓
1
活彈藥(Live Ammo)指出藝術與現實的關連,一方面是藝術與現實的關連;另一方面是藝術在社會性的作用。其社會性並非意味著藝術作為「淑世」烏托邦情境的 「空包彈」。而是從虛幻的模擬現實的方式(一種虛構中產生的真實性)到「玩真的」的藝術實踐——利用幻象揚棄(sublation)另一個幻象;或者,利用現實揚棄另一個現實。
1.1
我們必須注意藝術作為行動的可能,這包含了藝術本身、生活、及政治的關係。意即一種生物政治的關聯性。思考這個層面下的政治意涵往往不是藝術實踐中特意強調的真正的政治藝術(political art)類型,也不是寫實主義中倫理的思量,亦非藝術強調的政治烏托邦想望,而是藝術進入生活的轉態。也就是一種生活方式以及生存的選擇。這反應在藝術如何形塑現實並製造一種真實感的藝術實踐中,同時也指出在現實的核心中往往有著非真實的一面。這裡反應出真實與再現的關聯性,同時也包含著美學態度的思考,更為重要的是在於藝術工作者本身社會性與其社會角色的改變。
1.2
活彈藥思考藝術作為行動的方式有二:1. 展演(performative)作為社會現實的發生方式:藝術實踐以個人或集體的方式在社會現實中營造另類現實,此中有著表演本身將幻見作為實際現實的基礎,換言之,這是一種藝術工作者透過與真實社會的對峙和抵禦,游走出分歧的現實。這裡牽涉的是表演性作為言說行動的實質力量,重新佈置現實的權力關係及一種自身充權(empowerment)的部署,這是一個藝術實踐者本身在自我之中發現他者而營造出的現實感,同時也是從表演成為一種發作(acting out)在現實領域的突進。2. 典藏(archieving)與纍積現實:利用典藏的方式,呈現另類現實的時間效果。物件的搜集與纍積,不為認知的影像、文件、與記錄連接現實本身,自呈現中所呈現的歷史感而開發一種新想像。因而數量的纍積與時間性的持久(endurance)是在這類型時間中必要的策略,讓寫作歷史與寫作故事同樣進入了真實的領域。
1.3
典藏的激情不在於顯示現實的次序,而是混亂。正因為典藏的真實在於再現原件,所有的分類以及次序,是不可計數與無限制的化身,所有的重複在於一種慾望驅力的顯示。
2
在今天的藝術策展中,展覽可就機制面而言分為兩個層理。其一是美術館的展覽概念,在面向歷史與檔案化的工作中,策展人(museum curator)將過去的藝術與觀念進行典藏(archiving),並分配現實的藝術到歷史層理中,回到當下的情境中,意味著策展人將藝術家的作品概念視為現成物的方式,進行展覽的組裝(assemblage)。當代策展的一個重要起源則是雙年展,其概念必須透過博覽會的脈絡,其任務是面對未來與不可知的特性,策展(curatorial)則試著以新的價值挑戰現實。活彈藥在藝術與現實、藝術與社會當中的演習,框架在這個移動的過程中,從中能夠看到對純粹實際性的揚棄。在活彈藥的概念中,藝術將對現實進行挪用(appropriation),呈現出現成物的最初意涵,更重要的是,我們注意它絕對虛擬性的特質:觸碰零度的概念。
2.1
在藝術與現實的關係中,若出現了「藝術解放觀眾」的旗幟,是危險的。其潛在的前提在於這種觀眾實際上指的是大眾,而做為一個團塊無法被區分的大眾會誕生一種媒體式的共識;反過來說,由藝術品所指出的問題性之一即是:提取出無法解決問題的觀眾。換言之,區分觀眾正是作品成立的關鍵部分,同時亦是製造觀眾的政治性。因此,區分的觀眾表現出來的樣貌,就是讓大眾的團塊給瓦解,區分出一個更小的觀眾形象。
2.2
在當代藝術的場合中不退流行的提問是:作品如何發生效用(effect)?展覽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何在?我們只要透過反問就能夠進一步剖析這背後目的論(telos)的幽靈:「為什麼藝術品必須發生效應?展覽必須由結果來審核?」透過反詰句,我們開始可以進一步追問兩個更為合適的(valid)問題:「藝術的影響(affect),藝術何時開始會生效(effect)。」我們無法將藝術的結果(effect)設定在解決現實問題的方向上,而必須去思考它的影響(affect)為何。實際地說,觀眾很可能無法在一則展覽的開張、關閉的時程當中見到它的作用。就此而言,活彈藥實際上就是拉開效果檢驗的距離,將真實推向化與社會的外部。因為展演本身作為一種政治語彙,只能作為社會現實的描述,因此它反而又回到展現的邏輯之中,本身並不能脫離展演的機制。
2.3
藝術作為一種行動的話語,其重點在於表演性作為超越性的否定。是最為純粹的生活表達,同時是對於語言的不可能性的一種確認。而越是壯麗奇觀的展現,離它所想強調的藝術性就更遠,其前衛性也在消逝之中。
2.4
藝術形式及語言本身的瓦解,其正面的意義正是語言的溝通效益本身的否定。而其否定性的真意在於語言再也無法用於獨斷的定論, 是一種對遲滯(belated)以及匱乏的肯定。這種瓦解本身(不確定性)是一種對話性的參與,作為一種遊戲本身的詩性及藝術性的展現。
2.5
當現實成為不可測量的標的時,往往有著一種嬉戲與幽默的創作方式。這是一種美學同時也是倫理立場的考量。倫理,意味著作「對」的事情,在奇觀社會中「對」與「真」的事情必須從一種「錯誤」之中瞬間顯現,這是在當代藝術實踐看似荒誕笑聲的嚴肅意義之所在。在這個範疇中,真實包含著藝術實踐的特殊個體處境。因而這是遊戲於真實面中,一個「現實」的終極意義,以激進方式改變現實想像的,反轉的模擬論:從現實出發,改變事實的特殊美學狀態。是延續「寫實主義」未竟之倫理任務。這是一個「遊戲真實」的狀態,一方面標識出在奇觀社會中,與作樂的情境主義聯繫,這是一個延續在近十年有關當代藝術與現實、政治的討論與辯論中,一個極致案例的發生:當藝術、日常生活與政治交錯的真實地帶。從反應現實、回應現實並藉由「真實」兌現的藝術實踐。
3.1
對藝術整體的批判是兩面的行動:它一方面透過社會現實,對藝術的效用、藝術本身的政治性以及詩性進行測量;同時,藝術也不再存在於社會的整體之中,因為藝術的主體性是立基於社會整體本身的批判。藝術成為一種批判性的積極論述, 可是在許多的情況下成為一種失效的語彙。狄波(Guy Debord)「要廢除藝術,同時也實現藝術」的概念正在於藝術邁向更為複雜,也更為細微的日常生活中,進入「奇觀社會」的內在中營造「情境」。
3.2
批判本身就是風格的產物,它弔詭的保留了歷史延續至今的一致性。雖然批判本身企圖成為一個完整獨立主體,並取消任何形塑與其上的痕跡,讓可追溯的蹤跡保持可見是種理論的自覺,而此自覺是透過顛倒既有觀念的關係,透過將早先的批判成果進行游離行動來達成。
3.3
對於藝術政治性的一種急遽擴張,包含了解藝術的歷史性所造成一種不可逆轉的權力的瓦解。這種批判的首要任務,沒有任何規範或是可預期的結果;因而,藝術造成藝術本身的瓦解。
4
界限內外所生產的專業知識之主體化過程,是從「為藝術而藝術」,到「為人民為藝術」,「為政治而藝術」等藝術主體的改變,其重點在於這種主體化的過程中,有著主體本身「再疆界」化的過程,這裡正是顯示出主體本身交互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的樣態。而藝術類型的消解與藝術主體的改變宣誓著藝術與生活面結合, 因為生活本身的藝術進入生活的複雜性,我們當然可以了解藝術作品並不僅限於美學及藝術學上的概念而已,而是進入了生活的領域;同時也反應出當代藝術的演進中,題材、技術、實踐的效果與作用、藝術主體化的過程等使得藝術與現實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4.1
藝術本身的實現,是藝術「超越自身」的一體兩面。藝術是一個不完整的主體論述,做為保存現實的媒介而言,它作為不完整的整體呈現、作為不可溝通的溝通。 這種經由否定形式的話語,是語言失效的宣稱。因為傳統的展覽是用來埋葬所有藝術現實,讓藝術變成歷史記憶,作為一種虛假的創新性宣稱,它本身就是一種奇觀的現實,其中最大奇觀就是讓離異於整體社會現實的藝術家本身成為社會的一部分。
4.2
藝術作為其自主性的存在,藝術的現實作為自我充權的一部分的時候,往往會導致其自主性的喪失。然而這種方式卻也給予了藝術本身的自主性,同時也給予了其意識型態作為「可以完全自主」的幻象。這是對於藝術進化論的一種不適當的歷史描述,而導致了發作的時機。這必須要從否定的形式開始。 同時也是對於同一性的放棄。
4.3藝術每次與現實疊合,就結果的角度而言,都鞏固了各不相同的再現體制。而「另類現實」(通常由現實中區分性的群眾所持有)正是活彈藥企圖在這個藝術現實的位置上,透過策展實踐的方式翻轉藝術規訓的戰略性概念。
4.4
不管是在柏拉圖的模擬論(mimesis)以至於布希亞對後現代情境描述的擬像論中,從未肯定的是真實與虛構的區分。但在當代藝術的實踐中,藝術與生活、真實與作品中界限越來越模糊,搖擺於其中的實踐的可能性在於從虛構所產生的真實。這是將觀察對象實質化(materialized)的宣稱,也是對於時間與空間版圖重新部署的想像。
5
當群體的個人行動成為大規模的活動時,其不可測量的群體性成為一個當代社會的癥候。其顯現不僅僅存在於以往與現實關聯的藝術實踐,而在當代的情境中更能夠獲得彰顯,由於藝術家呈現其自身表演行動的荒誕性與事件在社會整體現實的離異性,使得當代文化中複雜而奇詭的政治社會處境讓藝術實踐更為激進與激烈,也更能反應出文化情境中奇觀化及異化在集體及個人中的緊密聯繫。換言之,藝術實踐中,藝術自身的奇異化與社會政治的真實環境奇異化,兩者是一體兩面的呈現。而藝術工作者在這個交疊的地帶中充滿的誌怪、傳奇、野談、荒誕的現實與藝術工作者的自我實踐,不但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時也註腳在生活與生存之間的社會邏輯。因為,藝術工作者同時也是市民社會的一份子,同時也在市民社會之外,經由藝術批判社會(如對中產階級價值觀的震驚)而完成市民社會中反公共空間(anti-public sphere)的形成以及集體輿論的可能。
5.1
表演性框架在語言本身的不完整的溝通中,它不需要被虛假的批判式語言所加持;相反地,藉由本身的不一致性、實踐的有效性,因此,藉由遊戲,它再次確定了真實的核心。
5.2
情境主義的策略如「繞徑(détournement )」、「漂移(drift)」、「地理心理學(psycho-geography)」一直到「文化干擾(culture jamming) 」,是藉由塑造時、空、感知的場景,改變對既有現實的想像,超越既定的認知,對奇觀社會的真實做出回應。在如此定義下的情境有其政治與美學的雙重考量。換言之,情境主義的都會策略正是一個對幻象性的奇觀社會的突刺,意即從遊戲的方式進入社會真實呈現其虛構性。植根於社會現實的藝術實踐是在一種「反轉模擬論(reverse mimesis)」操作上:日常生活就是藝術實踐。這是一種思量人的主體和生物政治的意義以連接日常生活的政治性寫實主義。
5.3
游離(détournement)本身正是一個文化的碎片,它從原本的脈絡剝離出來。最後其本身的歷史性與時間性就此剝離,因此也毀滅了其架構本身的再現性。逃逸本身就是一種反意識形態的靈活語言。藝術現實的真正價值透過對某種「文化的否定」來維持,並顯現在「藝術的現實」當中。
5.4
在藝術概念演進的過程中,語言與意涵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襲是必要的。 可以說進步是依賴抄襲因而進步,因為它依附在原本作者的句子裡面,剝奪它的表達、刪除錯誤的觀念、拿一個正確的東西來替代它。
6
活彈藥的概念藉由藝術實踐創造生活場景的另一種現實,一方面是藝術展演的現實,另一方面是社會現實。在看似荒誕的遊戲態度並遊走在現實與虛構之間的藝術實踐,是在現實中創作真實場景,並轉向對現實的提問。寄生並熒繞現存(de facto)樣態,是一個將藝術編織在真實地帶中,突刺現實版圖的生物政治觀。《活彈藥》的「非演練」;抑或是「假演練、真攻擊」點出在這個展覽中現實與藝術實踐並存的真正實踐,同時也標識其可能帶有的威脅感:一個美學現實與社會現實的交融的特殊狀態。現實感本身是一種政治性的展現,因為現實本身是「感性再現的模擬」。在其政治性方面,他累積了片面的對抗, 並具備了改變現存狀態的條件。
6.1藝術的現實本身是種歷史的結果,同時也進入了生活,變為部分的真實,這正是社會現實不確定性的真正意義。藝術歷史的終結有兩種形式:第一,追尋藝術現實本身的自我超越。第二,做為保存死亡物件的行為(檔案)。第一種形式是社會批判本身的命運,第二種形式是作為原本社會權力的保存。
6.2《活彈藥》是一個處理真實、現實、生活與藝術實踐共處的空間,同時也是對於藝術最古老、最重要討論中的議題回應。經由這些游走於現實沙漠中單一而特殊現實歷程,這個展覽本身呈現了吊詭的情境:一種在真實核心中的「非真」。這是一個將藝術現實放在社會現實中的實驗,也因此在展場的規劃上,企圖以一種「know how」的工具箱方式呈現,一方面點出藝術騷動現實次序的操作方式,另一方面的考慮是一種新的當代藝術作品與文件的擺設方式。這是展覽語境在考慮其陳列方式的最終呈現:一種對藝術現實「非演習」的想像 ,一種對現實的測量的可想像藍圖。
--------------------------------------------------------------------------------
[i] 活彈藥以警句的方式嘗試拓展策展論述的可能性,從既有的展演關係中:利用策展論述作為一種言談,並讓展演成為兌現言談的行動剝離出來。在活彈藥的實踐中,企圖呈現藝術的表演性,我們將策展論述本身轉變為一種表演的言談、一種宣示、同時也是命題的展現。並摹寫Guy Debord《奇觀社會》中,第八章《文化的否定與消費》的部分論題,將這些論題轉換為展演論述。透過表演性的言語,呈現出展演與論述之間的關係。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1/3/13 23:05
http://n.yam.com/lihpao/garden/201102/20110227861815.html
骨灰堆小山 藝術家籲關懷動物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台灣每年有將近10萬隻動物遭到棄養,這些流浪動物進入收容所後,一旦沒人認養,就遭到安樂死。死去動物的骨骸,堆成一座小山,訴說著人類對生命的漠視。
當代藝術家張力山以棄養貓犬的骨灰,創作出作品「形骸孤島」,希望透過展示與參與行動,喚起更多人對流浪動物的尊重和關懷。
旅美14年的當代藝術家張力山,這次受邀回台,與其他25位藝術家共同舉辦「活彈藥」(Live Ammo)展。張力山的作品「意外領域之形骸孤島」,將大約一公噸的流浪動物骨灰陳列在展區,邀請民眾撿拾現場骨灰放入信封中,展覽結束後,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將把這些骨灰送至相關主管機關,要求政府重視動物福利的問題。
由於台灣每年出現近10萬隻流浪動物,導致收容所沒有多餘空間和資源提供好的照顧;為了空出位置給更多流浪動物,收容所在安置12天後,必須將沒人認養的流浪動物安樂死。數量龐大的流浪動物待在環境髒亂、狹小的收容所中,不但可能爆發傳染病,也可能因為互咬而受傷。
動物社會研究會長年推廣以認養代替購買,從源頭減少流浪動物的產生,同時要求政府設置動物專責單位,而非讓清潔隊進行流浪狗捕捉任務。同時加強飼主責任、推廣節育觀念,並且管制寵物買賣。
用藝術帶出社會議題
這次與張力山合作,動物社會研究會設計印有「身在公門好好修行,長握職權好好落實」以及「政策影響千萬生命」等句子的信封,邀請民眾將流浪動物骨灰裝入信封中,準備在展覽結束後,把這些骨灰送到政府部門手上。
為何選擇以動物骨灰做為創作概念?張力山表示,1998年開始,他進行一連串「意外領域」的創作,首先是因為他在美國公路上見到許多車禍死亡的動物屍體,因此有了第一個「Roadkill」系列,提醒人類對於這些意外身亡的動物的重視。
之後他陸續產出「意外領域─昆蟲篇」等創作,以及這次的「形骸孤島」。
「做了許多展覽後,我常思考,藝術家只是單純的藝術家嗎?藝術家應該也有他的社會責任。」張力山曾經接受許多人的協助,這些人也許不需要報答,因此他選擇關注社會議題,透過這些展覽讓更多人認識這些議題。
張力山說,透過越洋電話,他聯繫上動物社會研究會,同時開始與各單位進行交涉,希望能夠獲得幫助。「不過一開始碰到不少軟釘子,畢竟公部門不能直接同意協助,因此常要我去找另一個單位先獲得許可再說。」
密切聯繫與溝通後,張力山獲得台灣不少火葬場的同意,陸續收到流浪動物的骨灰,經過一個半月的蒐集,終於得到近一公噸的遺骸。「其實我沒有特別愛動物,我只是覺得動物和人一樣,生命都只有一次,他們和人類並沒有差別。」
讓動物獲得尊嚴
張力山強調,「撿骨」在台灣民間社會是一個慎重的儀式,必須帶著尊敬的心情來執行。展場上陳列的骨灰以冷調的藍光照射,因為它們是被遺棄的一群;但裝進信封的骨灰卻打上明亮的燈光,透過民眾撿起骨灰裝進信封,「每個信封裡都裝著一顆心、一份尊敬」。
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表示,不論是否愛動物,人類都應該尊重他們做為一個生命的權力。因此呼籲政府必須重視動物的福利,透過修法與設立專責機關,避免這些生命成為冰涼的骨骸。
「活彈藥」將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覽至4月17日,相關資訊可上當代藝術館網站查詢( http://www.mocataipei.org.tw/_chinese/index.asp)。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1/3/13 23:10
http://web.pts.org.tw/php/news/pts_news/detail.php?NEENO=171761
流浪貓狗骨骸堆成山 另類環保藝術
繼續帶您來看一場藝術展覽,台北當代藝術館目前正在展出一場名為「活彈藥」聯展,其中,旅美藝術家張力山將三千多隻流浪貓狗、兔子等動物骨灰,堆成一座小山,要呼籲政府正視流浪動物議題。
眼前這堆骨骸都是被棄養的流浪貓狗的骨灰,國內每年有將近十萬隻流浪動物被棄養、處死,這個作品【形骸孤島】是藝術家張力山目前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的作品。
民眾也可以拿起筷子為動物撿骨,讓靜態藝術變成一場社會運動,呼籲政府重視流浪動物的問題。
這場名為活彈藥的展覽,有國內外27位藝術家,創造出27種場景,把藝術跟生活結合在一起。
現代人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買一送一,或是把藝術展場當自己家,讓你舒服看影片,或是跟藝術家來一場15分鐘的婚姻、然後送入洞房,所有的藝術作品都呈現一種「玩真的」的態度,挑戰觀眾對藝術的感受。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1/3/13 23:12
http://n.yam.com/tlt/society/201103/20110301900166.html
古蹟也都更? 藝術家奇想嚇人
[img]http://n.yam.com/news_photo/tlt/images/201103/M20110301900166.jpg [/img]
自由時報╱自由時報 2011-03-01 06:00 討論 (+) 調整字級: 〔自由時報記者林秀姿/台北報導〕台北市政府大力推動都市更新案,難道連古蹟也不放過?市定古蹟當代藝術館外,掛上紅色布條,寫著「感謝都市更新德政,將興建國際藝術大樓」等字樣,讓路過的民眾心頭一驚,大罵「 市府都更連古蹟都不放過?」
網路上近日熱烈討論當代藝術館恐怕被拆掉、都更,網友不解討論:「當代藝術館要拆掉了嗎?要在這邊建新的大樓?藝術館門口寬敞的空間讓人心曠神怡,而且這不是舊的台北市政府嗎?怎麼會這樣呢?」
原來是當代藝術館的藝術家搞Kuso,開春大展「活彈藥」(Live Ammo)參展藝術家鄭安齊,針對當代館的所在地大同區極力發展都更的大膽奇想之作。
當代藝術館館方表示,都更是台北市近年最夯的議題,展覽期間,藝術家將以建商的角色在當代館廣場上發動一系列的公聽會,激發民眾的「社群意識」,進而察覺自身與環境的關聯,並探討當前的都會發展問題。
「活彈藥」展是由陳豪毅、陳璽安、林宏璋、楊雅苓、蔡家榛等聯合策劃,邀請來自台灣、香港、日本、韓國、德國、巴西等共二十六位國內外藝術家盛大參與,主題鎖定社會發展、農業環保、未來科技、異國文化交流等議題進行探討,更進一步設計「實境體驗」的互動方式挑戰觀眾的知覺。
「活彈藥」展期:即日至四月十七日;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長安西路三十九號)。
piauling(滄瀳飄零) 2011/3/13 23:15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21&docid=101449613
台灣/2011開春大展 當代館《活彈藥》25日登場
陳恆光/綜合報導
當代館《活彈藥》(Live Ammo)展是由策展群:陳豪毅、陳璽安、林宏璋、楊雅苓、蔡家榛所共同精心策劃的開春大展,本次展覽邀請到26位新世代藝術家盛大參與,以多方行為藝術及現地創作,鋪陳、重探藝術和現實的關連,並將當代藝術的展演視為社會現實的事件,進而表達出「藝術不僅是一種生活的方式,也是一種生存的策略和選擇」。另一方面,本展意圖呈現的,並非藝術淑世的「空包彈」,而是從「虛幻模擬」的現實策略,到「玩真的」的各種藝術實踐。
《活彈藥》的「非演練」即是一種「假演練、真攻擊」,除了點出現實與藝術實踐並存的某些現象,同時也標識出其可能帶有的威脅感:一個美學現實與社會現實的交融的特殊狀態!
(2,726 views)
© Vovo2000.com Mobile Version 小哈手機版 2024